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2025六上·朝天期末)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到内由 , , 三部分构成的。
【答案】地壳;地幔;地核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到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壳是最外层,是地球表面的坚硬外壳,是人类直接接触的圈层。主要由岩石构成,包括花岗岩(大陆地壳主要成分)和玄武岩(海洋地壳主要成分)等,也是地球表面活动最活跃的圈层。地幔是中间层,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地核之上,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的圈层。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也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地核是最内层,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幔之下,是地球内部温度最高、密度最大的圈层,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金属(以铁、镍为主),内核是固态的金属核。因此,第1空填地壳;第2空填地幔;第3空填地核。
2.(2025六上·朝天期末)借助 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洋葱表皮是由 构成的。
【答案】显微镜;细胞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解答】用显微镜可以观察洋葱的表皮细胞。
【分析】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比较小,肉眼看不见,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细胞。
3.(2025六上·朝天期末)电动机是一种用 产生 的机器。
【答案】电能;动能
【知识点】电能和磁能;电动机;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电动机是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一种设备。它是利用通电线圈(也就是定子绕组)产生旋转磁场并作用于转子(如鼠笼式闭合铝框)形成磁电动力旋转扭矩。
4.(2025六上·朝天期末)将电能转化成磁性的装置叫 ,要使它的磁性强一些有 、 等办法。
【答案】电磁铁;增加线圈圈数;增加电池节数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利用电流产生磁性的装置,由铁芯和缠绕在铁芯上的线圈组成,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属于将电能转化为磁性。因此,第1空填电磁铁;
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验证,在电流大小和铁芯不变的情况下,线圈圈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增加线圈圈数能增强电流产生的磁场叠加效果,从而提高磁性。第2空可填增加线圈圈数;
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电池节数增加时,电路中的电流会增大。而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因此增加电池节数是增强磁性的有效办法。因此,第3空可填增加电池节数。
5.(2025六上·朝天期末)我国很早就开始使用杆秤了。杆秤是杠杆类工具,提绳是 ,秤砣是 ,秤盘是 。
【答案】支点;阻力点;用力点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①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是杠杆平衡的核心支撑。提绳是杆秤使用时手握的位置,整个杆秤围绕提绳转动,提绳的位置固定不动,是杠杆上固定的点,符合支点的定义。
②用力点是杠杆上施加力的位置,通过外力使杠杆转动。秤砣是使用杆秤时人为移动或悬挂的重物,通过调整秤砣的位置施加力,使杆秤平衡,是杠杆上用力的位置,符合用力点的定义。
③阻力点是杠杆上承受重物(阻力)的位置,是杠杆需要克服的力的作用点。秤盘用于放置被称的物体(重物),物体的重力通过秤盘作用在杆秤上,是杠杆需要平衡的阻力来源,是杠杆上承受重物的位置”,符合阻力点。因此,第1空填支点;第2空填阻力点;第3空填用力点。
6.(2025六上·朝天期末)活字印刷的基本过程为:检字、 、拓印、 。
【答案】刷墨;晾制
【知识点】印刷术
【解析】【分析】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基本流程按顺序为:检字(排列活字)→刷墨(涂抹油墨)→拓印(转移图案)→晾制(干燥成型),这一流程既体现了古代印刷技术的科学性,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重要实例,突出了活字印刷灵活排版、重复使用的优势。
①刷墨是活字印刷中连接检字与拓印的关键步骤,目的是将油墨均匀涂抹在排好的活字上,为后续拓印做准备。检字完成后,工匠需将单个活字按文稿顺序排列在印版上并固定,随后用刷子蘸取油墨,均匀刷在活字的凸起表面(文字或图案部分)。这一步确保活字上的内容能通过油墨转移到纸张上。
因此,第1空填刷墨。
②晾制是活字印刷的最后步骤,指拓印后的纸张需经过干燥处理,使油墨固定,完成印刷品的制作。拓印时,纸张覆盖在刷好墨的活字上,通过按压使油墨转移到纸上,形成文字或图案。但此时纸张上的油墨未干,需将其小心取下并晾晒,避免字迹模糊或沾染污渍。因此,第2空填晾制。
7.(2025六上·朝天期末) 指的是用电器工作时单位时间内的耗电量大小,它的单位是 ,符号是 。
【答案】功率;瓦特;W
【知识点】电能和磁能
【解析】【分析】家用的各种电器都会在说明书或铭牌上标有“功率”一项,它指的是工作时单位时间内耗电量的大小。功率指的是用电器工作时单位时间内的耗电量大小,它的单位是瓦特,符号是W。
8.(2025六上·朝天期末)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可以通过改变 或 来实现。
【答案】电流方向;线圈绕的方向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工作的,一般的电磁铁是在软磁性材料铁芯上绕有一个线圈,这种电磁铁的南北极可以通过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或者改变线圈的绕向来控制。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0分)
9.(2025六上·朝天期末)一般情况下,下列三种器材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
A.显微镜 B.电子显微镜 C.放大镜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A选项,显微镜是用于观察微小生物或细胞的工具,由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组成,通过两次放大实现对微小物体的观察。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通常在几百倍到一千多倍,能观察到细胞、细菌等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微小结构。
B选项,电子显微镜是比光学显微镜更先进的观察工具,它不依赖光线,而是利用电子束的传播和成像原理,能观察到更细微的结构。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远高于光学显微镜。实际中,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几十万倍甚至几百万倍,能观察到病毒、分子、原子等超微小结构,是三种器材中放大能力最强的。
C选项,放大镜是最基础的观察工具,属于凸透镜,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放大物体。普通放大镜的放大倍数通常较低,一般在几倍到几十倍之间,主要用于观察肉眼能模糊看到但需更清晰呈现的物体(如昆虫翅膀、叶脉等)。
三种器材放大倍数从小到大的排序:放大镜(几倍到几十倍)<显微镜(几百到一千多倍)<电子显微镜(几十万到几百万倍),因此放大倍数最大的是电子显微镜,答案为B选项。
10.(2025六上·朝天期末)在实验中,我们采集微生物的主要场所是( )。
A.鱼缸、池塘中的水 B.盐水 C.碘酒
【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 实验中,我们采集微生物的主要场所是鱼缸、池塘中的水 。
11.(2025六上·朝天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害处,没有好处
B.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制成疫苗
C.干燥低温环境更适合微生物繁殖
D.放大镜的发明可以让我们清晰地观察病毒的结构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A选项,微生物对人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益的一面,并非只有害处。部分微生物(如细菌、病毒)会导致疾病(如感冒、肺炎),或使食物腐败。微生物可用于发酵(如制作面包、酸奶、酿酒依赖酵母菌、乳酸菌)、生产药品(如青霉素来自真菌)、净化环境(分解垃圾)等。该选项忽略了微生物的有益作用,故错误。
B选项,疫苗通常通过处理病原微生物(如减毒、灭活的病毒或细菌)或其代谢产物制成,注入人体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预防相应疾病(如脊髓灰质炎疫苗、流感疫苗等)。这一内容体现了微生物在医学领域的有益应用,该选项表述正确。
C选项,微生物的繁殖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水分、温度、营养等。干燥环境会导致微生物脱水,抑制其生长繁殖(如晒干的食物不易变质,正是利用干燥抑制微生物)。低温环境(如冰箱)会降低微生物的活性,减缓繁殖速度(冰箱保鲜的原理即在此);而温暖的环境更适合微生物繁殖。该选项描述的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繁殖,故错误。
D选项,放大镜的放大倍数通常仅为几倍到几十倍,只能观察到较大的微生物(如草履虫、霉菌)。病毒的直径约为几十到几百纳米,必须使用放大倍数更高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其结构,光学显微镜都无法清晰看到,更不用说放大镜。该选项混淆了观察工具的适用范围,故错误。
