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粘、印、列、凌、增、添、棕”7个生字,会写“夜、朗、珠、粘、印、案、列、规、则、凌、乱、双”12个字,会写“金色、秋风、明朗、亮晶晶、雨珠、落叶、图案、闪闪发光、尽头、排列、规则、凌乱、然而、迟到”14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内容。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
3.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读好课题
1.回顾导入。(回顾前一课古诗)同学们,伴着秋风,秋天悄悄地来了。①深秋时节,诗人杜牧独自向山而行,他看到:——(引学生诵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描绘的是秋之色,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②深秋之夜,诗人刘禹锡凭栏远眺,他望见:——(引学生诵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勾勒的是秋之韵,为我们铺展开一幅静谧的洞庭秋夜图。③秋凉傍晚,诗人叶绍翁客居他乡,他听见:——(引学生诵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诗人捕捉的是秋之情,向我们呈现出一幅温馨的秋夜童趣图。 在诗人眼中秋天是这样的美丽可爱,富有生机。同学们,在你眼里,秋天是什么样的?你能用一两句话说一下吗?(学生自由说)
2.引出课题。是呀,秋天是多彩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个浪漫的季节。只要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就能发现她的美。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秋天,去观赏一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1)板书课题。
(2)说说“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出示:梧桐树的叶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样子。(像一个小手掌)
(3)齐读课题。请你想象一下铺满金黄色梧桐叶的小道的样子,走在这样的水泥道上,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那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课题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横线画出难读或难懂的词语。
(2)边读边思考:“我”是怎样发现水泥道的美的?
学生自读课文,并标画词语;同桌分段轮读课文,互相订正。
2.依据学情,识字学词。
师:你们画了哪些难读的词语呢?
生:我觉得“粘在”比较难读。
生:我觉得“熨帖”比较难读。
(1)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师:请大家借助拼音读好难读的词语。“粘”是我们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课件出示生字:
zhān yìn liè línɡ zēnɡ tiān zōnɡ
粘 印 列 凌 增 添 棕
粘、棕,加一加;抓住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记。
列,熟字去偏旁;跨学科学习:列算式、排列,结合数学学习,排列是什么意思?
印:
先来看“印”字的甲骨文写法(第1幅图),像用“手指”把跪坐者的下巴微微抬起,似乎看到了跪坐者的卑微和“手”之主人的高贵与傲慢。
而金文的“印”字(第2幅图),从写法上可以看出,其中的“人”不再是跪姿,而是半曲腿,表示服从的意思。这时的“印”,就有了权威的意思。
秦统一文字后,小篆的“印”字写法有了一点变化(第3幅图),原来“手”的形象由侧面挪到了上方,更强调了权威性。随着“书同文”的推出,官印被列为政府和官员的“信用”凭证。从此,“印”就成为了权威的象征,一直延续到今天。
到了汉代,“印”不单单代表政府,私人也可以用“印”作为个人信用的代表,这就有了“官印”和“私印”的区别。这时,“印”无处不在,祭祀、升官、签合同,甚至日常写信发邮件,都要用到印。汉代隶书的“印”字写法(第5幅图),初步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印”字形象。原本的手指形象变成了像“E”的符号,并从上部改到了左部;右边的跪坐者变成“右耳旁”。
组词:(名词)印章、印泥、印记、印张、手印、脚印、烙印、钢印、邮印、印象、印堂; (动词)印刷、印制、印发、印证。
凌:
回顾:两点水旁的字通常与什么有关?所以“凌”的本义是冰。由超越液体而成固体的意思,引申出表示上升、超越的意思,如“凌驾、凌空”,后来又引申为欺压、侵害的意思,如“凌辱”。那么“凌乱”是什么意思呢?(不整齐;没有秩序。)组词,课后题。
增:“增”字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从土从曾,“土”代表土地,“曾”表示增加、增添,造字本义为添加泥土,使土地面积增大。在古代,人们通过添加泥土来扩大土地面积,以满足耕种、居住等需求。“增”字的这种含义逐渐引申为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添加、增加,如“增加”“增多”“增添”“增益”等词语中的“增”字,都体现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补充、扩展的意思。在讲解的过程,随机出示词语。
添:“添”字被认为与“忝”是古今字,加了三点水(氵),表示加水使满出之意。所以,“增添”的意思是?(增加,添加,加多。)结合课后题,组词。
再读生字。
(2)认读词语,多法解词
课件出示:
金色 秋风 明朗 亮晶晶 雨珠 落叶 图案
闪闪发光 尽头 排列 规则 凌乱 然而 迟到
先让学生自读,指名学生读,全班订正字音。
师:你们画了哪些比较难懂的词语呢?(学生交流)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理解这些词语。
①明朗:
师:首先来看“明朗”这个词语。(出示课文前3个自然段)谁来读一读?(指名读)“明朗”是什么意思呢?
