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燃料燃烧的调控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概念:可燃物与 发生的一种 、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① ;
② ;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 。
知识点2 燃料燃烧的调控
(1)燃料的充分燃烧
①燃烧不充分的缺点
a.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b.产生 等物质,污染空气。
②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a.要有足够的 ;b.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 。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①灭火原理:破坏燃烧的任一个条件,使燃烧停止。
②常见灭火方法
灭火方法 灭火方法举例
清除 或使其与其他物品隔离 森林失火,设置隔离带
隔绝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降低温度到 以下 用水灭火
(3)火险自救常识
①火势不大,选择合适的方法和 扑灭。
②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及时拨打 火警电话,并采取自救措施,用 捂住口鼻等方式迅速离开着火区域。
(1)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在灭火时,只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而不能改变其着火点。
(2)电源或电器设备着火时,由于自来水能导电,所以不能用水扑灭。
(3)油锅着火也不能用水扑灭,因为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油会浮在水面继续燃烧且扩大燃烧面积。
重难突破
重难点 燃烧与灭火
【典例】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厨房油锅起火,盖上锅盖就能灭火
B.煤炉生火时,利用木材引燃煤炭,是为了降低煤炭的着火点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若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灭
D.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对点训练】
为进一步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小明同学将铜丝网放置在蜡烛火焰中上部,发现铜丝网下方蜡烛正常燃烧,上方没有火焰,如图所示。请分析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的原因是( )
A.铜丝网隔绝氧气或空气
B.铜丝网上方没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
C.铜丝网散热,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灭火就是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实验剖析
实验 燃烧条件的探究
1.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分析
薄铜片上: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红磷没有燃烧 白磷、红磷都与氧气接触,但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却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两者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虽然温度已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但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所以未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白磷燃烧 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且白磷与氧气接触,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
2.探究燃烧条件的其他常见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有水的棉花不燃烧 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
小木块先燃烧,小煤块不燃烧 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倒扣在烧杯中的蜡烛一段时间后熄灭,另一只蜡烛正常燃烧 燃烧条件之一是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对点训练】
有关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 ℃和260 ℃)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③处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B.①④处燃烧时都能有效避免空气污染
C.①③处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D.①②处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问题拓展〉
将装置改为右图装置进行实验。
(1)优点是 。
(2)观察到 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3)若把B试管充满CO2气体且把红磷换成白磷,则B试管中白磷 (填“能”或“不能”)燃烧,与A试管中现象比较,可以证明燃烧需要 ,同时还能证明CO2气体的性质是 。
知识点1 燃烧的条件
1.下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 )
A.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B.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
C.对比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接触氧气
D.对比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白磷的着火点40 ℃、红磷的着火点260 ℃,酒精灯火焰可达到的最高温度约500 ℃,试判断下列两个实验中的现象(先燃烧、后燃烧、不燃烧)并将结论填在各有关物质后的横线上:
(1)甲中红磷 白磷
(2)乙中红磷 白磷 。
知识点2 促进燃烧的方法
3.俗话说:“人要实,火要虚。”“火要虚”所蕴含的化学道理是( )
A.燃烧需要可燃物
B.温度若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就可燃烧
C.燃烧需要有氧气
D.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充分
4.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燃烧更旺的原因是( )
A.减少酒精的挥发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知识点3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5.在发生火灾时,自动灭火陶瓷砖会裂开,喷出氮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扑灭火焰。此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D.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6.学生承担家务是劳动教育的方式之一。下列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利用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来灭火的原理的是( )
A.用水浇灭家庭聚会的篝火
B.旋转燃气炉开关熄灭炉火
C.盖上锅盖熄灭锅中的油火
D.移除炉灶内木柴熄灭灶火
7.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的目的是清除和隔离可燃物
B.将木柴架空燃烧,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C.扇子能扇灭蜡烛火焰,原因是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D.在提供氧气和足够温度的前提下,可燃物可以在水下燃烧
8.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降低煤的着火点,使其易燃烧
B.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而隔绝了空气
C.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的着火点更低
D.由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9.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常见形式,图一、图二是关于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
(1)图一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由此现象能得出的燃烧条件是 。
(2)破坏燃烧条件可以灭火,避免火灾。图二所示的“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火立熄”的灭火原理是 (填字母)。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3)柴火灶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内部结构如图三。从燃烧条件分析,通风口的作用是 ;下列关于柴火灶中烟囱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排走烟气,改善燃烧条件
b.若排烟口出现浓黑烟,则证明燃烧不充分
c.烟囱建高就可以消除污染
10.(科学探究与实践)元旦联欢会上,化学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水能生火”的魔术(如图1所示),他将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放在陶土网上,向棉花上滴了几滴水,棉花立刻燃烧了起来,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起来呢?