综上所述,只有B选项的表述正确,因此答案为B选项。
12.(2025六上·朝天期末)冬天快要来临时,松鼠会去寻找、储藏食物以备冬天食用,这属于什么对生物的影响?( )
A.昼夜交替 B.四季变化 C.光照变化 D.湿度变化
【答案】B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A选项,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导致的日夜间环境变化(如光照、温度的昼夜差异)。昼夜交替主要影响生物的昼夜节律行为,例如动物的昼行性(如蜜蜂白天活动)、夜行性(如蝙蝠夜间活动),或植物的开花时间(如昙花夜间开放)。松鼠储藏食物是为应对冬天的长期环境变化,而非每天的昼夜交替,故该选项错误。
B选项,四季变化(由地球公转引起)会导致温度、食物资源等环境条件的季节性改变,生物会通过适应行为应对这种变化。冬季气温降低,植物枯萎,食物减少,许多动物会通过储存食物、冬眠、迁徙等方式适应。松鼠在冬天来临前储藏食物,正是对四季变化中冬季食物匮乏的适应性行为。该选项与题目描述的生物行为直接相关,表述正确。
C选项,光照变化主要指光照强度、时长的改变(如昼夜光照差异、不同季节的日照时长差异),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如植物向光性)、繁殖(如某些鸟类的繁殖季节受光照时长影响)等。松鼠储藏食物的核心原因是冬季食物短缺和低温,而非单纯的光照变化,光照变化只是四季变化的伴随因素之一,并非直接影响因素,故该选项错误。
D选项,湿度变化指环境中水分含量的改变,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如沙漠动物适应干旱,热带雨林动物适应高湿度)。虽然冬季可能伴随湿度变化,但松鼠储藏食物的主要目的是应对食物短缺,而非湿度问题,湿度变化并非该行为的核心驱动因素,故该选项错误。
因此,松鼠储藏食物的行为是对冬天来临(四季变化中冬季)食物匮乏的适应,因此答案为B选项。
13.(2025六上·朝天期末)在制作地球自转模型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横切橙子,是为了模拟赤道
B.吸管模拟的是地轴
C.要按地轴垂直于赤道的方向将吸管穿过橙子
D.将吸管插入橙子中,并自东向西转动
【答案】D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A选项,在制作地球模型时,常用球体(如橙子、皮球)模拟地球,赤道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纬线圈,位于南北半球中间,是横切地球球体得到的最大圆圈。横切橙子时,切面形成的圆圈可直观模拟赤道的位置,帮助理解赤道是地球的中线该做法符合模型制作的直观化原则,该选项表述正确。
B选项,地球自转时围绕地轴运动,地轴是假想的轴线,模型制作中需用实物(如吸管、细棒)模拟这一抽象概念。吸管作为穿过橙子(地球模型)的支撑轴,可直观代表地轴,帮助理解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符合用模型模拟地球运动的方法,故正确。
C选项,地轴是地球自转的轴线,赤道是与地轴垂直的最大纬线圈,二者在空间上呈垂直关系。横切橙子形成的赤道平面与穿过橙子的吸管(地轴)需保持垂直,才能准确模拟地球的空间结构(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这是模型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故正确。
D选项,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模型制作需准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自东向西转动与实际自转方向相反,会误导对地球自转现象的理解(如昼夜交替方向、太阳东升西落的成因)。该选项描述的转动方向错误,故不正确。
综上所述,应选D选项。
14.(2025六上·朝天期末)下列各种假说中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
A.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B.地球不动,太阳自转
C.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D.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答案】B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本身不发光,导致昼夜的产生,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自转。太阳围着地球转,地球不动也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15.(2025六上·朝天期末)人们根据需要,设计了灵活巧妙的剪刀,下列关于剪刀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剪刀刀刃移动的方向和开合角度可以灵活控制
B.剪刀是组合工具,应用了杠杆和斜面原理
C.使用剪刀都能省力
D.剪刀形式多样,功能多样
【答案】C
【知识点】剪刀
【解析】【分析】A、B、D 选项:剪刀是杠杆与斜面的组合,形式多样,可灵活控制方向和角度,正确。
C 选项:剪刀不一定都省力(如理发剪刀是费力杠杆,省距离),错误。
16.(2025六上·朝天期末)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14,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火箭发射过程中是把( )转化为动能与热能等。
A.化学能 B.核能 C.电能 D.光能
【答案】A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 A选项,燃料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典型案例,如燃油汽车、火箭等通过燃料燃烧释放能量。火箭的动力来自运载火箭搭载的燃料,燃料在发动机内发生化学反应(燃烧),释放出大量的化学能,这些能量一部分转化为火箭升空的动能(使火箭运动的能量),另一部分因摩擦、燃烧等转化为热能,符合“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和热能”的转化过程,表述正确。
B选项,核能是原子核发生变化(裂变或聚变)时释放的能量,常见应用为核电站、核动力舰艇等,其能量转化过程为“核能→热能→电能或动能”。题目中“长征二号 F”运载火箭使用的是化学燃料(液体燃料),而非核燃料,其能量来源并非核能,故该选项错误。
C选项,电能是通过其他能源转化而来的二次能源,如电池供电(化学能→电能)、发电站供电(风能或水能→电能)等。火箭发射的核心能量来自燃料燃烧,电能仅用于火箭的控制系统、仪表等辅助设备,并非主要能量来源,更不是转化为动能和热能的初始能量形式,故该选项错误。
D选项,光能是光所具有的能量,常见于太阳能利用(如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等场景。火箭发射过程中可能伴随燃烧产生的光,但光能是能量转化的产物之一,而非初始能量来源,火箭的动能和热能并非由光能转化而来,故该选项错误。
因此,火箭发射时通过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和热能,因此答案为A选项。
17.(2025六上·朝天期末)工作相同的时间,下列用电器最省电的是( )。
冰箱 额定电压:220伏 工作频率:50赫 额定功率:200瓦 电脑显示器 额定电压:220伏 工作频率:50赫 额定功率:60瓦 电风扇 额定电压:220伏 工作频率:50赫 额定功率:50瓦 洗衣机 额定电压:220伏 工作频率:50赫 额定功率:120瓦
A.冰箱 B.电风扇 C.电脑显示器 D.洗衣机
【答案】B
【知识点】家庭生活中使用的能量
【解析】【分析】用电器工作时,功率越小,相同时间消耗的电越少,就越省电。
A选项,冰箱的额定功率是200瓦,冰箱要保持低温,压缩机经常工作,功率大,相同时间耗电多,不省电。
B选项,电脑显示器的额定功率是60瓦,电脑显示器额定功率比冰箱小,但比下面的电风扇大,相同时间用电比电风扇多,不是最省电 。
C选项,电风扇的额定功率是50瓦,电风扇的额定功率是四个里最小的。功率小,相同时间省电,所以它相同时间用的电最少,最省电。
D选项,洗衣机的额定功率是120瓦洗衣机要转动洗衣、甩干,比电风扇的额定功率大,相同时间用电多,不省电。
综上所述,依据相同时间,功率越小越省电的规律,答案为B选项。
18.(2025六上·朝天期末)能源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火力发电用的是可再生能源
B.放学后随手关掉教室的灯,可以节约能源
C.冬天用空调时把温度调高一些
D.电脑耗电少,可以长期不关闭
【答案】B
【知识点】节约能源
【解析】【分析】可再生能源是可以不断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不可再生能源是消耗后难以再生的(如煤、石油);节约能源需要从生活小事做起,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A选项,火力发电主要依靠煤、石油等燃料燃烧发电,而煤、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其形成需要亿万年,消耗后无法快速再生),因此该说法错误。
B选项,节约用电包括随手关灯,能减少电能消耗,直接节约能源,符合节约能源要求,该说法正确。
C选项,冬天空调温度调得过高,会导致空调消耗更多电能(能源),属于能源浪费,不符合节约能源的原则,该说法错误。
D选项,电脑即使耗电相对较少,长期不关闭仍会持续消耗电能,造成能源浪费,该说法错误。
综上,正确答案是B选项。
三、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每小题2分,共20分)
19.(2025六上·朝天期末)在污浊的水中有微生物,在澄清透明的水中不存在微生物。(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无论是污浊的水,还是澄清透明的水,都有可能存在微生物。 在污浊的水中,往往含有较多的有机物等营养物质,比较适宜多种微生物生存、繁殖,所以我们相对容易检测到微生物的存在。
20.(2025六上·朝天期末)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
【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放大倍数与放大镜本身的大小没有关系。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放大镜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也越大。
【分析】本题考查放大镜放大倍数与凸度的关系。
