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同步练(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同步练(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01 15:41:07

文档简介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比较项目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 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 新物质的变化
表现 物质的 形态 等发生改变  颜色 改变、放出 气体 、生成 沉淀 等
实例 水结成冰、石蜡熔化、灯泡发光等 铁生锈、物质燃烧、烧制瓷器、食物腐败等
本质区别 是否生成新物质(判断依据)
联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 一定 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但不能作为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依据。
知识点2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比较项目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定义 物质在 化学变化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不需要 发生化学变化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内容 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毒性、腐蚀性、酸碱性等  颜色 、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等
实例 镁带能在空气中燃烧,镁具有可燃性 镁是银白色固体
根本区别 是否要通过 化学变化 才能表现出来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1)从定义上区别:物质的变化强调的是一个过程,重在变,如酒精在燃烧,是正在发生的过程,属于变化;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论变化是否正在进行,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酒精能燃烧就是酒精固有的属性。
(2)从文字叙述上区别:叙述变化时,描述的是一个变的过程,而叙述性质时,通常在叙述中增加“可以”“不可以”“能”“不能”“容易”“难”“会”“不会”等词语。
重难突破
重难点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典例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棉布制衣 B.聚沙成塔
C.百炼成钢 D.水汽凝结
解析:棉布制衣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聚沙成塔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百炼成钢过程中,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水汽凝结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C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断
(1)判断方法
(2)判断化学变化依据的“新物质”,并不是指颜色、形状或状态等方面与原物质不同的物质,而是与原物质相比,组成或结构上发生了改变的物质。
【对点训练】
1.铜仁市的特色产品很多,以下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
A.酿制玉屏甜酒 B.采侗家姜茶
C.雕刻木雕 D.编土家草凳
2.北京时间2024年11月4日凌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据悉,“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在轨驻留192天,期间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的时间纪录。“神舟十八号”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B )
A.与轨道舱分离 B.制动发动机点火
C.推进舱分离 D.打开降落伞
重难点2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典例2】以下生活中的做法,主要应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用木材作燃料 B.用粮食酿酒
C.用石墨作电极 D.用氮气保存食品
解析:用木材作燃料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用粮食酿酒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用石墨作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用氮气保存食品是利用了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答案:C
【对点训练】
3.下列物质的用途,只与对应物质的物理性质相关的是( B )
A.用氮气制炸药 B.用石墨作电极
C.用镁制照明弹 D.用酒精作燃料
4.多维元素片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所引起的各种疾病,该试剂建议避光、密封储存在干燥处,下列对多维元素片性质推测不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
A.微溶于水 B.见光易分解
C.能与氧气反应 D.受热易分解
知识点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判断下列过程中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锅炉中的水受热沸腾;②蜡烛熔化、燃烧;③灯泡发光
(1)①中发生的变化是 物理变化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理由是 没有新物质生成 。
(2)②中发生的变化是 化学变化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由此说明化学变化 一定 (填“一定”或“不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3)③中发生的变化是 物理变化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可见发光、放热的变化 不一定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知识点2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通常情况下,一氧化氮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无色气体,它的密度与空气相近。一氧化氮很容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请阅读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有 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无色气体,它的密度与空气相近 。
(2)一氧化氮的化学性质有 容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
知识点3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
A.铜用于制作导线 B.氧气用于食品防腐
C.天然气用作燃料 D.氧气用于气焊
4.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D )
A.干冰用于人工增雨、增雪
B.用木材做船
C.用氢气充填气球
D.用煤作燃料
5.为研究化学药物发展史,学习小组查得资料:
材料一:早在宋代,轻粉(Hg2Cl2)已是我国的一种重要药物,其制作方法之一是使用古方药小还丹和食盐等物质在固体状态下共热,收集升华出的白色粉末,即为轻粉。其中有一个反应是在加热条件下硫酸亚汞(Hg2SO4)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轻粉。
材料二:轻粉微溶于水,可用作治疗疥疮的药物,在光照射下容易分解成汞和氯化汞。
根据资料整理下列有关轻粉的知识卡片。
(1)物理性质: 白色粉末、微溶于水(合理即可) (填一条)。
(2)化学性质: 在光照射下容易分解 。
(3)制法:为保证小还丹与食盐等固体颗粒充分反应,可采取的措施是 将小还丹和食盐等物质粉碎 。
(4)保存方法: 避光保存 。
(5)用途: 用作治疗疥疮的药物 。
6.(科学探究与实践)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放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
