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同时还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本节课注重诵读训练,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和鉴赏,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提升审美意识,提高鉴赏能力。
《将进酒》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篇目之一,诗篇虽表面上看来是李白人生失意时借酒消愁的放纵,但联系诗人的经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慷慨激昂的气概,是李白面对失意坦然自若的思想基础,
是引导他不断进取的一盏明灯。而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学习李白身上的这种种品质,更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赏析诗歌当中所出现的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及极度的夸张,也将会引领学生开拓思维,并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对李白的诗歌积累较多,对《将进酒》也比较熟悉,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李白的诗歌有较大的张力,学生在把握其情感上有一定的难度,并由于其涉世未深,更是增加了其理解作者复杂情感的难度。
课堂上需要借助有效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作者,去体味其内心复杂的情感。关于诗歌技巧鉴赏方面,学生以及掌握了不少鉴赏诗歌的技巧,比如抓文本,析手法等,但需要进一步增强其独立分析与综合思考的能力,使其能够在理论方法的指导下,独立赏析诗歌的妙处。
课时目标
(1)通过自读,明确字音,疏通文义。
(2)通过多样阅读,基本掌握诵读本诗的要领。
(3)过品读鉴赏,把握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意蕴。
(4)通过文本细读,自主合作体会李白的人物形象。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朗诵的停顿、声调变化。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不平之气。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复杂性,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教学重点
诵读。在聆听经典、自我感悟、探究合作中把握对诗歌得体的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融入诗境,吟咏诗韵,认识到李白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评价任务
(1)两至三位学生示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做好点评准备。(评价关注点:注意字音、句读、语速、停顿。)
(2)学生配乐齐诵诗歌。
(评价关注点:字词是否都读准?断句是否准确?语速语调、轻重缓急是否得当?重点句子的感情表现如何?)
(3)请根据诗中能够体现诗人情感色彩的字词句,将[]—[]—[]—[]—[]完成。要求:每个括号限填一字。
(评价关注点:能否体现作者的情感变化?)
(4)请两位学生概括李白的人物形象。
(评价关注点:是否全面?是否依据文本?)
学习活动
一、导入
掀开中国文坛的红盖头,酒香随清风徐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与酒往往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与饮酒有关的诗歌呢?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诗写得独绝千古而获得了“诗仙”的称号,而且也因为他的酒而留下了“酒仙”的美名,他就是——李白。正如刚才视频中所说,李白是我们心目中的谪仙人,是我们心目中的明月魂!
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呢,又有怎样的感情倾注于
其中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诗来走近李白。这就是他的《将进酒》。
二、解题
学习诗歌从题目开始,题目就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是“请”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 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三、浅味诗歌
诗歌是一门诵读的艺术,学习诗歌要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下面我们就从诵读开始,慢慢地走进这首诗歌。
要求: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学生活动:个别读 集体读
2、思考并回答:本诗是一首“劝酒歌”,是谁劝谁饮酒?为何饮酒?怎样饮酒的呢?
教师活动:诵读评价并提问:通过这几遍的朗读,我们把握感情基调是?豪迈激昂
四、品味诗歌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初步分析了诗歌内容、把握了诗歌情感基调,然而这还远远不够,有学者说,李白是古代诗人当中性格最多样化的一位,而酒后的李白内心尤为丰富。那么,这首诗到底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怎样的李白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深入诗歌,感受诗人形象,把握诗歌情感。
1、小组探究内容:透过 (具体诗句),我读到了一位 的李白。
要求:
(1)请结合具体诗句从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品读、分析、概括。
(2)自由朗读时注意:节奏、语速、语调、重音;
2、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1)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悲伤无奈
手法:起兴——作者要表现人生韶光易逝先从黄河之水这样的壮景
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人生易逝
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上句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黄河源头之高远;下句极言人生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极言人生短暂。
像这样的夸张手法,本诗中还有哪几处
“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比兴和夸张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体现。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
为什么而悲呢?
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功业未就
补充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写作这首诗歌时,诗人已经 50 多岁了,在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胸中郁结很深,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
诵读指导:朗读这四句,要有宏阔感慨的感觉,要重读“悲”、“天上来”“不复回”,前语句高亢,后一句低;两处“君不见”要读的从容亲切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
---洒脱得意 乐观 自信
如何理解“得意”,刚才不是说李白“政治失意”吗?
诵读指导:“须”“会须”一定要 必”非常肯定 “还”对未来充满期待 因此在读的时候需要重读!读出这种乐观自信,肯定自我的气势来,读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
那么刚才的李白还悲叹人生的短暂,现在怎么又转入“豪情万丈”了呢?
既然人生短暂,政治上失意,那么“悲”又何益呢?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诗人决意要把忧愁和烦恼暂且放下,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诵读指导:“三百杯”豪迈 这些都要重读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3)
---不足贵 蔑视权贵 淡泊名利 (激愤)
“钟鼓馔玉”用的是什么手法?
借代:“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
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不随波逐流。
作者是真的不愿醒吗?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郁愤 失意
古来圣贤是指那一些人?何为“寂寞”?
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倒不如逃醉于醉乡。
诗人既然说“古来圣贤皆寂寞”,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
用典:用以自比,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4)
---狂放不羁 愁苦之极
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其中的“万古愁”的内涵是什么?又为什么是万古愁呢?
1、怀才不遇,可以说是封建时代多数才人的共同命运,所以说是“万古愁”。
2、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愁的深广。
全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所有的情感都融入在了这一杯酒中,借酒挥洒才情,借酒抒发愤懑,展现乐观自信!凭着一身傲骨化哀伤为洒脱,化忧愤为豪放,可谓“哀而不伤,悲而能壮”,也许这就是“巨人式”的伤感吧
五、深味诗歌
以上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品读鉴赏,对诗人形象和诗歌情感有了进一步的把握,所谓“诗歌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下面就让我们把这种对诗歌的感悟演绎出来。请大家跟着名家的范读进行自由朗读,
诵读指导:除了刚才在品读过程中强调的重读之外,还要注意节奏的变化。
六、读经典、悟生活。
一曲《将进酒》唱出了李白在失意潦倒中的激越豪迈。在现实社会中,中国人骨子里一直存在着这种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倔强。请你从现实生活中举例来说说自己的体会。结语
李白与《将进酒》,光芒万丈,带给我们以力量。未来路上,当我们人生失意之时,困顿难行之时、茫然失措之时,不妨高歌一曲《将进酒》,让这束光驱散阴霾,指引我们前行。“天生我材必有用”,祝愿同学们以自信豁达的人生姿态尽情的谱写出你独具特色的青春之歌!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一曲《将进酒》写尽万古愁,又不失激越豪放,读完让人感触万千,因而成为千古名篇。让我们以《写给李白》为题,与诗仙谈谈你自己读完这首诗的感受。文体不限,表达方式不限,不少于 400 字。
2、拓展阅读
阅读李白《行路难》,完成 1—4 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授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开头两句怎样写盛宴?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停杯”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渡河”“登山”的描写象征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典故的含义各是什么?用典达到怎样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