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冀教版一上1.2《1~5各数的认识》(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冀教版一上1.2《1~5各数的认识》(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01 10:00:3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熟悉的数与加减法》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熟悉的数与加减法》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理解数位的含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了解符号<,=,>的含义,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感悟相等和不等关系。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会整数加减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聚焦了10以内数的认识与运算,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起始内容,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基。
数的认识部分:从1~9到10,借助生活场景(如小朋友数量、动物赛跑、数学王国童话),让学生感知数的实际意义,区分“几个”(总数)与“第几个”(顺序),认识0表示“没有”,还了解数的大小比较(>、<、= )、1~10各数的分与合、数的排列顺序及数位(以10为例,认识十位和个位)。
数的运算部分:通过放风筝、老鹰捉小鸡等生活情境,学习10以内加减法。加法涵盖不同数组合求和,减法涉及总数中去掉部分求剩余,也包括0参与的运算,还渗透加减法互逆关系。
(三)学生认知情况
一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阶段,对直观、生动事物感兴趣,已在生活中积累简单数感经验,但对数学概念的抽象理解、运算逻辑的精准把握存在不足。
优势:能快速关联生活场景中的数,借助实物、图形理解数的含义与运算,在操作(如摆小棒、涂圆圈)中积极探索。
不足:区分 “几个” 和 “第几个” 易混淆;理解加减法意义时,对复杂情境(如含多余信息、需逆向思考)的分析能力较弱;数的组成与分解,尤其是多组分解组合灵活运用上,还需强化 。
二、单元目标拟定
1.准确认读、书写1~10各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熟练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比较,认识数位(十位、个位)、数的分与合,理解10的组成。
3.能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0参与的运算,并能结合情境理解加减法意义,正确列式解决问题。
4.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经历数的认识与运算过程,发展数感和观察、动手、表达能力。
5.借助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分析问题、提取信息、选择运算方法,提升数学应用与逻辑思维能力。
6.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趣味情境(数学王国童话)中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学习自信心。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理解1~10各数的意义,能够正确区分“几个”与“第几个”。
2.掌握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排列顺序,认识数位(十位、个位)。
3.能正确、熟练地计算10以内加减法,能结合情境理解加减法意义,并能结合实际情境列式求解。
(二)教学难点
1.理解“第几个”表示的意义,并灵活运用数的大小比较解决实际问题。
2.能结合情境理解加减法意义,并准确列式计算。
3.能利用数的组成与分解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算理与算法。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教材编排特点:
1.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依托,将数的认识与运算融入其中,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感受数学实用性。利用具体的情境,自然引出加法、减法运算。
2.数的认识从1~9逐步拓展到10,运算从简单加减法过渡到含0运算、加减法互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融合观察、操作、交流、故事等形式。操作上,有摆扣子、数小棒、涂圆圈等;故事有“数学王国”,让学生在多元活动中理解知识,如通过“摆小棒认识10的组成” ,强化对10的数位、数感认知。
4.数的认识中,关联生活里0的应用;运算中,渗透加减法互逆关系、数的组成与分解对运算的作用,为后续学习20以内加减法等知识搭建桥梁,注重知识体系构建。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代数 熟悉的数与加减法 数的意义 1
1~5各数的认识 1
6~9各数的认识 1
比大小 1
画图比较 1
几个和第几个 1
合与分 1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1
5以内的加法 1
5以内的减法 1
6、7的加减法 1
8、9的加减法 1
0的认识和加减 1
10的认识 1
10的再认识 1
10的加减法(1) 1
