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认识图形(一)》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认识图形(一)》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一学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能对图形分类,会用简单图形拼图。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直观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会用简单的图形拼图,能在组合图形中说出各组成部分图形的名称,会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小学数学低年级“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内容,围绕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展开教学。内容包含:
图形分类与识别:通过“分一分”活动,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外形特征,能依据形状将物品归类。
实践操作体验:“搭积木”“玩泥巴”“学做泥哨”等活动,借助拼搭、创作,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感受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文化与应用拓展:以“兔博士网站”介绍苗族泥哨等非遗文化,将图形认知与文化传承结合,拓宽学生视野。
这些内容从生活实物抽象出立体图形,搭建起“生活——数学——文化”的学习路径,为后续平面图形学习及空间观念发展奠定基础。
(三)学生认知情况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身边熟悉的实物有丰富感知,但缺乏对立体图形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能力。他们好奇好动,喜欢通过拼摆、触摸等操作活动探索世界,能在游戏和实践中积累图形认知经验,但用规范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特征、理解图形间区别联系时,存在表达和思维上的困难
二、单元目标拟定
1.能准确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立体图形,描述其基本外形特征。
2.会用立体图形进行拼搭、创作(如搭积木、捏泥巴作品),感受图形在构建物体中的作用。
3.了解苗族泥哨等非遗文化中图形的应用,知晓泥哨制作与立体图形的关联。
4.经历“观察——分类——操作——创作”过程,发展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能力,提升空间观念。
5.在玩泥巴、做泥哨实践中,锻炼动手操作与创新思维。在创作与展示中,获得成就感,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6.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非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清晰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立体图形,掌握其外形特征。
2.运用立体图形进行拼搭、创作,深化对图形特征的理解与应用。
(二)教学难点
1.精准抽象概括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
2.借助立体图形创意拼搭、泥巴创作,表达创意并阐述设计与图形特征的关联。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教材编排特点:
1.以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如礼盒、球、茶叶罐等)为素材,让学生在熟悉场景中初步感知立体图形,降低抽象概念学习难度,契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
2.编排“分一分”“搭积木”“玩泥巴”等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图形特征、发现图形应用,将“做数学”与“学数学”融合,促进知识内化。
3.通过“学做泥哨”“兔博士网站”,把立体图形知识与苗族非遗文化结合,既巩固图形认知,又渗透文化教育,丰富数学课程内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4.从“识别分类”(分一分 )到“特征应用”(搭积木 ),再到“创意创作”(玩泥巴、做泥哨),知识呈现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逐步提升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3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图形与几何 认识图形(一) 认识立体图形 1
立体图形的拼搭 1
玩泥巴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3.1《认识立体图形》 目标: 通过观察、分类、辨认立体图形,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形状特征。 探究1:分一分,初识图形 → 探究2:认识立体图形 → 1.能按形状分类,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能从面、滚动方面探索图形特征。
3.2《立体图形的拼搭》 目标: 通过识别积木形状、拼搭实践,深化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知道如判断怎样搭更高更稳。 探究1:猜猜积木形状 → 探究2:搭积木 → 1.能说出积木的形状,认识三棱柱。 2.能用积木拼搭,知道搭得又高又稳的诀窍。
3.3《玩泥巴》 目标: 通过和泥、创作泥塑作品、制作泥哨,掌握基本手工技巧。在泥巴创作与泥哨造型设计中,发挥想象力,大胆创新。 探究1:解锁技巧,创作泥塑 → 探究2:学做泥哨 → 1.能掌握和泥技巧,并制作出泥塑作品。 2.了解制作泥哨的步骤与方法,能回家后尝试做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立体图形的拼搭》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二单元