图1
图2
图3
【提出猜想】
a.小明认为过氧化钠(Na2O2)与水反应时放出了热量。
b.小刚又根据燃烧的条件,对小明的猜想进行了补充: 。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图2的实验装置。
(1)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水滴加的速度,看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出口,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小刚的猜想正确。
(2)实验中还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 。
(3)完成了以上实验,老师介绍该反应的产物一共有两种,于是同学们又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请你回答:另一种产物必含的元素是 ,你的判断依据是 。
【老师介绍】过氧化钠不仅可以和水发生反应生成氧气,也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因此,过氧化钠经常被用于潜水艇和防毒面具中提供氧气。
【补充实验】明确了以上性质,小芳同学又设计了一个实验(如图3)。将一团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塞到漏斗的管中,漏斗下方点燃一支短蜡烛(蜡烛火焰与棉花不接触)。观察到棉花能燃烧,这主要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能与过氧化钠(Na2O2)反应的物质 ,同时反应放热。
【实验结论】CO2与Na2O2反应生成了氧气与一种化合物,化学方程式为 。
【反思与评价】通过小芳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的一条启示是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燃料燃烧的调控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概念:可燃物与 氧气 发生的一种 发光 、 放热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① 可燃物 ;
② 氧气(或空气) ;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 最低温度(着火点) 。
知识点2 燃料燃烧的调控
(1)燃料的充分燃烧
①燃烧不充分的缺点
a.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b.产生 一氧化碳 等物质,污染空气。
②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a.要有足够的 空气 ;b.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 接触面 。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①灭火原理:破坏燃烧的任一个条件,使燃烧停止。
②常见灭火方法
灭火方法 灭火方法举例
清除 可燃物 或使其与其他物品隔离 森林失火,设置隔离带
隔绝 氧气(或空气)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降低温度到 可燃物的着火点 以下 用水灭火
(3)火险自救常识
①火势不大,选择合适的方法和 灭火器 扑灭。
②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及时拨打 119 火警电话,并采取自救措施,用 湿毛巾 捂住口鼻等方式迅速离开着火区域。
(1)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在灭火时,只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而不能改变其着火点。
(2)电源或电器设备着火时,由于自来水能导电,所以不能用水扑灭。
(3)油锅着火也不能用水扑灭,因为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油会浮在水面继续燃烧且扩大燃烧面积。
重难突破
重难点 燃烧与灭火
【典例】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厨房油锅起火,盖上锅盖就能灭火
B.煤炉生火时,利用木材引燃煤炭,是为了降低煤炭的着火点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若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灭
D.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解析:厨房油锅起火,盖上锅盖,利用隔绝氧气就能灭火;煤炉生火时,利用木材引燃煤炭,是为了使温度达到煤炭的着火点;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若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灭,利用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利用隔绝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答案:B
【对点训练】
为进一步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小明同学将铜丝网放置在蜡烛火焰中上部,发现铜丝网下方蜡烛正常燃烧,上方没有火焰,如图所示。请分析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的原因是( C )
A.铜丝网隔绝氧气或空气
B.铜丝网上方没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
C.铜丝网散热,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灭火就是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铜丝网不能隔绝氧气或空气,A说法错误;蜡烛燃烧过程中,部分石蜡受热熔化,熔化后的液态石蜡气化成石蜡蒸气,热石蜡蒸气上升到铜丝网上方。所以铜丝网上方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B说法错误;铜丝的导热性很好,当火焰遇到铜网后,热量迅速被铜丝所散失,铜丝散热,使铜丝网上方温度下降至石蜡蒸气的着火点以下,即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铜丝网上方火焰熄灭,即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C说法正确;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灭火,D说法错误。
实验剖析
实验 燃烧条件的探究
1.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分析
薄铜片上: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红磷没有燃烧 白磷、红磷都与氧气接触,但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却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两者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虽然温度已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但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所以未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白磷燃烧 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且白磷与氧气接触,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
2.探究燃烧条件的其他常见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有水的棉花不燃烧 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
小木块先燃烧,小煤块不燃烧 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倒扣在烧杯中的蜡烛一段时间后熄灭,另一只蜡烛正常燃烧 燃烧条件之一是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对点训练】
有关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 ℃和260 ℃)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②③处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B.①④处燃烧时都能有效避免空气污染
C.①③处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D.①②处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问题拓展〉
将装置改为右图装置进行实验。
(1)优点是 防止白磷燃烧造成空气污染 。
