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眉山天府新区府河学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眉山天府新区府河学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1 11:50:34

文档简介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眉山天府新区府河学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选择:请把正确的答案字母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涂黑。(每题1分,共10分)
1.(2024六上·彭山期中)如图甲、乙所示,两个装水的玻璃容器的水中各有一个小球。从容器侧面观察,两个小球大小相同。如果将小球从水中取出比较,结果是(  )。
A.甲容器里的小球大
B.乙容器里的小球大
C.两个容器里的小球一样大
【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观察可知,甲玻璃容器是凸面的,相当于一个凸面镜,具有放大功能,乙容器是一个屏幕玻璃面,不具有放大功能,两个容器中的小球在外面看起来一样大,由于甲小球被放大后才和乙里面小球看起来一样大,乙没有被放大,说明原本小球是乙里面的更大。选项B正确。
2.(2024六上·彭山期中)下面关于细胞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草履虫就是一个细胞
B.单个细胞是没有生命的,只有多个细胞组合才有生命
C.细胞是不会变化的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A选项,草履虫属于单细胞生物,整个生物体仅由一个细胞构成,这个细胞能独立完成呼吸、繁殖等所有生命活动,因此,A选项描述正确。
B选项,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衣藻)的单个细胞就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具有生命特征,并非只有多个细胞组合才有生命,该选项描述错误。
C选项,细胞会经历生长、分裂、分化等变化(如人体细胞的分裂产生新细胞,植物细胞的分化形成不同组织),并非不会变化,该选项描述错误。因此,应选A选项。
3.(2024六上·彭山期中)新冠病毒非常小,只有不到100纳米,科学家们在观察新冠病毒时,需要用到的科学仪器是(  )。
A.放大镜 B.电子显微镜 C.光学显微镜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A选项,放大镜的放大倍数通常较低(一般几倍到几十倍),无法观察到纳米级的新冠病毒,该选项错误。
B选项,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成像,放大倍数可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倍,能够清晰观察到尺寸仅几十纳米的新冠病毒,该选项正确。
C选项,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有限(最高约2000倍),其分辨率无法突破光的波长限制,无法观察到纳米级的微小结构,该选项错误。因此,应选B选项。
4.(2024六上·彭山期中)下列环境中,最容易采集到微生物的是(  )。
A.自来水中 B.纯净水中 C.鱼缸、池塘水中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但温暖、潮湿、含有有机物的环境更适合微生物生存和繁殖。
A选项,自来水经过消毒处理(如加氯),微生物数量被大幅杀灭和控制,且水中有机物含量低,不利于微生物大量繁殖,因此微生物较少。
B选项,纯净水经过深度过滤和处理,几乎不含杂质、有机物和微生物,属于极洁净的环境,很难采集到微生物。
C选项,鱼缸和池塘水处于自然或半自然环境中,水中含有动植物残体、藻类等有机物,且温度适宜、水分充足,为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提供了理想的生存条件,因此微生物数量多,最容易采集到。因此,应选C选项。
5.(2024六上·彭山期中)乌鲁木齐比北京晚迎来黎明,其原因与(  )无关。
A.北京位于乌鲁木齐的东边
B.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答案】B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球体,且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这种自转导致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东边的地区会先被太阳照亮,更早迎来黎明;西边的地区则后被照亮,更晚迎来黎明。乌鲁木齐比北京晚迎来黎明,正是因为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受地球自转方向影响,东边的北京先见到太阳。
A选项,北京的经度比乌鲁木齐更靠东(北京约东经116°,乌鲁木齐约东经87°)。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时,东边的地点会先进入白天,因此北京在东边,是乌鲁木齐晚迎来黎明的直接原因之一,该选项与现象相关。
B选项,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而非自东向西。如果地球真的自东向西转,会出现西边的地区先迎来黎明(与实际现象相反)。该选项描述的自转方向错误,且与乌鲁木齐比北京晚迎来黎明的现象毫无关联,符合题意。
C选项,这是地球自转的正确方向,也是“黎明东早西晚”现象的根本原因。正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北京才会比西边的乌鲁木齐早迎来黎明,该选项与现象直接相关。
因此,乌鲁木齐比北京晚迎来黎明的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且北京位于乌鲁木齐东边。而地球自东向西自转是错误的描述,与该现象无关,应选B选项。