生:“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
师:这是运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运用的是借助近义词的方法)很常用的一种解词方法。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我觉得“明朗”就是阳光很灿烂、明媚的意思。
师:你这是运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嗯,你的想法也很棒!
生:读了第一、二自然段,我知道“雨过后天开始放晴了”,所以我知道“明朗”的意思是天气晴朗。
师:读了前两个自然段,由前两个自然的意思,知道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是什么?(联系上下文)这个只联系了上文,所以就是——联系上文。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在考试过程中,我们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方法。
师:老师再给大家提示一种好方法:二年级时我们学习过“寻找”这个词语,在“寻找”这个词中,“寻”和“找”意思相近,“寻”就是“找”的意思。其实,“明朗”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理解——“明”就是“朗”“,朗”就是“明”,二者含义相近。所以,“明朗”的意思是光线充足、明亮清晰。其实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语,在本课中还有很多。谁来读一读?
出示词语:
潮湿 凌乱 增添 愉快 蹦跳 歌唱
师:这些词语都可以运用这个好方法来理解。大家看,同一个词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在明朗的天空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心情是愉悦的。
师:我们就来读出这份愉悦的心情吧!
有感情朗读前三自然段。
②凌乱:
师:我们在学生字时初步理解了这个词语,刚才在理解“明朗”时,我们通过借助熟字猜词义又理解了一下“凌乱”,我们知道了“凌乱”就是——乱。那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个词语呢?
同桌交流后,全班汇报交流:
生:我是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的。每次一放假,我在家玩玩具的时候,我的房间就会很凌乱。
师:生活中,你们还看到过凌乱的什么?
生:我是用联系上文的方法来理解的。
师:请你带着教材到台前来给大家讲一下,你是怎么联系上文来理解这个词语的。
通过实物投影,在教师的帮助下,呈现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操作方法:
A.定位词语位置:先在文中找到需要理解的词语,标记出它所在的句子,明确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位置,给这个词语圈画出来。比如“凌乱”这个词,在第七自然段,我们找到它,把它圈出来。
B.通读前后语句:先仔细阅读该词语前面的句子、段落,甚至到题目,捕捉与词语相关的描述、解释或提示;再仔细阅读该词语后面的句子、段落,可能一直到文章末尾,捕捉与词语相关的描述、解释或提示。接着看“凌乱”这个词,我们看“凌乱”这个词前面的句子是“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这句话的描述与“凌乱”有关。好,再往“凌乱”的后面看,还有没有相关提示性的词句了,没有了。
C.分析语境内容:结合上下文的情节、人物情感、场景氛围等,推断词语的含义。继续看“凌乱”这个词,结合文章语境,下雨了,落下了很多树叶,那落到地面上的树叶会怎样?排列得并不规则、不整齐,所以“凌乱”的字面意思就是“不整齐,没有秩序”,那么结合课文就是“落叶在水泥道上排列得并不整齐,没有秩序”。
D.代入验证含义:将推断出的意思代入原句,看是否符合上下文逻辑,能否让句子通顺、表意合理。如果代入后语义连贯,说明理解正确。
③熨帖:
师:在这篇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很难理解,而且这两个字也不太好认读,你们发现是哪个词语了吗?(熨帖)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方法来理解一下这个词语。
先自己独立思考理解,然后小组内交流,指名全班汇报:
“熨帖”主要是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指名学生到讲台上借助实物投影,展示操作过程:
A.定位词语位置:第七自然段,找到词语,圈出来。
B.通读前后语句:先阅读该词语前面的句子、段落,发现相关提示信息第五自然段“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再阅读该词语后面的句子、段落,发现第七自然段“熨帖”的后面“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C.分析语境内容: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内容,推断“熨帖”就是“落叶与水泥道贴合得很紧密”的意思。
D.代入验证含义:将推断出的意思代入原句,看是否符合上下文逻辑,能否让句子通顺、表意合理。符合。
再读课件上的这些词语。把词语送回到课文中,练读,指名读第4-7自然段,齐读8-11自然段。
3.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作者为什么能发现水泥道的美呢?(善于观察)
(1)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我”在上学路上观察到了哪些景物,边读边圈出词语。
(2)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如:先观察到了“明朗的天空”可以将这个词语圈出来。
(3)学生交流景物。预设:明朗的天空,亮晶晶的水洼,法国梧桐树的落叶,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教师相机板书)
(4)引导学生借助板书进行整体感知:“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抬头看到了——明朗的天空,低头不时还能看见——亮晶晶的水洼,“我”走在水泥道上,发现整条道路就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原来那是——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我”的脚上还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5)启发:你看,这些都是极其普通的事物,在“我”的眼里却是那么美。所以,“我”最后发出感叹: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三、指导书写
