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冀教版一上1.3《6~9各数的认识》(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冀教版一上1.3《6~9各数的认识》(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01 10:00:3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熟悉的数与加减法》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熟悉的数与加减法》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理解数位的含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了解符号<,=,>的含义,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感悟相等和不等关系。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会整数加减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聚焦了10以内数的认识与运算,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起始内容,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基。
数的认识部分:从1~9到10,借助生活场景(如小朋友数量、动物赛跑、数学王国童话),让学生感知数的实际意义,区分“几个”(总数)与“第几个”(顺序),认识0表示“没有”,还了解数的大小比较(>、<、= )、1~10各数的分与合、数的排列顺序及数位(以10为例,认识十位和个位)。
数的运算部分:通过放风筝、老鹰捉小鸡等生活情境,学习10以内加减法。加法涵盖不同数组合求和,减法涉及总数中去掉部分求剩余,也包括0参与的运算,还渗透加减法互逆关系。
(三)学生认知情况
一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阶段,对直观、生动事物感兴趣,已在生活中积累简单数感经验,但对数学概念的抽象理解、运算逻辑的精准把握存在不足。
优势:能快速关联生活场景中的数,借助实物、图形理解数的含义与运算,在操作(如摆小棒、涂圆圈)中积极探索。
不足:区分 “几个” 和 “第几个” 易混淆;理解加减法意义时,对复杂情境(如含多余信息、需逆向思考)的分析能力较弱;数的组成与分解,尤其是多组分解组合灵活运用上,还需强化 。
二、单元目标拟定
1.准确认读、书写1~10各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熟练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比较,认识数位(十位、个位)、数的分与合,理解10的组成。
3.能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0参与的运算,并能结合情境理解加减法意义,正确列式解决问题。
4.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经历数的认识与运算过程,发展数感和观察、动手、表达能力。
5.借助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分析问题、提取信息、选择运算方法,提升数学应用与逻辑思维能力。
6.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趣味情境(数学王国童话)中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学习自信心。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理解1~10各数的意义,能够正确区分“几个”与“第几个”。
2.掌握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排列顺序,认识数位(十位、个位)。
3.能正确、熟练地计算10以内加减法,能结合情境理解加减法意义,并能结合实际情境列式求解。
(二)教学难点
1.理解“第几个”表示的意义,并灵活运用数的大小比较解决实际问题。
2.能结合情境理解加减法意义,并准确列式计算。
3.能利用数的组成与分解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算理与算法。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教材编排特点:
1.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依托,将数的认识与运算融入其中,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感受数学实用性。利用具体的情境,自然引出加法、减法运算。
2.数的认识从1~9逐步拓展到10,运算从简单加减法过渡到含0运算、加减法互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融合观察、操作、交流、故事等形式。操作上,有摆扣子、数小棒、涂圆圈等;故事有“数学王国”,让学生在多元活动中理解知识,如通过“摆小棒认识10的组成” ,强化对10的数位、数感认知。
4.数的认识中,关联生活里0的应用;运算中,渗透加减法互逆关系、数的组成与分解对运算的作用,为后续学习20以内加减法等知识搭建桥梁,注重知识体系构建。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代数 熟悉的数与加减法 数的意义 1
1~5各数的认识 1
6~9各数的认识 1
比大小 1
画图比较 1
几个和第几个 1
合与分 1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1
5以内的加法 1
5以内的减法 1
6、7的加减法 1
8、9的加减法 1
0的认识和加减 1
10的认识 1
10的再认识 1
10的加减法(1) 1
10的加减法(2)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1.1《数的意义》 目标: 认识1~9这些数字符号,理解其代表的数量意义,能运用数字符号表示物体数量。 探究1:数一数 → 探究2:对应数字与数量 → 1.能数出图中动物的数量。 2.能用涂色及数字表示动物的数量。
1.2《1~5各数的认识》 目标: 能在具体情境中准确感知1~5这些数的意义,理解数与物体数量的对应关系。 探究1:认识图中动物及数量 → 探究2:说一说 → 1.能用所学方法数出动物的数量。 2.能说出1~5可以分别表示图中的什么。