课题 《立体图形的拼搭》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学生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感受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乐于交流的习惯。
教材分析 “搭积木”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基础上的拓展应用内容。通过搭积木活动,一方面巩固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拼搭实践中,探索立体图形的组合方式、稳定性等,深化空间观念,为后续学习图形的拼组、构建复杂几何模型奠定基础,同时渗透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艺术创作的关联 。教材以生活化的搭积木场景为依托,先引导识别积木形状(巩固立体图形认知),再围绕 “搭得又高又稳”“像什么”展开探究。设置观察、操作、交流环节,将图形认知与实践应用融合,既强化知识掌握,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体现“做数学”的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基本特征,能辨别简单立体图形,但对立体图形在拼搭中的组合规律、特性(如稳定性 )认知较浅,缺乏实践应用经验。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动手操作活动兴趣浓厚,善于通过观察、触摸、拼摆等实践方式学习。但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对拼搭中“又高又稳”等空间问题的理解,需借助具体操作和直观体验逐步建构。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识别积木形状、拼搭实践,深化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感知图形组合方式、空间位置关系,提升空间想象与构建能力,如判断怎样搭更高更稳。2.在“搭一搭、像什么”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意拼搭,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初步的创新意识,如创造独特造型并赋予其生活形象。3.经历搭积木的操作过程,锻炼动手能力,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拼搭问题,提升实践应用能力。4.感受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主动用数学眼光观察、解决生活中的图形拼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巩固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准确表述拼搭积木的形状组成。
教学难点 经历搭积木实践,探索 “搭得又高又稳” 的方法,理解立体图形拼搭的空间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认一认,填一填。2.在容易滚动的物体下面的括号里画“√”。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猜猜它是什么?课件出示:有长有方有三角,能盖大楼能架桥,小朋友的好伙伴,游戏当中不能少。(打一物)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超有趣的地方——积木乐园!课件出示:师:看,乐园里有好多形状各异的积木,它们就像一个个等待被唤醒的小宝贝,想和咱们一起玩游戏呢! 学生猜一猜:是积木。 借助学生熟悉的积木作为教学载体,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猜猜积木形状师:大家看看,积木乐园里的积木多不多呀?想不想知道它们都有啥形状?课件出示:师:瞧,乐园里的小天使们已经拿着积木在欢迎咱们啦!课件出示:师:咱们来玩“形状猜猜猜”游戏,老师描述积木特点,大家猜是什么形状,好不好?师指向教材中圆柱,描述:第一个积木呀,上下有两个圆圆的面,身体直直的,像一根小柱子,这是什么形状呀师:对啦,就像图里小男孩抱着的这个积木,这是圆柱!你瞧,圆柱积木上下的面平平的,中间弯弯的,很有特点!师指向拿长方体的小女孩,描述:这个积木长长的、方方的,有平平的面,能稳稳地放在那里,谁能说出它的形状?师:对,这是长方体!长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面有长有短,所以看起来长长的,就像小女孩手里拿的这样。师指向拿球的小男孩,描述:还有个积木圆圆的,轻轻一推就能到处滚来滚去,像小球一样,它是什么形状呀?师:是的,像图里小男孩抱着的球一样,它是球!球没有平平的面,所以特别爱滚动,大家可以摸摸桌上的球积木,感受下!师指向小男孩面前的正方体,描述:这个积木方方正正,每个面都小小的、方方的,谁认识它?师:太厉害啦,这就是正方体!正方体的 6 个面都差不多大,方方正正的,特别可爱。咦,红红拿的这个积木叫什么呢?课件出示:师指出:这是一个叫三棱柱,它有5个平平的面,其中的2个面各有3个尖尖的角。师:在积木乐园里,这些圆柱、长方体、球、正方体、三棱柱的积木可多了,它们能搭出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走进“搭积木”的世界,去认识这些积木的形状,还要用它们搭建奇妙的造型!准备好当“积木小建筑师”了吗?师:让我们出发吧! 学生:好。 学生猜一猜:圆柱。 学生:长方体。 学生:球。 学生摸一摸,感受一下。 学生:正方体。 学生了解三棱柱。 学生:准备好了。 通过对圆柱、长方体、球、正方体等积木形状的具象化描述,结合教材图片进行指认,将抽象的立体图形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视觉与语言信息,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图形的直观表象,逐步理解并掌握不同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引入三棱柱这一相对陌生的立体图形,拓宽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知边界,打破学生对常见立体图形的固有认知,引导学生以更开放的思维去认识和探索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完善知识体系。