夜、朗、珠、粘、印、案、列、规、则、凌、乱、双
1.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12个生字,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进行分类。左右结构:朗、珠、粘、印、列、规、则、凌、乱、双;上下结构:夜、案。
2.重点指导书写:朗、印、列、凌、乱、夜、案,其余的字学生可以独立书写。
四、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整体回顾
1.复习词语,尤其是上节课重点理解的词语,需要回顾词语的意思以及如何理解的方法。
2.回顾课文内容,课件出示填空: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过后,“我”在上学路上,抬头看到了(明朗的天空),低头不时还能看见(亮晶晶的水洼),走在水泥道上,发现整条道路就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原来那是(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我”的脚上还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愉快地蹦跳、歌唱。“我”走在上面,感受着这份美,表达了对铺满落叶的水泥道和秋天的(喜爱)。
学生完成填空练习。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去欣赏秋天的美景。
二、入情入境,想象品读
1.品读语句,感受画面美。
(1)师:同学们,整篇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从头至尾我们都能感受到秋天上学路上的美丽。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画面或者片段读一读说一说。
(2)自主赏读要求:
①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
②选择特别喜欢的一个片段,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交流:选择喜欢的画面,把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理解画面的美丽。
预设一: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1)“明朗”是什么意思呢?(让学生再次说意思,做强化)水洼指什么?(出示水洼的图片)你还知道亮晶晶的什么?
(2)再次回顾总结理解词语方法(结合第一课时的板书):近义词替换、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拆分组合法、结合插图、查字典……
预设二: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泥道的美丽。
(2)水泥道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闪闪发光的地毯?
(板书:彩色的地毯 闪闪发光的地毯)
(3)指导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预设三: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1)“熨帖”和“凌乱”分别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再次理解。
(2)同桌交流。重点还是交流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出示课文插图,看课文插图,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
(4)既然叶子如此杂乱,作者为什么说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呢?(这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凌乱也是一种美。)
(5)请带着你的感情读出水泥道的美。
预设四: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学生自主交流,一带而过即可。
3.指导朗读第1~8自然段。让我们穿着小雨靴,走上这条美丽的小道吧。
(全班配乐合作朗读课文)
4.同学们,请你再读读课文第5~8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自然之美的?
学生自主默读思考,同桌互相交流。全班交流反馈。
预设一:
出示: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作者运用了想象、比喻的方法,把课文写得非常生动。(板书:想象、比喻)
预设二:
出示: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作者从颜色、形状、数量、光泽等角度写出自然之美。(板书:不同角度观察)
当然,文中不止这些语句,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读这些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写法。
三、链接生活,迁移表达
1.水泥道回回都走,落叶更是年年都有,为什么作者却说“第一回”发现水泥道的美呢?(往年作者没有用心去观察,今年用心观察,所以发现了大自然的美。)
2.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拥有了这双发现美的眼睛,生活的美便无处不在。阅读链接:作家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写了路上的景象,请自主阅读。你在上学路上或者放学路上看到过怎样美的景象?
3.学习课文从不同角度观察并运用想象、比喻的方法,用几句话把看到的某处美丽景象写下来。
模仿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风格 :
雨后的放学路像被打翻了颜料盘。道旁的银杏叶簌簌落下来,黄澄澄的,像千万把小扇子铺在青灰色的路面上。有的叶边还沾着水珠,阳光一照,亮晶晶的,像撒了把碎钻。我踮着脚走,生怕踩皱了这满地的金黄,鞋跟敲在水洼里,溅起的水花也带着银杏的甜香。
模仿汪曾祺《自报家门》风格 :
放学常走的那条巷子,墙根儿总蹲着丛野菊。花不大,黄灿灿的,风过了就晃一晃。砖缝里冒出几棵狗尾草,毛茸茸的穗子垂着,倒比花盆里的月季耐看。有时候晚点儿走,能撞见卖豆腐脑的老汉收摊,竹扁担“咯吱”响,混着他哼的不成调的戏文,倒也有意思。
4.反馈交流评价。
四、延伸学习,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
(1)端正美观地写一写本课的生字词语,把喜欢的句子抄写到积累本子上。
(2)推荐阅读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