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单元测试 (学生版+教师版)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单元测试 (学生版+教师版)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01 22:02:47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时间:50分钟 满分:5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能用于除去水中异味和色素的是( )
A.明矾 B.活性炭
C.石子 D.细沙
2.倡导“低碳”生活,从一点一滴做起。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A.教科书循环使用 B.少用一次性木筷
C.用完电器后拔掉插头 D.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
3.金刚石和石墨是常见的碳单质,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构成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大小不同
B.金刚石和石墨中原子排列方式相同
C.1 g金刚石和1 g石墨所含原子数相同
D.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中都不能燃烧
4.下列措施不符合生态保护理念的是( )
A.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降低温室效应对地球的影响
B.加大水质监测力度,工业“三废”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C.大量焚烧生产、生活垃圾,防止垃圾堆砌对环境造成污染
D.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下列实验现象既能体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又能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
6.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A )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由碳、氧元素组成,能相互转化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都可作为燃料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与水反应,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温室气体,含量增多都能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7.“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异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
A.组成:氧气只由氧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B.性质: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C.制备: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一定相同
D.用途:氧气主要用于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等,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灭火等
8.中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淀粉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6H10O5)n],看似科幻的一幕,真实地发生在实验室里。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未来很可能实现工业生产。对此成果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人工合成淀粉过程需要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B.有利于节约大量耕地、淡水资源,极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
C.为人类星际移民奠定了生存基础
D.淀粉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
9.如图是连接压强传感器的CO2气体制取的发生装置和实验过程某段时间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点对应操作是打开活塞 B.bc段可在导管口收集气体
C.cd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 D.de段固体与液体脱离接触
10.碳和碳的化合物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碳酸转化成 X 一定要在加热条件下进行
B.由碳转化为 X 一定发生的是化合反应
C.物质 X 一定是二氧化碳
D.若使一氧化碳转化成 X,只能通过一氧化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获得
11.如图所示,集气瓶中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和一氧化碳,向其中插入灼热的薄铜片,一段时间后再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剩余气体。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验证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B.图②的现象是受热部分的铜片由亮红色变为黑色
C.图③实验一段时间后振荡,只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D.图④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瓶中的剩余气体,瓶口可能出现蓝色火焰
12.如图是某兴趣小组制取二氧化碳、收集并检验该气体的有关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13.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装置的优点是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B.②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③处溶液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
D.④处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14.某同学用如图装置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已知气体X、Y为二氧化碳和氮气(密度比空气小)中的一种,纸花用石蕊溶液浸泡后晾干制成,实验中装置气密性良好,一根导管通入气体时另一根导管为出气状态。具体操作为:
Ⅰ.从左端通入气体X,观察现象;
Ⅱ.从右端通入气体Y,观察现象;
Ⅲ.打开活塞往纸花上滴加适量水后关闭活塞,观察现象;
Ⅳ.从左端通入气体X,观察现象。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X为二氧化碳,Y为氮气 ②只有操作Ⅳ后纸花才变红 ③此实验也可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④操作顺序调整为Ⅰ、Ⅲ、Ⅱ、Ⅳ也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等冰上场馆,将采用CO2制冰技术,可实现CO2循环利用和碳排放几乎为零。
(1)低碳生活中的“碳”是指 (填“碳元素”或“二氧化碳”)。
(2)固体二氧化碳俗称 。
16.模型认知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法。如图是三种碳单质的结构模型图,其中A是 (填名称)的结构模型图,三种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主要原因是 ,写出图C物质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17.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壁,常附有一层难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要想除去这种物质,应该用的试剂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①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实验证明了木炭具有 性。
19.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微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则a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移开挡板后发现低处蜡烛先熄灭,由此可推出CO2的性质为 。
20.A~F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已知A、D为无色、无味的气体,B、C为黑色粉末,E为单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B 。
(2)A、D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3)A→D的化学方程式是 。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7分)
21.碳及其化合物是物质世界中一个庞大家族,尤其是有机化合物更是种类繁多。请据图回答:
(1)反应②和③是否只能通过与氧气反应来实现?
