【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凤鸣山谷的故事》课件 教案 音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凤鸣山谷的故事》课件 教案 音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01 10:08:06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凤鸣山谷的故事
第一单元 奇妙的声音
(人教版)一年级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
05
课堂评价
06
课堂总结
本课目标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参与情境表演,尝试将声音与动作结合,表现简单的生活情境。跟随歌曲做音高手势,能初步哼唱歌曲片段,模仿打简单节奏。
创意实践
在游戏中能从生活经验出发,自主发现并模仿几种生活自然声音,并用简单语言动作描述声音特点,展现初步的声音创意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
通过聆听 “伶伦制律” 的传说故事,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典故,感受传统音乐文化的趣味性。
感知自然声音与人类音乐创作的联系。
初步感知自然声音与音乐声音的美感,在故事场景中,辨别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差异,建立对声音基本属性的审美感知经验。
新课导入
走进音乐课堂!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跟随歌曲来认识音符宝宝吧!
新课导入
来自山谷的邀请
探秘凤鸣山谷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收到一个神秘的包裹,里面有一张来自凤鸣山谷的邀请卡,上面说那里有好多有趣的声音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你们猜猜凤鸣山谷里会有什么?
新知讲解
故事开始啦!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跟着小女孩麦芽,一起去一个叫‘凤鸣山谷’的地方!那里藏着很多关于声音的秘密哦~
你们去过山谷吗?山谷里可能有什么声音呀?
新知讲解
美丽的凤鸣山谷!
凤鸣山谷藏在一片绿油油的山林里。谷底淌着弯弯的小溪,溪水撞在圆石头上,发出 “叮咚叮咚” 的脆响,像一串会跑的小铃铛;岸边的柳树垂着软乎乎的枝条,风一吹,“沙沙沙” 地和溪水打招呼。
新知讲解
美丽的凤鸣山谷!
半山腰的果树上,麻雀 “叽叽喳喳” 地跳来跳去,偶尔有布谷鸟从云端掠过,“咕咕 —— ” 的叫声拉得长长的,在山谷里打个转儿才散开。石头缝里的蟋蟀不知藏在哪儿,“瞿瞿瞿” 地哼着小调,和风吹过竹林的 “哗啦啦” 声凑成了热闹的歌。清晨,雾还没散的时候,会有凤凰的鸣叫从谷顶传来,“啾 —— 啾 ——” 又清亮又高远,像一串彩色的音符顺着山尖滑下来,把整个山谷都叫醒了。
新知讲解
麦芽的早晨
声音有 “大” 有 “小”
秋游这天,麦芽被闹钟叫醒,她太兴奋啦,大声喊:妈妈!我要去凤鸣山谷啦!
麦芽的声音怎么样?
很大
你们试试用大声音喊妈妈!
妈妈边炒菜边说:楼上有小宝宝在睡觉,楼下爷爷在休息,我们要小声点哦~
现在用小声音跟同桌说‘我们要去秋游啦’,不能让第三个人听到哦~
新知讲解
声音小管家:强 vs 弱
像麦芽这样,声音有的大、有的小,在音乐里叫强和弱。
强:振幅越大,声音越强。大声说话、打雷、敲大鼓
弱:振幅越小,声音越弱。悄悄话、风吹树叶
游戏:听指令做动作
听老师说 “强”,学生拍手用力;说 “弱”,学生拍手轻轻
新知讲解
汽车出发啦!——声音的高低
麦芽和老师、同学坐上大巴车,‘嘀 ——’汽车开动了!
哪个声音尖尖的、在上面?哪个声音闷闷的、在下面?
尖尖的声音在‘高处’,叫‘高音’,频率高,音则高;
闷闷的声音在‘低处’,叫‘低音’,频率低,音则低。
新知讲解
声音的长短
有的声音能拉很长,叫长音,振动时间长,音则长;
有的声音一下就结束,叫短音,振动时间短,音则短。
游戏:“声音接龙”—— 教师说 “长”,学生拖长音说 “啊 ——”;说 “短”,学生快速说 “嘿!嘿!”