10的加减法(2)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1.1《数的意义》 目标: 认识1~9这些数字符号,理解其代表的数量意义,能运用数字符号表示物体数量。 探究1:数一数 → 探究2:对应数字与数量 → 1.能数出图中动物的数量。 2.能用涂色及数字表示动物的数量。
1.2《1~5各数的认识》 目标: 能在具体情境中准确感知1~5这些数的意义,理解数与物体数量的对应关系。 探究1:认识图中动物及数量 → 探究2:说一说 → 1.能用所学方法数出动物的数量。 2.能说出1~5可以分别表示图中的什么。
1.3《6~9各数的认识》 目标: 通过数实物、连线等活动,理解数与数量的对应关系;能用6~9表示生活中的数量。 探究1:认识数字6~9 → 探究2:说一说 → 1.能数出各物品数量,并将数字与物品数量连起来。 2.能说出6,7,8,9还可以表示什么。
1.4《比大小》 目标: 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能正确运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进行简单的数的比较运算。 探究1:认识“>”“<”和“=” → 探究2:试一试 → 1.能用“>”“<”和“=”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 2.能举出用“>,<,=”表示的例子,并能说出这三个数学符号的特点。
1.5《画图比较》 目标: 掌握用连线、画图等方法比较物体数量多少;正确理解并运用“>”“<”“=”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探究1:画图比较 → 探究2:试一试 → 1.能用连线、画图的方法比较物体数量多少。 2.能利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边图形的多少。
1.6《几个和第几个》 目标: 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能准确运用“几个”和“第几个”描述事物。 探究1:认识“第几” → 探究2: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 1.能给参加比赛的动物排出名次,知道“第几”表示的意义。 2.能说出5只动物的“5”和第5名的“5”的不同。
1.7《合与分》 目标: 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数的“合与分”,感受数的不同组成方式。 探究1:看图填数 → 探究2:摆扣子 → 探究3:分扣子 → 1.能通过观察,理解数的分合的本质。 2.能通过摆一摆,掌握5和6的合成。 3.能通过分扣子,掌握9、8、7的分成。
1.8《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目标: 认识加号、减号,理解其在算式中的意义,能规范读写加减法算式,建立符号与运算意义的对应关系。 探究1:认识加法 → 探究2:认识减法 → 1.能用画图、加法表示图意,理解加号在算式中的意义。 2.能用画图、减法表示图意,理解减号在算式中的意义。
1.9《5以内的加法》 目标: 通过观察情境图中物体数量,准确感知“2+3”的数量合并过程,理解加法结果的实际意义,能结合生活实例解释5以内加法的数量关系。 探究1:探究“一共有多少” → 探究2:议一议 → 1.能用加法解决求鸟、树、长颈鹿一共有多少的问题。 2.能归纳出上面的三个算式的共同点,并借助算式列举生活实例。
1.10《5以内的减法》 目标: 通过观察“小华送卡片”情境,理解减法算式中总数、部分数、剩余数的关系,能结合生活实例解释5以内减法的数量意义。 探究1:探究“一共有多少” → 探究2:议一议 → 1.能用□、○画图把给妞妞2张这个过程画出来,再写出减法算式。 2.能借助算式列举生活实例。
1.11《6、7的加减法》 目标: 结合放风筝的情境,掌握6、7的加减法方法,能准确、熟练运算,理解算理。 探究1:解决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 探究2:解决 “空中还剩几只风筝” → 探究3:试一试 → 1.能用7以内的加法解决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2.能用7以内的减法解决空中还剩几只风筝。 3.能根据图意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或减法算式。
1.12《8、9的加减法》 目标: 结合“老鹰捉小鸡”的情境,掌握8、9的加减法方法,能准确、熟练运算,理解算理。 探究1:解决 “开始有几个同学玩老鹰捉小鸡游戏” → 探究2:解决 “扮母鸡和小鸡的同学比‘老鹰’多几个?” → 探究3:试一试 → 1.能从按性别分类和按游戏状态分类两个角度计算总人数。 2.能利用减法解决“比较数量差异”和“求剩余”的问题。 3.能观察情境图、分析数学符号所表达的问题,并据此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1.13《0的认识和加减》 目标: 通过动态变化,感知0表示“没有”的含义;结合生活实例,理解0作为“起点”的意义。能准确、快速口算0相关的加减法算式。 探究1:认识0 → 探究2:有关0的计算 → 探究3:说一说 → 1.能用数学语言完整讲故事,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认识数字0。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规律。 3.能寻找生活中的0,并说说各表示什么。
1.14《10的认识》 目标: 通过数生活中10的物体、拨算珠,感知10的数量意义,理解10在数序中的位置,发展数感。 探究1:认识数字10 → 探究2:探究10的形成→ 1.能数出图中物体的数量,并利用计数器从拨9颗到添1颗变10颗,理解10的形成。 2.能从故事中找出数学知识,并想到相关的数学问题。
