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冀教版一上《我上学了.4 玩跷跷板》(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冀教版一上《我上学了.4 玩跷跷板》(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01 10:00:3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我上学了》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我的幼儿园》单元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第一学段“数学游戏分享”和“我的教室”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 在“内容要求”中提出:“在具体情境中,回顾自己在学前阶段经历的与数学学习相关的活动,唤起数学学习感性认识和学习经验,激发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尝试运用与数学学习相关的词语,逐步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在“学业要求”中提出:“能比较清晰地描述幼儿园和学前生活中的数学活动内容,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数、数量、图形、方位等数学知识的理解;能说明或演示自己玩过的数学游戏内容和规则,在教师的协助下能带领同伴一起玩这些数学游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对位置;了解物体间位置、方向的相对性,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的起始内容,围绕学生入学适应展开。涵盖认识新朋友,让学生通过互相介绍、分享家庭信息等方式,初步建立同学间的联系;分享幼儿园生活,引导学生回顾幼儿园活动场地、物品及数学游戏,唤起已有经验,实现幼小衔接;熊猫请客、玩跷跷板、排座位等主题,以生动有趣的情境和问题,如食物分配、物体轻重比较、座位安排等,自然融入比多少、比轻重、辨方位等数学知识,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龟兔赛跑故事,既蕴含前后位置关系的数学元素,又渗透品德教育。
(三)学生认知情况
一年级新生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对新环境充满好奇与期待,具备一定生活经验和简单语言表达能力。在幼儿园阶段,他们有初步人际交往、游戏活动体验,对数量多少、物体大小等有直观感受,但尚未形成系统数学概念和学习方法。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更倾向于直观、形象、趣味性的学习内容。
二、单元目标拟定
1.学生能准确进行自我介绍,与同学友好交流,记住部分同学名字。
2.清晰描述幼儿园生活场景、物品及游戏,积累生活经验。
3.理解并掌握比多少、比轻重的方法,能辨别前后、左右等方位,用规范数学语言表达。
4.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提升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能力。
5.经历数学知识在生活情境中的应用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初步建立数学思维。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适应新学习环境。
2.让学生熟练掌握比多少、比轻重的方法,准确辨别前后、左右方位,能用清晰语言表达。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如 “同样多”“谁比谁多(少)” 等。
2.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思考和表达的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复杂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提出:“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主动表达,并与他人交流,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对数学的好奇心,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特点如下:
1.以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游戏场景为素材,如熊猫请客、玩跷跷板等,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理解和应用知识。
2.内容编排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简单的认识新朋友、分享幼儿园生活入手,逐步过渡到比多少、比轻重、辨方位等数学知识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3.借助卡通形象、游戏活动等形式增添趣味性,同时在龟兔赛跑等内容中渗透品德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相结合。
4.通过 “做一做” 等活动,如按高矮排队、根据情境画线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积累活动经验,提升实践能力。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准备单元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综合与实践 我上学了 认识新朋友 1
分享幼儿园生活 1
熊猫请客 1
玩跷跷板 1
排座位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综合实践.1《认识新朋友》 目标: 能大大方方、清晰地进行自我介绍,分享自己在幼儿园的优秀经历。 探究1:介绍自己 → 探究2:深入分享 → 探究3:做一做 → 1.能清晰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及家庭人口。 2.能分享自己在幼儿园的优秀经历。 3.能记住书中卡通朋友和学习同伴的名字。
综合实践.2《分享幼儿园生活》 目标: 能从生活物品(如桌子、皮球)中初步抽象出形状、大小等数学概念;通过明确游戏规则,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规则意识。 探究1:分享幼儿园活动场地和物品 → 探究2:明确游戏规则 → 1.能分享幼儿园活动场地和物品,认识长方形、圆形,比较大小。 2.能说出滑滑梯、拔河、跳房子、老鹰捉小鸡这些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综合实践.3《熊猫请客》 目标: 通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观察、比较实物数量,直观感知数量关系,建立清晰的数感,能准确判断数量的“同样多”“多”“少”。 探究1:同样多 → 探究2:探究“多”和“少” → 探究3:知识的应用 → 1.能借助一一对应,知道“小兔和萝卜同样多”。 2.能用“多”“少”描述两种物体的多少关系。 3.能运用所学的一一对应方法进行数量比较。