小丽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讨论和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
(1)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 发热 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从上述验证过程可知蜡烛燃烧生成的一种新物质的名称是 水 ,蜡烛燃烧为 化学 变化。
(2)观察白炽灯的变化(灯管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 发热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物理 变化。
【结论】猜想 二 (填“一”或“二”)正确。
蜡烛燃烧放出热量,所以感觉到烧杯的外壁变热;而烧杯内壁产生了水,该反应属于化学变化。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比较通电前后灯丝的变化可以知道灯丝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可以判断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根据上述实验可以知道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即猜想二正确。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比较项目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新物质的变化 新物质的变化
表现 物质的 等发生改变 改变、放出 、生成 等
实例 水结成冰、石蜡熔化、灯泡发光等 铁生锈、物质燃烧、烧制瓷器、食物腐败等
本质区别 是否生成新物质(判断依据)
联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 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但不能作为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依据。
知识点2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比较项目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定义 物质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不需要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内容 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毒性、腐蚀性、酸碱性等 、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等
实例 镁带能在空气中燃烧,镁具有可燃性 镁是银白色固体
根本区别 是否要通过 才能表现出来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1)从定义上区别:物质的变化强调的是一个过程,重在变,如酒精在燃烧,是正在发生的过程,属于变化;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论变化是否正在进行,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酒精能燃烧就是酒精固有的属性。
(2)从文字叙述上区别:叙述变化时,描述的是一个变的过程,而叙述性质时,通常在叙述中增加“可以”“不可以”“能”“不能”“容易”“难”“会”“不会”等词语。
重难突破
重难点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典例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棉布制衣 B.聚沙成塔
C.百炼成钢 D.水汽凝结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断
(1)判断方法
(2)判断化学变化依据的“新物质”,并不是指颜色、形状或状态等方面与原物质不同的物质,而是与原物质相比,组成或结构上发生了改变的物质。
【对点训练】
1.铜仁市的特色产品很多,以下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酿制玉屏甜酒 B.采侗家姜茶
C.雕刻木雕 D.编土家草凳
2.北京时间2024年11月4日凌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据悉,“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在轨驻留192天,期间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的时间纪录。“神舟十八号”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与轨道舱分离 B.制动发动机点火
C.推进舱分离 D.打开降落伞
重难点2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典例2】以下生活中的做法,主要应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用木材作燃料 B.用粮食酿酒
C.用石墨作电极 D.用氮气保存食品
【对点训练】
3.下列物质的用途,只与对应物质的物理性质相关的是( )
A.用氮气制炸药 B.用石墨作电极
C.用镁制照明弹 D.用酒精作燃料
4.多维元素片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所引起的各种疾病,该试剂建议避光、密封储存在干燥处,下列对多维元素片性质推测不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微溶于水 B.见光易分解
C.能与氧气反应 D.受热易分解
知识点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判断下列过程中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锅炉中的水受热沸腾;②蜡烛熔化、燃烧;③灯泡发光
(1)①中发生的变化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理由是 。
(2)②中发生的变化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由此说明化学变化 (填“一定”或“不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3)③中发生的变化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可见发光、放热的变化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知识点2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通常情况下,一氧化氮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无色气体,它的密度与空气相近。一氧化氮很容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请阅读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有 。
(2)一氧化氮的化学性质有 。
知识点3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铜用于制作导线 B.氧气用于食品防腐
C.天然气用作燃料 D.氧气用于气焊
4.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增雨、增雪
B.用木材做船
C.用氢气充填气球
D.用煤作燃料
5.为研究化学药物发展史,学习小组查得资料:
材料一:早在宋代,轻粉(Hg2Cl2)已是我国的一种重要药物,其制作方法之一是使用古方药小还丹和食盐等物质在固体状态下共热,收集升华出的白色粉末,即为轻粉。其中有一个反应是在加热条件下硫酸亚汞(Hg2SO4)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轻粉。
材料二:轻粉微溶于水,可用作治疗疥疮的药物,在光照射下容易分解成汞和氯化汞。
根据资料整理下列有关轻粉的知识卡片。
(1)物理性质: (填一条)。
(2)化学性质: 。
(3)制法:为保证小还丹与食盐等固体颗粒充分反应,可采取的措施是 。
(4)保存方法: 。
(5)用途: 。
6.(科学探究与实践)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放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
小丽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讨论和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
(1)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 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从上述验证过程可知蜡烛燃烧生成的一种新物质的名称是 ,蜡烛燃烧为 变化。
(2)观察白炽灯的变化(灯管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
【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