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24)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教案)
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
本节内容需要 3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
本节课题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地图和图表,认识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征,理解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划分标准及其地理意义。
综合思维:分析河流水文特征与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能够分析河流流量变化曲线,判断河流水文特征。
人地协调观:通过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案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中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布及划分界线
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长江、黄河的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及开发利用
黄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河流水文特征与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
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过程与治理原理
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特征的对比分析
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第一课时:外流区与内流区及河流水文特征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三江并流"景观图片,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的景观吗?为什么三条江能并行而不交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与地形的关系。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尝试回答教师提问。 通过直观图片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题。
预习检测 提问检测:什么是外流河?什么是内流河?中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一致? 回答问题,展示预习成果。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1. 外流区与内流区的概念
详细讲解:外流河(河水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内流河(河水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流域(河流的集水区域)、水系(流域内所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 听讲,做笔记,理解基本概念。 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框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 中国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布
详细讲解:外流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4%;内流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6%;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最为接近 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分界线,观察其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关系。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解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主要河流分类
详细讲解:外流河(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等);内流河(塔里木河、黑河、疏勒河等) 在中国河流分布图上找出主要河流,分类标注。 帮助学生掌握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4. 河流水文特征
详细讲解:流量(河流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流速(河流流动的速度)、水位(河流水面的高程)、汛期(河流水位上涨的时期)、含沙量(单位水体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河流封冻的时期)、水能资源(河流所具有的动能资源) 听讲,做笔记,理解各水文特征的含义。 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河流水文特征的各个方面,为分析具体河流特征做准备。
分组讨论(议课) 提出讨论题:比较外流河与内流河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分组讨论,交流观点,形成小组结论。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知识拓展 介绍京杭运河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作用。 听讲,思考人工运河与自然河流的异同。 拓展学生知识面,理解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利用和改造。
课堂练习 布置练习:1. 在中国空白地图上填注主要外流河和内流河的名称;2. 判断几条典型河流属于外流区还是内流区;3. 分析家乡河流的水文特征。 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划分、主要河流分类以及河流水文特征的基本要素。 参与总结,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系统认知。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
一、外流区与内流区
1. 概念:外流河、内流河、流域、水系
2. 分布:外流区(64%) vs 内流区(36%)
3. 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二、河流水文特征
1. 流量、流速、水位
2. 汛期、含沙量
3. 结冰期、水能资源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特别是水文特征部分,农村学生可能缺乏直观感受。下次教学可增加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分组讨论环节时间略显不足,下次可适当延长。
第二课时: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长江三峡风光视频,提问:"这是我国哪条著名河流?为什么被称为'黄金水道'?"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尝试回答。 通过震撼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长江课题。
预习检测 提问检测:长江发源于哪里?注入什么海?长江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 回答问题,展示预习成果。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1. 长江概况
详细讲解:发源地(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流经省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注入海洋(东海)、长度(约6300千米,中国第一长河)、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约10000亿立方米) 听讲,做笔记,在中国地图上追踪长江流经的省区。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长江的基本情况,建立空间概念。
2. 长江各河段特征
详细讲解:上游(源头—湖北宜昌:落差大,水流急,峡谷多,水能丰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河道弯曲,湖泊众多,有"九曲回肠"的荆江)、下游(湖口—入海口:江阔水深,水流平稳,航运便利) 在长江流域图上标注上、中、下游分界点,观察各段特征。 帮助学生理解长江不同河段的特征及其成因。
3. 长江的水文特征
详细讲解:水量丰富,汛期长;含沙量相对较小;无结冰期;水能资源极其丰富 分析长江流量变化曲线,理解其水文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能力,理解河流水文特征。
4. 长江的开发利用
详细讲解:水能开发(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金沙江梯级开发)、航运价值("黄金水道",通航里程长,货运量大)、灌溉与供水(沿岸农业和城市的重要水源) 听讲,思考长江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 帮助学生理解长江的开发利用价值,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分组讨论(议课) 提出讨论题:长江不同河段的开发利用方向有何不同?为什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分组讨论,交流观点,形成小组结论。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知识拓展 介绍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及其意义。 听讲,思考河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拓展学生知识面,理解河流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课堂练习 布置练习:1. 在长江流域图上标注上、中、下游分界点;2. 填注长江主要支流和湖泊的名称;3. 分析长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长江的源流概况、各河段特征以及开发利用情况。 参与总结,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系统认知。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第二课时)
二、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1. 概况:发源地、流经省区、长度、流域面积、年径流量
2. 各河段特征:
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中游:河道弯曲,湖泊众多
下游:江阔水深,航运便利
3. 开发利用:水能开发、航运、灌溉供水
4. 生态保护:长江经济带发展
教学反思 长江内容较多,学生记忆有难度。下次教学可设计更生动的记忆方法,如编口诀帮助记忆流经省区。对于农村学生,应更多联系实际生活,解释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积极影响。
第三课时:我国第二长河——黄河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黄河壶口瀑布图片和"地上河"示意图,提问:"为什么黄河被称为'母亲河'又被称为'中国的忧患'?"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尝试回答。 通过对比强烈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黄河的双重角色,激发学习兴趣。
预习检测 提问检测: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什么海?黄河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 回答问题,展示预习成果。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1. 黄河概况
详细讲解:发源地(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共9个)、注入海洋(渤海)、长度(5464千米,中国第二长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 听讲,做笔记,在中国地图上追踪黄河流经的省区。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建立空间概念。
2. 黄河各河段特征
详细讲解:上游(源头—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水质清,峡谷多,水能丰富)、中游(河口—河南桃花峪: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增)、下游(桃花峪—入海口:"地上河",易泛滥改道) 在黄河流域图上标注上、中、下游分界点,观察各段特征。 帮助学生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特征及其成因。
3. 黄河的水文特征
详细讲解:水量较小,汛期短;含沙量极大(世界之最);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水能资源较丰富 分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及其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黄河特殊水文特征的成因和影响。
4.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详细讲解:水患原因(中游水土流失,下游"地上河")、治理措施(中游水土保持,下游加固堤防、调水调沙)、水利工程(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灌溉农业(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听讲,思考黄河治理的措施和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黄河治理的必要性和措施,树立人地协调观。
分组讨论(议课) 提出讨论题:比较长江与黄河在水文特征和开发利用方面的异同。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分组讨论,交流观点,形成小组结论。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加深对两条大河的理解。
知识拓展 介绍黄河调水调沙原理和小浪底水利枢纽的作用。 听讲,思考现代科技在黄河治理中的应用。 拓展学生知识面,了解现代水利工程技术。
课堂练习 布置练习:1. 分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及危害;2. 说明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过程;3. 设计一个治理黄河的方案。 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黄河的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 参与总结,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系统认知。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
三、我国第二长河——黄河
1. 概况:发源地、流经省区、长度、流域面积
2. 各河段特征:
上游:水质清,峡谷多,水能丰富
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
下游:"地上河",易泛滥
3. 水文特征:水量小,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4. 治理开发:水土保持、加固堤防、调水调沙
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部分内容较为复杂,农村学生理解"调水调沙"等工程措施有难度。下次教学可准备更直观的动画或模型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应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