6.(2024六上·彭山期中)下面四种假说,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③地球绕着太阳转但不自转
④太阳自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因为太阳照射到地球不同的地方,太阳自转,地球不转时太阳只能照射到地球的一面,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7.(2024六上·彭山期中)小明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某生物玻片标本时的视野如图所示,若要使视野中的物体移动到中间,应向(  )方向移动玻片标本。
A.右下 B.左上 C.左下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玻片标本实际图像的上下、左右均颠倒的像。题目中,视野里的物体在左上方。由于显微镜成倒像,实际玻片标本上的物体,位置也是左上方(因为物像的颠倒,本质是玻片移动方向与物像移动方向相反)。要让视野中的物像移到中央,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需与物像当前位置“同向”,物像在视野左上方,若想让物像到中央,需把玻片上的物体往中央拉,即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此时,物像会因“倒像原理”,同步向右下方移动,最终到达视野中央。综上所述,应选B选项。
8.(2024六上·彭山期中)除了土圭,我还知道古人利用日影制作出了(  )来测时间。
A.沙漏 B.漏壶 C.日晷
【答案】C
【知识点】日晷
【解析】【分析】 A选项,沙漏是利用沙子的匀速流动计时,依靠沙子的数量减少计量时间,和日影毫无关系,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漏壶(也叫水钟),利用水的匀速滴落或流动计时,依靠水的体积变化计量时间,同样和日影没有关联,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日晷是典型的利用日影计时的工具。它通过太阳照射晷针,影子投射在刻有刻度的晷面上,根据影子的方位和长度变化判断时间,完全基于“太阳位置变化→影子移动→对应时间刻度”,与题目中利用日影的条件匹配。因此,应选C选项。
9.(2024六上·彭山期中)“日心说”认为:地球是在运动的,并且(  )自转一周。
A.12小时 B.24小时 C.一个月
【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日心说”由哥白尼提出,其核心观点包括“地球是运动的”,具体分为:地球自转指的是地球绕自身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地球公转指的是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运行。地球自转一周,会形成一次昼夜交替,而这一周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一天。
A选项,12小时是半天的时间,仅为自转周期的一半,不符合昼夜交替一次的实际现象,不符合题意;
B选项,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天),这与昼夜交替一次的时间对应,符合科学事实;
C选项,一个月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近似周期,与地球自转无关,远超昼夜交替的时间,不符合。
综上所述,应选B选项。
10.(2024六上·彭山期中)极昼(极夜)现象与(  )无关。
A.地球自转 B.月球公转 C.地球公转
【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倾斜且倾斜方向不变(倾斜角约66.5°)。当北半球对着太阳时,北极地区长期受太阳照射,出现极昼;南极地区长期照不到太阳,出现极夜(南半球对着太阳时则相反)。这一现象的核心与地球的公转和地轴倾斜相关。
A选项,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的旋转,周期约24小时,形成昼夜交替。虽然极昼、极夜的本质是 长期昼夜,但地球自转是昼夜现象的基础(没有自转,就没有昼夜之分),因此极昼、极夜现象与自转存在间接关联,不符合题意;
B选项,月球公转是月球绕地球的运动,周期约一个月,主要影响潮汐、月相变化等现象。月球运动与地球的昼夜、四季、极昼极夜等现象无关,极昼极夜仅由地球自身的公转和地轴倾斜导致,与月球公转毫无关联,符合题意;
C选项,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约一年,结合地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是极昼、极夜现象形成的直接原因(如夏至时北极圈出现极昼,冬至时南极圈出现极昼),不符合题意。因此,极昼极夜现象的成因聚焦于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与地球自转有间接关联,而与月球公转完全无关。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二、判断(每题1分,共10分)
11.(2024六上·彭山期中)在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时,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是为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限制微生物的活动范围。
12.(2024六上·彭山期中)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时,他在显微镜下看到了许多排列整齐的、类似小房间的结构,这些结构之间有明显的分隔,将其命名为“细胞”,是第一个发现细胞并为其命名的科学家,因此本题表述正确。
