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时间:5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富氢水指富含氢分子的水,在医学、体育等领域有重要用途。下列有关富氢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纯净物 B.含氢、氧两种元素
C.所含氢分子不运动 D.与水的性质完全相同
2.如图是水的微观层次结构,图中右侧“”表示(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氢分子 D.氢原子
3.一种铁原子核内有30个中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56,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4 B.26 C.30 D.56
4. 右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中a的质量和c的质量相同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和等于原子质量
C.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微粒b和c上
5.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
A.这是一个分解反应 B.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C.氢分子能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 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6.如图是X、Y两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X是金属元素
B.Y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C.X和Y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2
D.X、Y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很相似
7.如图摘自元素周期表,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
B.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6
C.氧和硫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D.氧和硫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
8.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
8 O 氧 16.00
16 S 硫 32.06
A.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二氧化碳变成干冰体积变小,说明二氧化碳分子本身体积变小
C.将天然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H2在O2中燃烧生成H2O,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
9.硒元素有防癌作用。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硒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B.图中n的值为4
C.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7
10.认真分析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示意图,推断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
A.12 B.16 C.5 D.10
1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
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质量几乎不变,化学性质差别很大
C.同种原子通过不同方式结合成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D.同种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
12.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现象 解释
A 湿衣服能晾干 分子不断运动
B 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 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C 1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很小
D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 分子之间有间隔
13.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元素观:过氧化氢和水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结构观:过氧化氢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两者的分子构成不同
C.微粒观:过氧化氢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D.转化观: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水
14.从图片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微粒之间有间隔
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C.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D.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相对原子质量为 。
16.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
13 Al 铝 26.98 14 □ 28.08 15 P 磷 30.97
(1)写出图中“□”处的元素符号: 。
(2)画出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3)相同质量的三种元素的单质中,含原子个数最少的是 。
17.如图为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A~D四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字母,下同),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
(2)若E为某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形成的离子,则E离子的化学符号是 。
18.在氧气(O2)、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中都含有相同的 ;元素X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Xm+与元素Y的阴离子Y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元素Y的核电荷数是 。
19.已知一种碳 12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 kg,一种A原子的质量为4.482×10-26 kg,则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结果保留整数);若A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3,则其核内中子数为 。
20.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分析图一得出:①表示的微粒名称是 ;②表示的微粒名称是 。
(2)图二是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已知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序数相同,则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 周期。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7分)
21.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
(1)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观测到分子。
(2)一壶水烧开后,壶盖会被顶开。
(3)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
22.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几种元素。
(1)从图1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答出一条即可)?
(2)氮元素、磷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什么?
(3)写出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3.某同学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将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团绑在树形铁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上放置盛有浓氨水的微型烧杯,罩上大烧杯。
(1)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过程中,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四、综合应用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3分)
24.探究分子运动。
【实验设计】
【实验现象】实验一可以观察到的现象B中液体变红,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方案评价】(1)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两个实验均有明显的现象,都能得出结论,达到实验目的。但同学们一致认为实验二更好,请你写出实验二的优点 (答出一点即可)。
【实验拓展】(2)利用实验二装置,只要对Y形管内装有浓氨水的部位进行加热,便可观察到酚酞溶液变色的速度大大加快,由此可探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一个因素,请推测该因素为 。
25.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进行实验】图Ⅰ是教材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 ,乙烧杯 ;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 (答一条即可)。
图Ⅰ
图Ⅱ
图Ⅲ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条,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溶液的长条形滤纸条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
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脱脂棉变红,其可能的原因是 。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
在U形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胶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 mL的酚酞溶液从橡胶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 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形管中注入浓氨水。
(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了 。
(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 ;②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时间:5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富氢水指富含氢分子的水,在医学、体育等领域有重要用途。下列有关富氢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属于纯净物 B.含氢、氧两种元素
C.所含氢分子不运动 D.与水的性质完全相同
2.如图是水的微观层次结构,图中右侧“”表示( D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氢分子 D.氢原子
3.一种铁原子核内有30个中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56,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B )
A.4 B.26 C.30 D.56
4. 右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原子中a的质量和c的质量相同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和等于原子质量
C.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微粒b和c上
5.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B )
A.这是一个分解反应 B.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C.氢分子能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 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6.如图是X、Y两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D )
