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中国的农业 六字教学法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5-2026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中国的农业 六字教学法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5-2026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1 08:2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教版(2024)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第一节《中国的农业》教学设计(教案)
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
本节内容需要 1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
本节课题 第四章第一节 中国的农业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了解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征,认识不同区域的农业类型。 2.综合思维:理解农业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图表解读,提升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4.人地协调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学重点 农业的定义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农业的发展成就与现状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地区差异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原因 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如安吉县)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安吉县竹林、茶园图片,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属于什么产业?"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农业的认识。 通过直观图片和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题,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预习检测 提问:"什么是农业?你家乡有哪些农业活动?"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纠正和补充。 回答问题,分享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问。 检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农业的初步认识,为新课讲授提供依据。
讲授新课 1. 农业的定义与地位 详细讲解: 农业是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从事的生产活动 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人们提供衣食之源 提问:"除了种地,还有哪些属于农业?" 2. 中国农业的发展 详细讲解: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是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农业地区分布趋于合理,东部建设高产农田,西部培育新基地 出现新型农业:设施农业、无土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 展示图片:大棚蔬菜、油菜花海 提问:"你见过哪些新型农业?" 3. 主要农作物分布 详细讲解: 粮食作物:水稻(南方)、小麦(北方)、玉米、豆类、薯类 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花生、甘蔗、甜菜、茶叶等 分布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如气候、地形、水源等 结合图4-10讲解水稻、小麦分布 提问:"为什么南方多种水稻,北方多种小麦?" 4. 畜牧业分布 详细讲解: 分为牧区畜牧业(西部、北部)和农耕区畜牧业(东部、南部) 牧区以放牧为主,农耕区以饲养为主 主要牧区: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 展示图4-14,讲解优良畜种分布 认真听讲,做笔记 回答问题:"养鱼、放牛、种树等都属于农业" 观察图片,理解新型农业的概念 回答问题,分享自己了解的新型农业形式 阅读地图,理解农作物分布规律 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气候与作物适应性的关系 观察地图,了解畜牧业分布特点 比较牧区畜牧业与农耕区畜牧业的差异 帮助学生建立农业的基本概念,理解农业的广泛内涵 让学生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认识新型农业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解自然条件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帮助学生理解畜牧业的地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分组讨论(议课) 提出讨论题:"你家乡有哪些农业类型?它们如何利用当地自然条件?" 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分小组讨论,分享家乡农业情况,分析农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选出代表准备发言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提升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知识拓展 介绍"超级杂交稻"和袁隆平的贡献,强调科技对农业的重要性 简要介绍"农产品地理标志"概念,如安吉白茶、东北大米等
课堂练习 1. 下列哪项不属于农业?( )A. 种水稻 B. 养鱼 C. 开工厂 D. 放羊 2. 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北方的是______。 3. 我国四大牧区是哪些?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重点: 农业的定义与地位 中国农业的发展与分布 主要农作物与畜牧业的分布 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 中国的农业 一、农业的定义与地位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 三、主要农作物分布 四、畜牧业分布 五、新型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反思 (课后填写) 学生是否理解农业的定义与分类? 是否能说出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课堂互动是否充分?是否需要更多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