13.(2024六上·彭山期中)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是气孔。(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是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含有叶绿素的结构,能够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核心场所。而气孔是叶片表面的小孔,主要作用是气体交换(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和水蒸气),并非光合作用的进行场所。因此该表述错误。
14.(2024六上·彭山期中)霉菌可以用于食品加工,所以发了霉的食物是可以吃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解答】发了霉的食品中一般有有毒细菌,不可以食用。
【分析】本题考查菌的食用。
15.(2024六上·彭山期中)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没有任何影响。(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有显著影响:昼夜交替使生物形成昼夜节律,例如向日葵白天花盘朝向太阳,夜间闭合;蝙蝠、猫头鹰等动物夜间活动,而蜜蜂、蝴蝶等白天活动。四季变化带来温度、光照等环境变化,生物会随之调整,比如树木春季发芽、秋季落叶,候鸟冬季南迁、夏季北返,青蛙等动物冬季冬眠适应寒冷。因此,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生存、行为和生长有重要影响,该表述错误。
16.(2024六上·彭山期中)一年中,地球上的每一个地方都会有四季变化。(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上并非每一个地方都有四季变化。四季变化主要是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导致不同地区在一年中接收的太阳光照强度和时间不同而形成的,这一现象主要出现在温带地区。而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季节差异不明显;在南北极的极地地区,常年寒冷,主要只有极昼和极夜的交替,没有明显的四季区分,因此该表述错误。
17.(2024六上·彭山期中)圭表是我国古代通过正午日影长度判断时间的工具,一年当中,正午影子长度最长的时间是夏至。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日影与方向
【解析】【分析】圭表是我国古代利用正午日影长度变化判断时间和节气的工具。一年中,正午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相关:太阳高度越低,影子越长;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高,此时影子最短;而冬至时,太阳高度最低,正午影子长度才是一年中最长的,因此该表述错误。
18.(2024六上·彭山期中)中国“天眼之父”是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是该项目的发起者和总工程师,他带领团队历经22年筹备和建设,最终使“天眼”成功落成启用,因此被尊称为“天眼之父”,该表述正确。
19.(2024六上·彭山期中)四季的成因与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没有关系。(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考查四季的成因,地球的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地球距离太阳太远了,所以地球和太阳的远近对地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20.(2024六上·彭山期中)蝴蝶属于夜行性动物。(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动物按活动时间可分为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昼行性动物多在白天活动,依赖阳光寻找食物、繁殖等;夜行性动物则主要在夜间活动,具有适应黑暗环境的特征(如发达的听觉或嗅觉)。
蝴蝶的活动依赖阳光,它们通常在白天飞舞、吸食花蜜,其视觉和活动习性都适应白天的环境。而夜行性动物的典型代表有蝙蝠、猫头鹰、萤火虫等。因此蝴蝶属于昼行性动物,该表述错误。
三、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21.(2024六上·彭山期中)显微镜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这个观察工具是由两个   组合起来的,镜片的形状特点是中央   、边缘   。
【答案】凸透镜;厚;薄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作为探索微观世界的重要工具,其核心工作原理依赖于光学镜片的组合。显微镜能实现放大功能,关键在于它的两个核心光学部件,即目镜和物镜,这两个部件本质上都是凸透镜。目镜位于显微镜的上端,靠近观察者的眼睛;物镜则安装在转换器上,靠近被观察的标本。这两个凸透镜相互配合,通过两次放大作用(物镜先将标本放大成实像,目镜再将实像进一步放大成虚像),最终实现对微小物体的清晰观察,将人类带入肉眼无法直接感知的微观世界。因此,第1空填凸透镜;
凸透镜的镜片形状具有显著特点:中央厚、边缘薄。这种特殊的曲面结构使得光线穿过镜片时会发生折射,并且能将平行光线会聚到一点(即焦点)。利用这一特性,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才能通过折射光线改变光路,将微小的物体放大到肉眼可见的程度。因此,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的观察工具,镜片的形状特点是中央厚、边缘薄,第2空填厚;第3空填薄。
22.(2024六上·彭山期中)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做   。
【答案】赤道
【知识点】地球仪
【解析】【分析】赤道,地理学术语,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
23.(2024六上·彭山期中)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被观察物体的图像也被放得越   ,但观察的范围就越   。
