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二氧化碳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
①通常状况
颜色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色 比空气的 溶于水
②固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容易 , 热量。
(2)化学性质
实验 现象 结论 化学方程式
的蜡烛先熄灭, 的蜡烛后熄灭 二氧化碳 ,也 ,密度比空气的 —
紫色石蕊溶液变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
澄清石灰水变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 ,该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本身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知识点2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对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 增多,使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减少 的使用,使用 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都可以缓解温室效应。
(2)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①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动植物的 、 的燃烧。
②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 。
(3)低碳行动与可持续发展
①倡导低碳行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防止 进一步增强。
②措施:减少 的使用;使用清洁能源;大力 ,严禁乱砍滥伐森林;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捕捉、利用与封存二氧化碳等。
③我国提出了减排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 ,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 。
(1)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历史峰值,其间碳排放总量依然会有波动,但总体趋势平缓,之后碳排放总量会逐渐稳步回落。
(2)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重难突破
重难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典例】利用如图装置,可以验证CO2的性质。
(1)甲中的现象是 。
(2)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丙中下方蜡烛先熄灭上方蜡烛后熄灭,此现象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 。
物质性质实验的三步解题法
(1)审题:明确目的和要求。
(2)析题:结合问题和物质性质,分析实验装置、反应、现象等。
(3)解题:根据分析,写出规范答案。
【对点训练】
1.二氧化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重要物质,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工降雨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B.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二氧化碳可作为气体肥料
C.二氧化碳灭火只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D.石灰浆涂刷在墙面一段时间后变硬,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2.兴趣小组利用“三通管”探究CO2的相关性质。
(1)图甲实验中, (填“A”或“B”)试纸变红色。
(2)图甲实验后做图乙实验,微热试纸A,观察到试纸A (填现象),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图丙实验中,缓慢通入CO2,可观察到 (填“上面”或“下面”)燃着的小木条先熄灭,可得出CO2的性质有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知识点1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 B.供给呼吸
C.制碳酸饮料 D.灭火
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验证,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3.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对该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比④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B.②比③先变红,①、④不变红
C.③比②先变红,①、④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知识点2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4.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低碳”中的“碳”与下列名词中“碳”的含义相同的是( )
A.碳单质 B.碳酸钙 C.碳中和 D.碳酸
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与这一要求不相符的是( )
A.乘公交车出行 B.回收废旧电池
C.大量焚烧秸秆 D.推广风力发电
6.“氧循环”“碳循环”和“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没有参与图中循环的气体是 。
(2)从物质变化角度看,三种循环中与另外两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循环。
(3)反应⑦二氧化碳被海水吸收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两个: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 。
(5)根据“氧循环”原理,在教室内可采用 方法(写一条)使空气保持清新。
7.如图a、c为喷水的紫色石蕊试纸,b为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处先变红,a、c处后变红
B.a处先变红,b处不变红
C.此实验无法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D.根据塑料瓶内现象与烧杯内现象都能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8.为了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某同学用一根铁丝穿4片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按照图示将醋酸和水滴加到相应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1、2、3会变红,4不变色
B.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石蕊反应生成红色物质
C.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D.该实验的优点是将多个实验合为一体,对比性强
9.部分含碳物质的分类与相应的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a可能是C60
B.c能转化为b
C.c能与水反应生成d
D.c不能直接转化成e(如CaCO3)
10.(科学探究与实践)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验证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资料卡片
1.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相似,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亚硫酸也不稳定。
2.整个实验在通风橱中进行。
图2
(1)向图1装置中通入CO2后,观察到装置A中的现象是 。
(2)向图1装置中通入CO2后,观察到装置C中 (填“上层”或“下层”)的蜡烛先熄灭。
(3)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开展了“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研究,二氧化硫的信息如资料卡片,实验如图2所示:
【提出问题】亚硫酸不稳定,图2中红色液体微热后为什么不变为紫色?其原因可能为:
【作出猜想】猜想1:加热不够充分
猜想2:与空气中的氮气有关
猜想3: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实验验证】实验设计如表,请填写表格中的空格。
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1 将图2中红色液体继续加热至沸腾 溶液仍为红色 猜想1 (填“成立”或“不成立”)
2 如图3所示,先通入适量SO2,然后用酒精灯微热 溶液先变红后变紫 猜想2不成立
3 如图3所示,先通入适量SO2,再改通入氮气,最后用酒精灯微热
4 如图3所示,先通入适量SO2,再改通入 ,最后用酒精灯微热 溶液仍为红色 猜想3成立
【分析与结论】①图3试管中的植物油的作用是 。
②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的原因:亚硫酸(H2SO3)易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反应生成硫酸(H2SO4)。请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第1课时 二氧化碳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
①通常状况
颜色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无 色 无臭 比空气的 大 能 溶于水
②固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容易 升华 , 吸收 热量。
(2)化学性质
实验 现象 结论 化学方程式
下层 的蜡烛先熄灭, 上层 的蜡烛后熄灭 二氧化碳 不能燃烧 ,也 不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的 大 —
紫色石蕊溶液变 红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 碳酸 CO2+H2O===H2CO3
