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中国的气候 两课时 六字教学法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中国的气候 两课时 六字教学法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1 08:1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教版(2024)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教案)
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
本节内容需要 2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
本节课题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阅读中国气温、降水和气候类型分布图,能够描述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认识我国气候的地区差异。
2.综合思维:能够分析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理解气候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地理实践力:学会阅读和分析气候统计图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候现象。
4.人地协调观:认识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适应,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 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掌握五个温度带和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范围及特点。
3. 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影响:季风气候的成因、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气候成因分析:理解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我国气候形成的综合影响。
2. 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影响: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季风形成的机制,以及季风进退与雨带推移的关系。
3. 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民居建筑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第一课时:气候复杂多样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东北雪原、江南水乡、西北沙漠、青藏高原),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差异如此巨大?"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尝试从气候角度解释景观差异。 通过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预习检测 提出问题检测预习效果:
1.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它反映了我国气候的什么特点?
2. 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3. 我国降水分布有什么规律? 回答问题,展示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问。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讲授新课 1. 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
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讲解我国气候的第一个主要特征是复杂多样。这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跨多个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加上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气候类型。 观察气候类型分布图,识别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帮助学生建立对我国气候整体特征的认识,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2. 气温分布特点
展示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讲解: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黑龙江省北部1月平均气温可达-30℃到-40℃,而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阅读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分布规律。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从纬度和冬季风角度分析原因。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理解气温分布规律及成因。
3. 温度带划分
讲解: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活动积温为主要指标,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展示温度带划分表,详细讲解每个温度带的活动积温范围、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提问:我们家乡属于哪个温度带?这个温度带有什么特点? 学习温度带划分标准,识记各温度带特点。结合家乡实际,确定所属温度带及其特点。 将抽象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增强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4. 降水分布特点
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讲解:
(1)空间分布: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大,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越小。
(2)极端地区:台湾东北部的火烧寮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
(3)时间分配: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夏秋季,5-9月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阅读降水量分布图,总结降水分布规律。识记降水极值地区。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理解降水分布规律。
5. 干湿地区划分
讲解:根据气候的干湿程度,可将我国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
展示干湿地区划分表,详细讲解每类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天然植被类型。 学习干湿地区划分标准,识记各干湿地区特点。结合家乡实际,确定所属干湿地区。 建立干湿地区与植被类型的联系,理解自然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分组讨论(议课) 提出讨论主题:气候复杂多样对我国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方面(如农业生产、民居建筑、饮食习惯等)进行讨论。 分组讨论,交流观点,记录讨论结果,派代表发言。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理解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知识拓展 介绍二十四节气与气候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反映了气候变化的规律,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指导意义。
课堂练习 1. 在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0℃等温线大致经过哪些地方?
2. 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如何判断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
3. 我们家乡属于哪个温度带和干湿地区?有什么特点?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国气候复杂多样,表现为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大,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一)
一、气候复杂多样
1. 气温分布: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2. 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3. 降水分布: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
4. 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概念可能较为抽象。下次教学应增加更多具体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可以让学生收集当地的气候资料,增强实践性。
第二课时: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南北方雨季差异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而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尝试从季风角度解释雨季差异。 通过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季风对降水的影响。
预习检测 提出问题检测预习效果:
1. 什么是季风?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什么?
2. 夏季风和冬季风各有什么特点?
3. 季风气候对我国有哪些影响? 回答问题,展示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问。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讲授新课 1. 季风区划分
展示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讲解: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一线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观察季风区分布图,识记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帮助学生建立季风区空间概念,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2. 季风特点
讲解:
(1)冬季风:来自亚洲大陆内部的偏北风,寒冷干燥。
(2)夏季风:来自海洋的偏南风,温暖湿润。
提问:为什么我国会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学习冬夏季风的特点,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角度分析季风成因。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成因的能力,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3. 季风与降水
讲解:夏季风是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夏季风的进退影响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
(1)4-5月:雨带在华南地区
(2)6-7月: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
(3)7-8月:雨带在华北、东北地区
(4)9月以后:雨带南撤
提问:如果夏季风推进异常,会导致什么后果? 学习雨带推移规律,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理解夏季风异常与旱涝灾害的关系。 帮助学生理解降水时空分布与季风的关系,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4. 季风气候的影响
讲解季风气候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深远影响:
(1)有利影响: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比较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
(2)不利影响: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易导致旱涝灾害;冬季寒潮和夏季低温等气象灾害。
提问:我们家乡是否受季风影响?季风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习季风气候的利与弊,结合家乡实际,分析季风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将抽象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增强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培养人地协调观。
分组讨论(议课) 提出讨论主题:为什么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与同纬度的非洲、西亚地区景观差异巨大?
指导学生从季风气候的角度分析原因。 分组讨论,交流观点,记录讨论结果,派代表发言。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理解季风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塑造作用。
知识拓展 介绍我国与世界同纬度地区气温比较:我国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冬季最冷的国家。与欧洲西部国家相比,我国东北地区1月平均气温偏低15~20℃,华北地区偏低10~15℃。
课堂练习 1.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什么?
2. 夏季风如何影响我国降水的分布?
3. 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有哪些利与弊?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导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深远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二)
二、季风气候显著
1. 季风区划分: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
2. 季风特点: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
3. 雨带推移:4-5月华南→6-7月长江中下游→7-8月华北、东北→9月南撤
4. 影响:利—雨热同期;弊—旱涝灾害
教学反思 季风气候的成因和影响是本节课的难点,特别是雨带推移过程学生较难理解。下次教学可以制作动态示意图,更直观地展示雨带推移过程。同时应更多联系当地实际,让学生感受季风对生活的具体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