【答案】大;小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考查放大镜的使用,放大镜的倍数越大,物像被放的越大,视野范围会越小。
24.(2024六上·彭山期中)地球的结构由   、   、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其中地壳厚度约17千米。
【答案】地核;地幔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的内部结构从核心到外层可分为多个圈层,完整的结构组成包括地核、地幔、地壳,再加上包裹在地球最外层的大气层。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主要由铁、镍等重金属元素组成,分为内核和外核,温度极高,压力极大。地幔位于地核和地壳之间,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占比最高的圈层,厚度约2900千米,对地球的地质活动有重要影响。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是人类直接生活和活动的圈层,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因此,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第1空填地核;第2空填地幔。
25.(2024六上·彭山期中)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同时,绕地轴自转约   周,且地球公转方向:   。
【答案】365;自西向东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同时进行着两种重要的运动,即公转和自转。地球绕太阳进行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个回归年,约为365天。在完成这一周公转的过程中,地球同时围绕自身的地轴进行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一天)。因此,地球公转一周时,自转的周数约为365周(365天×1周/天),故第1空填365;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这一方向决定了地球上四季的更替顺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等。无论是公转还是自转,地球的运动方向一致,均为自西向东,这是太阳系天体运动的普遍规律之一,故第2空填自西向东。
综上,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同时,绕地轴自转约365周,且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8分)
26.(2024六上·彭山期中)“地心说”和“日心说”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
【答案】相同点:都承认地球是一个球体。
不同点: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是不动的,周围的一切天体都绕着地球转;
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运动的,行星及周围天体都绕着太阳转。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探索宇宙结构时形成的两种核心理论,它们在对宇宙的认知上既有共性,也存在本质差异:
(1)相同点
承认地球是球体:两种学说都摆脱了早期“天圆地方”的朴素认知,明确认为地球是一个球形天体,这是对地球形状的基础共识,也是当时天文观测的重要成果。
(2)不同点
①宇宙中心的认知不同
“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处于宇宙的核心位置,所有天体的运动都围绕地球展开。
“日心说”则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
②地球运动状态的观点不同
“地心说”主张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既没有绕自身地轴的自转,也没有绕其他天体的公转,所有天体的东升西落等现象都被解释为天体围绕地球运动的结果。
“日心说”则明确提出地球是运动的:一方面地球会绕自身的地轴自转(这一观点解释了昼夜交替现象),另一方面地球会围绕太阳公转(这一观点解释了四季更替和行星运行规律)。
综上,两种学说的核心差异在于对“宇宙中心”和“地球运动状态”的认知,而“日心说”的提出是人类宇宙观从直观经验向科学理性的重要跨越。
27.(2024六上·彭山期中)请列举微生物对我们的健康生活有利有害之处。(至少各两条)
【答案】有利之处:食品发酵、生物制药等;有害之处:引起疾病、食物腐败等。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对我们的健康生活有利之处除了食品发酵、生物制药外,还包括帮助消化、维持免疫平衡等;有害之处除了引起疾病、食物腐败外,还会导致皮肤感染、影响物品质量等。具体如下:
(1)有利之处
①食品发酵:许多食品的制作都依赖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如酸奶、面包、酒等。微生物能够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转化为更易被人体吸收的形式,同时赋予食品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②生物制药:微生物在制药领域应用广泛,通过微生物发酵可以生产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等药物。还可对微生物进行基因改造,使其成为抗肿瘤药物的 “运输车”,携带激活免疫系统的成分,用于癌症治疗等。
③帮助消化:人体肠道内栖息着大量微生物,如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它们可以分解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有益物质,帮助人体消化食物,促进营养吸收,还能降低炎症疾病发病率,维持人体健康平衡。
