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返校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返校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2 08:5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返校联考
高三历史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古代某城市有东西14条大街,南北11条大街,划分出108个坊,东市、西市各占两坊之地。东市有220行,西市则有西域以及波斯、大食商人,“胡风”“胡俗”流行。这一城市是( )
A. 东汉洛阳 B. 唐朝长安 C. 北宋开封 D. 元朝大都
2. 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废除了节度使领州之制,令原来专管督征运送地方财赋某一职官兼理军民庶政,逐渐导致“一路之事无所不总”。这一职官是( )
A. 通判 B. 知州 C. 转运使 D. 枢密使
3. “有说欧米(美)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盖由野蛮而专制,由专制而立宪,由立宪而共和,这是天然的顺序,不可躁进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君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我们中国的前途如修铁路,然此时若修铁路,还是用最初发明的汽车,还是用近日改良最利便之汽车,此虽妇孺亦明其利钝。”此演说片段最可能出自( )
A. 魏源 B. 詹天佑 C. 梁启超 D. 孙中山
4. 下图为《人类六千年》上古时期目录节选,其中第七章的副标题应该是(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波斯帝国崛起与垮台
C. 亚历山大帝国及希腊化时代 D. 全球航路开辟
5. 一部巨制由2281个条款组成,其中1570条涉及财产权,它与大革命保持一致,在字面上将封建残余和王室特权废除了,在欧陆大地上推动了其他自由主义改革。这部巨制是( )
A. 《罗马民法大全》 B. 《大宪章》 C. 《王位继承法》 D. 《拿破仑法典》
6. 有学者统计,从1840-1845年到1870-1875年,英国陆路运输速度提高了10倍,而成本下降了75%-85%。这主要得益于( )
A 汽车基本普及 B. 铁路建设发展 C. 高速公路增多 D. 城市化进程深入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7. 春秋时人在社会观念方面有两个突出的地方:一是将“华”与“夏”相连,出现“华夏”的观念;二是将天下的邦国分为华夏与戎狄蛮夷两个类别。两个类别的区分主要在于( )
A. 文化水平的高低 B. 血缘关系的亲疏
C. 军事实力的强弱 D. 空间距离的远近
8. 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国家颁布诏书,整肃祭孔礼仪。太和十三年“立孔子庙于京师”,祭孔成为国家礼制,规格越来越高,主持祭孔和掌管国家教育的国子监官员的品秩也相应上升。这些举措根本上是为了( )
A. 宣扬儒学 B. 重视教育 C. 推行汉化 D. 巩固统治
9. 明朝后期画家绘制的《南都繁会景物图》中,南京城外商店的布帘招牌颇为醒目,上面写有“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货物发寄”“京式靴鞋店”“川广杂货”“万源号通商银钱出入公平”等,最长者达数丈,迎风飘拂,使人目不暇接。这折射出当时( )
A. 长途贸易发达 B. 江南纺织业繁荣
C. 榷场互市贸易频繁 D.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10. 今人有诗云:“西迁蒙古异乡人,扎住伏河为贱民。率众东归头领智,新疆落户始逢春。”诗中所述事件是( )
A. 蒙古西征 B. 土尔扈特部回归 C. 新疆建省 D. 设置西域都护府
11. 作为对“世界”的总体判断,清末最后十年间风行中国的“世界大势”论,在日本发其端,梁启超居首功,向士人展示出列强激烈竞争、推行对外扩张的“世界政策”的严峻国际形势。留日学生继起于后,更由于日俄战争的刺激,将“世界大势”与中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世界大势”论( )
A. 成为辛亥鼎革的驱动力 B. 缓解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C. 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D. 奠定清末新政的指导思想
12. 1950年9月起至年底,为了解决皖北、苏北、河北、河南等地灾民过冬寒衣问题,党和政府发起了一场寒衣劝募运动。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多种多样的劝募活动,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共募集寒衣688.75万余套。这一运动( )
A. 增强群众对人民政权的政治认同 B. 有力地支援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C. 保障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D. 体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
13. 某年,有关部门向中央请示:“区别阶级成分的唯一依据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凡占有少量生产资料,一般不雇佣工人或店员,自己从事劳动,依靠劳动收入为生活的全部或主要来源者,称为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他们是劳动者。”中央批准后,区别出来的劳动者亲属欢欣鼓舞地表示:“今后一定轻装前进,甩开膀子干四化。”这一年应是( )
A. 1949年 B. 1965年 C. 1979年 D. 1992年
14. 下图为古代世界一个帝国的疆域示意图(阴影部分),图中的箭头是指( )
A. 伊斯兰教传播路线 B. 亚历山大远征路线
C.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方向 D. 冶铁技术扩散方向
15. 都铎王朝(1485—1603)在英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王朝鼓励航海家们从事远洋探险活动,号召他们投身于开辟新航路的“伟大事业”之中。代表性事件是资助( )
①卡伯特父子②卡蒂埃③德雷克④麦哲伦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6. 美国建国之初,韦伯斯特坚持采用一套美国化的拼写系统,如“荣誉”一词用“honor”代替“honour”,他于1783年首次出版的《美国拼写书》最终售出一亿多册。1806年出版的《华盛顿生平》并不追求历史的精确性,但依然成为时代的畅销书。这些事例( )