新课讲解
路边的声音方位
学生闭眼,教师在教室左 / 右、前 / 后拍手,学生用手指方向
车窗外,左边传来小狗叫,右边传来自行车铃声;近处有小朋友笑,远处有火车鸣笛。
声音还有方位,我们能听出它在左边、右边、近处、远处哦!
新课讲解
山谷传说 —— 声音有 “不一样的样子”
伶伦制律的传说
伶伦作为黄帝时期的乐官,据《吕氏春秋》等典籍记载,他通过聆听昆仑山凤凰“小九”的鸣叫创制十二律吕体系,其中雄凤六种鸣声定为阳律,雌凰六种叫声定为阴吕,构成完整的十二律体系,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最早的音高标准。战国楚墓出土律管与西汉竽律明器印证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实践传承
新课讲解
声音的 “样子”—— 音色
每种声音都有自己的样子,就像每个人的脸不一样,这叫音色。
猜猜这是谁的声音? 它听起来像什么
新知讲解
小九的歌声 —— 音高练习
伶伦乐官的小助手小九飞来啦,它要教我们唱《do re mi 之歌》,感受音高的变化!
请根据课前的音高手势结合音乐判断旋律音高的变化
新知讲解
麒麒的节奏 —— 音长练习
另一个小助手麒麒来啦,它要教我们打节奏,感受音长!
X- 二分音符
X 四分音符
X. 四分附点音符
X 八分音符
歌曲为2/4拍
两拍
一拍
一拍半
半拍
新知讲解
声音四兄弟大集合
高音弟弟:尖尖的,在高处
低音哥哥:闷闷的,在低处
强壮大汉:声音大
温柔小妹:声音小
长长尾巴:拉得长
短短尾巴:跑得快
百变音色:不一样
新知讲解
伶伦乐官的总结
小朋友们真棒!记住,听声音要注意 —— 高 / 低、强 / 弱、长 / 短、不一样的样子(音色),这样就能发现音乐的秘密啦!
课堂拓展
课堂扩展 —— 我们都是声音小侦探
麦芽的一天
麦芽的一天有很多声音,我们来表演吧!
场景:
早上起床(闹钟响:短、强)
洗漱(水流声:长、中强)
上学路上(自行车铃声:短、高)
上体育课(跑步、打篮球)
上音乐课(钢琴声、唱歌声)
放学游乐场(秋千声、嬉闹声)
活动:分组扮演,用声音 + 动作表现
课堂拓展
声音变变变
用我们的身体做‘乐器’,创造不同的声音!
用拍手表示声音的强 / 弱
用跺脚表示声音的长 / 短
用嘴巴哼唱高音 “咿”/ 低音 “呜”
课堂拓展
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除了山谷,家里、学校还有哪些声音?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请分享一个令你印象深刻的声音,请同学们一起来模仿一下吧!
这些声音有声音四兄弟的特点吗?说一说
课堂评价
评价小勋章
看看谁能获得这些勋章?
安静聆听章:上课认真听声音的小朋友
声音辨别章:能说出高 / 低、大 / 小、长 / 短的小朋友
音量控制章:会轻轻说话、不吵闹的小朋友
指令遵守章:听到 “预备” 就 “到位” 的小朋友
课堂总结
我们学到了什么?
认识了乐官伶伦、旋律大师小九、节奏大师麒麟
(音高):声音有高有低
(音强):声音有大有小
(音长):声音有长有短
(音色):每种声音都不一样
课堂总结
找找家里的声音,明天告诉老师:
它是高还是低?大还是小?
举例:爸爸的说话声是( ),妈妈的笑声是( )
跟着《do re mi 之歌》走出教室,下次音乐课再见!
