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冀教版一上2.1《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冀教版一上2.1《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01 09:17:2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二单元
课题 《认识立体图形》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学生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感受它们的实际意义。经历对物体进行分类、观察、描述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分类能力。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一)”是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的起始内容,为后续学习平面图形及更复杂立体几何知识奠定基础,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物品分类、辨认,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图形的直观表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以生活中丰富的实物为素材,呈现“分一分”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物品“样子相像”(即形状特征)分类,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立体图形,再通过“说一说”拓展生活中对应形状的物品,强化对立体图形的认知,符合低年级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各种物品形状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未系统梳理、抽象出立体图形概念,对图形特征的把握停留在表面观察。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生动的实物感兴趣,善于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获取知识,但其抽象概括能力较弱,需要借助大量实例理解图形本质特征。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辨认立体图形,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形状特征,建立清晰的空间表象,能根据形状特征判断物体所属图形类别,发展空间感知能力。2.借助生活中实物与立体图形的对应,运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将实际物品形状抽象为数学图形,直观理解立体图形的现实意义,培养几何直观意识。3.感受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能从生活情境中识别出对应立体图形的物品,主动用数学知识描述生活现象,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升应用意识。4.经历对物品按形状分类的过程,理解分类标准(形状相像),掌握分类方法,培养分类思想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立体图形,能根据形状特征正确分类、辨认。2.描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主要特征,建立清晰的图形表象。
教学难点 用规范、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立体图形特征,以及灵活关联生活实例,深化对图形的认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咱们先来玩个超有趣的“图形猜猜猜” 游戏!老师这里有好多藏在袋子里的神秘 “宝贝”,它们都有独特的形状,想不想挑战一下,通过描述猜出它们对应的图形呀?师拿出装有立体图形实物的袋子,轻轻晃动。师:听,它们在里面“说话”呢!接下来,老师会描述这些物品的样子,小朋友们当“图形小侦探”,根据描述猜图形,好不好?课件出示:它长得方方正正,每个面的大小都一样,而且还能灵活扭动哦!师:这是什么?开动小脑筋猜猜。师:答对!请看第二个提示。课件出示:圆圆的、小小的,高尔夫球球场离不开。师:这会是什么呢?师:哇!小朋友们太厉害啦,老师只是简单描述物品样子,大家就一下子猜出来对应的图形!看来呀,借助物品的形状去认识图形,能帮我们快速发现图形的秘密!其实呀,生活里的物品都有各自的形状,这些形状背后,藏着咱们数学里的图形朋友!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走进奇妙的图形世界,开启一场奇妙的“图形之旅”吧! 学生:想。 学生:好。 学生:魔方!学生:高尔夫球。 以“图形猜猜猜”游戏开篇,用“神秘‘宝贝’”“独特形状” 等充满童趣的表述,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好奇心与参与欲。用“奇妙的‘图形之旅’”营造探索氛围,清晰传递本节课学习任务——认识生活中物品形状对应的数学图形,让学生带着期待与好奇,开启图形认知的正式学习。
二、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分一分,初识图形师:看!老师把袋子里藏着的这些“小伙伴”图片都放出来了。课件出示——分一分:师:你认识图上的物品吗?说一说,它们分别叫什么,是做什么用的?师:它们形状不一样,咱们来给它们 “找朋友”,把样子相像的放在一起,好不好?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请小朋友们4人一组,把桌上的图片按照“样子相像”分分类。分的时候想想,为什么把它们放一起。师巡视指导,并了解分类的情况,然后提问:哪组愿意来展示怎么分的?你们把哪些放一起,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师:小朋友们太厉害啦!通过刚才分物品,我们发现可以把特征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像这样把特征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课件出示:师:我们去掉这些物品花花的外衣后,长什么样呢?大家请看。课件出示:师指出:像这样长长的、有6个平平的面,叫长方体。课件出示:师指出:像这样方方正正,6个面都差不多大,是正方体。课件出示:师指出:像这样上下两个圆面,中间弯弯的,是圆柱。课件出示:师指出:像这样圆圆的,能到处滚来滚去,就是球!咱们一起和它们打打招呼: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课件出示:师指出:在数学王国,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样的图形统称为立体图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数学课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学生独自认一认,然后自由说说。学生:好。学生分组分一分。学生自由说说。学生一起认一认。 通过提问 “你认识图上的物品吗?说一说,它们分别叫什么,是做什么用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激活对物品的感性认知。以“给物品‘找朋友’,按样子相像分类”为任务驱动,组织小组合作。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需观察物品形状差异,思考分类依据,这不仅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还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思想,让学生理解“特征相同的东西归为一类”,为抽象出立体图形概念搭建桥梁。引导学生从具体物品的形状中提炼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本质特征,建立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并通过板书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晰认知本节课核心内容。
