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季新修订教材】统编语文三上第二单元《单元整体设计 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季新修订教材】统编语文三上第二单元《单元整体设计 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1 12:5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单元导读》教学设计
人文主题:感受金秋时节的自然之美。
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习作要求:学习写日记,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
学习目标:
1.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29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规范、端正地书写34个生字,会写2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品语言的生动、诗意,体会秋天别样的风景。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或默写指定的课文或段落。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并能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逐步做到迁移运用。
4.学习写日记。能用日记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新鲜发现,初步感受用文字表达的乐趣。
学习内容:
◇精读课文:《4古诗三首:望洞庭、山行、夜书所见》《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6秋天的雨》
◇略读课文:《7*听听,秋的声音》
◇习作:写日记
◇语文园地:梳理与交流、语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学习重点:
1.学习使用钢笔写字,规范、端正地书写34个生字,会写27个词语。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留心观察生活,发现平常生活之美。能借助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日记可写的内容及日记的基本格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习情境
师:一夜秋风,一夜秋雨,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秋,用她独有的树叶、声音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走进第二单元的学习,让我们用眼去欣赏,用耳去聆听,用心去感受,用笔写下属于自己的秋的日记吧!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读页,用心读,看看你都能读出什么?
学生交流,提炼整理出:
人文主题——感受金秋时节的自然之美。
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习作要求——学习写日记,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
(二)学习任务
师:围绕“走进金秋,记录秋景”这个主题,本单元老师一共设计了四个子任务,请看大屏幕:
人文主题——感受金秋时节的自然之美。
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习作要求——学习写日记,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
学习主题:走进金秋,记录秋景
子任务一:诵秋韵 感秋情
《4古诗三首》
子任务二:赏秋景 写秋语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6秋天的雨》
《7*听听,秋的声音》
子任务三:感生活 写日记
习作《写日记》
子任务四:
语文园地二
师:同学们,秋天以其独特的风景激发着诗人的情思。这些古诗乘着文字的翅膀,穿越千年的光阴,来到我们的身边。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第四课《古诗三首》,去领略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感悟诗人的情怀。
《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庭、未、斜、萧、促”5个生字,读准“磨、挑”2个多音字,会写“洞、庭、相、未、径、斜、爱、霜、挑、落”10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4.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望洞庭》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课件出示三首古诗,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并思考:三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说说是从哪里看出古诗描写的季节的?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板书:秋(写在古诗三首后面)
师:下面,我们走进第一首古诗——《望洞庭》。
二、情境导入,初识秋景
1.视频激趣:播放洞庭湖秋日傍晚的视频(湖面平静、月色朦胧),提问:“视频里的湖水像什么?你能用一个词形容这景色吗? 引导学生用“平静、美丽、朦胧”等词描述。
2.课题引入:板书“望洞庭”,介绍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岳阳),提问:“‘望’是什么意思?诗人站在哪里望洞庭?”(预设:站在岸边或船上远望)
3.诗人简介:出示刘禹锡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唐代诗人,曾任地方官,性格豁达),强调他写此诗时被贬途中,却依然能发现自然之美。
三、朗读体会,感知读韵
1.读正确,读通顺。(自由读、指名读)
师:了解了诗人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现在我们循着刘禹锡的足迹,一起去游览下洞庭湖吧!请你翻开课本第14页,1分钟时间,自由地反复读一读这首诗。把它读准确、读流利,最好能读出它的节奏来。开始吧!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订正字音。(提示学生注意难读字“庭”“镜”“盘”和“山水翠”的读音,处理生字“庭、未、磨”,并引导学生带入诗句中朗读)
师:现在,谁能准确而响亮地朗读下这首古诗?(指名读)
2.理解“注释”
(1)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2)①②③与古诗旁边注释里的①②③是一一对应起来的,注释就是解释字句的文字,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3)看,诗句里的“和”右上角有个②,我们就到旁边的注释中找②,找到了吗?所以,“和”的意思就是——和谐。
(4)分别说一说“洞庭”“青螺”的意思什么?
3.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播放录音,指导学生感受朗读节奏。(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同桌合作读)
师:同学们,读古诗,我们不仅仅要把字音读准确,还要读出味道来听,就像这样——(播放录音)
师:你听出怎么读了吗?(预设:听出来了,有停顿。)你读。
预设1:学生读出了节奏。
师评价:你的悟性真好!你读出了古诗的音韵美。让我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了。同学们,我们合作来读,你们读前四个字,我读后三个字,开始吧!
同桌之间也合作地读一读。
预设2:学生未读出节奏,师指导。
师:我们再试着慢点儿读,我读前四个字,你读后三个字,来!
师:对了,记住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合作地读一读,你们读前四个字,我读后三个字,开始吧!