(2)上述物质中涉及的碳元素化合价有几种?并分别说明。(不考虑有机物)
22.如图是某同学对二氧化碳部分知识构建的网络图(见图1)(部分反应条件和部分生成物省略)。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1)物质c中C、H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写最简整数比)
(2)写出碳单质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
(3)一定条件下,物质W在密闭容器内发生了某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2所示,写出物质W的化学式。
23.航天员舱外服实际上是个独立的狭小空间,废气处理系统保障着航天员的生命。
(1)该系统让呼吸产生的废气进入一个装有活性炭的装置除去有害气体,此过程利用了活性炭的什么物理性质?
(2)利用铁酸镍(NiFe2O4)可将航天员呼出的废气转化为航天员需要的气体。铁酸镍(NiFe2O4)中Ni为+2价,则Fe的化合价为多少?
(3)用氢氧化锂(LiOH)作吸收剂除去二氧化碳,并生成碳酸锂(Li2CO3)和水,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综合应用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3分)
24.用如图实验研究CO2的性质。
(1)可证明CO2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密度比空气的大的现象是 。
(2)燃着的木条熄灭,由此可得出CO2具有的性质是 。
2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结合如图提供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A ,E 。
(2)实验时,先要连接好仪器,把玻璃导管插入带孔的橡胶塞时,先把玻璃导管口 ,然后对准橡胶塞上的孔稍微用力转动,将其插入。
(3)从提供的仪器中选择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你选择的仪器是 (填字母),组装仪器的两个原则是①先左后右,② 。组装好仪器,先检查 ,然后加入试剂,制取气体。
(4)如图实验中哪一项能说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填序号)。
(5)牙膏中的摩擦剂可以增强牙膏对牙齿的摩擦作用和去污效果。已知某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剂是CaCO3和SiO2(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为了测定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通过实验测得如图数据计算:

①生成CO2的质量是多少?
②该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是多少?
③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时间:50分钟 满分:5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能用于除去水中异味和色素的是( B )
A.明矾 B.活性炭
C.石子 D.细沙
2.倡导“低碳”生活,从一点一滴做起。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D )
A.教科书循环使用 B.少用一次性木筷
C.用完电器后拔掉插头 D.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
3.金刚石和石墨是常见的碳单质,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构成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大小不同
B.金刚石和石墨中原子排列方式相同
C.1 g金刚石和1 g石墨所含原子数相同
D.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中都不能燃烧
4.下列措施不符合生态保护理念的是( C )
A.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降低温室效应对地球的影响
B.加大水质监测力度,工业“三废”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C.大量焚烧生产、生活垃圾,防止垃圾堆砌对环境造成污染
D.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下列实验现象既能体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又能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A )
6.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A )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由碳、氧元素组成,能相互转化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都可作为燃料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与水反应,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温室气体,含量增多都能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在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又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可以互相转化,A正确;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做燃料,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作燃料,B错误;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碳酸,碳酸溶液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一氧化碳属于中性氧化物,不能与水反应,C错误;一氧化碳会引起中毒,不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D错误。
7.“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异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C )
A.组成:氧气只由氧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B.性质: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C.制备: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一定相同
D.用途:氧气主要用于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等,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灭火等
8.中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淀粉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6H10O5)n],看似科幻的一幕,真实地发生在实验室里。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未来很可能实现工业生产。对此成果的认识错误的是( D )
A.人工合成淀粉过程需要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B.有利于节约大量耕地、淡水资源,极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
C.为人类星际移民奠定了生存基础
D.淀粉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
9.如图是连接压强传感器的CO2气体制取的发生装置和实验过程某段时间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a点对应操作是打开活塞 B.bc段可在导管口收集气体
C.cd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 D.de段固体与液体脱离接触
a点对应操作是打开活塞,气体逸出,压强迅速减小,A说法正确;bc段压强稳定,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可在导管口收集气体,B说法正确;cd段试管中压强增大,是因为关闭了活塞,试管内压强增大,液面逐渐下降,C说法错误;de段压强不再发生变化,反应停止,固体与液体脱离接触,D说法正确。
10.碳和碳的化合物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由碳酸转化成 X 一定要在加热条件下进行
B.由碳转化为 X 一定发生的是化合反应
C.物质 X 一定是二氧化碳
D.若使一氧化碳转化成 X,只能通过一氧化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获得