回家任务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奇妙的声音世界
第一课时 《凤鸣山谷的故事》
课题 《凤鸣山谷的故事》 单元 1 学科 音乐 年级 一年级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 “奇妙的声音世界” 为主题,是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开篇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多样性,建立对音乐的兴趣与基础认知。《凤鸣山谷的故事》作为单元第一课时,承担着 “启蒙引导” 与 “常规建立” 的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故事情境串联自然声音、生活声音与音乐声音,帮助学生从熟悉的声音场景切入,逐步过渡到对声音基本属性(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认知,为后续单元中 “声音的模仿”“简单节奏创编” 等内容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本课通过课堂互动游戏等,帮助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建立音乐课堂常规,培养专注聆听、积极参与的学习习惯,为整个学期音乐课堂的有序开展搭建框架。作品分析:本课核心内容围绕 “凤鸣山谷” 故事情境展开,包含《do re mi 之歌》与 “伶伦制律” 传说两个关键素材:《do re mi 之歌》:选自美国影片《音乐之声》,旋律简洁明快、歌词贴近生活(以 “小鹿”“阳光” 等具象事物对应唱名),适合一年级学生跟唱与记忆。歌曲在本课中作为 “音高感知载体”,通过数字音高手势的配合,帮助学生建立唱名与音高的听觉关联,同时在学生进出教室、课堂过渡环节使用,能有效调动课堂氛围,实现 “被动聆听” 到 “主动参与” 的转化。“伶伦制律” 传说:源自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典故,据《吕氏春秋》记载,伶伦通过聆听凤凰鸣叫创制十二律吕,是中国音乐史上最早的音高标准起源之一。本课将这一传说简化为 “伶伦发现声音秘密、教大家辨别声音属性” 的故事情节,既让学生初步接触传统音乐文化,感受 “音乐源于自然” 的内涵,又为声音基本属性的讲解提供了生动的文化背景,避免乐理知识的生硬传授。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一年级上册学生,处于 “幼小衔接” 关键阶段,具有以下学情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故事、游戏、卡通角色等趣味性内容兴趣浓厚,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约 15-20 分钟),对抽象概念(如 “音高”“音色”)的理解需要借助具象场景与动作辅助。此前多在幼儿园接触过简单的儿歌跟唱、节奏模仿,对 “声音” 有生活化认知(如 “大声说话”“小声说话”),但未系统学习过声音的音乐属性,缺乏 “音高对比”“节奏长短” 等专业感知经验。刚进入小学课堂,尚未形成稳定的课堂常规,需要通过明确的指令(如 “预备 - 到位”)、即时的反馈(如勋章奖励)培养 “令行禁止” 的行为习惯,同时需要教师通过互动游戏保持学习积极性,减少课堂注意力分散。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目标:初步感知自然声音与音乐声音的美感,在故事场景中,辨别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差异,建立对声音基本属性的审美感知经验。艺术表现目标:参与情境表演,尝试将声音与动作结合,表现简单的生活情境。跟随歌曲做音高手势,能初步哼唱歌曲片段,模仿打简单节奏。创意实践目标:在游戏中能从生活经验出发,自主发现并模仿几种生活自然声音,并用简单语言动作描述声音特点,展现初步的声音创意实践能力。文化理解目标:通过聆听 “伶伦制律” 的传说故事,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典故,感受传统音乐文化的趣味性。感知自然声音与人类音乐创作的联系。
