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24)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探究与实践《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教学设计(教案)
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
本节内容需要 1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
本节课题:探究与实践——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核心素养目标
1. 区域认知: 通过洞庭湖案例,了解湖泊的地理位置、功能及其区域价值,形成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空间认知能力。
2. 综合思维: 分析洞庭湖环境问题与治理措施之间的关联,理解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相互作用,培养系统性思维能力。
3. 地理实践力: 通过调查家乡湖泊的环境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提升地理调查与实践能力。
4. 人地协调观: 认识人类活动与湖泊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及其生态价值 洞庭湖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不同时期洞庭湖治理措施的特点及原因 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 理解不同时期洞庭湖治理重点的变化及其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理念的综合效益 将洞庭湖案例迁移应用到家乡湖泊的保护实践中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讲授
(15分钟) 1. 简单复习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重要知识点: 中国地形地势特征 中国气候特点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2. 引入新课:以洞庭湖为例,介绍湖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提供学习框架和任务要求 1. 认真听讲,回顾已学知识 2. 记录关键知识点 3. 思考湖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为新内容学习奠定基础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3. 针对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提供清晰的知识框架
分组讨论
(议课)
(20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完成四个探究任务: 任务名称教师指导要点任务一:描述洞庭湖地理位置提供中国地形图和洞庭湖区域图 引导学生从相对位置、经纬度位置、流域位置等方面描述任务二:了解洞庭湖区环境问题提供洞庭湖面积变化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性任务三:认识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提供不同时期治理措施表格 引导学生分析治理重点变化的原因任务四:提出湖泊保护建议引导学生结合家乡实际 指导如何从洞庭湖案例中汲取经验
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分组完成四个探究任务: 任务名称学生活动任务一观察地图,找出洞庭湖位置 描述地理位置特征 找出水系主要河流任务二阅读资料,找出环境问题 分析洞庭湖面积变化原因 讨论环境问题关联性任务三阅读不同时期治理措施 讨论治理重点变化原因 分析一体化治理理念优势任务四调查家乡湖泊环境问题 借鉴洞庭湖经验 提出保护建议
小组代表准备汇报讨论结果 1. 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2. 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将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相结合,提升地理实践力 4. 针对农村学生特点,提供详细任务指导,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
知识拓展
(5分钟) 1. 介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2. 分享国内外湖泊治理成功案例 3. 讲解湿地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 结合农村实际,介绍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1. 认真听讲,拓宽知识视野 2. 联系实际,思考家乡环境保护 3. 提出疑问,与教师互动 1. 拓宽学生知识面,了解最新环保理念 2. 通过案例分享,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3. 结合农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学习 relevance
课堂小结
(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2. 强调湖泊保护的重要性 3. 展示板书设计,梳理知识结构 4.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家乡湖泊环境调查表 1.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 2. 梳理知识要点,完善笔记 3. 记录课后作业要求 1. 强化重点知识,形成系统认知 2. 巩固学习成果,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 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地理实践力
板书设计 主题: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1. 洞庭湖地理位置:湖南北部、长江中游、第二大淡水湖、湘资沅澧 2. 环境问题:泥沙淤积、湖面缩小、围垦洪涝、污染严重、生物减少 3. 治理措施: 1949-1978:水利工程 1978-1999:污染治理 2000以后:综合治理 现在:一体化保护修复 4. 保护建议:控制污染、恢复湿地、合理规划、公众参与 5. 核心观念: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 通过具体案例和分组讨论,学生参与度较高 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复习环节反映良好 时间分配基本合理,但任务三讨论时间稍显紧张 改进方向: 可提前布置家乡湖泊调查作业,让学生有更充分的准备 为基础薄弱学生提供更多图文资料和引导性问题 可邀请当地环保人士或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做简短分享 设计更简单的表格帮助学生整理不同时期的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