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24)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海洋资源》教学设计(教案)
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
本节内容需要 1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
本节课题 第三章 第四节 中国的海洋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认识我国海洋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区域差异,理解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3.地理实践力:通过地图分析、资料解读,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4.人地协调观:树立保护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意识,增强海洋国土观念。
教学重点 中国主要海洋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海洋资源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平衡 赤潮等海洋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展示中国地图,突出显示我国漫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洋国土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谁见过大海?吃过哪些海产品?知道大海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资源吗?"
3. 朗读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诗句
4.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的海洋资源》" 1. 观察地图,了解我国海洋国土概况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分享自己对海洋的认识和体验
3. 聆听古诗,感受古人对海洋的描述
4. 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状态 通过情境创设和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自然引入新课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预习检测 1. 提出问题: 根据预习,说说我国有哪些主要海洋资源类型? 我国有哪些著名的盐场和渔场? 什么是海洋牧场?它有什么特点? 2. 巡视指导学生回答问题
3.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适当提示 1. 回顾预习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3. 倾听同学回答,补充或修正自己的理解 检测学生预习效果,了解学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新课讲授提供依据。针对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问题设计简单明了,以鼓励为主。
讲授新课 1. 海洋空间资源- 讲解海洋空间资源定义:指海洋提供的可利用的空间
- 介绍开发利用方式:耕海牧渔、填海造地、海岛开发、港口建设、海洋运输
- 展示福建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图片
- 提问:"我们附近有没有利用海洋空间的例子?"
- 归纳: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广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 海洋生物资源- 介绍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2.8万多种海洋生物
- 讲解主要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渔场、北部湾渔场
- 展示图3-31:中国主要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等)
- 提问:"大家吃过哪些海产品?知道它们来自哪里吗?"
- 归纳:海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3. 海洋矿产资源- 讲解主要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等
- 介绍分布区域: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等海域
- 解释滨海砂矿的重要性:是仅次于石油和天然气的浅海矿产资源
- 提问:"石油和天然气有什么用途?"
- 归纳:海洋矿产资源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4. 海洋化学资源- 介绍海盐生产:我国海盐总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
- 讲解主要盐场:长芦盐场、苏北盐场、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
- 分析海盐生产旺季多集中于春秋季节的原因:气候干燥,蒸发量大
- 提问:"我们吃的盐是从哪里来的?"
- 归纳:海水是巨大的化学资源宝库
5. 海洋能资源- 介绍海洋能类型: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等
- 讲解特点:可再生、清洁无污染
- 说明开发利用意义:为解决能源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 提问:"大家知道潮汐能是怎么发电的吗?"
- 归纳:海洋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开发前景
6.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讲解海洋环境问题:海水污染、生态退化、资源衰竭、赤潮灾害
- 详细解释赤潮的成因与危害
- 介绍赤频发地区:江河入海处和大陆近海
- 提出保护措施:减少污染排放,控制捕捞强度,保护沿海滩涂和海湾
- 提问:"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海洋环境?"
- 归纳:保护海洋环境就是保护我们未来的资源,人人有责 -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 观察图片和地图,理解海洋资源的分布
- 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
-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 参与互动,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 形成对海洋资源的系统认识 通过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海洋资源的类型、分布和开发利用方式,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针对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讲解详细,举例贴近生活,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
分组讨论(议课) 1. 提出讨论主题:"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
2. 分组要求:4-5人一组,选出组长和记录员
3. 提供讨论要点: 海洋资源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当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保护海洋资源的具体措施 我们中学生能为保护海洋做些什么 4. 巡视指导各小组讨论
5. 组织小组汇报(2分钟/组) 1. 按小组进行讨论,组长组织,记录员记录
2. 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3. 倾听他人意见,完善自己的认识
4.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5. 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提出补充或不同见解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深化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理解,形成人地协调观。针对农村学生可能缺乏相关经验的情况,提供具体案例引导讨论。
知识拓展 1. 介绍海洋牧场建设: "耕海1号"海洋牧场等典型案例 海洋牧场与传统养殖的区别 海洋牧场对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 讲解舟山群岛新区: 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建设国际物流基地,打造国际物流岛 "舟山经验"对推动我国陆海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3. 介绍海洋科技发展: 深海探测技术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 海水淡化技术 1. 认真听讲,了解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技术和新模式
2. 思考海洋科技发展对海洋资源开发的意义
3. 结合之前所学,理解海洋经济新区建设的重要性
4.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拓展学生视野,了解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沿技术和创新模式,激发学生对海洋科技的兴趣,培养地理实践力和创新意识。
课堂练习 1. 出示练习题: 选择题:我国海盐产量最大的盐场;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我国最大的渔场 填空题:海洋生物种类数量;首个海洋经济新区;海盐生产旺季 简答题:海洋牧场与传统养殖的区别;保护海洋环境的具体措施 2. 巡视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3. 讲解重点题目,分析解题思路 1.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2. 提出疑难问题,寻求教师指导
3. 听讲解析,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测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题设计基础简单,适合农村学生水平,增强学习信心。
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我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 海洋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方式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措施 2. 强调:海洋是蓝色的国土,海洋资源是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合理开发利用并积极保护
3. 布置课后作业:收集一种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料,制作简单手抄报 1. 在教师引导下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
2. 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系统认识
3. 记录课后作业要求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系统认识,强化重点内容,巩固学习成果。通过作业布置,延伸学习空间,培养地理实践力。
板书设计 中国的海洋资源
一、海洋空间资源
- 利用方式:耕海牧渔、填海造地、海岛开发、港口建设、海洋运输
二、海洋生物资源
- 渔场:黄渤海、舟山、南海、北部湾
三、海洋矿产资源
- 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
四、海洋化学资源
- 海盐生产:长芦、苏北、布袋、莺歌海盐场
五、海洋能资源
- 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
六、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 问题:污染、生态退化、资源衰竭、赤潮
- 措施:减少污染、控制捕捞、保护滩涂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
- 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了学生对海洋资源的兴趣
- 针对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放慢了教学节奏,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讲解
- 分组讨论环节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经验,讨论深度不够
改进措施:
-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提供一些简单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建立初步认识
- 增加更多贴近农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如海产品的运输、销售等
- 设计更简单明了的讨论提纲,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思考海洋保护
- 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如食盐的来源、海鲜的价格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