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1 09: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诗中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营造出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学情分析
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然而,由于《春江花月夜》的诗歌风格独特,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诗歌的精髓。
教学目标
1.于诵读中品味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提升鉴赏能力。
2.体会诗歌的景物美、哲理美、情感美。
3.感悟人生哲理,品味诗歌中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
教学重点 感悟人生哲理,品味诗歌中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情境导入
师: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是李煜的故国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的寂寞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轼的哲思之月
张若虚笔下的月又是怎样的月呢?
任务情境:
某出版社编辑要出版《最美唐诗》一书,汇编唐代各类优秀诗歌。今天我们就化身推荐官,为这首《春江花月夜》写一则推荐语,说说它应该入选的具体理由。
上节课各小组已经领取了各自的任务,再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整理一下。
活动:分层品读,品味诗情
(一)景物美:赏月下之景
下面我们有请一号推荐官!
大家好,我是一号推荐官,我们团队推荐的理由是这首诗的景特别美。我们读完前四句,就已经被美景折服,我们组用“豆包”为这四句话生成了一幅图,请大家打开隔空投送,听课老师可打开微信扫一扫获取图片。
在这幅图中,“江水”、“潮水”、“明月”全都具象化了,从这幅图片中我们感受到了有一种静谧、宁静的美,为整首诗奠定了一个优美的基调。
师:好,请回!一组的同学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用“生”不用“升”?(出示图片)“升”仅仅是状态,而“生”字具有欣欣向荣的灵性、活力,明月与潮共生,本身皎洁,又兼有大海的磅礴气势,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凸现了明月随潮涌生的情状,极富动感,景象壮观。所以,前四句所描绘的景象不仅有宁静,还应该有宏远辽阔的壮美。
(2 号推荐官举手!!)
大家好,我是 2 号推荐官。我们组认为,景物美不仅有宁静、辽阔的美,还有朦胧梦幻的美。这是我们组用中间六句生成的图片,与一组的略有不同。这幅图所突出的是“花林”在月光的照耀下像蒙上了一层霜,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降“月光”比作“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见”,说的是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共同营造了一种梦幻朦胧的美。
师:感谢 1 号和 2 号推荐官,综合两组的意见,他们推荐的关键词为:景美——宁静、辽阔、朦胧。
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仿佛正置身于“小汀”之上,一起来欣赏这份月下美景。
(二)哲理美:悟月下之思
其他组的推荐官,你们推荐的理由是什么呢?
大家好,我是 3 号推荐官,我们组推荐的理由是:哲理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富有深刻的哲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向思考人生。张若虚的内心是纯净、无纤尘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下面这句特别纯真的追问:
问: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哲理。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望,缘于对人生的热爱。
齐读体会人生哲理。
深入探索: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密联系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有之,与他们相比较,张若虚对人生的理解有何不同?
曹诗和苏诗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却别开生面,具有新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便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哀而不伤,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这诗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
——李泽厚
“不知江月待何人”:这一轮圆月岁岁年年的在等待着什么人?
“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是过渡句。
(三)情感美:析月下之情
问:这一层写了哪些人?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来?感受到了情思
意象 情思 手法
思 妇 怀 远 图
游 子 思 归 图
“白云” 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扁舟子” 上的游子。
“青枫浦” 为地名,“枫”“浦”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
“扁舟子”指飘荡江湖的游子。
“明月楼”以物代人(游子之妻),以思妇的相思来反衬游子的倦客愁。
思妇怀远图
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的?
(1)“裴回”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月的徘徊其实是人的徘徊。
(2)“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鱼龙”、“鸿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此处是用典。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
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游子思归图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前后意象对比:
春江——流春(春半)
花林——落花
明月——斜月(落月)
既写出了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回的凄苦和落寞。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沉沉”写出了游子归期难定的沉重心理和孤寂之情。
“无限路”写游子与思妇天各一方,衬托了他的相思之苦。
一个“满”字写出了愁思的深厚。月光洒满江边的树林象征着无穷无尽的离愁,月色和离愁水乳交融。
这八句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
虚实结合:在梦中也想归家。
寓情于景: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想要归家的心情。
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诗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是因为思妇与游子的思念之情具有普遍意义。作者采用全知视角写尽了春天江边月下的美丽与困惑、离愁与别恨。小组自由朗读最喜欢的句子。
作业布置:
诗人以月为核心,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读完本诗,你感受到了什么?请你为《春江花月夜》写一则推荐语!
课堂总结:
诗人以月为核心,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读完本节课的探讨,你感受到它的美了吗?
学生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