21.(2025六上·朝天期末)池塘的水中有水蚤等微小的生物。(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池塘是一个充满生命的生态环境,水中生活着多种微小生物,包括水蚤、草履虫、变形虫等,这些微小生物是池塘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活动(如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池塘水),引导学生发现水中的微小生物,其中水蚤是常见的观察对象之一。水蚤属于池塘水中的浮游动物,体型微小(通常几毫米),靠吃浮游植物或有机碎屑生存,是鱼类等水生动物的食物,在池塘生态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该说法符合对池塘生态系统的描述,答案为正确。
22.(2025六上·朝天期末)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永远不会消失。(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太阳能
【解析】【分析】太阳能是很多生物的能量来源(比如植物靠阳光生长,动物吃植物获得能量),而且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能源的存在和利用是有条件的,没有“永远不会消失”的能源。
首先,“所有生物”表述错误,少数生物(如深海热泉附近的生物)的能量来源是化学能,并非太阳能,因此太阳能并非“所有生物”的能量来源。
其次,“永远不会消失”表述错误,太阳能虽然是可再生能源,但其能量传递和利用会有损耗,且从宇宙演化角度,太阳的能量也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耗(只是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并不是“永远不会消失”。因此,这个说法不符合科学事实,答案是错误。
23.(2025六上·朝天期末)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快速而大批印制成为可能。(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印刷术
【解析】【分析】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活字印刷术制版灵活方便,效率高,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快速而大批印制成为可能。
24.(2025六上·朝天期末)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是圆形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时,能看到细胞具有清晰的形状和结构。题目中“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是圆形的”与实验观察结果不符: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经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呈现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形状,细胞之间排列紧密,像一块块整齐的“小砖块”。这种规则的多边形形状是由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决定的(细胞壁具有支持作用,使细胞保持固定形态),而不是圆形。
因此,该说法不符合对洋葱表皮细胞形态的描述,答案为错误。
25.(2025六上·朝天期末)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解答】地球绕着太阳转动为公转。一圈为一年。
【分析】地球自转一圈为一天,公转一圈为一年。
26.(2025六上·朝天期末)轮轴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有的省力,有的费力。(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轮轴是由轮和轴组成的简单机械(轮是较大的圆盘,轴是穿过轮中心的圆柱体,两者固定在一起转动)。轮轴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有的省力,有的费力。当动力作用在轮上、阻力作用在轴上时,轮越大越省力。例如门把手和方向盘。当动力作用在轴上、阻力作用在轮上时,轮轴会费力,但能节省距离或改变运动方式。例如某些机械中的齿轮传动和古代的辘轳。因此,该说法符合轮轴的实际应用,答案为正确。
27.(2025六上·朝天期末)镊子和跷跷板是生活中的变形杠杆。(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有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三个重要部分。生活中很多工具虽然样子不一样,但只要有这三个点,本质上都是杠杆的“变形”,叫“变形杠杆”。
①镊子顶端连接的地方是“支点”,手指捏的地方是“用力点”,夹东西的尖端是“阻力点”。它虽然小巧,但符合杠杆的三个关键点,是杠杆的变形。
②跷跷板中间的支撑点是“支点”,两边人坐的位置分别是“用力点”和“阻力点”。它通过绕支点上下动来平衡,完全是杠杆的样子,属于变形杠杆。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28.(2025六上·朝天期末)哥白尼创立了“地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天体运行论》( )
【答案】错误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中“地心说”和“日心说 是两个重要的理论阶段。“地心说”是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观点,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等天体围绕地球转动;而哥白尼提出的是“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转动,推翻了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哥白尼确实在临终前出版了《天体运行论》,但这部著作阐述的是“日心说”,而非“地心说”。《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是科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正确认识。因此,该说法混淆了“地心说”和“日心说”的提出者,答案为错误。
四、实验题。(每空2分,共20分)
29.(2025六上·朝天期末)仔细观察地球自转示意图,完成相关题目。
(1)请在图中用阴影表示黑夜。
(2)ABCD四处中,即将迎来黎明的是 处,处于黄昏的是 处,人们正在熟睡的是 处,人们正在工作的是 处。
(3)A处与B处、C处与D处所在的地区,相差都是 小时。
【答案】(1)
(2)B;A;D;C
(3)12
【知识点】昼夜交替;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自转),转一圈大概24小时。随着转动,地球表面的某一地方,会从被太阳照亮(白天),慢慢转到照不到太阳(黑夜),又转回到被照亮,这样循环,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1)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线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题目中,左侧有 “太阳光” 平行照射地球地球右侧(背向太阳的半圆)无法被照亮,属于“黑夜”,因此用阴影填充该区域。作图如下:
(2)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题目中箭头也体现了此方向)。随着地球自转,同一地点会依次经历 “黑夜→白昼→黑夜”,对应生活中的“黎明(夜转昼)、黄昏(昼转夜)、熟睡(黑夜)、工作(白昼)”。分别分析图中的ABCD四处位置的特点:
B处:地球自西向东转(箭头方向),B处原本在黑夜阴影区,随着自转,即将进入被太阳照亮的白昼区,对应生活中黑夜结束、白天开始的黎明场景,第1空填“B”;
A处:A处原本在白昼区,随着自转,即将进入黑夜阴影区,对应生活中白天结束、黑夜开始的黄昏场景,第2空填“A”;
D处:D处位于黑夜阴影区,对应生活中夜晚休息、熟睡的场景,第3空填“D”;
C处:C处位于白昼区,对应生活中白天活动、工作的场景,第4空填“C”。
(3)地球自转一圈约24小时,将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15°经度对应1小时时差;相对的半球(如A 与B、C与D),几乎跨越了半个地球(约180°经度),A是黄昏,则B是黎明,C是白昼,D是黑夜,,对应12小时时差。此处应填“12”。
(1)地球是不透明的,所以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面,地球上背向太阳光的部分是夜晚,因此在图中的右侧部分应该用阴影表示。
(2)黎明即将到来的地方是从夜晚过渡到白天的区域。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从西向东),即将迎来黎明的是B处。黄昏是从白天过渡到夜晚的区域。同样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处于黄昏的是A处。人们通常在夜晚睡觉,因此人们正在熟睡的是D处。人们通常在白天工作,因此人们正在工作的是C处。
(3)A处与B处、C处与D处分别位于地球的对立面,它们之间的时间差都是12小时。
30.(2025六上·朝天期末)下图是某同学组装的实验装置,其中A是 ,B是 ,V形叉子起到 的作用。接通电源后,转子 (填“可能”或“不可能”)转动。
【答案】磁铁;转子;电刷;可能
【知识点】电动机
【解析】【分析】电动机靠磁铁(提供磁场)、转子(转动部分)、电刷(传电)工作,通电后,电流经电刷到转子,在磁铁磁场里,转子会转,把电能变动能。
①磁铁给电动机提供磁场,让转子能转。题里A是环形,包着中间部件,符合电动机的磁铁在外面,造磁场,所以A是磁铁 ,负责造磁场,第1空填磁铁。
②转子是电动机的转动部分,是电动机里会转的核心部件。题里B在中间,是被驱动转的,对应“转子是转动中心”,所以B是转子,第2空填转子。
③电刷是连接电源与转子的部件,负责将电流传导到转子,让转子获得电能产生磁力 。题目中V形叉子的位置(接触转子,是传导电流的桥梁),符合“电刷接触转子,传递电流”的功能描述,所以V形叉子模拟电刷,作用是传导电流到转子,第3空填电刷。
④接通电源后,转子可能转动。当电流通过转子(经电刷传导 ),在磁铁磁场作用下,会产生磁力,驱动转子转动 。题目中,装置具备“磁铁(磁场)、转子(转动部件)、电刷(传导电流)”,接通电源后,转子可能转动,第4空填可能。
五、综合应用题。(每空2分,共20分)