探究2:搭积木师:小朋友们,看!小伙伴们正在用积木玩超有趣的搭建游戏。课件出示:师:他们搭出了好多奇妙的造型。课件出示:师:咱们也加入这场“积木搭建大挑战”,好不好?课件出示:师:是呀,搭积木的时候,怎么才能让它们又高又稳,不会倒下来呢?接下来,咱们分小组实际搭一搭,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完成后分享你的小窍门!课件出示——小组合作:1.用下面这4个立体图形搭一搭,看谁搭得积木又高又稳。2.小组讨论,想一想说一说,要想搭得高,应该怎样搭。3.小组合作,一起搭一个积木,比一比哪一组最高、哪一组最稳? 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然后提问:你们组搭得又高又稳,有什么秘密呀?师:正如大家说的那样,搭积木时,尽量让比较大的积木放在下面(球除外),可以将立体图形立起来,这样显得高。长方体、正方体这样四四方方的积木比较平稳,放在下面。球易滚动,放在上面比较好。非常棒!课件出示:下面这些像什么?师:先看看这些厉害的搭建作品,发挥小脑袋的想象力,它们像生活中的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师:它们像什么?谁来说说?师:大家的想象力太丰富啦!这些造型就是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搭出来的,想不想自己试试,搭出更有趣的东西?师:现在咱们分组自己试着搭一搭!课件出示——分组搭建:拿出课前准备的积木,照着教材上的造型搭一搭。师巡视,观察搭建方式,然后提问:除了教材上的造型,大家还能搭出什么新奇的?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怎么让它又高又稳的?创意拼搭:小组合作,自己创意搭建。完成后,请各小组展示搭建作品,介绍:“我搭的是______,用了______形状的积木,把______放在下面,这样又高又稳!师:今天咱们学会了搭积木,要把稳的、平的积木放下面,还发挥想象力搭出好多有趣造型!生活中盖房子、搭积木,都要考虑怎么更稳更高,大家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比赛搭积木,分享今天学到的技巧! 学生:好。学生分组完成。学生1:长方体、正方体都是平平的面,搭在一起比较稳。学生2:长方体大面朝下横着放时最稳。学生3:圆柱横放时容易滚动,要竖着放。学生4:球容易滚动,放在上面最好。学生独自观察,并与同伴分享。学生1:我觉得前三个都像门。学生2:第四个像亭子。……学生:想。学生动手搭建。学生分组完成,然后介绍。 通过展示小伙伴搭建积木的场景,抛出“如何搭得又高又稳”的核心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问题意识与探索精神。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搭建活动,明确“观察——讨论——操作——比较”的任务流程,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分工协作、沟通交流,共同探索搭建技巧,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在实践操作中,提升动手能力与空间规划能力,将对立体图形的认知应用于实际搭建。将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立体图形的特性在实际搭建中的应用,深化对立体图形的理解,渗透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创意拼搭模拟生活中的搭建场景,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同感与积极性。
四、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 )最容易滚下来。2.把摆放时比较稳的物体圈起来。3.在不能站稳的图形下面画“√”。4.所有的积木都要用上,看谁搭得又稳又高。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五、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在搭积木的过程中,大家变身成了超厉害的 “积木小建筑师”,用这些形状的积木搭出了好多奇妙的造型。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份探索热情,做生活中的 “数学小侦探”,去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 学生1:我知道平放时的圆柱和球是不稳定的。 学生2:我还知道球极易滚动,搭积木时要放在最上面。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搭积木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用下面的4个图形搭一搭,要想搭得最稳固,最下面应放___,最上面应放___。2.我会选。 (1)下面( )搭得最稳。 (2)下面最难堆高的一组是( )。 能力提升:1.在搭得最稳的形状下面画“√”,搭得最高的形状下面画“○”。2.填一填。(1)至少( )个 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2)至少( )个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拓展迁移:在家中寻找至少3种不同形状的立体物品,用收集的物品搭一个“家庭小建筑”,尝试运用课堂中学到的“稳而高”的技巧。
教学反思 通过“积木乐园”情境和小组搭建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认识立体图形,符合低年级学生“做中学”的认知特点。学生对“搭高而稳”的技巧理解较深刻,小组分享时能准确表达。小组合作环节中,学生能主动讨论、合作等;创意拼搭时,展现了学生空间思维与语言表达的相结合。但是在“创意拼搭” 环节,因学生热情高,展示时间超出预设,导致没有进行拓展。下次可提前制定展示规则(如每组限时1分钟),或拆分环节至下节课延伸。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