(2)有害之处
①引起疾病:许多微生物是病原体,可导致人体患病,如流感病毒能引起流感,结核杆菌可引发肺结核,幽门螺杆菌与胃溃疡、胃炎等疾病相关。
②食物腐败:微生物在食物上生长繁殖,会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产生异味、毒素等,使食物变质腐败,缩短食物的保质期,造成食物浪费。例如,霉菌可在面包等食物上生长,产生霉菌毒素。
③导致皮肤感染: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抵御外界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但当皮肤的屏障功能受损或接触到大量致病微生物时,就容易发生感染。如真菌可引起手癣、足癣等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粗糙、脱屑、瘙痒等。
④影响物品质量:一些微生物会对木材、纸张、皮革等材料产生破坏作用,导致物品老化、变质,影响其使用性能和寿命。例如,霉菌会使木材发霉,降低木材的强度和美观度。
五、观察与实验:(共12分)
28.(2024六上·彭山期中)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在探究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实验中,我们用蜡烛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模拟地球。请观察模拟实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到   位置时,北半球是夏季。
(2)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到   位置时,北京地区正午日影最长。
(3)当地球从A位置运行到B位置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   (填“升高”或“降低”)。
【答案】A;C;降低
【知识点】四季的特征;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是地球按固定轨道、自西向东绕太阳转动,周期约一年。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密切相关。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且方向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1)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地轴是倾斜的,这就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会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产生了四季更替。当处于图中A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此时北半球处于夏季。以我国为例,夏季时,阳光充足,植物生长旺盛,人们会穿轻薄的衣物,并且会开展一些与夏季相关的活动,比如去海边度假、游泳等。
(2)地球公转至C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是北半球一年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就越长。北京位于北半球,在C位置时,太阳光线斜射得最为厉害,所以正午时物体的影子最长。像天安门广场上的旗杆,在这一天正午时的影子会比其他时候长得多。
(3)A位置是北半球的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气温较高。而从A位置运行到B位置,也就是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逐渐减少。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变少,大气温度逐渐降低,天气会慢慢转凉,人们会逐渐减少短袖短裤的穿着,开始增添一些较厚的衣物。综上所述,第1空填A;第2空填C;第3空填降低。
29.(2024六上·彭山期中)探索微小世界。
纸币的使用频率越高,纸币上的细菌数量越多。某科技活动小组从银行、商店、农贸市场及医院收费处随机采集6种面值的纸币样品各30张,分别用无菌生理盐水漂洗各种纸币,对洗出液进行细菌培养,测得如下表的数据。
面值 5角 1元 5元 10元 50元 100元
细菌总数(个) 147400 98800 363150 145500 25700 12250
每张的细菌数(个) 4913 3293 12105 4850 857 408
每平方厘米的细菌数(个) 34 19 75 25 4 2
(1)由表中数据可以推测,   元面值纸币的使用频率最高。疾病传播可能性大。
(2)想取上面的纸币来观察细菌,现组装简易显微镜的步骤:①找到最大、最清晰的图像;②固定镜片后观察;③上下调整镜片距离。正确的顺序是(  )。
A.②③① B.③①② C.①③②
(3)探究结束之后,他们继续利用显微镜观察了许多细胞,如下图所示,请把细胞图像与其对应的名称用线连起来。
【答案】(1)5
(2)B
(3)
【知识点】生物细胞;微生物;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细胞作为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在生命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病毒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没有细胞,病毒就无法获取物质和能量,不能进行生命活动。总之,细胞对于生物体的结构构建和生命活动的维持至关重要,即便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其生命活动也高度依赖细胞。