(2025六上·朝天期末)电与磁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
探究原理:观察通电导线是否会产生磁性。科学小组的同学组装好了一个简单的电路。
综合应用:废品回收站常会利用电磁起重机帮助分拣金属垃圾。
31.把一个指南针放到导线旁边,本来应该指向南北方向的指南针的指针发生了偏转,这是因为______(填字母序号)。
A.指南针坏了
B.通电导线产生磁性
C.导线中有金属吸引指针
32.实验中灯泡由亮变暗到灭,指南针也不偏转了,很有可能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电池没有电量 B.小灯泡坏了
33.如果在连接时交换电池的正负极,通电后指南针的偏转角度______(填字母序号)。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34.电磁起重机工作时,输出的能量形式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电能 B.磁能 C.热能
【答案】31.B
32.A
33.C
34.B
【知识点】电能和磁能;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是由铁芯和线圈组成,通电有磁性、断电磁性消失的装置,生活中的应用有电磁起重机(吸废铁)、电铃(电磁铁吸铁片敲铃)。
(1)A选项,如果指南针本身坏了,那么在实验开始前,指南针的指针就无法正常指向南北方向,而题目中是在接通电路后才出现指针偏转的情况,所以A选项不符合实际。
B选项,契合通过实验得出的“通电导线产生磁性,进而影响指南针指针偏转”的结论,所以指针发生偏转是因为通电导线产生磁性,B选项正确。
C选项,导线中通常是铜等金属材质,这些金属在自然状态下不具有能吸引指南针的磁性,所以不是因为导线中有金属吸引指针,C选项错误。因此,应选B选项。
(2)A选项,当电池没有电量时,无法为电路持续提供电能,电路中就没有电流,灯泡会熄灭,同时通电导线不能产生磁性,指南针也不会偏转,与题目现象相符,所以是电池没有电量导致的,应选A选项,这对应“电源是电路能量来源,没电则电路无法正常工作”的知识点。
B选项,若只是小灯泡坏了,在电池还有电的情况下,导线中其实是有电流的(会形成短路),那么通电导线周围依然会产生磁性,指南针应该会发生偏转,这与题目中“指南针也不偏转”的现象矛盾,所以B选项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A选项。
(3)改变电池正负极来改变电流方向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观察到电流方向改变后,通电导线产生的磁性方向会发生变化,比如指南针指针偏转方向会反转。
A选项的变大和B选项的变小都涉及到偏转角度的改变,不符合实验中磁性强弱不变导致角度不变的情况,所以可排除。当交换电池的正负极时,导线中电流的方向改变了,不过导线的磁性强弱并没有变化,因此,交换电池正负极后,通电导线产生的磁性强弱不变,指南针偏转角度不变,应选C选项。
(4)A选项,电能是电磁起重机工作时从外部输入的能量,比如从电网或电池获取电能,并非输出的能量形式,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电磁起重机工作时,电能转化为磁能,利用磁能来实现吸起金属垃圾的功能,所以输出的能量形式是磁能,符合电磁铁将电能转化为磁能,符合题意。
C选项,虽然电磁起重机工作时,导线因有电流通过会产生少量热能,但这不是它工作时主要输出的能量形式,电磁起重机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磁性吸起金属,核心输出的是磁能,所以C选项不符合题意。
因此,电磁起重机工作时,输出的能量形式是磁能,应选B选项。
31.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到:当导线接通电源有电流通过时,原本指向南北的指南针指针会发生偏转。这个实验现象是电流的磁效应,即通电导线周围会产生磁性,这种磁性会对指南针(小磁针)产生磁力作用,从而使指针偏转。因此,应选B选项。
32.电路正常工作需要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等元件正常连接。当电路出现故障,比如灯泡熄灭,要分析可能的原因。常见的有电源没电、用电器损坏、导线接触不良等情况。实验里出现“灯泡由亮变暗到灭,指南针也不偏转”的现象,这意味着电路中不再有电流通过。因为指南针能发生偏转是依靠通电导线产生的磁性,磁性源于电流,电流消失,磁性也就消失,指南针不再偏转。因此,应选A选项。
33.当交换电池的正负极时,导线中电流的方向改变了,不过导线的磁性强弱并没有变化(因为电池提供的电能大小没改变)。而指南针偏转角度的大小取决于通电导线磁性的强弱,磁性强弱不变,那么指南针偏转的角度也就不变,只是偏转方向会改变。因此,应选C选项。
34.磁起重机的内部主要依靠电磁铁来工作。在能量转化方面,电流通过电磁铁时,会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将电能转化为磁能,从而产生磁性来吸起金属物品。因此,应选B选项。
35.(2025六上·朝天期末)为了研究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小科用了相同的铁钉、导线、电池、测力计和小铁块进行了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研究(甲和丙的线圈为50圈,乙的线圈为30圈)。
(1)如果小科想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强度的关系,他应当选______(填字母序号)进行实验。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2)小科选择甲和乙进行了电磁铁磁性强弱的研究,得到了如下数据:表格中有一个异常数据,这个数据是 (填字母序号),可能的原因是 。
铁块自重 甲:50圈 乙:30圈
第一次 0.04牛 0.26牛 0.1牛
第二次 0.26牛 0.11牛
第三次 0.12牛 0.1牛
A.0.26牛 B.0.12牛 C.0.1牛 D.0.11牛
(3)如果选择乙和丙来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科学吗? ,你的理由是 。
(4)如果在上图中选择一个磁性最强的电磁铁来继续研究,你会选择______(填字母序号)。
A.甲 B.乙 C.丙
【答案】(1)B
(2)B;电池的电量不足
(3)不科学;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而乙和丙改变了电流强度和线圈匝数两个条件
(4)C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电磁铁是一种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工作的装置,由铁芯和绕在铁芯上的线圈组成,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能通过改变电流、线圈匝数控制磁性强弱与磁极,像电磁起重机就靠它吸铁,把电能转化成磁能。
(1)在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实验中,核心方法是控制变量法(研究一个因素时,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在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强度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线圈匝数不变,改变电流强度(比如更换电池数量)。A选项,甲和乙的匝数不同,分别是50圈和30圈,电池数量相同(电流强度相同),变量变成线圈匝数,无法单独研究电流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B选项,甲和丙线圈匝数都是50圈(线圈匝数不变),通过串联电池数量不同改变电流大小,符合控制变量的要求,符合题意。
C选项,乙和丙的匝数不同,分别是30圈和50圈,电池数量(电流强度)也不同,变量是线圈匝数和电流强度,无法探究单一的电池强度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B选项。
(2)分析题目中的实验数据:甲(50圈)的磁力数据,前两次都是0.26牛(铁块自重0.04牛,磁力=测力计读数自重 ,即0.22牛),第三次却变成0.12牛(磁力变成了0.08牛),出现明显异常。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实验中电池电量不足会导致电流变小,电磁铁磁性减弱,磁力数据降低,所以异常数据是0.12牛,原因是电池电量不足。第1空应选B选项;第2空应填“电池的电量不足”。
(3)对比实验核心原则是只能改变一个变量,其他变量必须相同,否则无法确定哪个变量影响结果。
分析乙和丙的变量:乙(30圈)和丙(50圈),线圈匝数不同;同时,图中乙、丙串联的电池数量不同(电流强度不同),即改变了线圈匝数和电流强度两个变量。对比实验要求变量唯一,乙和丙的变量不唯一,无法确定是线圈匝数还是电流影响磁性,所以不科学。因此,第1空填不科学;第2空填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而乙和丙改变了电流强度和线圈匝数两个条件。
(4)当电流强度相同时,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当线圈匝数相同时,电流强度越大,磁性越强。在题中甲(50圈)、乙(30圈)、丙(50圈)中,丙的线圈匝数和甲相同(50圈),但图中丙串联的电池更多(电流更强),电流和匝数都占又是,结合吸起铁块的测力计读数中丙的读数更高。所以,丙磁性最强,应选C选项。
(1)为了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强度的关系,小科应当选择线圈匝数相同但电流强度不同的电磁铁进行实验。根据题目描述,甲和丙的线圈匝数都是50圈,而乙的线圈匝数是30圈。因此,为了研究电流强度对磁性强弱的影响,小科应当选择线圈匝数相同的情况,即甲和丙进行实验。选B。
(2)在甲和乙的实验数据中,异常数据是0.12牛,因为第一次、第二次测量甲的数据都为0.26牛,第三次与前两次差距过大,这是不符合预期的。可能的原因是电池的电量不足,导致甲的电磁铁第三次数据测量不准确,选B。
(3)选择乙和丙来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不科学,因为对比实验应当只改变一个条件,而乙和丙不仅电流强度不同,线圈匝数也不同。这样无法确定是哪个因素影响了磁性强弱。
(4)如果在上图中选择一个磁性最强的电磁铁来继续研究,应当选择线圈匝数最多且电流强度最大的电磁铁。根据题目描述,甲和丙的线圈匝数相同,但丙有两块电池电流强度大于甲,而乙的线圈匝数少于甲和丙。因此,丙的磁性应该是最强的。选C。
1 / 1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2025六上·朝天期末)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到内由 , , 三部分构成的。