重难点 重点:辨别声音的基本属性(音高、音强、音长),能说出 “高 / 低”“大 / 小”“长 / 短” 的声音差异;初步建立唱名与音高的关联;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音色” 的概念,能通过听觉辨别不同乐器或动物的声音差异;在小组活动中,将声音属性与生活场景结合,创意组合声音并进行表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1. 走进音乐课堂:播放《do re mi 之歌》片段,展示科尔文手势图(do、re、mi、fa、sol),带领学生做手势,引导学生认识 “音符宝宝”;2. 来自山谷的邀请:出示 “凤鸣山谷邀请卡” 图片,提问:“小朋友们,老师收到一张神秘邀请卡,来自‘凤鸣山谷’,你们猜猜山谷里会有什么声音?”,引导学生自由猜想并发言。 1. 跟随教师听歌曲、做科尔文手势,初步感知唱名对应的手势动作;2. 观察邀请卡图片,积极举手分享对 “凤鸣山谷声音” 的猜想(如 “小鸟叫”“水流声”)。 以《do re mi 之歌》和科尔文手势切入,既调动学生兴趣,又为后续音高学习铺垫;通过 “神秘邀请”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 “凤鸣山谷” 的好奇心,自然引入新课主题。
二、新课教学 1.故事开始啦!展示 “凤鸣山谷” 图片,讲述:“今天我们要跟着小女孩麦芽去凤鸣山谷探险,那里藏着声音的秘密!你们去过山谷吗?山谷里可能有什么声音?”;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发言,对合理猜想给予肯定。2.美丽的凤鸣山谷!出示 “凤鸣山谷风景” 图片(,逐句朗读山谷风景与声音描述:“谷底小溪‘叮咚叮咚’,柳树‘沙沙沙’,麻雀‘叽叽喳喳’,布谷鸟‘咕咕 ——’,蟋蟀‘瞿瞿瞿’,凤凰‘啾 —— 啾 ——’”;每描述一种声音,模仿对应音效(如溪水声、鸟鸣声),提问:“你们听到的这个声音像什么呀?”。 观察 “凤鸣山谷” 图片,倾听教师讲述;举手分享自己对山谷声音的认知(如 “风吹树叶声”“虫子叫声”)。观察图片,倾听教师朗读与音效;结合音效与描述,用语言或动作模仿听到的声音(如模仿布谷鸟 “咕咕” 叫),并分享 “声音像小铃铛”“像唱歌” 等感受。 以 “麦芽探险” 的故事线切入,贴合一年级学生 “故事化学习” 的认知特点,为后续知识讲解搭建情境框架。通过 “文字描述 + 音效 + 图片” 的多维呈现,让学生直观感知自然声音的多样性,同时培养 “聆听 - 联想” 的能力,为后续声音属性学习积累听觉经验。
3.麦芽的早晨 —— 声音有 “大” 有 “小”出示 “麦芽大声喊妈妈”“妈妈提醒小声” 的图片,讲述麦芽起床的故事;分别播放 “闹钟声”“炒菜声”“大声呼喊”,提问:“麦芽的声音怎么样?你们试试用大声音喊‘妈妈’,再用小声音跟同桌说‘我们去秋游’”;声音小管家:强 vs 弱讲解:“声音大在音乐里叫‘强’,声音小叫‘弱’,比如打雷是强,风吹树叶是弱”,播放对应音频,引导学生聆听感受。组织游戏:“老师说‘强’,你们用力拍手;说‘弱’,你们轻轻拍手”。5.汽车出发啦!—— 声音的高低出示 “大巴车” 图片,播放 “汽车鸣笛”(高音)和 “发动机轰鸣”(低音)的音效,提问:“哪个声音尖尖的、在上面?哪个声音闷闷的、在下面?”;讲解:“尖尖的声音叫‘高音’,闷闷的叫‘低音’,就像小鸭叫是高音,狮吼是低音”,引导学生模仿小鸭和狮吼的声音。6.声音的长短出示 “长音(汽车鸣笛/海螺声)”“短音(拍皮球)” 的音频,讲解:“有的声音能拉很长,叫‘长音’,比如吹口哨;有的声音一下就结束,叫‘短音’,比如拍皮球”;组织游戏 “声音接龙”:“老师说‘长’,你们拖长音说‘啊 ——’;说‘短’,你们快速说‘嘿!嘿!’”。7.路边的声音方位讲述:“车窗外,左边有小狗叫,右边有自行车铃声,近处有小朋友笑,远处有火车鸣笛”;组织活动:“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老师在教室左、右、前、后拍手,你们用手指出声音的方向”。 3.倾听故事与音效,对比 “大声” 与 “小声” 的差异;按教师要求模仿 “大声喊妈妈”“小声说话”。