(2)观察到 A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B中红磷不燃烧 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3)若把B试管充满CO2气体且把红磷换成白磷,则B试管中白磷 不能 (填“能”或“不能”)燃烧,与A试管中现象比较,可以证明燃烧需要 与氧气接触 ,同时还能证明CO2气体的性质是 不可燃,不助燃 。
知识点1 燃烧的条件
1.下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 B )
A.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B.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
C.对比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接触氧气
D.对比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白磷的着火点40 ℃、红磷的着火点260 ℃,酒精灯火焰可达到的最高温度约500 ℃,试判断下列两个实验中的现象(先燃烧、后燃烧、不燃烧)并将结论填在各有关物质后的横线上:
(1)甲中红磷 后燃烧 白磷 先燃烧
(2)乙中红磷 不燃烧 白磷 燃烧 。
知识点2 促进燃烧的方法
3.俗话说:“人要实,火要虚。”“火要虚”所蕴含的化学道理是( D )
A.燃烧需要可燃物
B.温度若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就可燃烧
C.燃烧需要有氧气
D.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充分
4.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燃烧更旺的原因是( D )
A.减少酒精的挥发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知识点3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5.在发生火灾时,自动灭火陶瓷砖会裂开,喷出氮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扑灭火焰。此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 D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D.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6.学生承担家务是劳动教育的方式之一。下列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利用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来灭火的原理的是( A )
A.用水浇灭家庭聚会的篝火
B.旋转燃气炉开关熄灭炉火
C.盖上锅盖熄灭锅中的油火
D.移除炉灶内木柴熄灭灶火
7.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的目的是清除和隔离可燃物
B.将木柴架空燃烧,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C.扇子能扇灭蜡烛火焰,原因是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D.在提供氧气和足够温度的前提下,可燃物可以在水下燃烧
8.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降低煤的着火点,使其易燃烧
B.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而隔绝了空气
C.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的着火点更低
D.由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A.将大块煤粉碎是增大煤块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子扇来的冷空气可降低温度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图a的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头斜向下时,火焰能够给火柴梗充分的加热,很容易使温度达到火柴梗的着火点,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由图b可知,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9.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常见形式,图一、图二是关于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
(1)图一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由此现象能得出的燃烧条件是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2)破坏燃烧条件可以灭火,避免火灾。图二所示的“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火立熄”的灭火原理是 B (填字母)。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3)柴火灶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内部结构如图三。从燃烧条件分析,通风口的作用是 提供氧气(空气) ;下列关于柴火灶中烟囱的说法正确的是 ab (填字母)。
a.排走烟气,改善燃烧条件
b.若排烟口出现浓黑烟,则证明燃烧不充分
c.烟囱建高就可以消除污染
10.(科学探究与实践)元旦联欢会上,化学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水能生火”的魔术(如图1所示),他将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放在陶土网上,向棉花上滴了几滴水,棉花立刻燃烧了起来,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起来呢?
图1
图2
图3
【提出猜想】
a.小明认为过氧化钠(Na2O2)与水反应时放出了热量。
b.小刚又根据燃烧的条件,对小明的猜想进行了补充: 反应生成了支持燃烧的氧气 。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图2的实验装置。
(1)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水滴加的速度,看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出口,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小刚的猜想正确。
(2)实验中还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
(3)完成了以上实验,老师介绍该反应的产物一共有两种,于是同学们又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请你回答:另一种产物必含的元素是 钠元素、氢元素 ,你的判断依据是 质量守恒定律 。
【老师介绍】过氧化钠不仅可以和水发生反应生成氧气,也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因此,过氧化钠经常被用于潜水艇和防毒面具中提供氧气。
【补充实验】明确了以上性质,小芳同学又设计了一个实验(如图3)。将一团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塞到漏斗的管中,漏斗下方点燃一支短蜡烛(蜡烛火焰与棉花不接触)。观察到棉花能燃烧,这主要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能与过氧化钠(Na2O2)反应的物质 水、二氧化碳 ,同时反应放热。
【实验结论】CO2与Na2O2反应生成了氧气与一种化合物,化学方程式为 2Na2O2+2CO2===2Na2CO3+O2 。
【反思与评价】通过小芳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的一条启示是 并不是所有物质着火都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 。
【提出猜想】小明认为过氧化钠(Na2O2)与水反应时放出了热量,根据燃烧的条件,对小明的猜想进行了补充,应该是反应生成了氧气。【实验与分析】(2)实验中还观察到,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放热,导致锥形瓶中气压增大。(3)另一种产物必含的元素是钠元素、氢元素,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补充实验】棉花能燃烧主要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能与过氧化钠(Na2O2)反应的水和二氧化碳,同时反应放热。【实验结论】CO2与Na2O2反应生成了氧气与一种化合物(碳酸钠),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反思与评价】通过小芳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的一条启示是并不是所有物质着火都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