综合实践.4《玩跷跷板》 目标: 从具体生活情境中抽象出轻重的数学概念,学会用数学语言(如“轻”“重”“比较轻”“比较重”等)描述物体之间的轻重关系。 探究1:认识轻重 → 探究2:探究小朋友玩跷跷板中的轻重关系 → 探究3:借助天平、扁担比较物体轻重 → 1.能利用跷跷板的变化,明确数量与重量的关系。 2.能运用“低的一端重,高的一端轻”判断小朋友的轻重关系。 3.能根据天平、扁担判断物体轻重。
综合实践.5《排座位》 目标: 通过比较高矮、确定位置顺序和描述周围位置关系等活动,让学生感知空间位置的相对性,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探究1:比高矮,认识前后、左右 → 探究2:讲故事 → 1.能掌握比高矮以及判断最高最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能描述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2.能找出故事中涉及到的数学问题,并说出懂得的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玩跷跷板》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玩跷跷板》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低年级阶段,学生要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直观感受物体的轻重,建立初步的量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简单描述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轻重” 是低年级学生认识量的重要内容,为后续学习质量单位以及更复杂的数量关系奠定基础,是培养学生量感和逻辑思维的重要起始内容。教材通过小猴和大熊、小朋友玩跷跷板以及水果称重、小熊挑水等情境,直观呈现物体轻重比较。从生活中常见的跷跷板现象引入,逐步过渡到借助天平、扁担等工具比较物体轻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材以生动有趣的卡通情境图呈现,富有童趣,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设置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轻重概念及比较方法。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轻重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未形成系统的数学概念。他们能凭生活经验初步判断一些常见物体的轻重,但对于借助工具(如天平)比较轻重以及用准确数学语言描述比较结果还存在困难。一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对直观、生动、有趣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喜欢参与游戏、操作活动,在活动中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具有较强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引导学习。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物体轻重,感知物体质量的差异,初步建立量感,培养学生对数量的敏锐感知和理解能力。2.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经历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发展逻辑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思考并解决问题。3.从具体生活情境中抽象出轻重的数学概念,学会用数学语言(如“轻”“重”“比较轻”“比较重”等)描述物体之间的轻重关系。4.能运用所学的轻重比较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直观感知物体的轻重,掌握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比较和借助工具比较。2.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轻重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地判断不同物体的轻重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大家想知道今天学习的内容和谁有关吗?师:猜猜它是什么?课件出示:有匹马儿两人骑,一头高来一头低,虽然马儿不足路,两人仍是笑嘻嘻。 (打一物品)师:跷跷板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玩的一种娱乐设施。那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师:大家在玩的时候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跷跷板会一边高一边低吗?这其实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有关哦。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学生:想。 学生独自猜一猜:跷跷板。 学生:玩过。 学生:跷跷板会一边高一边低。 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引出跷跷板,谜语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抛出 “为什么跷跷板会一边高一边低” 的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探索的知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认识轻重师:今天呀,有两位特别的朋友也要来玩跷跷板,让我们一起看看它们是谁?课件出示:师:原来是小猴和大熊在玩跷跷板。小朋友们观察一下,现在跷跷板是什么情况呢?师:你们能猜猜谁重谁轻吗?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呀?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看出来啦!通过观察上图,我们可以发现,当两个物体放在跷跷板上时,如果一个物体比较重,它就会把跷跷板的一端压下去,而另一个物体比较轻,跷跷板的另一端就会翘起来。所以,我们说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升。这就是“轻”和“重”的概念。课件出示:师:现在又上来了一只小猴,跷跷板发生变化了吗?师:这说明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即使小猴数量增加,还是大熊重。师:现在小猴来了好几只啦,看看跷跷板,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随着小猴数量增多,跷跷板逐渐平衡甚至小猴这边压低了,这说明了什么?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一开始一只小猴比大熊轻,后来好多只小猴就能和大熊差不多重甚至更重?