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24)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人口》教学设计(教案)
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
本节内容需要 1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
本节课题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阅读人口分布图和数据,理解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综合思维:分析人口增长、分布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3.地理实践力:学会阅读和分析人口数据图表,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
4.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政策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及趋势
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黑河—腾冲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
黑河—腾冲线的地理意义及其稳定性
人口政策的调整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5分钟) 1. 展示一组图片(拥挤的城市街道、空旷的西部草原、繁忙的车站等)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地方人山人海,有些地方却人烟稀少?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人?这些人都分布在哪里?"
3. 引导学生思考并简要回答 1. 观察图片,感受人口分布差异
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 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直观对比激发学生兴趣,引出人口数量与分布的主题,为新课学习创设情境
预习检测
(5分钟) 1. 提问检查预习情况:
- 2020年我国总人口是多少?
- 我国人口最多和最少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哪个?
- 什么是黑河—腾冲线?它有什么意义?
2.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1. 回忆预习内容,回答问题
2. 倾听同学回答,互相补充
3. 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 检测预习效果,了解学生基础,为新课学习做准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讲授新课
(25分钟) 一、中国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 展示人口数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4.4亿人(不含港澳台)
2. 讲解世界地位: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约18.57%
3. 分析人口增长历程:1949年5.4亿→1982年超10亿→2020年14.4亿
4. 解释增长特点:快速增长→增速减缓→自然增长率下降
5. 说明增长原因: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 提问:观察课本1949-2020年人口数据,计算从1950年到2020年,我国每10年各增加了多少人口? 二、中国人口的分布
1. 讲解分布特点:不均匀,东南多、西北少
2. 详细解释黑河—腾冲线:
- 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的假想直线
- 东南侧:36%国土面积→93.5%人口
- 西北侧:64%国土面积→6.5%人口
- 意义:最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3. 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
-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条件、城市化水平 提问:为什么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结合中国地形图和气候图思考。 三、中国的人口政策
1. 讲解政策演变:
-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推行计划生育
- 1982年: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
- 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 2021年:实施三孩政策
2. 说明政策效果: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人口素质提高
3. 解释当前政策: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
4. 强调政策目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 提问:我国为什么要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从"独生子女"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政策"? 1. 聆听教师讲解,记录重点内容
2. 观察人口数据图表,思考人口变化规律
3. 计算每10年人口增加量:
- 1950-1960年:约1.1亿人
- 1960-1970年:约1.7亿人
- 1970-1980年:约1.6亿人
- ...
4. 分析人口增长阶段特点 1. 阅读人口分布图,找出人口密集区和稀疏区
2. 结合地形图和气候图,分析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 回答教师提问:东南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湿润、经济发达...
4. 西北地区多高原山地、气候干旱、经济相对落后... 1. 了解人口政策演变历程
2. 思考政策调整的社会背景和原因
3. 回答教师提问: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减少、家庭结构变化...
4. 理解人口政策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一、中国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帮助学生建立人口数量概念
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理解人口增长规律
二、中国人口的分布
建立空间分布概念
理解人地关系
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三、中国的人口政策
了解国家政策演变
理解政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树立正确人口观
分组讨论(议课)
(8分钟) 1. 提出讨论主题:黑河—腾冲线为什么能够长期稳定存在?
2. 分组要求:4人一组,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进行分析
3. 提供讨论要点:
- 东南部和西北部在地形、气候、水资源方面的差异
- 东南部和西北部在经济发展、交通条件、城市化水平方面的差异
- 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人口分布和迁移
4. 巡视指导:给予提示和指导,鼓励农村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环境谈感受
5. 组织汇报:请2-3个小组分享讨论结果 1. 分组讨论,积极发言
2. 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分享观察和感受
3. 记录讨论要点,形成小组结论
4.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5. 倾听其他小组汇报,补充自己的观点 促进合作学习,提高交流能力
深化对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的理解
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习兴趣
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知识拓展
(5分钟) 拓展内容:我国城镇化进程与人口流动
城镇化水平:2022年城镇人口占65.22%,与2010年相比增加约2.5亿人
人口流动趋势:农村向城市流动,中西部向东部沿海流动
对农村的影响: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现象
对未来展望:城镇化进程将继续,但速度可能放缓
联系实际:请学生谈谈自己家乡人口流动的情况(是否有家人外出务工?村里人口是增加还是减少?)。
课堂练习
(7分钟) 1. 选择题: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 平原盆地少,山地高原多 B. 东南地区少,西北地区多
C. 沿海沿河地区多,干旱荒漠地区少 D. 经济落后地区多,发达地区少
2. 填空题:我国最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__黑河—腾冲__线,该线东南侧面积占全国的__36__%,却集中了全国__93.5__%左右的人口。
3. 数据分析:根据课本提供的山东、江苏、新疆、西藏的面积和人口数据,计算并完成下表: 省级行政区山东江苏新疆西藏面积/万千米 1610166123人口/万人1015384752585365人口密度/(人/千米 )634.56847.515.572.97
4. 思考题:你认为未来中国人口可能会面临哪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课堂小结
(3分钟)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1. 中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占世界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 中国人口增长—经历了高速增长到缓慢增长的过程
3. 中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黑河—腾冲线是重要分界线
4. 中国人口政策—从计划生育到全面二孩、三孩政策的调整
核心观点:人口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
一、人口数量与增长
1. 数量:14.4亿(2020年)—世界第一
2. 增长:快速增长→增速减缓
3. 占世界比例:下降趋势(18.57%)
二、人口分布
1. 特点:东南多、西北少
2. 黑河—腾冲线(胡焕庸线)
- 东南侧:36%面积→93.5%人口
- 西北侧:64%面积→6.5%人口
3. 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
三、人口政策
1. 演变:计划生育→二孩政策→三孩政策
2. 目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习兴趣
将抽象的人口数据与具体的地理环境相联系
通过分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
结合农村学生特点,联系家乡实际人口问题
需要注意的方面: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更多直观教具和具体事例的支持
人口数据计算部分可能需要更多指导和练习
对于人口政策调整的原因可以结合更多社会现实进行解释
可以增加更多本地化案例,让学生分析自己所在县市的人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