2.(2025六上·朝天期末)借助 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洋葱表皮是由 构成的。
3.(2025六上·朝天期末)电动机是一种用 产生 的机器。
4.(2025六上·朝天期末)将电能转化成磁性的装置叫 ,要使它的磁性强一些有 、 等办法。
5.(2025六上·朝天期末)我国很早就开始使用杆秤了。杆秤是杠杆类工具,提绳是 ,秤砣是 ,秤盘是 。
6.(2025六上·朝天期末)活字印刷的基本过程为:检字、 、拓印、 。
7.(2025六上·朝天期末) 指的是用电器工作时单位时间内的耗电量大小,它的单位是 ,符号是 。
8.(2025六上·朝天期末)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可以通过改变 或 来实现。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0分)
9.(2025六上·朝天期末)一般情况下,下列三种器材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
A.显微镜 B.电子显微镜 C.放大镜
10.(2025六上·朝天期末)在实验中,我们采集微生物的主要场所是( )。
A.鱼缸、池塘中的水 B.盐水 C.碘酒
11.(2025六上·朝天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害处,没有好处
B.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制成疫苗
C.干燥低温环境更适合微生物繁殖
D.放大镜的发明可以让我们清晰地观察病毒的结构
12.(2025六上·朝天期末)冬天快要来临时,松鼠会去寻找、储藏食物以备冬天食用,这属于什么对生物的影响?( )
A.昼夜交替 B.四季变化 C.光照变化 D.湿度变化
13.(2025六上·朝天期末)在制作地球自转模型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横切橙子,是为了模拟赤道
B.吸管模拟的是地轴
C.要按地轴垂直于赤道的方向将吸管穿过橙子
D.将吸管插入橙子中,并自东向西转动
14.(2025六上·朝天期末)下列各种假说中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
A.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B.地球不动,太阳自转
C.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D.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15.(2025六上·朝天期末)人们根据需要,设计了灵活巧妙的剪刀,下列关于剪刀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剪刀刀刃移动的方向和开合角度可以灵活控制
B.剪刀是组合工具,应用了杠杆和斜面原理
C.使用剪刀都能省力
D.剪刀形式多样,功能多样
16.(2025六上·朝天期末)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14,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火箭发射过程中是把( )转化为动能与热能等。
A.化学能 B.核能 C.电能 D.光能
17.(2025六上·朝天期末)工作相同的时间,下列用电器最省电的是( )。
冰箱 额定电压:220伏 工作频率:50赫 额定功率:200瓦 电脑显示器 额定电压:220伏 工作频率:50赫 额定功率:60瓦 电风扇 额定电压:220伏 工作频率:50赫 额定功率:50瓦 洗衣机 额定电压:220伏 工作频率:50赫 额定功率:120瓦
A.冰箱 B.电风扇 C.电脑显示器 D.洗衣机
18.(2025六上·朝天期末)能源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火力发电用的是可再生能源
B.放学后随手关掉教室的灯,可以节约能源
C.冬天用空调时把温度调高一些
D.电脑耗电少,可以长期不关闭
三、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每小题2分,共20分)
19.(2025六上·朝天期末)在污浊的水中有微生物,在澄清透明的水中不存在微生物。( )
20.(2025六上·朝天期末)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
21.(2025六上·朝天期末)池塘的水中有水蚤等微小的生物。( )
22.(2025六上·朝天期末)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永远不会消失。( )
23.(2025六上·朝天期末)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快速而大批印制成为可能。( )
24.(2025六上·朝天期末)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是圆形的。( )
25.(2025六上·朝天期末)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
26.(2025六上·朝天期末)轮轴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有的省力,有的费力。( )
27.(2025六上·朝天期末)镊子和跷跷板是生活中的变形杠杆。( )
28.(2025六上·朝天期末)哥白尼创立了“地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天体运行论》( )
四、实验题。(每空2分,共20分)
29.(2025六上·朝天期末)仔细观察地球自转示意图,完成相关题目。
(1)请在图中用阴影表示黑夜。
(2)ABCD四处中,即将迎来黎明的是 处,处于黄昏的是 处,人们正在熟睡的是 处,人们正在工作的是 处。
(3)A处与B处、C处与D处所在的地区,相差都是 小时。
30.(2025六上·朝天期末)下图是某同学组装的实验装置,其中A是 ,B是 ,V形叉子起到 的作用。接通电源后,转子 (填“可能”或“不可能”)转动。
五、综合应用题。(每空2分,共20分)
(2025六上·朝天期末)电与磁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
探究原理:观察通电导线是否会产生磁性。科学小组的同学组装好了一个简单的电路。
综合应用:废品回收站常会利用电磁起重机帮助分拣金属垃圾。
31.把一个指南针放到导线旁边,本来应该指向南北方向的指南针的指针发生了偏转,这是因为______(填字母序号)。
A.指南针坏了
B.通电导线产生磁性
C.导线中有金属吸引指针
32.实验中灯泡由亮变暗到灭,指南针也不偏转了,很有可能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电池没有电量 B.小灯泡坏了
33.如果在连接时交换电池的正负极,通电后指南针的偏转角度______(填字母序号)。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34.电磁起重机工作时,输出的能量形式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电能 B.磁能 C.热能
35.(2025六上·朝天期末)为了研究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小科用了相同的铁钉、导线、电池、测力计和小铁块进行了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研究(甲和丙的线圈为50圈,乙的线圈为30圈)。
(1)如果小科想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强度的关系,他应当选______(填字母序号)进行实验。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2)小科选择甲和乙进行了电磁铁磁性强弱的研究,得到了如下数据:表格中有一个异常数据,这个数据是 (填字母序号),可能的原因是 。
铁块自重 甲:50圈 乙:30圈
第一次 0.04牛 0.26牛 0.1牛
第二次 0.26牛 0.11牛
第三次 0.12牛 0.1牛
A.0.26牛 B.0.12牛 C.0.1牛 D.0.11牛
(3)如果选择乙和丙来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科学吗? ,你的理由是 。
(4)如果在上图中选择一个磁性最强的电磁铁来继续研究,你会选择______(填字母序号)。
A.甲 B.乙 C.丙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地壳;地幔;地核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到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壳是最外层,是地球表面的坚硬外壳,是人类直接接触的圈层。主要由岩石构成,包括花岗岩(大陆地壳主要成分)和玄武岩(海洋地壳主要成分)等,也是地球表面活动最活跃的圈层。地幔是中间层,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地核之上,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的圈层。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也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地核是最内层,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幔之下,是地球内部温度最高、密度最大的圈层,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金属(以铁、镍为主),内核是固态的金属核。因此,第1空填地壳;第2空填地幔;第3空填地核。
2.【答案】显微镜;细胞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解答】用显微镜可以观察洋葱的表皮细胞。
【分析】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比较小,肉眼看不见,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细胞。
3.【答案】电能;动能
【知识点】电能和磁能;电动机;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电动机是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一种设备。它是利用通电线圈(也就是定子绕组)产生旋转磁场并作用于转子(如鼠笼式闭合铝框)形成磁电动力旋转扭矩。
