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4.7.2.1免疫与免疫规划(第一课时) 分层作业(含答案)--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4.7.2.1免疫与免疫规划(第一课时) 分层作业(含答案)--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02 09:2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4.7.2.1免疫与免疫规划(第一课时)》 分层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是()
A.皮肤阻挡病原体 B.黏膜分泌黏液
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D.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2.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
A.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
B.出生后形成,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
C.生来就有,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
D.出生后形成,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
3.溶菌酶的主要作用是()
A.阻挡病原体侵入 B.吞噬病原体
C.破坏病菌细胞壁,使病菌溶解 D.产生抗体
4.下列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A.淋巴细胞 B.胸腺 C.溶菌酶 D.吞噬细胞
5.特异性免疫中,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吞噬细胞 B.淋巴细胞 C.红细胞 D.血小板
6.2025年4月22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举行主题为“接种疫苗为全生命周期护航”的新闻发布会。提醒市民5月手足口病可能进入流行季,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疫苗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
B.患病儿童及时就医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C.该病病原体再次侵入人体时产生的反应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过敏原
7.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通过注射乙肝疫苗进行预防。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病毒是引发乙肝的病原体 B.乙肝疫苗起到抗原的作用
C.乙肝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D.该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8.兴趣小组同学绘制了人体免疫防线动画图,其中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A.A和B B.B和C C.C和D D.B和D
9.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的呼吸系统后,一部分被呼吸道黏膜上的黏液吸附而被杀灭或排除;一部分进入人体内,有的直接被吞噬细胞吞噬,有的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上述免疫功能的实现依赖于人体的( )
①第一道防线②第二道防线③第三道防线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10.下图为小鼠获得对肺炎双球菌免疫力的实验探究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的对照组是乙,实验组是甲,两组小鼠健康状态、鼠龄要一样
B.乙中小鼠体内的抗体是吞噬细胞产生的抵抗肺炎双球菌的特殊蛋白质
C.将另外一种致命病菌注入经过乙处理的小鼠体内,小鼠能够存活
D.乙中“给小鼠注入用热水杀死的肺炎双球菌”相当于人类接种疫苗
11.如图Ⅰ和Ⅱ分别表示某种病毒先后两次侵染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
B.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
D.人体内的抗体是淋巴细胞产生的
12.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过水痘的人一般不会再患此病。从免疫类型看,下列各项与此相同的是(  )
A.皮肤阻挡病原体入侵
B.胃酸杀死食物中的病原体
C.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D.吞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病原体
13.为研究注射抗原后引起小鼠体内产生相应抗体水平变化的情况,科研人员进行实验,方法、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与抗原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作用清除抗原,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B.第28天再次注射a抗原后,产生的抗a抗体的相对浓度显著高于首次
C.根据产生抗a抗体的变化情况,推测第二次接种b抗原时间是第49天
D.抗体与抗原结合是特异性的,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14.下列是有关免疫的漫画,能形象地表示人体第三道防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非选择题
15.时事热点题:近期流感高发,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的原理,并提出其他预防流感的措施。
16.小陈同学针对近期高发的甲流,制作了“传染病校园宣传手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甲型流感病毒是引起甲型流感的,患有甲流的人属于。
(2)结合手册信息,戴口罩可以防止甲流通过传播;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对付甲流的“妙招”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有(填序号)。
(3)从免疫学角度分析,甲流疫苗相当于,注射疫苗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小丽同学认为自己已经接种过甲肝疫苗,就不会再得甲流了,她的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
(4)医生要求注射疫苗后一天内针孔处不沾水,这是因为局部注射的针孔部位有损伤不能马上愈合,会导致人体的(填“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受到损伤,容易造成感染。试卷第4页,共4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C
2.A
3.C
4.B
5.B
6.A
解析:A.灭活疫苗虽无活性,但其抗原成分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故A正确。
B.患病儿童属于传染源,及时就医属于控制传染源,而非保护易感人群,故B错误。
C.病原体再次侵入时,记忆细胞会启动二次免疫应答,属于特异性免疫,故C错误。
D.EV71病毒是病原体,过敏原则是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二者概念不同,故D错误。
7.D
解析:A.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等的统称,乙型肝炎病毒能引起乙肝这种传染病,所以它是引发乙肝的病原体,A正确。
B.疫苗作为抗原,激活免疫系统,抗原是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乙肝疫苗是经过处理的乙肝病毒或其成分,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起到抗原的作用,B正确。
C.当乙肝疫苗作为抗原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抗原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C正确。
D.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的免疫。而接种乙肝疫苗后,机体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乙肝病毒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不是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8.D