探究2:认识立体图形师:现在咱们来好好认识这些图形朋友,它们都有啥小秘密呢?课件出示——特征探究:请小朋友们拿出一种图形,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再与同伴说说自己的发现。师巡视了解交流的情况,并提示:摸长方体,感受面是平的还是弯的?能像球一样滚吗?正方体的面大小一样不?圆柱竖起来和躺下来滚动一样不?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梳理总结特征:长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面有长有短,不能滚动。正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每个面都一样大,不能滚动。圆柱: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中间弯弯的,能躺着滚动。球:圆圆的,没有平平的面,能到处滚动。师:这些图形朋友藏在生活里好多地方,咱们来找找!课件出示:师:小朋友们想想,家里、学校里,哪些东西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的形状?和同桌说一说,然后老师请小探险家来分享! 师:谁来分享一下?师:哇,图形朋友无处不在!小朋友们,今天咱们认识了四位图形朋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了它们各自的样子:长方体长长的有平的面,正方体方方的面一样大,圆柱有圆面能滚动,球圆圆的到处滚!还找到了生活里好多它们的身影,以后要多观察,和图形朋友做好伙伴哟! 学生按要求探究。学生探究完,然后集体反馈。学生独自想想,然后与同伴说说。学生1:冰箱是长方体!学生2:骰子是正方体!学生3:水杯是圆柱!学生4:足球是球!…… 布置“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探索图形特征。在操作中,学生通过触摸感受面的平与曲,通过观察对比面的大小,通过滚动体验运动方式,将直观感受转化为对图形特征的理性认识,有效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学生在列举实例,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应用意识,同时激发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的兴趣 。
三、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数一数。2.想一想,推一推。3.玩中练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四、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小朋友们,今天的“图形之旅”超有趣吧!咱们通过分一分生活里的物品,认识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这四位图形朋友。请大家记住这些图形的特点,以后就能一眼认出它们,还能发现更多藏在生活里的图形秘密。 学生1:我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球。 学生2:我还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连一连。2.(1)在长方体下面画“√”。 (2)在正方体下面画“√”。能力提升:1.数一数,填一填。2.我会看图,数一数。拓展迁移:回家当“图形小侦探”,找3种长方体、2种正方体、2种圆柱、1种球的物品,画下来或拍照片,明天和小伙伴分享。
教学反思 本次“认识立体图形”教学,以分类操作、实践探究为主线,有收获也存不足。优点:通过“分物品——抽象图形——辨特征——找生活实例”环节,层层递进构建认知。分类活动贴合生活,帮学生直观感知图形特征;摸、看、滚的操作,让学生深度体验图形特点,有效培养空间观念与动手能力,多数学生能清晰辨别、描述立体图形。不足:对“立体图形”概念的阐释稍显浅显,未充分对比立体与平面图形差异;找生活实例时,部分学生举例单一,对特殊形态的识别较模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认识图形(一)》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认识图形(一)》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一学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能对图形分类,会用简单图形拼图。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直观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会用简单的图形拼图,能在组合图形中说出各组成部分图形的名称,会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小学数学低年级“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内容,围绕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展开教学。内容包含:
图形分类与识别:通过“分一分”活动,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外形特征,能依据形状将物品归类。
实践操作体验:“搭积木”“玩泥巴”“学做泥哨”等活动,借助拼搭、创作,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感受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文化与应用拓展:以“兔博士网站”介绍苗族泥哨等非遗文化,将图形认知与文化传承结合,拓宽学生视野。
这些内容从生活实物抽象出立体图形,搭建起“生活——数学——文化”的学习路径,为后续平面图形学习及空间观念发展奠定基础。
(三)学生认知情况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身边熟悉的实物有丰富感知,但缺乏对立体图形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能力。他们好奇好动,喜欢通过拼摆、触摸等操作活动探索世界,能在游戏和实践中积累图形认知经验,但用规范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特征、理解图形间区别联系时,存在表达和思维上的困难
二、单元目标拟定
1.能准确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立体图形,描述其基本外形特征。
2.会用立体图形进行拼搭、创作(如搭积木、捏泥巴作品),感受图形在构建物体中的作用。
3.了解苗族泥哨等非遗文化中图形的应用,知晓泥哨制作与立体图形的关联。
4.经历“观察——分类——操作——创作”过程,发展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能力,提升空间观念。
5.在玩泥巴、做泥哨实践中,锻炼动手操作与创新思维。在创作与展示中,获得成就感,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6.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非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清晰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立体图形,掌握其外形特征。
2.运用立体图形进行拼搭、创作,深化对图形特征的理解与应用。
(二)教学难点
1.精准抽象概括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
2.借助立体图形创意拼搭、泥巴创作,表达创意并阐述设计与图形特征的关联。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教材编排特点:
1.以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如礼盒、球、茶叶罐等)为素材,让学生在熟悉场景中初步感知立体图形,降低抽象概念学习难度,契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
2.编排“分一分”“搭积木”“玩泥巴”等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图形特征、发现图形应用,将“做数学”与“学数学”融合,促进知识内化。
3.通过“学做泥哨”“兔博士网站”,把立体图形知识与苗族非遗文化结合,既巩固图形认知,又渗透文化教育,丰富数学课程内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4.从“识别分类”(分一分 )到“特征应用”(搭积木 ),再到“创意创作”(玩泥巴、做泥哨),知识呈现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逐步提升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3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图形与几何 认识图形(一) 认识立体图形 1
立体图形的拼搭 1
玩泥巴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3.1《认识立体图形》 目标: 通过观察、分类、辨认立体图形,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形状特征。 探究1:分一分,初识图形 → 探究2:认识立体图形 → 1.能按形状分类,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能从面、滚动方面探索图形特征。
3.2《立体图形的拼搭》 目标: 通过识别积木形状、拼搭实践,深化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知道如判断怎样搭更高更稳。 探究1:猜猜积木形状 → 探究2:搭积木 → 1.能说出积木的形状,认识三棱柱。 2.能用积木拼搭,知道搭得又高又稳的诀窍。
3.3《玩泥巴》 目标: 通过和泥、创作泥塑作品、制作泥哨,掌握基本手工技巧。在泥巴创作与泥哨造型设计中,发挥想象力,大胆创新。 探究1:解锁技巧,创作泥塑 → 探究2:学做泥哨 → 1.能掌握和泥技巧,并制作出泥塑作品。 2.了解制作泥哨的步骤与方法,能回家后尝试做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