4.明白声音强弱的意义,参与 “强 - 弱拍手” 游戏,根据指令调整拍手力度。5.倾听音效,对比并回答 “尖尖的声音”“闷闷的声音” 的差异;模仿小鸭(高音)和狮吼(低音)的叫声,感受音高变化。6.聆听音频,倾听教师讲解 “长音”“短音” 的特点;参与 “声音接龙” 游戏,根据指令发出 “长音” 或 “短音”,用声音和气息控制表现音长差异。7.倾听教师描述,想象 “路边声音” 的场景;闭眼参与 “声音方位” 游戏,根据拍手位置用手指方向(如教师在左边拍手,学生指左边)。 结合生活场景讲解 “音强” 概念,降低抽象知识难度;通过 “模仿 + 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 “强” 与 “弱” 的差异,强化理解。以 “乘车途中” 的生活场景为载体,通过 “汽车鸣笛”“发动机声” 的对比,让学生直观感知 “音高” 的 “高 - 低” 差异,结合动物叫声模仿,强化听觉记忆。通过 “线条示意图” 将抽象的 “音长” 具象化,结合 “吹口哨”“拍皮球” 的生活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声音接龙” 游戏则让学生在互动中巩固 “长 - 短” 感知。拓展声音的 “方位” 属性,通过 “闭眼听方位” 的活动,培养学生专注聆听的能力,同时丰富对声音多样性的认知。
8.山谷传说 —— 声音有 “不一样的样子”出示 “伶伦” 图片,讲述 “伶伦制律” 传说,提问:“想一想凤凰的声音和之前听到的小鸟声、溪水声一样吗?每种声音都有自己的样子,这叫‘音色’”。9.声音的 “样子”—— 音色1. 出示 “钢琴、鼓、小猫、童声” 的图片,分别播放对应音效;提问:“这些声音听起来一样吗?你能猜出是哪个东西发出的声音吗?它听起来像什么?我们之前已经听过很多丰富多彩的声音是不是每种声音都不一样?”,引导学生描述声音特点。 8.倾听 “伶伦制律” 传说,观察图片,对 “凤凰叫声”“十二律” 产生好奇;思考并回答 “凤凰声与其他声音的差异”,初步感知 “音色” 的独特性。9.倾听不同音效,对比声音差异;举手猜声音来源(如 “这是钢琴声”),并用简单语言描述(如 “钢琴声很清脆”“鼓声很响”)。 通过传统传说引入 “音色” 概念,既渗透文化理解,又让学生在 “对比声音差异” 中自然感知 “音色” 的含义,避免概念的生硬讲解。通过 “乐器 + 动物” 的常见声音,让学生在 “听 - 猜 - 描述” 中巩固 “音色” 概念,培养听觉辨别能力,同时积累对不同音色的感知经验。
10.小九的歌声 —— 音高练习出示小九图片和《do re mi 之歌》乐谱,播放歌曲片段,讲解:“小九是旋律大师,它教我们唱《do re mi》,跟着老师演示的数字音高手势,感受音高变化”;带领学生边哼唱歌曲片段,边做音高手势,提醒学生注意手势与音高的对应。11.麒麒的节奏 —— 音长练习出示麒麒图片和音符,讲解:“麒麒是节奏大师,这些符号代表不同长短的音,二分音符唱 2 拍,四分音符唱 1 拍等”;结合《do re mi 之歌》(2/4 拍),带领学生用拍手模仿节奏,分组比赛 “谁的节奏最整齐”。12.声音四兄弟大集合出示 “声音四兄弟” 讲解组织活动:“老师说属性,你们做动作 —— 高音举左手,低音举右手;强张开手,弱拢双手;长音伸手臂,短音点手指;音色做鬼脸”。13.伶伦乐官的总结模仿伶伦语气说:“小朋友们真棒!记住听声音要注意 —— 高 / 低、强 / 弱、长 / 短、不一样的样子(音色),这样就能发现音乐的秘密啦!”;带领学生齐读:“声音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长有短,样子不一样!” 观察小九图片与乐谱,倾听歌曲;跟随教师边唱歌曲片段,边做音高手势,感受 “do-re-mi” 的音高递进。观察节奏符号,倾听教师讲解 “不同音符的拍数”;跟随教师拍手练节奏,参与分组比赛,努力保持节奏整齐。观察图片,跟随教师回顾声音四属性的特点;参与 “属性 - 动作” 对应活动,根据教师指令快速做出动作,强化对声音四属性的记忆。倾听伶伦 “总结”,感受成就感;齐读声音属性口诀,巩固核心知识。 以 “小九教唱歌” 的角色情境,将《do re mi 之歌》与音高手势结合,帮助学生建立 “唱名 - 手势 - 音高” 的关联,巩固音高感知,同时提升艺术表现能力。以 “麒麒教节奏” 的角色情境,结合《do re mi 之歌》的拍号,让学生在 “认符号 - 练拍手 - 比节奏” 中巩固 “音长” 概念,提升节奏感知与表现能力,同时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用 “拟人化角色” 整合声音四属性,通过 “动作对应” 强化记忆,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本课知识,突破重难点。