(1)微生物(如细菌)在环境中分布广泛,且会因环境条件(如物品被接触、使用的频率)不同,数量有差异。题目中依据“纸币使用频率越高,细菌数量越多”这一规律,对比表格里“每平方厘米的细菌数”,5元面值的“每平方厘米细菌数”是75个,在各面值里最大。这意味着5元纸币接触人、流通的次数多,所以推测其使用频率最高,因此第1空填5。
(2)组装、使用简易显微镜有规范流程。要先通过上下调整镜片距离(对应步骤③),让观察的物体(如纸币上细菌)初步成像;接着微调找到最大、最清晰的图像(对应步骤①),这是为了获得良好观察效果;最后固定镜片,方便稳定观察(对应步骤②)。因此,正确的顺序是顺序③①②,应选B。
(3)①洋葱表皮细胞:来自植物,在观察时,它是排列整齐的长方形“小格子”。对应图一,符合植物表皮细胞“紧密排列、有细胞壁”的形态,所以是洋葱表皮细胞 。
②人体血液红细胞:观察到的红细胞,是一个个独立的、中间稍凹的圆饼状,对应图二,因为红细胞运输氧气,形态圆饼状方便流动,所以是人体血液红细胞 。
③叶肉细胞:叶肉细胞属于植物细胞,观察时能看到细胞排列相对松散(因有叶绿体等结构,且要进行光合作用),对应图三,符合植物叶肉“有叶绿体、形态多样但相对舒展”的特点,所以是叶肉细胞 。因此,图一是洋葱表皮细胞;图二是人体血液红细胞;图三是叶肉细胞。
(1)通过面值纸币上每平方厘米的细菌数反映使用频率,细菌数越多,说明使用频率越高。分析图表可知,每张5元面值纸币每平方厘米的细菌数最多,所以使用频率最高。
(2)对于组装简易显微镜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③上下调整镜片距离;①找到最大、最清晰的图像; ②固定镜片后观察。所以正确的顺序是 ③①②,选B。
(3)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植物的细胞一般是棱角分明的,而动物的细胞一般是圆形的。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形,有叶绿体等结构;人体血液红细胞呈两面凹圆盘状;叶肉细胞的细胞壁薄,液泡大,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大量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蛙的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 / 1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眉山天府新区府河学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选择:请把正确的答案字母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涂黑。(每题1分,共10分)
1.(2024六上·彭山期中)如图甲、乙所示,两个装水的玻璃容器的水中各有一个小球。从容器侧面观察,两个小球大小相同。如果将小球从水中取出比较,结果是(  )。
A.甲容器里的小球大
B.乙容器里的小球大
C.两个容器里的小球一样大
2.(2024六上·彭山期中)下面关于细胞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草履虫就是一个细胞
B.单个细胞是没有生命的,只有多个细胞组合才有生命
C.细胞是不会变化的
3.(2024六上·彭山期中)新冠病毒非常小,只有不到100纳米,科学家们在观察新冠病毒时,需要用到的科学仪器是(  )。
A.放大镜 B.电子显微镜 C.光学显微镜
4.(2024六上·彭山期中)下列环境中,最容易采集到微生物的是(  )。
A.自来水中 B.纯净水中 C.鱼缸、池塘水中
5.(2024六上·彭山期中)乌鲁木齐比北京晚迎来黎明,其原因与(  )无关。
A.北京位于乌鲁木齐的东边
B.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6.(2024六上·彭山期中)下面四种假说,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③地球绕着太阳转但不自转
④太阳自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7.(2024六上·彭山期中)小明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某生物玻片标本时的视野如图所示,若要使视野中的物体移动到中间,应向(  )方向移动玻片标本。
A.右下 B.左上 C.左下
8.(2024六上·彭山期中)除了土圭,我还知道古人利用日影制作出了(  )来测时间。
A.沙漏 B.漏壶 C.日晷
9.(2024六上·彭山期中)“日心说”认为:地球是在运动的,并且(  )自转一周。
A.12小时 B.24小时 C.一个月
10.(2024六上·彭山期中)极昼(极夜)现象与(  )无关。
A.地球自转 B.月球公转 C.地球公转
二、判断(每题1分,共10分)
11.(2024六上·彭山期中)在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时,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是为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  )
12.(2024六上·彭山期中)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  )
13.(2024六上·彭山期中)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是气孔。(  )
14.(2024六上·彭山期中)霉菌可以用于食品加工,所以发了霉的食物是可以吃的。(  )
15.(2024六上·彭山期中)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没有任何影响。(  )
16.(2024六上·彭山期中)一年中,地球上的每一个地方都会有四季变化。(  )
17.(2024六上·彭山期中)圭表是我国古代通过正午日影长度判断时间的工具,一年当中,正午影子长度最长的时间是夏至。 (  )
18.(2024六上·彭山期中)中国“天眼之父”是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  )
19.(2024六上·彭山期中)四季的成因与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没有关系。(  )
