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节
神经调节
可见脑与四肢、内脏、眼,脊髓与四肢之间都有神经联系。
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上述资料介绍的病例,分别涉及脑、脊髓或神经的损伤,说明感觉、肢体的运动、内脏器官的活动都与神经系统有关。
脑、脊髓或神经分别具有怎样的功能呢?
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
脑
大脑
小脑
脑干
调控感觉(视觉、听觉等)、运动、语言交流
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调节心跳、呼吸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
“活命中枢”
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脊髓
反射:
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
传导:
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脊髓
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大脑控制的,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便和排尿就是一个例证。----低级神经中枢。
幼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抑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①(细胞体)
③(轴突)
②(树突)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
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结构
细胞体 (内有细胞核)
突起
短(树突):多条
长(轴突):一条
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递兴奋
神经末梢
神经
神经纤维
一束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神经末梢、神经三者之间的关系
①
④
②
③
⑤
神经纤维
长的突起的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它们构成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
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就成了一条神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叫作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两位同学一组,两人轮换进行实验。
一位同学作为受试者坐在椅子上,一条腿着地,另一条腿自然地搭在这条腿上。另一位同学用手掌内侧的边缘,迅速叩击受试同学上面那条腿膝盖下方的韧带,同时观察这条腿有什么反应。
完成反射的基础结构是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效应器:主要是运动神经元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
感受器:感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由感受器传到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对传入的神经冲动进行综合分析处理。
传出神经:将神经冲动由神经中枢传到效应器。
(感受刺激)
(传递信息)
(作出决定)
(传递信息)
(作出动作)
韧带
脊神经
脊髓
脊神经
肌肉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膝跳反射
讨 论:
1、膝跳反射是生来就有,还是后
天学会的?
。
2、膝跳反射受到大脑的控制吗?
。
3、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
生来就有
神经中枢在脊髓,所以不受大脑的控制。
叩击时机应是趁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时。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1.是长期种族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先天性反射 1.是个体生活过程中建立的获得性反射
2.参与反射的中枢是脑干和脊髓 2.参与反射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3. 反射弧是永久固定的 3. 反射弧是暂时的、易变的
4. 适应的范围小,只适应不变的环境 4.适应的范围广,可以适应多变的环境
马戏团的小狗会表演简单的计算(见下图),人也会计算,这两种情况一样吗?
人对某些语言、文字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是最复杂的反射
也是人特有的反射
望梅止渴
看见酸梅分泌唾液
有吃酸梅的经历
吃梅止渴
吃酸梅,分泌唾液
生来就会
谈梅止渴
说到酸梅分泌唾液
有吃酸梅的经历
思考
教材上
“望梅止渴”是
“望梅”还是应
该为“谈梅”?
思考讨论:哪个是非条件反射?哪个是条件反射?人类特有的反射是哪个?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对“酸梅”两个字做出反应)
人类所特有的反射。
一、概念检测
1,判断下列有关反射和反射弧的说法是否正确。
(1)新生儿的嘴唇第一次接触乳头,就会有吮吸动作,这是非条件反射。( )
(2)婴儿会尿床,说明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不受大脑控制。( )
(3)某同学的眼中突然飞进一只小虫子,他的反应是先闭眼,后感到难受。( )
2.“惊弓之鸟”指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听到一点儿动静就
特别害怕的人。下列对该成语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它描述的反射是条件反射
B.该鸟的神经系统受到了损伤
C.该鸟受惊吓起飞的动作依赖反射弧完成
D.在比喻人时,它描述的反射的类型与“望梅止渴”涉及的相同
B
3.根据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判断下列与膝跳反射属于同一类
型的是( )
A.风沙迎面袭来,立即眨眼 B.上课铃声响起,走进教室
C.看到路口红灯亮起,停步等候 D.听导航软件的提示,前往目的地
二、拓展应用
骑马或赶马车时,如果对着马喊一声“驾”,马就会前进;如果喊“吁”,马就会停止前进。根据本节学习的知识,解释一下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A
马已经对“架”和“吁”的声音形成了条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