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观沧海
新课导入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采卓异的文坛巨擎;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1.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代表作有《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
诗人简介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征乌桓途中。乌桓(北方游牧民族)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对曹操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于是207年曹操北伐乌桓,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大后方。在返回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临过的碣石山,又正值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背景链接
乐府诗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词,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背景介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jié
dàn
sǒng zhì
zāi
观沧海 曹操
xi āo s è
诵读诗歌
诗句详解
解析: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直接写登山所见。
“观”字统领全篇,后文皆是“观”到的内容与“观”时的感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到达,登上。
译文:(我)向东登上碣石山,看到了苍茫的大海。
解析: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动静结合,相互映衬,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的特点。
这两句仍是“观”到的实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荡漾的样子。
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诗句详解
译 文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得很茂盛。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茂盛;茂密
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巨大的波涛
译 文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太阳和月亮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好像也出自大海广阔的胸怀。
银河
运行
如同,像
译 文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
达到极点
心意,志向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全诗以“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思。
开头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什么内容?
这是诗人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全景),“澹澹”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动景;“竦峙”是山岛耸立的样子,静景。这两句诗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辽阔威严的远景
实景
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草木茂盛是静景,秋风洪波是动景,动静结合,给人眼前呈现出了一幅欣欣向荣和宏伟壮观的画面。
赏析:“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实景
请描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画面。
该诗句描写出诗人登临碣石山,居高临下看到的一幅“秋风吹动树叶发出飒飒的响声,巨大的波浪不断涌起”的波澜壮阔画面,写出了诗人的心潮澎湃。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日月出其中
星汉出其里
海水:水何澹澹
海的宏伟
海的气概
观海地点:东临碣石
观沧海
建功立业
统一中原
山岛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海波:洪波涌起
概括主题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课堂小结
拓展阅读
一千多年后,有一个人也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也写出了一首气壮山河的词,这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的《 浪淘沙·白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1.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1)曹操《观沧海》中诗句“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以奇特想象创造出大海浑涵万物、气宇盖世的艺术境界。
(2)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两者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课堂练习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意境。
D.此诗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解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渺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感伤的情调。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