根据题图转化关系,可推出X为CO2,C项正确;由于碳酸在常温下就能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故 A 错误;由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可以通过碳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不一定发生化合反应,故 B 错误;若使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可以通过一氧化碳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不一定通过一氧化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获得,故 D 错误。
11.如图所示,集气瓶中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和一氧化碳,向其中插入灼热的薄铜片,一段时间后再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剩余气体。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该实验可验证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B.图②的现象是受热部分的铜片由亮红色变为黑色
C.图③实验一段时间后振荡,只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D.图④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瓶中的剩余气体,瓶口可能出现蓝色火焰
铜片加热后表面变成黑色,即生成了氧化铜,热铜片伸入盛有一氧化碳的集气瓶内后表面变成了红色,说明了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图④实验中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气体燃烧,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故A叙述正确;图②中的铜片在加热的条件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黑色的氧化铜,故B叙述正确;在加热的条件下,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图③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铜片表面由黑色变成红色,故C叙述错误;图④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瓶中的剩余气体(可能有一氧化碳),瓶口可能出现蓝色火焰,故D叙述正确。
12.如图是某兴趣小组制取二氧化碳、收集并检验该气体的有关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 )
13.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①装置的优点是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B.②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③处溶液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
D.④处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用①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打开活塞,固体和液体接触产生气体,关闭活塞,试管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故可通过活塞的开闭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A说法正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而不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B说法不正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③处溶液变浑浊,C说法正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具有助燃性,所以④处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D说法正确。
14.某同学用如图装置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已知气体X、Y为二氧化碳和氮气(密度比空气小)中的一种,纸花用石蕊溶液浸泡后晾干制成,实验中装置气密性良好,一根导管通入气体时另一根导管为出气状态。具体操作为:
Ⅰ.从左端通入气体X,观察现象;
Ⅱ.从右端通入气体Y,观察现象;
Ⅲ.打开活塞往纸花上滴加适量水后关闭活塞,观察现象;
Ⅳ.从左端通入气体X,观察现象。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①X为二氧化碳,Y为氮气 ②只有操作Ⅳ后纸花才变红 ③此实验也可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④操作顺序调整为Ⅰ、Ⅲ、Ⅱ、Ⅳ也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要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以使用石蕊进行检验,首先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纸花不变色,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再通入氮气,将二氧化碳排出,然后再将水滴下,纸花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最后通入二氧化碳,纸花变红,证明是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①由上述分析可知,X为二氧化碳,Y为氮气,说法正确;②题干顺序中,操作Ⅳ同时实现水与二氧化碳共存,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使纸花变红,说法正确;③此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④步骤顺序调整为Ⅰ、Ⅲ、Ⅱ、Ⅳ后,无法验证是二氧化碳能使纸花变红还是碳酸能使纸花变红,说法错误。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等冰上场馆,将采用CO2制冰技术,可实现CO2循环利用和碳排放几乎为零。
(1)低碳生活中的“碳”是指 二氧化碳 (填“碳元素”或“二氧化碳”)。
(2)固体二氧化碳俗称 干冰 。
16.模型认知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法。如图是三种碳单质的结构模型图,其中A是 金刚石 (填名称)的结构模型图,三种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主要原因是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写出图C物质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60+60O260CO2 。
17.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壁,常附有一层难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要想除去这种物质,应该用的试剂是 稀盐酸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18.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①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CuO2Cu+CO2↑ ;该实验证明了木炭具有 还原 性。
19.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微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则a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溶液变红色 ;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移开挡板后发现低处蜡烛先熄灭,由此可推出CO2的性质为 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
20.A~F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已知A、D为无色、无味的气体,B、C为黑色粉末,E为单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B CuO 。
(2)A、D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分子的构成不同 。
(3)A→D的化学方程式是 CuO+COCO2+Cu 。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7分)
21.碳及其化合物是物质世界中一个庞大家族,尤其是有机化合物更是种类繁多。请据图回答:
(1)反应②和③是否只能通过与氧气反应来实现?