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 碳酸钙 ,该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Ca(OH)2+CO2===CaCO3↓+H2O
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本身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知识点2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对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 增多,使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减少 化石燃料 的使用,使用 清洁 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都可以缓解温室效应。
(2)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①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动植物的 呼吸作用 、 化石燃料 的燃烧。
②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
(3)低碳行动与可持续发展
①倡导低碳行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防止 温室效应 进一步增强。
②措施:减少 化石燃料 的使用;使用清洁能源;大力 植树造林 ,严禁乱砍滥伐森林;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捕捉、利用与封存二氧化碳等。
③我国提出了减排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 峰值 ,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 。
(1)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历史峰值,其间碳排放总量依然会有波动,但总体趋势平缓,之后碳排放总量会逐渐稳步回落。
(2)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重难突破
重难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典例】利用如图装置,可以验证CO2的性质。
(1)甲中的现象是 。
(2)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丙中下方蜡烛先熄灭上方蜡烛后熄灭,此现象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 。
解析:(1)二氧化碳进入石蕊溶液中时,能和其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所以甲中的实验现象是纸花颜色由紫变红。(2)二氧化碳进入澄清石灰水中时,能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3)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下方的蜡烛先熄灭上方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
答案:(1)纸花颜色由紫变红 (2)Ca(OH)2+CO2===CaCO3↓+H2O (3)密度大于空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物质性质实验的三步解题法
(1)审题:明确目的和要求。
(2)析题:结合问题和物质性质,分析实验装置、反应、现象等。
(3)解题:根据分析,写出规范答案。
【对点训练】
1.二氧化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重要物质,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人工降雨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B.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二氧化碳可作为气体肥料
C.二氧化碳灭火只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D.石灰浆涂刷在墙面一段时间后变硬,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2.兴趣小组利用“三通管”探究CO2的相关性质。
(1)图甲实验中, A (填“A”或“B”)试纸变红色。
(2)图甲实验后做图乙实验,微热试纸A,观察到试纸A 由红色变回紫色 (填现象),原因是 H2CO3H2O+CO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图丙实验中,缓慢通入CO2,可观察到 下面 (填“上面”或“下面”)燃着的小木条先熄灭,可得出CO2的性质有 密度大于空气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知识点1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光合作用 B.供给呼吸
C.制碳酸饮料 D.灭火
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验证,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D )
3.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对该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D )
A.①比④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B.②比③先变红,①、④不变红
C.③比②先变红,①、④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知识点2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4.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低碳”中的“碳”与下列名词中“碳”的含义相同的是( C )
A.碳单质 B.碳酸钙 C.碳中和 D.碳酸
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与这一要求不相符的是( C )
A.乘公交车出行 B.回收废旧电池
C.大量焚烧秸秆 D.推广风力发电
6.“氧循环”“碳循环”和“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没有参与图中循环的气体是 氮气 。
(2)从物质变化角度看,三种循环中与另外两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水 循环。
(3)反应⑦二氧化碳被海水吸收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H2O===H2CO3 。
(4)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两个: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 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量 。
(5)根据“氧循环”原理,在教室内可采用 开窗、通风(合理即可) 方法(写一条)使空气保持清新。
7.如图a、c为喷水的紫色石蕊试纸,b为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b处先变红,a、c处后变红
B.a处先变红,b处不变红
C.此实验无法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D.根据塑料瓶内现象与烧杯内现象都能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8.为了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某同学用一根铁丝穿4片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按照图示将醋酸和水滴加到相应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图中1、2、3会变红,4不变色
B.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石蕊反应生成红色物质
C.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D.该实验的优点是将多个实验合为一体,对比性强
9.部分含碳物质的分类与相应的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D )
A.a可能是C60
B.c能转化为b
C.c能与水反应生成d
D.c不能直接转化成e(如CaCO3)
10.(科学探究与实践)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验证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资料卡片
1.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相似,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亚硫酸也不稳定。
2.整个实验在通风橱中进行。
图2
(1)向图1装置中通入CO2后,观察到装置A中的现象是 紫色石蕊小花变红 。
(2)向图1装置中通入CO2后,观察到装置C中 下层 (填“上层”或“下层”)的蜡烛先熄灭。
(3)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开展了“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研究,二氧化硫的信息如资料卡片,实验如图2所示:
【提出问题】亚硫酸不稳定,图2中红色液体微热后为什么不变为紫色?其原因可能为:
【作出猜想】猜想1:加热不够充分
猜想2:与空气中的氮气有关
猜想3: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实验验证】实验设计如表,请填写表格中的空格。
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1 将图2中红色液体继续加热至沸腾 溶液仍为红色 猜想1 不成立 (填“成立”或“不成立”)
2 如图3所示,先通入适量SO2,然后用酒精灯微热 溶液先变红后变紫 猜想2不成立
3 如图3所示,先通入适量SO2,再改通入氮气,最后用酒精灯微热 溶液变红后不再变色
4 如图3所示,先通入适量SO2,再改通入 氧气 ,最后用酒精灯微热 溶液仍为红色 猜想3成立
【分析与结论】①图3试管中的植物油的作用是 防止空气与溶液接触 。
②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的原因:亚硫酸(H2SO3)易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反应生成硫酸(H2SO4)。请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2H2SO3+O2===2H2SO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