四、课堂拓展 1.麦芽的一天出示 “麦芽一天” 场景图,说:“我们来分组表演麦芽的一天,用声音 + 动作表现每个场景的声音(如起床:闹钟‘叮铃铃’+ 伸懒腰)”;分组分配场景,巡视指导(如提醒 “闹钟声是短、强”),每组表演后给予鼓励。2.声音变变变讲解:“我们的身体能当‘小乐器’—— 拍手可以变声音的‘强 / 弱’,跺脚能变‘长 / 短’,嘴巴能哼‘高 / 低’音”;示范动作:用力拍手(强)、轻轻拍手(弱);慢慢跺脚(长)、快速跺脚(短);嘴巴哼 “咿”(高音)、“呜”(低音),组织学生自由尝试,巡视纠正动作。3.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提问:“除了山谷,家里、学校还有哪些声音?请分享一个你印象最深的声音,和大家一起模仿”;引导学生结合声音属性描述:“这个声音是高还是低?是长还是短呀?”,如学生说 “妈妈炒菜声”,追问:“炒菜声‘滋滋’的,是短音还是长音?”。 分组讨论场景对应的声音与动作;小组上台表演(如 “上学” 组:拍手模拟 “脚步声”+ 小声说 “快点走”),观看其他组表演并鼓掌。观察示意图,倾听教师示范;自由用身体动作创造声音,如 “用力拍手 + 快速跺脚”“轻轻拍手 + 哼低音‘呜’”,尝试组合不同声音属性。观察场景图,回忆生活中的声音(如 “爸爸看电视的声音”“上课铃声”);举手分享并模仿声音,尝试描述声音属性(如 “上课铃声是高音,很短”)。 将声音属性与生活场景结合,让学生在 “创编 - 表演” 中应用知识,提升创意实践与艺术表现能力。以 “身体乐器” 为载体,让学生在 “玩中学”,自主探索声音属性的组合方式,进一步提升创意实践能力,同时强化对声音属性的应用认知。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场景联结,让学生意识到 “声音属性存在于生活中”,培养 “从生活中发现音乐” 的意识,深化对声音属性的理解。
五、课堂评价 出示 安静聆听章、声音辨别章、音量控制章、指令遵守章,逐一讲解勋章含义:结合课堂表现,点名表扬符合条件的学生,发放纸质小勋章,集体鼓掌鼓励;对未获得勋章的学生说:“下次积极参与,一定能拿到勋章!”。 1. 倾听教师讲解勋章含义,期待获得认可;2. 获得勋章的学生举手示意,未获得的学生认真倾听鼓励话语,明确后续努力方向。 通过 “勋章奖励” 的即时评价方式,贴合一年级学生 “荣誉感驱动” 的特点,正向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课堂习惯,同时实现 “教学评一体”,让学生清晰感知自身学习成果。
六、课堂总结 1.我们学到了什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我们认识了谁呀?(伶伦爷爷、小九、麒麒)他们教我们发现了声音的哪些秘密?”;逐一梳理知识:带领学生齐说口诀:“声音四兄弟,高低强弱分,长短不一样,音色各不同!”。2.回家小任务出示 “回家任务卡” 图片,讲解任务;播放《do re mi 之歌》,说:“现在我们跟着歌曲,做着音高手势走出教室,下次音乐课再一起探险!”,带领学生边唱边做手势有序离开。 1. 看着图片回忆角色与知识,积极回应教师提问;2. 跟随教师齐读口诀,边读边回忆对应的声音例子,系统梳理本课知识。3.观察任务卡,明确回家任务;跟随《do re mi 之歌》边唱边做手势,有序走出教室,。 以 “角色回顾” 串联知识总结,用朗朗上口的口诀简化记忆,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强化对声音四大属性的核心认知。
板书设计 《凤鸣山谷的故事》小九、麒麟、伶伦乐官聆听了丰富多彩的声音(音高):声音有高有低(音强):声音有大有小(音长):声音有长有短(音色):每种声音都不一样
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