A. 传播了启蒙思想 B. 打击了封建制度 C. 声援了独立战争 D. 强化了国家认同
17. 有苏联领导人曾说,由于经济落后,“于是就向市场这个魔鬼说:‘请你来帮帮我们的忙’。这也导致“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增长和发展的时代开始了,而且这只野兽正在大步跃进,因此谁能知道我们在最近几年是否会被迫用一切力量去反对私人资本主义势力的离心倾向,捍卫我们脚下社会主义领土的每一寸土地呢?”这种情绪在当时党内普遍存在。材料表明(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其合理性 B. 新经济政策未得到广泛的认同
C. 苏联模式实行指令性计划体制 D. 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苏联分裂
18. 1938年9月,一位英国政治家在演讲中说:“仅仅因为在一个遥远国家里,那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之间发生争吵,我们就在这里挖掘战壕并试图戴防毒面具,这多么可怕啊。一场大体上已得到解决的争吵更不可能成为引发战争的起因。”其意在( )
A. 为绥靖政策辩护 B. 揭示一战造成的巨大灾难
C. 反对干涉苏俄内战 D. 号召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非选择题部分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书院自唐代产生后,在唐代、五代就有了一定的发展。到北宋初年,书院发展较为迅速。吕祖谦曾谈到当时书院发展状况:“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
材料二 儒士注重传承学术,强调为往圣继绝学,这种进取、担当精神的体现是儒学发展连绵不绝的原因。元代吴澄谈到:“数大儒相继特起,得孔圣不传之道于千五百年之后,有志之士获闻其说,始知记诵词章之为末学。”
材料三 吴澄:“志同道合之人,讲求为己有用之学,则又立书院,以表异于当时郡邑之学专习科举之业者。此宋以后之书院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者选择了处于官学体制之外的书院作为其进行学术研究与传播的场所。吴万居说:“自北宋末期以降,书院之发展每与理学之升降互为因果,相为表里。”
——以上材料摘编自肖永明《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北宋初书院发展迅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指出吴万居的观点并以朱熹为例予以论证。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团员调查表是192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搜集团员信息、加强组织管理而制定的表格。刘少奇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下图所示为刘少奇在1922年填写的团员调查表,此表现存于中央档案馆。图右侧文字为命题人所加。
结合材料与所学,从背景、内容与价值角度评述刘少奇团员调查表。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____年5月10日,第一条横贯美国大陆的____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合拢,美国成为横跨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国家。铁路华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做出卓越的贡献。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根据美国档案和新闻媒体、铁路华工后代的追忆,以及田野调查资料来建构铁路华工的历史,华工自己的声音严重缺失。21世纪以来,在“北美华侨之乡”江门五邑发现的各类侨乡文书,为追寻“沉默的铁路华工”的历史,建构研究中的华工视野、侨乡视野、中国视野提供了可能。
——摘自刘进《追寻沉默的美国铁路华工》
材料二 美国华人第二代是指在美国出生的华人。据统计,80%以上的华人在家里讲中文,到了高中,约有2/3的华人移民子女只讲英文。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25岁至34岁的人口中,在美国出生的华人中有73%的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而白人同龄人口中仅有30%的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无论是与其父母相比,还是与美国其他少数族裔第二代相比,华人新移民第二代在职业成就上都较高。
——摘自李其荣、姚照丰《美国华人新移民第二代及其身份认同》
材料三 总体上说,华人新移民第二代在一定程度上接纳了西方文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保留着自己的族裔特性,只是在二者之间有所倾斜。2000年的一项调研报告指出,硅谷的在外国出生的高科技人才和企业家主要是华人和印度人,他们“在自己祖籍国建立了合资企业或子公司,或承担了承包项目及其他经营项目”。其子女也时常往返于中、美之间,耳濡目染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民族自豪。华人新移民第二代不会像老移民第二代那样,老移民第二代年轻时中国国力不够强大,停留在他们脑海中的印象只是贫穷、饥饿与战乱。
——摘自李其荣、姚照丰《美国华人新移民第二代及其身份认同》
(1)完成材料一下划线处填空。课程标准提出:“能够知道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据此分别指出“铁路华工后代的追忆”和“侨乡文书”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华人新移民第二代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华人新移民第二代的双重认同特征形成的原因。一句话概括人口迁移对文化的影响。
22.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世界大国”指的是:从15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起,对世界的整体发展和格局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一个时代的大国的最主要特征,是它引领了那个时代的潮流,丢失领先能力就丢失大国地位。但必须说明:“大”仅指其“强”,未必见得“好”;“大国”未必在道德上崇高、举止上为人师表。“世界大国”兴衰起落的过程,可从中读取历史的规训,听取历史的脚步声。
——摘自钱乘旦《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