20.(2024六上·彭山期中)蝴蝶属于夜行性动物。(  )
三、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21.(2024六上·彭山期中)显微镜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这个观察工具是由两个   组合起来的,镜片的形状特点是中央   、边缘   。
22.(2024六上·彭山期中)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做   。
23.(2024六上·彭山期中)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被观察物体的图像也被放得越   ,但观察的范围就越   。
24.(2024六上·彭山期中)地球的结构由   、   、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其中地壳厚度约17千米。
25.(2024六上·彭山期中)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同时,绕地轴自转约   周,且地球公转方向:   。
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8分)
26.(2024六上·彭山期中)“地心说”和“日心说”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
27.(2024六上·彭山期中)请列举微生物对我们的健康生活有利有害之处。(至少各两条)
五、观察与实验:(共12分)
28.(2024六上·彭山期中)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在探究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实验中,我们用蜡烛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模拟地球。请观察模拟实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到   位置时,北半球是夏季。
(2)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到   位置时,北京地区正午日影最长。
(3)当地球从A位置运行到B位置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   (填“升高”或“降低”)。
29.(2024六上·彭山期中)探索微小世界。
纸币的使用频率越高,纸币上的细菌数量越多。某科技活动小组从银行、商店、农贸市场及医院收费处随机采集6种面值的纸币样品各30张,分别用无菌生理盐水漂洗各种纸币,对洗出液进行细菌培养,测得如下表的数据。
面值 5角 1元 5元 10元 50元 100元
细菌总数(个) 147400 98800 363150 145500 25700 12250
每张的细菌数(个) 4913 3293 12105 4850 857 408
每平方厘米的细菌数(个) 34 19 75 25 4 2
(1)由表中数据可以推测,   元面值纸币的使用频率最高。疾病传播可能性大。
(2)想取上面的纸币来观察细菌,现组装简易显微镜的步骤:①找到最大、最清晰的图像;②固定镜片后观察;③上下调整镜片距离。正确的顺序是(  )。
A.②③① B.③①② C.①③②
(3)探究结束之后,他们继续利用显微镜观察了许多细胞,如下图所示,请把细胞图像与其对应的名称用线连起来。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观察可知,甲玻璃容器是凸面的,相当于一个凸面镜,具有放大功能,乙容器是一个屏幕玻璃面,不具有放大功能,两个容器中的小球在外面看起来一样大,由于甲小球被放大后才和乙里面小球看起来一样大,乙没有被放大,说明原本小球是乙里面的更大。选项B正确。
2.【答案】A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A选项,草履虫属于单细胞生物,整个生物体仅由一个细胞构成,这个细胞能独立完成呼吸、繁殖等所有生命活动,因此,A选项描述正确。
B选项,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衣藻)的单个细胞就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具有生命特征,并非只有多个细胞组合才有生命,该选项描述错误。
C选项,细胞会经历生长、分裂、分化等变化(如人体细胞的分裂产生新细胞,植物细胞的分化形成不同组织),并非不会变化,该选项描述错误。因此,应选A选项。
3.【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A选项,放大镜的放大倍数通常较低(一般几倍到几十倍),无法观察到纳米级的新冠病毒,该选项错误。
B选项,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成像,放大倍数可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倍,能够清晰观察到尺寸仅几十纳米的新冠病毒,该选项正确。
C选项,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有限(最高约2000倍),其分辨率无法突破光的波长限制,无法观察到纳米级的微小结构,该选项错误。因此,应选B选项。
4.【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但温暖、潮湿、含有有机物的环境更适合微生物生存和繁殖。
A选项,自来水经过消毒处理(如加氯),微生物数量被大幅杀灭和控制,且水中有机物含量低,不利于微生物大量繁殖,因此微生物较少。
B选项,纯净水经过深度过滤和处理,几乎不含杂质、有机物和微生物,属于极洁净的环境,很难采集到微生物。
C选项,鱼缸和池塘水处于自然或半自然环境中,水中含有动植物残体、藻类等有机物,且温度适宜、水分充足,为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提供了理想的生存条件,因此微生物数量多,最容易采集到。因此,应选C选项。