师:很好。来,同桌之间也合作地读一读。
4.齐读古诗。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5.小结:读着读着,这首古诗的音韵之美就出来了。让我们继续带着这样的感觉体会这首古诗。
四、构建话题,感悟“和”之意
1.学习前两句,引出话题。
(1)《望洞庭》,诗人首先望到了怎样的景色?请你默读古诗前两句,自己来说一说。
(2)反馈(指名说)
预设:湖光和秋月相互交融在一起,没有风的洞庭湖面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镜子一样。
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引导理解“两相和”:“和”,和谐,协调。洞庭湖的波光和月光两者之间相互和谐。
师追问:是啊,湖光和秋月交融在一起,互相融合,相互映照,是多么地——?(预设:和谐、和美)
师:诗人在诗中巧妙地用了一个字,表现了此时和谐、和美的环境,是哪个字呢?(和)一个“和”字道出了怎样的意境?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
2.探究话题,体会“天地和”。
师:相信同学们此时脑海中都浮现出了画面。那么怎样的洞庭湖会给你这样的和谐之感?请你仔细读诗句。(引导学生关注第二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理解“潭面”。
师:“潭面”是什么意思?诗中为何将洞庭湖面称作“潭面”?我们已经知道洞庭湖非常地大,约有440个西湖那么大,但诗人在这里却说洞庭湖只是一个小小的水潭。这正说明诗人——远望洞庭湖(指课题板书)。
(2)体会比喻。
师:诗人远望到的洞庭湖面是怎样的呢?
生:像未打磨过的镜子。
(师出示未打磨的铜镜和打磨过的铜镜对比图,体会洞庭湖夜景宁静朦胧的特点。)
师:你们看,这就是未打磨过的铜镜,这是打磨过的铜镜。对比看看未打磨过的铜镜给你什么感觉?
生:暗淡/黑黑的/粗糙…
师:分别拿它们来照照自己,会感觉未打磨过的铜镜照人有什么感觉?
生:不清楚。
师:是啊,这种感觉就像夜晚没有风吹过的洞庭湖面,映照着月亮、映照着山峰,映照着周围的树木,看起来是那么——(出示洞庭湖夜景图)
生:不清楚/朦朦胧胧/隐隐约约。
师:难怪诗人会说——
生:潭面无风镜未磨。
(3)说说画面。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美好的画面总是需要我们用更加生动的语言好好描绘。老师这儿有个“词语小宝盒”,可以帮助你将这两行诗中的画面描绘地更加生动、美好。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
词语小宝盒
月光:美丽、明亮、晴朗、柔和、皎洁无暇
湖面:波光粼粼、水平如镜、风平浪静、朦朦胧胧、迷迷蒙蒙、隐隐约约
师:谁试着来描绘下?
生:洞庭湖水的波光与皎洁的月光相互交融,风平浪静的湖面就像面未打磨过的镜子,朦朦胧胧的。
师评价:这里真美!/听了你的描绘,我真想去看看那里的夜景。
(4)谈谈感受。
师:同学们想看吗?(滚动播放洞庭湖秋夜图)
师:带给你什么感觉?
预设:美丽、宁静、静谧、和谐……
(5)朗读体会。
师:同学们,将我们刚刚的感觉借用刘禹锡的诗句表达出来吧!(齐声朗读前两行)
引读:轻轻地读,读出这种和谐的美,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此时的洞庭湖是多么宁静,多么和谐啊!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秋月与湖光的和谐,这是——天与地的“和”(板书:天地和)。诗中还有什么“和”?让我们再看看后两行。
3.合作探究,体会“山水和”。
(1)诗人又望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后两行并朗读: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体会比喻:
①师:“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是指什么?
预设:白银盘指洞庭湖水,一青螺指君山。
②师:(出示白银盘和青螺)这就是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白一青,从颜色上来说给你什么感觉?(预设:美丽、和谐)是啊,白色的洞庭湖水中有一座翠绿的君山,同样给我们什么感觉?(出示洞庭湖月夜图)
③师:这样的比喻好吗?好的比喻一定是两种事物高度地相似,请你们小组合作讨论,看看它们哪些地方像,完成学习单。
洞庭湖→白银盘 君山→青螺 哪些地方像? 结论
像吗? 预设:外形 我们小组认为:
颜色
美感
师:可见诗人的比喻是多么恰当,多么生动形象啊!
(3)师:洞庭湖水借着皎洁的月光,波光粼粼,就像一个——白银盘,而洞庭湖中翠绿的君山就好似那一颗——青螺。水中有山,山外有水,一白一青,一大一小,这是什么和什么的和谐?
生:这是洞庭湖和君山的和谐。
师:那就是——山水和。
(4)朗读体会。
师引读:你看,翠绿的君山镶嵌在皓月银辉下的洞庭湖水中,真是——
生: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是啊,远远望去,波光粼粼的洞庭湖水与那翠绿的君山相依相傍,是多么和谐啊!读——
生: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整体感知,体会“人与自然的和”。
师:秋月与湖光的和谐,这是“天地和”,洞庭湖水与君山的和谐,这是“山水和”,你还能从诗句中体会到其他“和”吗?
师点拨:诗人遥望洞庭湖,静静地欣赏着秋日洞庭湖美丽的夜景,久久不愿离去,他似乎已经与这一番美丽的自然景象融为了一体,这是——“人与自然的和”。
5.配乐朗诵整首诗,感悟意境之“和”。
师:一个“和”字写出了洞庭湖秋夜和谐的景色,一个“和”字道出了诗人安宁平和的心境。让我们用我们美美的朗读声将它表达出来吧!