A.X是金属元素
B.Y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C.X和Y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2
D.X、Y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很相似
7.如图摘自元素周期表,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
B.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6
C.氧和硫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D.氧和硫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
8.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B )
8 O 氧 16.00
16 S 硫 32.06
A.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二氧化碳变成干冰体积变小,说明二氧化碳分子本身体积变小
C.将天然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H2在O2中燃烧生成H2O,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
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品红分子不断运动到水分子间,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A不符合题意;二氧化碳变成干冰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间隔变小,B符合题意;将天然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间隔变小,C不符合题意;H2在O2中燃烧生成H2O,是因为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别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水分子,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D不符合题意。
9.硒元素有防癌作用。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硒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B.图中n的值为4
C.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7
10.认真分析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示意图,推断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B )
A.12 B.16 C.5 D.10
1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D )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
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质量几乎不变,化学性质差别很大
C.同种原子通过不同方式结合成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D.同种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A正确;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但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则质量几乎不变,化学性质差别很大,B正确;同种原子通过不同方式结合成的分子,分子的构成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C正确;同种分子排列方式不同,但分子的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D错误。
12.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B )
选项 现象 解释
A 湿衣服能晾干 分子不断运动
B 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 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C 1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很小
D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 分子之间有间隔
13.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C )
A.元素观:过氧化氢和水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结构观:过氧化氢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两者的分子构成不同
C.微粒观:过氧化氢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D.转化观: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水
14.从图片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B )
A.微粒之间有间隔
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C.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D.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86 ,相对原子质量为 222 。
16.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
13 Al 铝 26.98 14 □ 28.08 15 P 磷 30.97
(1)写出图中“□”处的元素符号: Si 。
(2)画出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3)相同质量的三种元素的单质中,含原子个数最少的是 磷(或P) 。
17.如图为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A~D四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BD (填字母,下同),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AC 。
(2)若E为某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形成的离子,则E离子的化学符号是 S2- 。
18.在氧气(O2)、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中都含有相同的 氧元素 ;元素X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Xm+与元素Y的阴离子Y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元素Y的核电荷数是 a-m-n 。
19.已知一种碳 12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 kg,一种A原子的质量为4.482×10-26 kg,则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7 (结果保留整数);若A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3,则其核内中子数为 14 。
20.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分析图一得出:①表示的微粒名称是 原子 ;②表示的微粒名称是 原子核 。
(2)图二是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得到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已知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序数相同,则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 三(或3) 周期。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7分)
21.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
(1)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观测到分子。
(2)一壶水烧开后,壶盖会被顶开。
(3)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
(1)分子很小。 (2)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3)分子构成相同,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22.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几种元素。
(1)从图1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答出一条即可)?
(2)氮元素、磷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什么?
(3)写出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1)铁元素的原子序数是26(或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5.84或铁元素的元素符号是Fe等)。
(2)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3)氧元素位于第二周期,ⅥA族。
23.某同学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将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团绑在树形铁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上放置盛有浓氨水的微型烧杯,罩上大烧杯。
(1)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过程中,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1)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犹如一株开满红花的“铁树”。
四、综合应用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3分)
24.探究分子运动。
【实验设计】
【实验现象】实验一可以观察到的现象B中液体变红,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分子在不断运动 。
【方案评价】(1)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两个实验均有明显的现象,都能得出结论,达到实验目的。但同学们一致认为实验二更好,请你写出实验二的优点 节约试剂(或比较环保等) (答出一点即可)。
【实验拓展】(2)利用实验二装置,只要对Y形管内装有浓氨水的部位进行加热,便可观察到酚酞溶液变色的速度大大加快,由此可探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一个因素,请推测该因素为 温度 。
25.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进行实验】图Ⅰ是教材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 溶液变红 ,乙烧杯 溶液未变化 ;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 对照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或其他合理答案) (答一条即可)。
图Ⅰ
图Ⅱ
图Ⅲ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条,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溶液的长条形滤纸条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
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滤纸条由右向左依次变红 。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脱脂棉变红,其可能的原因是 实验过程中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 。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
在U形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胶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 mL的酚酞溶液从橡胶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 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形管中注入浓氨水。
(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 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 ,该现象说明了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 。
(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 防止氨气污染空气 ;② 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