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中国的交通运输业 六字教学法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5-2026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3中国的交通运输业 六字教学法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5-2026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1 08:2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教版(2024)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第三节《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教学设计(教案)
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
本节内容需要 1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
本节课题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了解中国交通运输网络的空间分布,增强对国家地理格局的认识。
2.综合思维:理解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资源分布、人口流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3.地理实践力:能够识别主要铁路干线、枢纽城市,初步具备选择合理运输方式的能力。
4.人地协调观:认识交通运输发展对区域协调、环境保护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分布 铁路干线的名称、走向及枢纽城市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
教学难点 铁路枢纽城市的识别与记忆 在不同情境下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展示雅西高速公路图片和视频片段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条公路为什么被称为'云端上的高速公路'吗?"
3.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家乡有没有类似的交通工程?它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1. 观看图片和视频,感受雅西高速公路的壮观
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 分享家乡交通发展的例子和感受 通过震撼的视觉材料和贴近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本节课题,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预习检测 1. 提出预习检测问题:
- 什么是交通运输业?
- 中国有哪些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 你听说过哪些著名的铁路或公路?
2.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1. 回忆预习内容,思考问题
2. 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倾听同学的回答,补充自己的理解 检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为新课讲授提供参考,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讲授新课 1. 交通运输业的定义与作用 - 详细讲解交通运输业的定义: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促使客、货沿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生产部门
- 阐述交通运输业的作用:联结产业、区域、城乡之间的纽带;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
- 举例说明:快递物流、公共交通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例子 2. 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 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发展的历程:从"交通基本靠走"到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 重点讲解西部大开发中的交通建设:青藏公路、川藏公路等
- 展示中国交通建设成就: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
- 通过图表分析交通线路增长趋势(公路、铁路、航空) 3. 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 讲解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
- 重点讲解铁路运输的特点:速度快、运载量大、运价低,适宜长距离运输
- 详细介绍主要铁路干线:
* 南北向:京哈、京沪、京九、京广、太焦-焦柳、宝成-成昆等
* 东西向:滨洲-滨绥、京包-包兰、陇海-兰新、沪昆等
- 讲解铁路枢纽概念,介绍主要枢纽城市: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等 4. 公路运输 - 讲解公路运输特点:机动灵活、适应性强,适宜短途运输,"门对门"服务
- 介绍中国公路建设成就:截至2022年,公路总里程达535.48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17.73万千米,世界第一
- 展示中国高速公路网络图,讲解"五纵七横"国家干线公路规划 5. 水路运输 - 讲解水路运输分类:内河运输和海洋运输
- 分析水路运输优缺点:运载量大、投资省、运价低;速度慢,受自然条件限制
- 介绍主要内河航线:长江、珠江、松花江、淮河、京杭运河等
- 介绍主要海港:上海、大连、天津、青岛、广州、深圳等 6. 航空与管道运输 - 讲解航空运输特点:速度快、舒适、安全,适宜远距离、紧急运输
- 讲解管道运输特点:适宜液体、气体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强,但投资大、灵活性差
- 介绍中国主要管道:西气东输、川气东送、中俄原油管道等 1.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2. 观察教师展示的图片、图表和地图
3. 回答教师提问,参与互动
4. 在地图上指认主要铁路干线和枢纽城市
5. 比较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通过系统讲解和丰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针对农村学生基础较弱的特点,采用详细讲解、多举例、多互动的方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核心知识点。通过地图指认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分组讨论(议课) 1. 提出讨论主题:"如果我们要从家乡运送一批农产品到上海,应该选择哪种运输方式?为什么?"
2. 将学生分成4-5人小组,指导讨论
3. 巡视各组,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 组织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1. 分组讨论,分析问题
2. 从距离、货物性质、成本、时间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3. 记录讨论要点,形成小组结论
4.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或提问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分享和交流,拓宽学生思路,加深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原则的理解。
知识拓展 1. 介绍"中欧班列"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2. 讲解"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3. 展示中国高铁、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图片和视频
4. 探讨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 聆听教师讲解,观看图片和视频
2. 思考中国交通发展的国际影响
3. 感受国家建设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4. 讨论交通发展如何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 拓宽学生视野,了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国际影响和发展前景。通过超级工程的展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思考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堂练习 1. 出示练习题:
- 填空题:京广线与陇海线交汇的铁路枢纽是______
- 选择题:下列哪种运输方式最适合运送天然气?
- 简答题:为什么说"要想富,先修路"?
- 连线题:将运输任务与最合适的运输方式连线
2.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3. 讲解正确答案,分析常见错误 1.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2. 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
3. 听教师讲解,订正错误
4. 总结易错点,巩固知识点 通过多种题型的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测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讲解和订正,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强化重点难点内容的掌握。
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
- 交通运输业的定义与作用
- 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成就
- 五大运输方式的特点与分布
- 铁路干线与枢纽城市
- 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
2. 强调重点难点内容
3. 布置课后作业:收集家乡交通变化的老照片和新照片,对比分析交通发展带来的变化 1. 跟随教师回顾本节课知识要点
2. 提出尚未理解的疑问
3. 记录课后作业要求
4. 整理笔记,形成知识框架 通过系统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强化重点难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通过布置与实践相关的作业,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 一、定义与作用
- 联结纽带
- 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 二、发展成就
- 铁路、公路、航空、水路、管道
- 世界第一:高铁、高速路网 三、运输方式
- 铁路:骨干,长距离
- 公路:灵活,短途
- 水路:量大价低,速度慢
- 航空:快速,昂贵
- 管道:气体液体,连续 四、铁路干线与枢纽
- 南北:京哈、京沪、京九、京广…
- 东西:陇海-兰新、沪昆…
- 枢纽:郑州、武汉、北京… 五、选择原则
- 根据货物、距离、时间、成本选择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雅西高速公路的案例深受学生欢迎。由于学生基础较弱,在铁路枢纽部分需加强记忆训练,下次可加入更多互动游戏。整体教学节奏适中,学生参与度高,但在运输方式选择方面还需结合更多生活实例进行巩固。分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性高,但需要更好地控制时间。下次教学可以增加更多本地交通案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