1.3《6~9各数的认识》 目标: 通过数实物、连线等活动,理解数与数量的对应关系;能用6~9表示生活中的数量。 探究1:认识数字6~9 → 探究2:说一说 → 1.能数出各物品数量,并将数字与物品数量连起来。 2.能说出6,7,8,9还可以表示什么。
1.4《比大小》 目标: 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能正确运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进行简单的数的比较运算。 探究1:认识“>”“<”和“=” → 探究2:试一试 → 1.能用“>”“<”和“=”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 2.能举出用“>,<,=”表示的例子,并能说出这三个数学符号的特点。
1.5《画图比较》 目标: 掌握用连线、画图等方法比较物体数量多少;正确理解并运用“>”“<”“=”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探究1:画图比较 → 探究2:试一试 → 1.能用连线、画图的方法比较物体数量多少。 2.能利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边图形的多少。
1.6《几个和第几个》 目标: 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能准确运用“几个”和“第几个”描述事物。 探究1:认识“第几” → 探究2: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 1.能给参加比赛的动物排出名次,知道“第几”表示的意义。 2.能说出5只动物的“5”和第5名的“5”的不同。
1.7《合与分》 目标: 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数的“合与分”,感受数的不同组成方式。 探究1:看图填数 → 探究2:摆扣子 → 探究3:分扣子 → 1.能通过观察,理解数的分合的本质。 2.能通过摆一摆,掌握5和6的合成。 3.能通过分扣子,掌握9、8、7的分成。
1.8《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目标: 认识加号、减号,理解其在算式中的意义,能规范读写加减法算式,建立符号与运算意义的对应关系。 探究1:认识加法 → 探究2:认识减法 → 1.能用画图、加法表示图意,理解加号在算式中的意义。 2.能用画图、减法表示图意,理解减号在算式中的意义。
1.9《5以内的加法》 目标: 通过观察情境图中物体数量,准确感知“2+3”的数量合并过程,理解加法结果的实际意义,能结合生活实例解释5以内加法的数量关系。 探究1:探究“一共有多少” → 探究2:议一议 → 1.能用加法解决求鸟、树、长颈鹿一共有多少的问题。 2.能归纳出上面的三个算式的共同点,并借助算式列举生活实例。
1.10《5以内的减法》 目标: 通过观察“小华送卡片”情境,理解减法算式中总数、部分数、剩余数的关系,能结合生活实例解释5以内减法的数量意义。 探究1:探究“一共有多少” → 探究2:议一议 → 1.能用□、○画图把给妞妞2张这个过程画出来,再写出减法算式。 2.能借助算式列举生活实例。
1.11《6、7的加减法》 目标: 结合放风筝的情境,掌握6、7的加减法方法,能准确、熟练运算,理解算理。 探究1:解决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 探究2:解决 “空中还剩几只风筝” → 探究3:试一试 → 1.能用7以内的加法解决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2.能用7以内的减法解决空中还剩几只风筝。 3.能根据图意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或减法算式。
1.12《8、9的加减法》 目标: 结合“老鹰捉小鸡”的情境,掌握8、9的加减法方法,能准确、熟练运算,理解算理。 探究1:解决 “开始有几个同学玩老鹰捉小鸡游戏” → 探究2:解决 “扮母鸡和小鸡的同学比‘老鹰’多几个?” → 探究3:试一试 → 1.能从按性别分类和按游戏状态分类两个角度计算总人数。 2.能利用减法解决“比较数量差异”和“求剩余”的问题。 3.能观察情境图、分析数学符号所表达的问题,并据此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1.13《0的认识和加减》 目标: 通过动态变化,感知0表示“没有”的含义;结合生活实例,理解0作为“起点”的意义。能准确、快速口算0相关的加减法算式。 探究1:认识0 → 探究2:有关0的计算 → 探究3:说一说 → 1.能用数学语言完整讲故事,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认识数字0。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规律。 3.能寻找生活中的0,并说说各表示什么。
1.14《10的认识》 目标: 通过数生活中10的物体、拨算珠,感知10的数量意义,理解10在数序中的位置,发展数感。 探究1:认识数字10 → 探究2:探究10的形成→ 1.能数出图中物体的数量,并利用计数器从拨9颗到添1颗变10颗,理解10的形成。 2.能从故事中找出数学知识,并想到相关的数学问题。
1.15《10的再认识》 目标: 通过对1~10各数排序的活动,感受10的大小;通过摆一摆、拨一拨等活动,发现10与其他数之间的关联。 探究1:1~10各数排序→ 探究2:10的组成 → 1.能把1~10按顺序排好队,发现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1 ,还知道10是特殊的两位数。 2.能用计数器和摆小棒表示10,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1.16《10的加减法(1)》 目标: 能熟练、准确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理解运算的算理。 探究1:用加法计算总数 → 探究2:根据总数提出减法问题 → 1.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用加法计算总数。 2.能从猴子总数,结合颜色、位置提出减法问题,并列式计算。