1.15《10的再认识》 目标: 通过对1~10各数排序的活动,感受10的大小;通过摆一摆、拨一拨等活动,发现10与其他数之间的关联。 探究1:1~10各数排序→ 探究2:10的组成 → 1.能把1~10按顺序排好队,发现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1 ,还知道10是特殊的两位数。 2.能用计数器和摆小棒表示10,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1.16《10的加减法(1)》 目标: 能熟练、准确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理解运算的算理。 探究1:用加法计算总数 → 探究2:根据总数提出减法问题 → 1.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用加法计算总数。 2.能从猴子总数,结合颜色、位置提出减法问题,并列式计算。
1.17《10的加减法(2)》 目标: 通过数手指、数花朵等活动,能灵活运用算式表示和交流信息。 探究1:边做边说算式 → 探究2:理解算式意义与计算 → 1.能通过模仿图中手指的不同造型,边操作边说算式。 2.能描述算式表达的实际意义,再写出得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1~5各数的认识》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学生应能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1~5这些数,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在认识数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培养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尝试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能运用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感知数量概念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1~5数字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数的大小比较、加减法运算等知识奠定基础。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呈现多种动物形象,引导学生观察图中都有谁以及数量多少,进而探讨不同数字在图中可表示的事物。这种呈现方式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材借助“看图说话”“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的基数含义,体会数与生活中事物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对一些数量有了感性认识,能初步辨认常见事物数量的多少,但尚未形成系统、准确的数的概念,对数字的理解和运用还处于比较浅显的阶段。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对直观、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感兴趣。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观察的有序性和全面性有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在逐步发展中。一年级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但遇到困难时可能缺乏坚持和耐心,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核心素养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准确感知1~5这些数的意义,理解数与物体数量的对应关系,增强对数的感知和应用能力。2.认识1~5这些数字符号,理解其代表的数量含义,能运用数字符号准确表示生活中相应数量的事物。3.经历从具体事物(图中动物等)到抽象数字概念的过程,初步学会将生活中的数量现象抽象为数学符号来表示,提升抽象思维能力。4.能用清晰、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图中事物数量与数字的关系,提高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数出图中物体的数量,理解1~5各数的意义,建立数与物体数量的对应关系。 2.能用1~5这些数字表示生活中相应数量的事物,体会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1~5表示不同情境中事物的数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知新1.数一数,连一连。2.数一数,画一画。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一、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充满趣味的大森林看看!课件出示:师:瞧,森林里可热闹啦!有好多可爱的动物朋友。接下来,咱们就一起走进这幅大森林的图里,找找图中的动物,认识认识数字1~5,看看这些数字能表示图中的什么。板书课题:1~5各数的认识 通过展示森林场景,顺势提出寻找动物、认识数字并探究数字在图中意义的任务,自然流畅地引出本节课 “1~5各数的认识” 的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即将探索的方向。