解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图中B、D属于第一道防线,具有阻挡并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的作用。
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图中A、C属于第二道防线,它具有溶解和吞噬病原体的作用。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能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9.D
解析:①第一道防线:呼吸道黏膜的黏液属于物理屏障,属于第一道防线,故①正确。
②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直接吞噬病毒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故②正确。
③第三道防线:抗体由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结合病毒后被吞噬的过程依赖特异性免疫,故③正确。
综上,①②③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10.D
解析:A.在免疫学实验中,通常将接受特殊处理(如接种疫苗)的组设为实验组,未接受特殊处理的组设为对照组。根据图示,甲组小鼠注入了活的肺炎双球菌,而乙组小鼠注入了热水杀死的肺炎双球菌后,再注入了活的肺炎双球菌。因此,甲组应为对照组,乙组为实验组。但无论哪组为实验组或对照组,两组小鼠的健康状态和鼠龄确实需要保持一致,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A错误。
B.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而不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消化病原体,B错误。
C.虽然乙组小鼠注入了热水杀死的肺炎双球菌后可能会产生针对肺炎双球菌的抗体,但这些抗体通常不会对其他种类的致命病菌提供保护。因此,将另外一种致命病菌注入经过乙处理的小鼠体内,小鼠不一定能够存活,C错误。
D.接种疫苗通常涉及将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或其部分)引入人体,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该病原体的抗体。在这个实验中,乙组小鼠注入了热水杀死的肺炎双球菌,这确实相当于人类接种疫苗的过程,D正确。
11.B
解析:A.首次感染时,病毒侵入人体,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即抗体;随着病毒的增殖,抗体也慢慢增加,呈上升趋势,其后抗体开始与相应抗原结合从而使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抗体慢慢减少。当第二次,同样的病毒侵入人体后,病毒刚开始繁殖,抗体的数量便会急剧膨胀,比病毒要多得多,消灭病毒,然后病毒开始减少,抗体也随之减少,第二次抗体的增殖要比第一次大的多,故A正确。
B.产生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因此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属于特异性免疫,不是非特异性免疫,故B错误。
C.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故C正确。
D.人体内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淋巴细胞,故D正确。
12.C
解析:A.皮肤阻挡属于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A不符合题意。
B.胃酸杀菌属于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B不符合题意。
C.接种卡介苗可以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C符合题意。
D.吞噬细胞吞噬属于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C
解析:A.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来清除抗原,或者通过其他机制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A正确。
B.由图可知,第28天再次注射a抗原后,产生的抗a抗体的相对浓度显著高于首次。即当机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会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反应,导致抗体浓度迅速上升,B正确。
C.题目中并没有提供关于b抗原与抗a抗体之间关系的信息,因此无法根据抗a抗体的变化情况来推测第二次接种b抗原的时间。此外,通常情况下,不同的抗原会刺激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因此抗a抗体的变化情况与b抗原的接种时间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
D.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高度特异性的,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特定的抗原结合。这种特异性结合所引起的免疫反应也属于特异性免疫,即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反应,D正确。
14.B
解析:AC.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第一道防线,①皮肤、③纤毛,都属于第一道防线,A、C错误。
B.图②中,抗原能引起抗体生成的物质,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引发连续的免疫反应;抗体、抗原属于第三道防线,B正确。
D.图④中,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黏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吞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D错误。
15.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的原理是:流感疫苗作为抗原,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针对流感病毒的抗体,当流感病毒侵入时,抗体能迅速发挥作用,消灭病毒,属于特异性免疫。其他预防措施:勤洗手,保持手部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必要时戴口罩;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流感患者及时隔离治疗等。
16.(1)病原体传染源
(2)飞沫①②③
(3)抗原淋巴细胞不正确,抗体具有特异性,甲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只对甲肝病毒起作用,对甲流病毒不起作用或“接种甲肝疫苗获得的是特异性免疫,只针对特定的病原体(甲肝病毒)起作用”
(4)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1)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传染源是患有传染病的人或者动物。可见甲型流感病毒是引起甲型流感的病原体,患有甲流的人属于传染源。
(2)传播途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一般来说,凡是对健康人采取的措施均为保护易感人群;凡是对病人或怀疑是病人的采取的措施均为控制传染源;其余的“环境消毒、消灭媒介蚊虫、讲究个人卫生、戴口罩”等措施可判断为切断传播途径。
结合手册信息可知,戴口罩可以防止甲流通过飞沫传播;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①常通风、②勤洗手、③戴口罩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抗原是能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
人体接种甲流疫苗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故从人体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的甲流疫苗属于抗原。
特异性免疫是人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类型。
因接种甲肝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只对甲肝病毒起作用,对甲流病毒没有作用,所以小丽的说法不正确。
(4)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和黏膜。医生要求注射疫苗后一天内针孔处不沾水,这是因为局部注射的针孔部位有损伤不能马上愈合,会导致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容易造成感染,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