1.17《10的加减法(2)》 目标: 通过数手指、数花朵等活动,能灵活运用算式表示和交流信息。 探究1:边做边说算式 → 探究2:理解算式意义与计算 → 1.能通过模仿图中手指的不同造型,边操作边说算式。 2.能描述算式表达的实际意义,再写出得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9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6~9各数的认识》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学生应能准确数出数量为6~9的物体个数,理解 6~9这些数字的含义,会正确读写6~9,并能用它们表示生活中相应数量的物体。要求学生经历从具体实物到抽象数字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数感和符号意识;能运用 6 - 9 的数字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在 “数一数,连一连” 活动中,建立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 “数一数,连一连” 的活动以及让学生举例 “6,7,8,9 还可以表示什么”,将抽象数字与直观实物相结合。这种编排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先从具体情境感知数量,再过渡到数字表示,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同时,借助生活实例拓展对数字含义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数的运算和应用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接触数学不久,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他们对具体、直观、有趣的事物感兴趣,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已有一定的数数经验,但对数字的抽象含义理解不深。学生个体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部分学生接受新知识较快,而部分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直观演示和练习来掌握。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数实物、连线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数的感知,理解数与数量的对应关系。2.认识6~9这些数字符号,理解其代表的数量意义。3.从具体物体数量抽象出数字概念,逐步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4.能用6~9表示生活中的数量,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正确数出数量是6~9的物体个数,理解6~9数字的基数含义。 2.规范读写6~9,并能将其与生活中相应数量的物体建立联系。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6~9表示不同情境中事物的数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知新1.数一数,连一连。2.按顺序填数。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一、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在一个神秘的洗漱王国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精灵。牙刷小精灵穿着彩色的衣服,总是欢快地跳着清洁舞;杯子小精灵肚子圆滚滚的,最喜欢装满甜甜的水;牙膏小精灵白白胖胖,总想着把牙齿变得亮晶晶;香皂小精灵呢,浑身散发着迷人的香气,最爱给大家带来清爽。课件出示: 师:今天呀,这些洗漱小精灵们要举办一场盛大的聚会。可是,它们在统计来参加聚会的小伙伴数量时遇到了难题。课件出示:师:大家看,它们不知道来了多少个牙刷小精灵、杯子小精灵、牙膏小精灵和香皂小精灵。小朋友们,我们都是热心的小天使,要不要一起帮帮它们,数一数这些小精灵的数量呀?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这可就需要用到神奇的数字宝宝,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学习数字 6、7、8、9 ,帮助洗漱小精灵们解决难题吧!板书课题:6~9各数的认识 学生点头。 通过构建 “洗漱王国” 这一充满童趣的情境,将牙刷、杯子、牙膏、香皂等日常物品拟人化为可爱的小精灵,赋予它们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生动有趣的情境能迅速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创设小精灵统计聚会小伙伴数量的难题,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
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认识数字6~9师: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组物品——牙刷。小朋友们,睁大你们明亮的小眼睛,仔细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几把牙刷呀?课件出示:师巡视观察学生数数情况,然后提问: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告诉老师你数的结果?师:对啦,这里一共有8把牙刷。接着,我们看看杯子。课件出示:师:来,大家一起小声地数。师巡视观察学生数数情况,然后说: 数完的小朋友请坐端正,用眼神告诉老师你数完了。等待学生数完后,提问:谁来分享一下杯子的数量?师:没错,是6个杯子。课件出示:师:这是牙膏,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到前面来,带着大家一起数。请一名学生上台带领数数。师:非常棒,牙膏有9支。那么香皂有多少块呢?同桌之间互相数一数。课件出示:师:数的非常正确。小朋友们都很厉害,准确地数出了每种物品的数量。现在,老师要给大家介绍几位数字朋友,它们是6、7、8、9 。课件出示:师:这些数字和我们刚刚数的物品数量有什么关系呢?师:对啦,它们是对应的。6就对应着6个杯子,7对应7块香皂,8 对应8把牙刷,9对应9支牙膏。课件出示:师: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19页,上面也有这些物品和数字。请大家用直尺,把物品和对应的数字连起来。在连线的时候,要注意把线画得直直的、美美的。开始吧!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连线错误和握笔姿势等问题,然后选取几本集体展示,集体订正。 学生尝试用手指点着数。学生:一共有8把牙刷。学生小声数一数:1、2、3……学生根据要求做一做。学生:一共有6个杯子。其余学生跟着上台的学生一起数数:1、2、3……同伴之间相互数数,然后反馈:一共有7块香皂。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自由说说。学生独自用直尺连线。 借助课件展示牙刷、杯子、牙膏、香皂等物品,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具体实物,通过亲自点数,获得对数量的感性认识。这种直观的方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帮助他们初步建立起数字与具体数量的联系。在学生数出物品数量后,引入数字6、7、8、9,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与物品数量的对应关系,再通过连线操作,强化这种对应认知,让学生清晰理解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实际数量意义。