4.【答案】电磁铁;增加线圈圈数;增加电池节数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利用电流产生磁性的装置,由铁芯和缠绕在铁芯上的线圈组成,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属于将电能转化为磁性。因此,第1空填电磁铁;
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验证,在电流大小和铁芯不变的情况下,线圈圈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增加线圈圈数能增强电流产生的磁场叠加效果,从而提高磁性。第2空可填增加线圈圈数;
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电池节数增加时,电路中的电流会增大。而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因此增加电池节数是增强磁性的有效办法。因此,第3空可填增加电池节数。
5.【答案】支点;阻力点;用力点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①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是杠杆平衡的核心支撑。提绳是杆秤使用时手握的位置,整个杆秤围绕提绳转动,提绳的位置固定不动,是杠杆上固定的点,符合支点的定义。
②用力点是杠杆上施加力的位置,通过外力使杠杆转动。秤砣是使用杆秤时人为移动或悬挂的重物,通过调整秤砣的位置施加力,使杆秤平衡,是杠杆上用力的位置,符合用力点的定义。
③阻力点是杠杆上承受重物(阻力)的位置,是杠杆需要克服的力的作用点。秤盘用于放置被称的物体(重物),物体的重力通过秤盘作用在杆秤上,是杠杆需要平衡的阻力来源,是杠杆上承受重物的位置”,符合阻力点。因此,第1空填支点;第2空填阻力点;第3空填用力点。
6.【答案】刷墨;晾制
【知识点】印刷术
【解析】【分析】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基本流程按顺序为:检字(排列活字)→刷墨(涂抹油墨)→拓印(转移图案)→晾制(干燥成型),这一流程既体现了古代印刷技术的科学性,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重要实例,突出了活字印刷灵活排版、重复使用的优势。
①刷墨是活字印刷中连接检字与拓印的关键步骤,目的是将油墨均匀涂抹在排好的活字上,为后续拓印做准备。检字完成后,工匠需将单个活字按文稿顺序排列在印版上并固定,随后用刷子蘸取油墨,均匀刷在活字的凸起表面(文字或图案部分)。这一步确保活字上的内容能通过油墨转移到纸张上。
因此,第1空填刷墨。
②晾制是活字印刷的最后步骤,指拓印后的纸张需经过干燥处理,使油墨固定,完成印刷品的制作。拓印时,纸张覆盖在刷好墨的活字上,通过按压使油墨转移到纸上,形成文字或图案。但此时纸张上的油墨未干,需将其小心取下并晾晒,避免字迹模糊或沾染污渍。因此,第2空填晾制。
7.【答案】功率;瓦特;W
【知识点】电能和磁能
【解析】【分析】家用的各种电器都会在说明书或铭牌上标有“功率”一项,它指的是工作时单位时间内耗电量的大小。功率指的是用电器工作时单位时间内的耗电量大小,它的单位是瓦特,符号是W。
8.【答案】电流方向;线圈绕的方向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工作的,一般的电磁铁是在软磁性材料铁芯上绕有一个线圈,这种电磁铁的南北极可以通过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或者改变线圈的绕向来控制。
9.【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A选项,显微镜是用于观察微小生物或细胞的工具,由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组成,通过两次放大实现对微小物体的观察。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通常在几百倍到一千多倍,能观察到细胞、细菌等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微小结构。
B选项,电子显微镜是比光学显微镜更先进的观察工具,它不依赖光线,而是利用电子束的传播和成像原理,能观察到更细微的结构。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远高于光学显微镜。实际中,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几十万倍甚至几百万倍,能观察到病毒、分子、原子等超微小结构,是三种器材中放大能力最强的。
C选项,放大镜是最基础的观察工具,属于凸透镜,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放大物体。普通放大镜的放大倍数通常较低,一般在几倍到几十倍之间,主要用于观察肉眼能模糊看到但需更清晰呈现的物体(如昆虫翅膀、叶脉等)。
三种器材放大倍数从小到大的排序:放大镜(几倍到几十倍)<显微镜(几百到一千多倍)<电子显微镜(几十万到几百万倍),因此放大倍数最大的是电子显微镜,答案为B选项。
10.【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 实验中,我们采集微生物的主要场所是鱼缸、池塘中的水 。
11.【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A选项,微生物对人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益的一面,并非只有害处。部分微生物(如细菌、病毒)会导致疾病(如感冒、肺炎),或使食物腐败。微生物可用于发酵(如制作面包、酸奶、酿酒依赖酵母菌、乳酸菌)、生产药品(如青霉素来自真菌)、净化环境(分解垃圾)等。该选项忽略了微生物的有益作用,故错误。
B选项,疫苗通常通过处理病原微生物(如减毒、灭活的病毒或细菌)或其代谢产物制成,注入人体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预防相应疾病(如脊髓灰质炎疫苗、流感疫苗等)。这一内容体现了微生物在医学领域的有益应用,该选项表述正确。
C选项,微生物的繁殖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水分、温度、营养等。干燥环境会导致微生物脱水,抑制其生长繁殖(如晒干的食物不易变质,正是利用干燥抑制微生物)。低温环境(如冰箱)会降低微生物的活性,减缓繁殖速度(冰箱保鲜的原理即在此);而温暖的环境更适合微生物繁殖。该选项描述的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繁殖,故错误。
D选项,放大镜的放大倍数通常仅为几倍到几十倍,只能观察到较大的微生物(如草履虫、霉菌)。病毒的直径约为几十到几百纳米,必须使用放大倍数更高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其结构,光学显微镜都无法清晰看到,更不用说放大镜。该选项混淆了观察工具的适用范围,故错误。
综上所述,只有B选项的表述正确,因此答案为B选项。
12.【答案】B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A选项,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导致的日夜间环境变化(如光照、温度的昼夜差异)。昼夜交替主要影响生物的昼夜节律行为,例如动物的昼行性(如蜜蜂白天活动)、夜行性(如蝙蝠夜间活动),或植物的开花时间(如昙花夜间开放)。松鼠储藏食物是为应对冬天的长期环境变化,而非每天的昼夜交替,故该选项错误。
B选项,四季变化(由地球公转引起)会导致温度、食物资源等环境条件的季节性改变,生物会通过适应行为应对这种变化。冬季气温降低,植物枯萎,食物减少,许多动物会通过储存食物、冬眠、迁徙等方式适应。松鼠在冬天来临前储藏食物,正是对四季变化中冬季食物匮乏的适应性行为。该选项与题目描述的生物行为直接相关,表述正确。
C选项,光照变化主要指光照强度、时长的改变(如昼夜光照差异、不同季节的日照时长差异),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如植物向光性)、繁殖(如某些鸟类的繁殖季节受光照时长影响)等。松鼠储藏食物的核心原因是冬季食物短缺和低温,而非单纯的光照变化,光照变化只是四季变化的伴随因素之一,并非直接影响因素,故该选项错误。
D选项,湿度变化指环境中水分含量的改变,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如沙漠动物适应干旱,热带雨林动物适应高湿度)。虽然冬季可能伴随湿度变化,但松鼠储藏食物的主要目的是应对食物短缺,而非湿度问题,湿度变化并非该行为的核心驱动因素,故该选项错误。
因此,松鼠储藏食物的行为是对冬天来临(四季变化中冬季)食物匮乏的适应,因此答案为B选项。
13.【答案】D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A选项,在制作地球模型时,常用球体(如橙子、皮球)模拟地球,赤道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纬线圈,位于南北半球中间,是横切地球球体得到的最大圆圈。横切橙子时,切面形成的圆圈可直观模拟赤道的位置,帮助理解赤道是地球的中线该做法符合模型制作的直观化原则,该选项表述正确。
B选项,地球自转时围绕地轴运动,地轴是假想的轴线,模型制作中需用实物(如吸管、细棒)模拟这一抽象概念。吸管作为穿过橙子(地球模型)的支撑轴,可直观代表地轴,帮助理解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符合用模型模拟地球运动的方法,故正确。
C选项,地轴是地球自转的轴线,赤道是与地轴垂直的最大纬线圈,二者在空间上呈垂直关系。横切橙子形成的赤道平面与穿过橙子的吸管(地轴)需保持垂直,才能准确模拟地球的空间结构(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这是模型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故正确。
D选项,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模型制作需准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自东向西转动与实际自转方向相反,会误导对地球自转现象的理解(如昼夜交替方向、太阳东升西落的成因)。该选项描述的转动方向错误,故不正确。
综上所述,应选D选项。
14.【答案】B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本身不发光,导致昼夜的产生,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自转。太阳围着地球转,地球不动也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15.【答案】C
【知识点】剪刀
【解析】【分析】A、B、D 选项:剪刀是杠杆与斜面的组合,形式多样,可灵活控制方向和角度,正确。
