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4.7.1.1传染病及其预防(第一课时)》 分层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哪种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
A. 艾滋病 B. 流感 C. 肺结核 D. 蛔虫病
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
A. 空气传播 B. 饮食传播 C. 生物媒介传播 D. 遗传
3.易感人群是指( )
A.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B. 患有某种传染病的人群
C. 散播病原体的人群
D. 以上都不是
4.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
A. 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B. 保持环境卫生
C. 锻炼身体
D. 接种疫苗
5.下列哪种做法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
A. 隔离传染病患者
B. 消灭蚊虫
C. 加强体育锻炼
D. 接种疫苗
6.下列疾病都是传染病的一组是( )
A.蛔虫病、水痘、狂犬病、新冠肺炎
B.流行性乙型脑炎、腮腺炎、贫血、呆小症
C.高血压、流感、艾滋病、近视
D.动脉粥样硬化、甲肝、手足口病、坏血病
7.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下列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
A.甲型流感 B.艾滋病 C.坏血病 D.肺结核
8.小明食用淡水螺类后出现发烧等不适的症状,经查阅资料后了解到食用带虫卵的淡水螺类易感染肺吸虫和肝吸虫。小明去医院检测,下列成分可能会出现异常的是( )
A.红细胞,痰液,尿液 B.白细胞,痰液,粪便
C.白细胞,血液,尿液 D.血小板,血液,粪便
9.蛔虫可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内半消化的食糜生活。蛔虫和蛔虫病患者分别属于( )
A.病原体、传染源 B.病原体、传播途径
C.传染源、易感人群 D.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0.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某传染病患者属于传染源
B.蚊虫叮咬属于生物媒介传播
C.感染病原体的动物一定属于传染源
D.婴幼儿一般抵抗力差,属于易感人群
11.流感病人、流感病人的飞沫、流感病毒分别属于( )
A.病原体、传播途径、传染源 B.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源
C.传染源、传播途径、病原体 D.传染源、病原体、传播途径
12.流行性感冒是呼吸道传染病,从传染病的传播来看,流感患者和患者咳出的飞沫分别属于( )
A.传染源、病原体 B.易感人群、病原体
C.易感人群、传播途径 D.传染源、传播途径
13.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甲肝患者”“抵抗力弱的人”“甲型肝炎病毒”和“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餐具”分别属于( )
A.传染源、易感人群、病原体、传播途径
B.病原体、易感人群、传染源、传播途径
C.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播途径、传染源
D.传播途径、传染源、易感人群、病原体
14.冬季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呼吸道传染病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来看,患者、患者的飞沫分别属于( )
A.易感人群、传播途径 B.病原体、传播途径
C.传染源、传播途径 D.病原体、传染源
二、非选择题
15. 项目式探究题: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探究洗手是否能减少手上的细菌数量。
16.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全球每年多达3.9亿人感染,伊蚊是携带并传染登革热病毒的主要虫媒之一。请分析回答:
(1)登革热病毒最突出的结构特点是 ,属于引发传染病的 ,伊蚊作为携带病毒的生物媒介,属于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 。
(2)我国研究者调查发现,在气候环境相似、蚊虫种群密度相似的条件下,云南省内不同地区的登革热流行程度有明显的差别(图1)。研究者为了探究其原因,从当地四个地区采集了数千只吸血雌蚊子并分析了它们肠道内R_YN46菌的感染情况,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1来看,患登革热最多的地区是 ,对比图1与图2,可以发现感染R_YN46菌的吸血雌蚊比率高的地区,其登革热累计病例数 (填“高”或“低”)。
(3)研究者为了进一步探究吸血雌蚊肠道内的R_YN46菌对其感染登革热病毒的影响,设计了相关实验。
预处理 实验处理
对照组(20只雌伊蚊) 抗生素治疗伊蚊 使用A_______,用含登革热病毒的人血体外喂养伊蚊
实验组(20只雌伊蚊) ? 使用含R_YN46菌的培养液培养伊蚊7天后,用含登革热病毒的人血体外喂养伊蚊
①实验过程中研究者捕捉了多只伊蚊进行实验,这主要是为了 。
②抗生素治疗可以杀死伊蚊肠道内细菌,为保证得到准确的实验结论,对实验组进行的预处理是 ,对照组的实验处理A为 。
③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对比了两组伊蚊的登革热病毒感染情况,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结合上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4)研究者在植物汁液和花蜜中发现了R_YN46菌,而野生蚊子可以将植物汁液和花蜜作为食物,请你结合实验结论和上述信息,提出一条防治登革热的建议: 。
【参考答案】
1.C
2.D
3.A
4.A
5.B
6.A
解析:A.蛔虫病是由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引起的寄生虫性传染病。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故A符合题意。
B.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虫媒传染病。腮腺炎通常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不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内分泌疾病,也不属于传染病,故B不符合题意。
C.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与遗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不是传染病。近视是由于眼球的形态或屈光能力异常导致的视觉障碍,不属于传染病,故C不符合题意。
D.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与高血脂、高血压等多种因素有关,不是传染病。坏血病是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营养缺乏病,不属于传染病,故D不符合题意。
7.C
解析:A.甲型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A不符合题意。
B.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通过血液、性接触等途径传播,B不符合题意。
C.坏血病C是维生素C缺乏导致的营养缺乏病,不具有传染性,C符合题意。
D.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属于细菌性传染病,D不符合题意。
8.B