根据材料与所学,从英、美、德、苏四国中任选一国,围绕“世界大国”自拟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价值正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5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返校联考
高三历史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B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D
【17题答案】
【答案】B
【18题答案】
【答案】A
非选择题部分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9题答案】
【答案】(1)背景:北宋结束五代战乱的局面,社会秩序逐步稳定,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北宋统治者重视文治的政策;民间对文化知识的需求逐渐提升,带动儒生群体扩大;北宋初年官学体系尚未完善,无法充分容纳日益增长的求学群体;前代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2)原因:北宋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统治者的支持;部分儒士的学术传承意识与担当精神。
(3)观点:自北宋末期以来,书院的发展与理学的兴衰相互促进,互为表里。
论证:朱熹为传播理学思想,积极创办、修复书院,将书院作为理学传播的核心场所。例如,他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明确将理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作为书院教育的核心,使白鹿洞书院成为南宋理学传播的重要基地,带动了当时书院的发展。
朱熹在书院中以理学为核心开展教学与学术研讨,吸引了大量学者前来求学。他在白鹿洞书院等地讲授“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核心思想,培养了大批理学弟子。同时,书院的学术活动(如讲会、论辩)也推动了理学思想的深化与普及,使理学从学术圈层走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进一步巩固了理学的地位。
由此可见,朱熹的理学实践与书院发展相互促进,体现了书院发展与理学兴衰互为表里的关系。
【20题答案】
【答案】背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内容:调查表透露了刘少奇的一些个人信息,刘少奇在表中确立了从事工人运动、青年运动的意愿;批判资本主义,预言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提出要做有责任心的团员,希望团组织不断发展。这些表明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革命事业的担当、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价值:调查表有利于加强组织管理,调查表是档案史料(一手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刘少奇或研究中国青年运动发展,将激励广大青年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
【21题答案】
【答案】(1)填空:第一处为1869;第二处为中央太平洋
史料类型:“铁路华工后代的追忆”是口述史料;“侨乡文书”是文献史料。
(2)特点:受到中文语言与英文语言的双重影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日趋明显;有着较高的教育水平;职业发展较好。
(3)原因:受到中西文化的交互影响;祖国综合国力的上升;自身的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华人社群在祖籍国的经济活动为其保留族裔特性提供了社会支持。
影响: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重要载体,既推动迁出地文化在迁入地的传播与调适,也促进迁入地文化对迁出地文化的影响,最终形成文化的交流、碰撞与多元共生。
【22题答案】
【答案】国家:英国
论题:大国崛起——英国
论述: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随后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成为世界工厂。其工业生产能力远超其他国家。强大的工业实力带动了经济的繁荣,为其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国家制度与社会结构: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种政治制度既保留了君主,又限制了王权,使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它为英国的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在社会结构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壮大,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但英国通过一系列改革,如1832年议会改革,使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得以加强,进一步整合了国家制度与社会结构。文化与精神特点:英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文学领域涌现出莎士比亚等伟大作家,其作品不仅在英国本土广泛传播,还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思想方面,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传统,如培根、洛克等哲学家的思想,推动了科学和理性思维的发展。英国的绅士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强调道德、礼仪和责任,在国际上树立了独特的文化形象。国际战略影响能力:英国通过海外殖民扩张,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其殖民地范围包括北美、非洲、亚洲等地区。英国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力量,控制着全球的主要贸易航线,在全球施加着广泛的国际战略影响。例如,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不仅获取了丰富的资源,还将印度作为其在亚洲的重要战略据点,影响着亚洲的政治和经济格局。英国在经济基础和综合实力、国家制度与社会结构、文化与精神特点以及国际战略影响能力等方面,均符合世界大国的标准,所以英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大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