(2)上述物质中涉及的碳元素化合价有几种?并分别说明。(不考虑有机物)
(1)不是。 (2)3种。碳单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0,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4价,碳酸中碳元素显+4价,碳酸钠、碳酸钙中碳元素均显+4价,故上述物质中涉及的碳元素的化合价有3种。
22.如图是某同学对二氧化碳部分知识构建的网络图(见图1)(部分反应条件和部分生成物省略)。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1)物质c中C、H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写最简整数比)
(2)写出碳单质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
(3)一定条件下,物质W在密闭容器内发生了某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2所示,写出物质W的化学式。
(1)6∶1。 (2)2CuO+CCu+2CO2。 (3)CH4。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36 g+8 g+4 g-22 g-4 g=24 g,反应后氧气和W的质量减小,为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分别为36 g-4 g=32 g,8 g;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增大,为生成物,生成质量分别为22 g-4 g=18 g,24 g-2 g=22 g;则W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W中碳、氢元素质量等于生成二氧化碳、水中碳、氢元素质量,分别为22 g××100%=6 g,18 g××100%=2 g,所以6 g+2 g=8 g,则W中不含其他元素,W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故W的化学式为CH4。
23.航天员舱外服实际上是个独立的狭小空间,废气处理系统保障着航天员的生命。
(1)该系统让呼吸产生的废气进入一个装有活性炭的装置除去有害气体,此过程利用了活性炭的什么物理性质?
(2)利用铁酸镍(NiFe2O4)可将航天员呼出的废气转化为航天员需要的气体。铁酸镍(NiFe2O4)中Ni为+2价,则Fe的化合价为多少?
(3)用氢氧化锂(LiOH)作吸收剂除去二氧化碳,并生成碳酸锂(Li2CO3)和水,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吸附。 (2)+3价。 
(3)2LiOH+CO2===Li2CO3↓+H2O。
四、综合应用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3分)
24.用如图实验研究CO2的性质。
(1)可证明CO2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通入二氧化碳前,3处纸花都不变色;通入二氧化碳后,2处纸花不变红色,1、3处纸花变为红色 ,密度比空气的大的现象是 试管中3处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比1处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先变成红色 。
(2)燃着的木条熄灭,由此可得出CO2具有的性质是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2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结合如图提供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A 酒精灯 ,E 长颈漏斗 。
(2)实验时,先要连接好仪器,把玻璃导管插入带孔的橡胶塞时,先把玻璃导管口 用水润湿 ,然后对准橡胶塞上的孔稍微用力转动,将其插入。
(3)从提供的仪器中选择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你选择的仪器是 CEFH (填字母),组装仪器的两个原则是①先左后右,② 先下后上 。组装好仪器,先检查 装置气密性 ,然后加入试剂,制取气体。
(4)如图实验中哪一项能说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甲 (填序号)。
(5)牙膏中的摩擦剂可以增强牙膏对牙齿的摩擦作用和去污效果。已知某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剂是CaCO3和SiO2(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为了测定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通过实验测得如图数据计算:

①生成CO2的质量是多少?
②该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是多少?
③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 g+36.5 g-44.3 g=2.2 g。
②解:设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 g
= x=5 g
③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100%=50%。
答:①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 g;②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为5 g;③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5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