探究2:说一说师:小朋友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字6、7、8、9,知道可以用它们来数物品的数量。接下来,数字小精灵们要带着我们继续探索,看看它们还能表示什么有趣的东西呢!课件出示——说一说:6,7,8,9还可以表示什么?师:看,这里有6本书,6就可以表示6本书。课件出示: 师:这里有6支铅笔,6可以表示6支笔。课件出示:师:这里有6棵树,6还可以表示6棵树。那小朋友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数量是6,可以用6来表示呢?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生活中的数学都被你发现啦!想想我们教室里,有没有数量是6的东西呢?师:看来不管是学习用品,还是生活里的小物件,只要数量是6的物品都可以用6表示。小朋友们对数字6理解得很棒!那数字7、8、9又能表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数字7。课件出示: 师: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生活中数量是7的东西还有哪些?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师:看来数量是7的物品都可以用7表示。那么8和9又能表示什么呢?课件出示: 师:生活中数量是8和9的东西还有哪些?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师:小朋友们说了这么多例子,真棒!通过说一说,我们发现不管是7、8还是9,只要是数量和它们对应的物品,都可以用这些数字来表示。就像给物品数量贴上了一个专属的数字小标签呢! 学生:6可以表示6个苹果。学生跟着实际自由说说。学生:7可以表示7块香皂。学生分小组讨论与分享,然后分组交流。学生1:8可以表示8支牙刷。学生2:9可以表示9支牙膏。学生分小组讨论与分享,然后分组交流。 在学生认识数字与具体物品数量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数字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拓展对数字含义的理解。通过展示6本书、6支笔、6棵树等例子,启发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从已有的认知出发,去联想生活中更多能用6表示的事物。让学生针对数字7、8、9在小组内讨论生活中对应的物品数量,为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小组合作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更多创意和想法,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数字含义的理解。对学生列举的众多例子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归纳出只要物品数量与数字对应,就可以用该数字表示的规律,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数字概念的理解。
四、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写一写。2.先数一数,再写数。3.看数补画。4.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五、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数字 6、7、8、9除了数物品数量外,还能表示生活中各种各样数量对应的东西。希望大家以后能带着发现的眼睛,在生活里找到更多数字的奇妙应用,把数学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 学生1:我知道数量是几的物品都可以用几表示。 学生2:我还会在田字格中书写数字6~9了。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6~9各数的认识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数一数,画圆圈,并写数。2.看数涂色。能力提升:1.把不够的图形补上,把多余的图形划去。2.有9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吃了1个苹果,选哪个盘子的苹果最合适?拓展迁移: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里的生活用品,数一数它们的数量,然后把数量和对应的数字写在纸上。
教学反思 在探究1中,借助观察课件、学生自主数数、上台带领数数、同桌合作数数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不同的数数形式既符合学生好动、爱表现的特点,又能从多维度强化学生对6~9数字与对应数量关系的理解。在连线操作环节,学生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对应认知,同时规范了书写习惯。探究2里的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交流分享的空间,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在相互启发下,列举出丰富多样的例子,深入理解了数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也提升了语言表达和合作交流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数字6~9还能表示什么时,虽然学生列举了不少生活实例,但教师未能进一步拓展延伸。比如未引导学生思考数字在时间、排序等特殊情境下的含义,对于数字含义的挖掘不够深入,限制了学生对数字概念的全面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