C 选项:剪刀不一定都省力(如理发剪刀是费力杠杆,省距离),错误。
16.【答案】A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 A选项,燃料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典型案例,如燃油汽车、火箭等通过燃料燃烧释放能量。火箭的动力来自运载火箭搭载的燃料,燃料在发动机内发生化学反应(燃烧),释放出大量的化学能,这些能量一部分转化为火箭升空的动能(使火箭运动的能量),另一部分因摩擦、燃烧等转化为热能,符合“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和热能”的转化过程,表述正确。
B选项,核能是原子核发生变化(裂变或聚变)时释放的能量,常见应用为核电站、核动力舰艇等,其能量转化过程为“核能→热能→电能或动能”。题目中“长征二号 F”运载火箭使用的是化学燃料(液体燃料),而非核燃料,其能量来源并非核能,故该选项错误。
C选项,电能是通过其他能源转化而来的二次能源,如电池供电(化学能→电能)、发电站供电(风能或水能→电能)等。火箭发射的核心能量来自燃料燃烧,电能仅用于火箭的控制系统、仪表等辅助设备,并非主要能量来源,更不是转化为动能和热能的初始能量形式,故该选项错误。
D选项,光能是光所具有的能量,常见于太阳能利用(如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等场景。火箭发射过程中可能伴随燃烧产生的光,但光能是能量转化的产物之一,而非初始能量来源,火箭的动能和热能并非由光能转化而来,故该选项错误。
因此,火箭发射时通过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和热能,因此答案为A选项。
17.【答案】B
【知识点】家庭生活中使用的能量
【解析】【分析】用电器工作时,功率越小,相同时间消耗的电越少,就越省电。
A选项,冰箱的额定功率是200瓦,冰箱要保持低温,压缩机经常工作,功率大,相同时间耗电多,不省电。
B选项,电脑显示器的额定功率是60瓦,电脑显示器额定功率比冰箱小,但比下面的电风扇大,相同时间用电比电风扇多,不是最省电 。
C选项,电风扇的额定功率是50瓦,电风扇的额定功率是四个里最小的。功率小,相同时间省电,所以它相同时间用的电最少,最省电。
D选项,洗衣机的额定功率是120瓦洗衣机要转动洗衣、甩干,比电风扇的额定功率大,相同时间用电多,不省电。
综上所述,依据相同时间,功率越小越省电的规律,答案为B选项。
18.【答案】B
【知识点】节约能源
【解析】【分析】可再生能源是可以不断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不可再生能源是消耗后难以再生的(如煤、石油);节约能源需要从生活小事做起,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A选项,火力发电主要依靠煤、石油等燃料燃烧发电,而煤、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其形成需要亿万年,消耗后无法快速再生),因此该说法错误。
B选项,节约用电包括随手关灯,能减少电能消耗,直接节约能源,符合节约能源要求,该说法正确。
C选项,冬天空调温度调得过高,会导致空调消耗更多电能(能源),属于能源浪费,不符合节约能源的原则,该说法错误。
D选项,电脑即使耗电相对较少,长期不关闭仍会持续消耗电能,造成能源浪费,该说法错误。
综上,正确答案是B选项。
19.【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无论是污浊的水,还是澄清透明的水,都有可能存在微生物。 在污浊的水中,往往含有较多的有机物等营养物质,比较适宜多种微生物生存、繁殖,所以我们相对容易检测到微生物的存在。
20.【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放大倍数与放大镜本身的大小没有关系。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放大镜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也越大。
【分析】本题考查放大镜放大倍数与凸度的关系。
21.【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池塘是一个充满生命的生态环境,水中生活着多种微小生物,包括水蚤、草履虫、变形虫等,这些微小生物是池塘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活动(如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池塘水),引导学生发现水中的微小生物,其中水蚤是常见的观察对象之一。水蚤属于池塘水中的浮游动物,体型微小(通常几毫米),靠吃浮游植物或有机碎屑生存,是鱼类等水生动物的食物,在池塘生态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该说法符合对池塘生态系统的描述,答案为正确。
22.【答案】错误
【知识点】太阳能
【解析】【分析】太阳能是很多生物的能量来源(比如植物靠阳光生长,动物吃植物获得能量),而且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能源的存在和利用是有条件的,没有“永远不会消失”的能源。
首先,“所有生物”表述错误,少数生物(如深海热泉附近的生物)的能量来源是化学能,并非太阳能,因此太阳能并非“所有生物”的能量来源。
其次,“永远不会消失”表述错误,太阳能虽然是可再生能源,但其能量传递和利用会有损耗,且从宇宙演化角度,太阳的能量也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耗(只是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并不是“永远不会消失”。因此,这个说法不符合科学事实,答案是错误。
23.【答案】正确
【知识点】印刷术
【解析】【分析】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活字印刷术制版灵活方便,效率高,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快速而大批印制成为可能。
24.【答案】错误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时,能看到细胞具有清晰的形状和结构。题目中“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是圆形的”与实验观察结果不符: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经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呈现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形状,细胞之间排列紧密,像一块块整齐的“小砖块”。这种规则的多边形形状是由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决定的(细胞壁具有支持作用,使细胞保持固定形态),而不是圆形。
因此,该说法不符合对洋葱表皮细胞形态的描述,答案为错误。
25.【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解答】地球绕着太阳转动为公转。一圈为一年。
【分析】地球自转一圈为一天,公转一圈为一年。
26.【答案】正确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轮轴是由轮和轴组成的简单机械(轮是较大的圆盘,轴是穿过轮中心的圆柱体,两者固定在一起转动)。轮轴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有的省力,有的费力。当动力作用在轮上、阻力作用在轴上时,轮越大越省力。例如门把手和方向盘。当动力作用在轴上、阻力作用在轮上时,轮轴会费力,但能节省距离或改变运动方式。例如某些机械中的齿轮传动和古代的辘轳。因此,该说法符合轮轴的实际应用,答案为正确。
27.【答案】正确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有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三个重要部分。生活中很多工具虽然样子不一样,但只要有这三个点,本质上都是杠杆的“变形”,叫“变形杠杆”。
①镊子顶端连接的地方是“支点”,手指捏的地方是“用力点”,夹东西的尖端是“阻力点”。它虽然小巧,但符合杠杆的三个关键点,是杠杆的变形。
②跷跷板中间的支撑点是“支点”,两边人坐的位置分别是“用力点”和“阻力点”。它通过绕支点上下动来平衡,完全是杠杆的样子,属于变形杠杆。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28.【答案】错误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中“地心说”和“日心说 是两个重要的理论阶段。“地心说”是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观点,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等天体围绕地球转动;而哥白尼提出的是“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转动,推翻了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哥白尼确实在临终前出版了《天体运行论》,但这部著作阐述的是“日心说”,而非“地心说”。《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是科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正确认识。因此,该说法混淆了“地心说”和“日心说”的提出者,答案为错误。
29.【答案】(1)
(2)B;A;D;C
(3)12
【知识点】昼夜交替;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自转),转一圈大概24小时。随着转动,地球表面的某一地方,会从被太阳照亮(白天),慢慢转到照不到太阳(黑夜),又转回到被照亮,这样循环,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1)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线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题目中,左侧有 “太阳光” 平行照射地球地球右侧(背向太阳的半圆)无法被照亮,属于“黑夜”,因此用阴影填充该区域。作图如下:
(2)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题目中箭头也体现了此方向)。随着地球自转,同一地点会依次经历 “黑夜→白昼→黑夜”,对应生活中的“黎明(夜转昼)、黄昏(昼转夜)、熟睡(黑夜)、工作(白昼)”。分别分析图中的ABCD四处位置的特点:
B处:地球自西向东转(箭头方向),B处原本在黑夜阴影区,随着自转,即将进入被太阳照亮的白昼区,对应生活中黑夜结束、白天开始的黎明场景,第1空填“B”;
A处:A处原本在白昼区,随着自转,即将进入黑夜阴影区,对应生活中白天结束、黑夜开始的黄昏场景,第2空填“A”;
D处:D处位于黑夜阴影区,对应生活中夜晚休息、熟睡的场景,第3空填“D”;
C处:C处位于白昼区,对应生活中白天活动、工作的场景,第4空填“C”。
(3)地球自转一圈约24小时,将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15°经度对应1小时时差;相对的半球(如A 与B、C与D),几乎跨越了半个地球(约180°经度),A是黄昏,则B是黎明,C是白昼,D是黑夜,,对应12小时时差。此处应填“12”。
(1)地球是不透明的,所以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面,地球上背向太阳光的部分是夜晚,因此在图中的右侧部分应该用阴影表示。
(2)黎明即将到来的地方是从夜晚过渡到白天的区域。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从西向东),即将迎来黎明的是B处。黄昏是从白天过渡到夜晚的区域。同样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处于黄昏的是A处。人们通常在夜晚睡觉,因此人们正在熟睡的是D处。人们通常在白天工作,因此人们正在工作的是C处。
(3)A处与B处、C处与D处分别位于地球的对立面,它们之间的时间差都是12小时。
30.【答案】磁铁;转子;电刷;可能
【知识点】电动机
【解析】【分析】电动机靠磁铁(提供磁场)、转子(转动部分)、电刷(传电)工作,通电后,电流经电刷到转子,在磁铁磁场里,转子会转,把电能变动能。
①磁铁给电动机提供磁场,让转子能转。题里A是环形,包着中间部件,符合电动机的磁铁在外面,造磁场,所以A是磁铁 ,负责造磁场,第1空填磁铁。
②转子是电动机的转动部分,是电动机里会转的核心部件。题里B在中间,是被驱动转的,对应“转子是转动中心”,所以B是转子,第2空填转子。
③电刷是连接电源与转子的部件,负责将电流传导到转子,让转子获得电能产生磁力 。题目中V形叉子的位置(接触转子,是传导电流的桥梁),符合“电刷接触转子,传递电流”的功能描述,所以V形叉子模拟电刷,作用是传导电流到转子,第3空填电刷。
④接通电源后,转子可能转动。当电流通过转子(经电刷传导 ),在磁铁磁场作用下,会产生磁力,驱动转子转动 。题目中,装置具备“磁铁(磁场)、转子(转动部件)、电刷(传导电流)”,接通电源后,转子可能转动,第4空填可能。
【答案】31.B
32.A
33.C
34.B
【知识点】电能和磁能;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是由铁芯和线圈组成,通电有磁性、断电磁性消失的装置,生活中的应用有电磁起重机(吸废铁)、电铃(电磁铁吸铁片敲铃)。
(1)A选项,如果指南针本身坏了,那么在实验开始前,指南针的指针就无法正常指向南北方向,而题目中是在接通电路后才出现指针偏转的情况,所以A选项不符合实际。
B选项,契合通过实验得出的“通电导线产生磁性,进而影响指南针指针偏转”的结论,所以指针发生偏转是因为通电导线产生磁性,B选项正确。
C选项,导线中通常是铜等金属材质,这些金属在自然状态下不具有能吸引指南针的磁性,所以不是因为导线中有金属吸引指针,C选项错误。因此,应选B选项。
(2)A选项,当电池没有电量时,无法为电路持续提供电能,电路中就没有电流,灯泡会熄灭,同时通电导线不能产生磁性,指南针也不会偏转,与题目现象相符,所以是电池没有电量导致的,应选A选项,这对应“电源是电路能量来源,没电则电路无法正常工作”的知识点。
B选项,若只是小灯泡坏了,在电池还有电的情况下,导线中其实是有电流的(会形成短路),那么通电导线周围依然会产生磁性,指南针应该会发生偏转,这与题目中“指南针也不偏转”的现象矛盾,所以B选项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A选项。
(3)改变电池正负极来改变电流方向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观察到电流方向改变后,通电导线产生的磁性方向会发生变化,比如指南针指针偏转方向会反转。
A选项的变大和B选项的变小都涉及到偏转角度的改变,不符合实验中磁性强弱不变导致角度不变的情况,所以可排除。当交换电池的正负极时,导线中电流的方向改变了,不过导线的磁性强弱并没有变化,因此,交换电池正负极后,通电导线产生的磁性强弱不变,指南针偏转角度不变,应选C选项。
(4)A选项,电能是电磁起重机工作时从外部输入的能量,比如从电网或电池获取电能,并非输出的能量形式,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电磁起重机工作时,电能转化为磁能,利用磁能来实现吸起金属垃圾的功能,所以输出的能量形式是磁能,符合电磁铁将电能转化为磁能,符合题意。
C选项,虽然电磁起重机工作时,导线因有电流通过会产生少量热能,但这不是它工作时主要输出的能量形式,电磁起重机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磁性吸起金属,核心输出的是磁能,所以C选项不符合题意。
因此,电磁起重机工作时,输出的能量形式是磁能,应选B选项。
31.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到:当导线接通电源有电流通过时,原本指向南北的指南针指针会发生偏转。这个实验现象是电流的磁效应,即通电导线周围会产生磁性,这种磁性会对指南针(小磁针)产生磁力作用,从而使指针偏转。因此,应选B选项。
32.电路正常工作需要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等元件正常连接。当电路出现故障,比如灯泡熄灭,要分析可能的原因。常见的有电源没电、用电器损坏、导线接触不良等情况。实验里出现“灯泡由亮变暗到灭,指南针也不偏转”的现象,这意味着电路中不再有电流通过。因为指南针能发生偏转是依靠通电导线产生的磁性,磁性源于电流,电流消失,磁性也就消失,指南针不再偏转。因此,应选A选项。
33.当交换电池的正负极时,导线中电流的方向改变了,不过导线的磁性强弱并没有变化(因为电池提供的电能大小没改变)。而指南针偏转角度的大小取决于通电导线磁性的强弱,磁性强弱不变,那么指南针偏转的角度也就不变,只是偏转方向会改变。因此,应选C选项。
34.磁起重机的内部主要依靠电磁铁来工作。在能量转化方面,电流通过电磁铁时,会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将电能转化为磁能,从而产生磁性来吸起金属物品。因此,应选B选项。
35.【答案】(1)B
(2)B;电池的电量不足
(3)不科学;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而乙和丙改变了电流强度和线圈匝数两个条件
(4)C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电磁铁是一种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工作的装置,由铁芯和绕在铁芯上的线圈组成,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能通过改变电流、线圈匝数控制磁性强弱与磁极,像电磁起重机就靠它吸铁,把电能转化成磁能。
(1)在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实验中,核心方法是控制变量法(研究一个因素时,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在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强度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线圈匝数不变,改变电流强度(比如更换电池数量)。A选项,甲和乙的匝数不同,分别是50圈和30圈,电池数量相同(电流强度相同),变量变成线圈匝数,无法单独研究电流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B选项,甲和丙线圈匝数都是50圈(线圈匝数不变),通过串联电池数量不同改变电流大小,符合控制变量的要求,符合题意。
C选项,乙和丙的匝数不同,分别是30圈和50圈,电池数量(电流强度)也不同,变量是线圈匝数和电流强度,无法探究单一的电池强度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B选项。
(2)分析题目中的实验数据:甲(50圈)的磁力数据,前两次都是0.26牛(铁块自重0.04牛,磁力=测力计读数自重 ,即0.22牛),第三次却变成0.12牛(磁力变成了0.08牛),出现明显异常。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实验中电池电量不足会导致电流变小,电磁铁磁性减弱,磁力数据降低,所以异常数据是0.12牛,原因是电池电量不足。第1空应选B选项;第2空应填“电池的电量不足”。
(3)对比实验核心原则是只能改变一个变量,其他变量必须相同,否则无法确定哪个变量影响结果。
分析乙和丙的变量:乙(30圈)和丙(50圈),线圈匝数不同;同时,图中乙、丙串联的电池数量不同(电流强度不同),即改变了线圈匝数和电流强度两个变量。对比实验要求变量唯一,乙和丙的变量不唯一,无法确定是线圈匝数还是电流影响磁性,所以不科学。因此,第1空填不科学;第2空填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而乙和丙改变了电流强度和线圈匝数两个条件。
(4)当电流强度相同时,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当线圈匝数相同时,电流强度越大,磁性越强。在题中甲(50圈)、乙(30圈)、丙(50圈)中,丙的线圈匝数和甲相同(50圈),但图中丙串联的电池更多(电流更强),电流和匝数都占又是,结合吸起铁块的测力计读数中丙的读数更高。所以,丙磁性最强,应选C选项。
(1)为了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强度的关系,小科应当选择线圈匝数相同但电流强度不同的电磁铁进行实验。根据题目描述,甲和丙的线圈匝数都是50圈,而乙的线圈匝数是30圈。因此,为了研究电流强度对磁性强弱的影响,小科应当选择线圈匝数相同的情况,即甲和丙进行实验。选B。
(2)在甲和乙的实验数据中,异常数据是0.12牛,因为第一次、第二次测量甲的数据都为0.26牛,第三次与前两次差距过大,这是不符合预期的。可能的原因是电池的电量不足,导致甲的电磁铁第三次数据测量不准确,选B。
(3)选择乙和丙来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不科学,因为对比实验应当只改变一个条件,而乙和丙不仅电流强度不同,线圈匝数也不同。这样无法确定是哪个因素影响了磁性强弱。
(4)如果在上图中选择一个磁性最强的电磁铁来继续研究,应当选择线圈匝数最多且电流强度最大的电磁铁。根据题目描述,甲和丙的线圈匝数相同,但丙有两块电池电流强度大于甲,而乙的线圈匝数少于甲和丙。因此,丙的磁性应该是最强的。选C。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