(集体配乐朗诵)
五、书写吟唱,传承经典
要求写的字:洞、庭、相、未
1.书写诗句。
师:同学们,诗歌还有另一种美好的呈现形式,你们看。(欣赏书法作品)老师也分别用粉笔和钢笔记录了这首诗。经典的诗歌总是用不同的方式流传下来,今天让我们也用我们手中的笔将这首诗镌刻在我们心中。请你拿出书签,学着老师写的样子也写一写这首诗。
师:你们发现了老师是怎么写的吗?(诗题、作者、标点、上下对整齐,字在格子正中间;重点指导“庭”字的书写,其他三个字不用特别指导,比较简单)
2.找两生展示,评价:
师:请你拿着你写的作品,美美地读一读。
评价:写得美,读得也美!
师:请你也展示展示并读一读。
评价:美观的书写加上深情地朗读,也带给我们一种非常和谐的感觉。
3.拓展思考:“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湖水的古诗?”(预设:《饮湖上初晴后雨》),简要对比西湖与洞庭的不同秋景。
第二课时《山行》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诗。
1.背诵默写《望洞庭》
2.介绍杜牧及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距今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引出课题。
3.介绍岳麓山
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课件:湖南长沙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命名的爱晚亭。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4.板书课题:《山行》,齐读课题。
5.解题:“行”的意思是“走”,“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
二、朗读诗文,感知韵律(斜)
1.自由朗读古诗三遍,注意,要响亮地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检查读书效果,及时纠正读音。(学习生字“斜”)
3.先泛读,后指导学生继续朗读古诗,注意,要读出节奏。
4.指名朗读,感受诗歌节奏。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品读古诗,读出画面
(1)诗人在山中行走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预设:生(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2)你从哪些景物能看出来写的是秋天?
预设:(寒山、霜叶)
(3)这些景物都表示什么呢?展现出怎样的画面呢?
小组合作,文中的注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汇报交流字词意思: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深秋时节的山。
(4)石径:石头小路。
(5)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是曲折向前延伸的意思。
(6)生:生:产生,生出。(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7)坐:因为。
(8)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9)霜叶:指经过霜打的枫叶。
(10)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11)红于:比……更红。
师:理解了字词义,那么试着用自己的画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一边读一边试着把你读到的文字变成美丽的画面。(也就是翻译诗句的意思)
预设:(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在那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傍晚时分的枫树林,经过秋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四、研读古诗,体会诗意
1.集体交流。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2.教师点拨:我们跟随着杜牧来到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课件:枫树。)
下面请同学们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
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五、品味想象,指导诵读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请你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用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
跟随音乐多种形式反复读,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师生对读直到背诵,试着默写。(默写时,指导书写“径、斜、爱、霜”)
六、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全诗没有一个秋字,但字里行间都在写秋赞秋。这就是古诗的博大精深之处,希望同学们课下不要停止学习的脚步,继续积累描写秋季、和其他季节的古诗。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第三课时《夜书所见》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课
1.背诵默写前两首诗。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跟秋天有关的古诗《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齐读诗题。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简介作者
(1)作者是?(南宋 叶绍翁)
(2)好的,预习得真不错。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叶绍翁呢?(学生介绍叶绍翁)
(3)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明月下,他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2.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读出韵律
(一)一读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几名学生读诗,正音。
3.学习生字(萧、促,多音字“挑”)
男女互读,加强对词语的记忆。
4.齐读全诗。
(二)二读
1.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
2.要把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这个“/“就表示停顿。(播放录音)
3.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现在请同桌间互读,最后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4.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三读
1.关注“注释”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2.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3.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学习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引: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指名读。)
评语: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教师通过解说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的生活情境
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同学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评语: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一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指两、三名学生说,练习说话的能力)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过渡:正当诗人黯然心伤时,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第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了。
引:看,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今天都拿出来斗一斗吧!
(3)有趣吗?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评:瞧,这一灯明也乐了。一起读。
男生、女生赛读。
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也沉浸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不禁笑出声来,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
(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同学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
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同学们来对诗句,好吗?
(1)师: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全班说:……
(2)师: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指名说:……
小结:那一晚,叶绍翁彻夜未眠,写下了这首诗。学习古诗,不仅会读,还要会背。
6.同学们练习一下,看谁马上会背了。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全诗。
8.练习书写古诗,指导书写“挑、落”。
五、对比总结,拓展延伸
1.三首诗对比:出示表格,师生共同填写:
古诗 景物 季节 情感
《望洞庭》
《山行》
《夜书所见》
古诗 景物 季节 情感
《望洞庭》 湖光、秋月、君山 秋季 赞美
《山行》 寒山、枫林、霜叶 秋季 喜爱
《夜书所见》 梧叶、秋风、促织 秋季 乡愁
2.布置作业
必做:背诵三首古诗,默写。
选做:收集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对比不同诗人笔下的秋景与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