分小组交流。师巡视了解交流情况,然后请代表发言。 师:小朋友们说得都很棒!一个物体轻,但是很多个这样轻的物体加在一起,重量就可能变得比较大,能和重的物体相比啦! 学生:小猴这边高高翘起,大熊这边低低下沉。学生:大熊重,小猴轻。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重的一边下沉,轻的一边翘起。学生:还是大熊这边低。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学生:6只小猴比1只大熊重。学生分组交流。各组派代表自由发言。 通过让学生观察跷跷板初始状态,直观感知重的物体使跷跷板一端下沉,轻的物体使另一端翘起,从而自然地引出“轻”和“重”的概念,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逐步增加小猴数量,引导学生观察跷跷板变化,深入探究数量与重量的关系。小组交流环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学生理解多个轻物体累加重量可能超过重物体,深化对重量概念的理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2:探究小朋友玩跷跷板中的轻重关系师:小朋友们,我们通过看小猴和大熊玩跷跷板,知道了可以根据跷跷板哪边低来判断哪边的物体重。那小朋友玩跷跷板游戏中有哪些轻重的问题?课件出示:师指着第一幅图,问:大家看,在这幅图里,丫丫这边高,亮亮这边低,这说明了什么?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师指着第二幅图问:那这幅图呢?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亮亮比丫丫重,壮壮又比亮亮重,那丫丫、亮亮和壮壮三个人,谁最重,谁最轻呢?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师:还有吗?师:小朋友们真厉害,通过观察跷跷板,就清楚地知道了三个小朋友谁轻谁重。那除了玩跷跷板,在生活里还有很多比较轻重的情况呢,我们接着来看。 学生1:亮亮比丫丫重。学生2:丫丫比亮亮轻。学生:跷跷板低的一端物体重,高的一端物体轻。学生:壮壮比亮亮重,亮亮比壮壮轻。学生:亮亮和壮壮玩的时候,壮壮这边低,亮亮这边高。学生:壮壮最重,丫丫最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说说:壮壮又比亮亮重,亮亮比丫丫重,说明壮壮比丫丫、亮亮都重,所以壮壮最重。学生:丫丫比亮亮轻,亮亮比壮壮轻,说明丫丫比亮亮、壮壮都轻,所以丫丫最轻。 在学生认识了小猴和大熊轻重关系后,将知识迁移到小朋友玩跷跷板情境中。通过观察不同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的状态,让学生再次运用 “低的一端重,高的一端轻” 的知识判断轻重关系,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追问判断依据,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锻炼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总结三人轻重顺序,培养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
探究3:借助天平、扁担比较物体轻重课件出示:师:小朋友们,看这两幅图,这里用到了一个工具,叫天平。天平也是用来比较物体轻重的。当天平两端平衡时,表示两端物体一样重;如果一端下沉,则表示这一端物体较重。 师:观察第一幅图,你能看出苹果和橘子哪个重?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师:观察第二幅图,你能看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哪个重吗?课件出示:师:再看看这张图,两只小熊在挑水,哪只小熊桶里的水多呢?师:你是怎么判断的?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不管是跷跷板、天平,还是扁担,我们都可以通过它们的状态来比较物体的轻重。低的、下沉的一端物体重,高的、上扬的一端物体轻。 学生了解天平。学生:苹果重。学生:天平低的一方重,说明一个苹果比一个橘子重。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天平平衡,说明2个苹果和1个梨一样重,那么一个梨比一个苹果重。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第二只小熊。学生:水越多越重,会把扁担压弯。 引入天平、扁担等新工具,拓展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介绍天平工作原理,让学生明白不同工具比较轻重的共性,即根据工具状态判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轻重比较的认知。通过具体图片让学生运用新学方法判断物体轻重,在实际操作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重的画“√”,轻的画“○”。2.重的画“√”,轻的画“○”。3.最重的画“√”,最轻的画“×”。4.说一说:“大的物品比小的物品重”,这种说法对吗?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五、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今天大家都表现得特别棒,学会了这么多比较轻重的知识。在生活中,大家也可以用这些方法去比较更多东西的轻重,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小秘密哦! 学生1:我知道了跷跷板上,高的一方轻,低的一方重。 学生2:我还会用跷跷板、天平、扁担等工具比较轻重了。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玩跷跷板 高 → 轻低 → 重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比一比,重的画“√”,轻的画“○”。2.最重的画“√”,最轻的画“○”。能力提升:1.最重的画“○”?最轻的画“△”?2.从重到轻排一排。拓展迁移:在家中选择一些物品(如鸡蛋、苹果、杯子等),用简易秤(如有条件)或通过掂一掂的方式感受轻重,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小猴和大熊玩跷跷板导入,形象直观,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探究欲望。学生能基于此情境轻松理解轻重与跷跷板状态的关联,初步建立轻重概念。后续小朋友玩跷跷板情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让学生在熟悉场景中巩固知识。通过逐步增加小猴数量,引导学生观察跷跷板变化,进而组织小组交流探讨“多个轻物体累加与重物体重量关系”这一难点。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中,思维得到锻炼,对该抽象关系有了较好理解。在工具使用中,引入天平、扁担等工具,拓宽学生比较物体轻重的视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有多种比较轻重的方式。学生能将跷跷板上的轻重判断经验迁移至此,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