解析:A.红细胞异常与寄生虫感染无关;痰液可能含肺吸虫卵,但尿液一般不含虫卵,故A不符合题意。
B.白细胞增多是免疫反应的表现;痰液可能含肺吸虫卵,粪便可能含肝吸虫卵,故B符合题意。
C.白细胞和血液异常合理,但尿液通常不含虫卵,故C不符合题意。
D.血液,粪便异常合理,但血小板异常与寄生虫感染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9.A
解析:A.能够导致人或动物患病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称为病原体。蛔虫是一种寄生虫,能够导致人患蛔虫病,因此蛔虫属于病原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蛔虫病患者能够携带和散播病原体,属于传染源,故A符合题意。
B.蛔虫属于病原体;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建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饮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等,蛔虫病患者属于传染源,不属于传播途径,故B不符合题意。
C.蛔虫是病原体而非传染源;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蛔虫病患者是传染源而非易感人群,故C不符合题意。
D.蛔虫是病原体而非传播途径,蛔虫病患者是传染源而非易感人群,故D不符合题意。
10.C
解析:A.传染病患者携带并排出病原体,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因此,某传染病患者确实属于传染源,故A正确。
B.生物媒介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生物(如昆虫)作为媒介进行传播。蚊虫叮咬属于生物媒介传播(如疟疾通过蚊子传播),故B正确。
C.感染病原体的动物不一定是传染源,若其无法排出或传播病原体(如感染后死亡),则不属于传染源,故C错误。
D.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或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通常抵抗力较差,因此容易感染传染病,属于易感人群,故D正确。
11.C
解析:A.流感病人是传染源而非病原体,飞沫是传播途径,流感病毒是病原体而非传染源,故A不符合题意。
B.流感病人是传染源而非传播途径,飞沫是传播途径而非病原体,流感病毒是病原体而非传染源,故B不符合题意。
C.流感病人属于传染源,飞沫属于传播途径,流感病毒属于病原体,故C符合题意。
D.流感病人是传染源,飞沫是传播途径而非病原体,流感病毒是病原体而非传播途径,故D不符合题意。
12.D
解析:A.流感患者属于传染源,但飞沫是传播途径的载体,而非病原体本身(病原体是流感病毒),故A不符合题意。
B.流感患者是传染源而非易感人群,飞沫也不是病原体,故B不符合题意。
C.流感患者是传染源而非易感人群,故C不符合题意。
D.流感患者是传染源,飞沫属于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故D符合题意。
13.A
解析:甲肝患者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属于传染源;抵抗力弱的人对病原体缺乏免疫力,属于易感人群;甲型肝炎病毒是引发疾病的微生物,属于病原体;被污染的餐具是病原体传播的媒介,属于传播途径,A正确,BCD错误。
14.C
解析:A.易感人群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患者不属于易感人群;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患者的飞沫中含有病原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疾病,所以患者的飞沫属于传播途径,A不符合题意。
B.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等的统称,患者不是病原体;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患者的飞沫中含有病原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疾病,所以患者的飞沫属于传播途径,B不符合题意。
C.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患者能散播病原体,所以属于传染源;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患者的飞沫中含有病原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疾病,所以患者的飞沫属于传播途径,C符合题意。
D.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等的统称,患者不是病原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患者的飞沫不属于传染源,D不符合题意。
15.实验目的:探究洗手是否能减少手上的细菌数量。
实验材料:无菌培养基、培养箱、无菌棉棒、洗手液、清水等。
实验步骤:
取两组无菌培养基,编号为 A 组和 B 组。
用无菌棉棒分别在洗手前和洗手后的手上擦拭,然后在 A 组和 B 组培养基上涂抹。
将两组培养基放入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
观察并记录两组培养基上细菌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洗手是否能减少手上细菌数量的结论。
16.(1) 无细胞结构 病原体 传播途径
(2) 西双版纳 低
(3) 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用抗生素治疗伊蚊 使用不含RYN46菌的培养液培养7天 RYN46菌抑制登革热病毒增殖(或降低感染率)
(4)在伊蚊生活的环境中种植富含R_YN46 菌的植物
解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登革热病毒最突出的结构特点是无细胞结构。登革热病毒能引起人患登革热,属于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伊蚊携带并传染登革热病毒,作为携带病毒的生物媒介,属于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2)从图1来看,患登革热最多的地区是西双版纳。 对比图1与图2,可以发现感染R_YN46菌的吸血雌蚊比率高的地区,其登革热累计病例数低。
(3) ①实验过程中研究者捕捉多只伊蚊进行实验,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可靠。样本数量多能减少因个体差异导致的误差。
②抗生素治疗可以杀死伊蚊肠道内细菌,为保证得到准确的实验结论,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R_YN46菌这一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相同。所以对实验组进行的预处理是用抗生素治疗伊蚊。对照组的实验处理A为:使用不含有R-YN46菌的培养液培养7天。
③从图3可知,实验组(含R_YN46菌)伊蚊的登革热病毒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不含R_YN46菌)。结合上述实验过程,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R-YN46菌能够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增殖。
(4) 研究者在植物汁液和花蜜中发现了R_YN46菌,而野生蚊子可以将植物汁液和花蜜作为食物,结合实验结论(R_YN46菌能降低伊蚊对登革热病毒的感染率),可提出的防治登革热的建议是在伊蚊生活的环境中种植富含R_YN46 菌的植物,这样伊蚊食用这些植物汁液或花蜜后,肠道内感染R_YN46菌,从而降低其对登革热病毒的感染率,减少登革热的传播。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