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认识图中动物及数量师:来,大家睁大明亮的小眼睛。仔细观察这幅图,图里都有哪些动物呀?先自己静静地看一看,然后和同桌说一说。课件出示:师巡视,然后提问:哪位小朋友先来和大家分享你找到的动物?师:这些动物分别有多少只呢?咱们先来数数小兔子有几只。大家可以用手指着,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一个一个地数。师示范数小兔子。师:现在大家自己数一数,然后告诉老师。师:大家数得很棒!那谁能说一说,在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师:对啦,就像我们排队一样,数动物也要有顺序。师:你能用一句带有数的话说一说小兔在干什么?师:小朋友们真棒!你们已经能带着数来介绍身边的事物,真有数学眼光。接下来,大家用这个方法,自己数一数其他动物的数量,数完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师巡视了解学生数数情况,然后请学生汇报其他动物的数量。反馈:1只熊猫在树下乘凉。1只乌龟正在往池塘爬。2只青蛙和4条蝌蚪在对话。3只小猴在爬树。4条鱼在池塘里游来游去。5只小鸟在天上飞。5只小鸭在聊天。师:小朋友们都很厉害,把动物数量都数对啦! 学生独自观察,然后与同伴交流。学生自由说说:熊猫、小猴……学生独自数一数,然后回答:有3只小兔。学生:不重复、不遗漏。学生:3只小兔在玩跷跷板。学生独自数一数。 师示范按顺序数小兔子,传授正确数数方法(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强调有序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数数习惯,提高数数准确性,为理解数的概念打基础。引导学生用带数的话介绍小兔活动,将数与生活场景结合,锻炼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让学生用所学方法数其他动物数量并小组交流,巩固数数方法,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及时指导。
探究2:说一说师:现在呀,数字宝宝也想来和这些动物交朋友啦。课件出示:师:看,这里有1只乌龟,那这个“1”就可以表示1只乌龟。想想,1还可以表示什么?师:数量是1的事物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谁能像这样说一说,2可以表示图中的什么?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数量是2的事物都可以用数字2表示。那老师再考考大家,3、4、5 分别可以表示图中的什么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每个小组派个代表来分享。师巡视参与,然后选取 小组代表发言。反馈:3可以表示3只小兔;3还可以表示3只小猴。4可以表示4只蝌蚪;4还可以表示4条鱼。5可以表示5只小鸟;5还可以表示5只小鸭。师:小朋友真厉害!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中,1~5这些数字也经常出现。比如我们的一只手有5根手指,家里吃饭可能用4双筷子。大家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1~5这些数字吗?师:大家说得太棒啦!数字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能帮我们准确地表示数量。 学生1:“1”也能表示1只熊猫。 学生2:“1”还可以表示1棵大树。 学生3:“1”还可以表示1个池塘。 学生4:“1”还可以表示1个跷跷板。 学生1:2可以表示2只青蛙。学生2:2可以表示2朵白云。学生3:2还可以表示2只蝴蝶。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代表自由说说。学生结合实际自由说说。 以乌龟为例,引导学生理解数字“1”可表示数量为1的事物,初步建立数字与数量对应关系,理解数的基数含义。由“1”的意义类推“2”,再让小组讨论 “3、4、5” ,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小组讨论激发思维碰撞,提升合作探究能力,深化对1~5数字意义理解。列举生活中数字1~5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举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明白数字在生活中用于准确表示数量,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四、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写一写。2.数一数,画一画。3.数一数,连一连。4.看数画。5.兔博士网站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阅读,并自由说说。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五、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欢乐的大森林之旅就要结束啦!小朋友们,今天在大森林里,我们和数字宝宝一起玩耍,认识了1~5。希望大家以后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发现更多生活里有趣的数学现象! 学生1:我知道了1~5 这些数字可以表示动物的数量。 学生2:我还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的影子。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1~5各数的认识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数一数,连一连。2.各有几根,写一写。能力提升:1.看数画出缺少的珠子。 2.按1~5的顺序画出走迷宫的路线。拓展迁移:回家后,数一数家里的一些物品,像杯子、碗、椅子等,用1~5表示它们的数量,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情境化观察——有序化数数——符号化表征——生活化应用”为主线,基本达成“认识1~5的数量意义”的教学目标。未来教学中,需更注重:通过圈画、摆小棒等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数与量”的对应,避免抽象理解困难。在学生汇报中,及时抓住 “意外答案”,拓展数字应用场景,培养发散思维。结合科学学科,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特征,既巩固数量认知,又渗透生物常识,体现数学的工具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