5.【答案】B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球体,且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这种自转导致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东边的地区会先被太阳照亮,更早迎来黎明;西边的地区则后被照亮,更晚迎来黎明。乌鲁木齐比北京晚迎来黎明,正是因为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受地球自转方向影响,东边的北京先见到太阳。
A选项,北京的经度比乌鲁木齐更靠东(北京约东经116°,乌鲁木齐约东经87°)。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时,东边的地点会先进入白天,因此北京在东边,是乌鲁木齐晚迎来黎明的直接原因之一,该选项与现象相关。
B选项,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而非自东向西。如果地球真的自东向西转,会出现西边的地区先迎来黎明(与实际现象相反)。该选项描述的自转方向错误,且与乌鲁木齐比北京晚迎来黎明的现象毫无关联,符合题意。
C选项,这是地球自转的正确方向,也是“黎明东早西晚”现象的根本原因。正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北京才会比西边的乌鲁木齐早迎来黎明,该选项与现象直接相关。
因此,乌鲁木齐比北京晚迎来黎明的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且北京位于乌鲁木齐东边。而地球自东向西自转是错误的描述,与该现象无关,应选B选项。
6.【答案】A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因为太阳照射到地球不同的地方,太阳自转,地球不转时太阳只能照射到地球的一面,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7.【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玻片标本实际图像的上下、左右均颠倒的像。题目中,视野里的物体在左上方。由于显微镜成倒像,实际玻片标本上的物体,位置也是左上方(因为物像的颠倒,本质是玻片移动方向与物像移动方向相反)。要让视野中的物像移到中央,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需与物像当前位置“同向”,物像在视野左上方,若想让物像到中央,需把玻片上的物体往中央拉,即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此时,物像会因“倒像原理”,同步向右下方移动,最终到达视野中央。综上所述,应选B选项。
8.【答案】C
【知识点】日晷
【解析】【分析】 A选项,沙漏是利用沙子的匀速流动计时,依靠沙子的数量减少计量时间,和日影毫无关系,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漏壶(也叫水钟),利用水的匀速滴落或流动计时,依靠水的体积变化计量时间,同样和日影没有关联,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日晷是典型的利用日影计时的工具。它通过太阳照射晷针,影子投射在刻有刻度的晷面上,根据影子的方位和长度变化判断时间,完全基于“太阳位置变化→影子移动→对应时间刻度”,与题目中利用日影的条件匹配。因此,应选C选项。
9.【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日心说”由哥白尼提出,其核心观点包括“地球是运动的”,具体分为:地球自转指的是地球绕自身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地球公转指的是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运行。地球自转一周,会形成一次昼夜交替,而这一周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一天。
A选项,12小时是半天的时间,仅为自转周期的一半,不符合昼夜交替一次的实际现象,不符合题意;
B选项,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天),这与昼夜交替一次的时间对应,符合科学事实;
C选项,一个月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近似周期,与地球自转无关,远超昼夜交替的时间,不符合。
综上所述,应选B选项。
10.【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倾斜且倾斜方向不变(倾斜角约66.5°)。当北半球对着太阳时,北极地区长期受太阳照射,出现极昼;南极地区长期照不到太阳,出现极夜(南半球对着太阳时则相反)。这一现象的核心与地球的公转和地轴倾斜相关。
A选项,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的旋转,周期约24小时,形成昼夜交替。虽然极昼、极夜的本质是 长期昼夜,但地球自转是昼夜现象的基础(没有自转,就没有昼夜之分),因此极昼、极夜现象与自转存在间接关联,不符合题意;
B选项,月球公转是月球绕地球的运动,周期约一个月,主要影响潮汐、月相变化等现象。月球运动与地球的昼夜、四季、极昼极夜等现象无关,极昼极夜仅由地球自身的公转和地轴倾斜导致,与月球公转毫无关联,符合题意;
C选项,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约一年,结合地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是极昼、极夜现象形成的直接原因(如夏至时北极圈出现极昼,冬至时南极圈出现极昼),不符合题意。因此,极昼极夜现象的成因聚焦于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与地球自转有间接关联,而与月球公转完全无关。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11.【答案】正确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限制微生物的活动范围。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时,他在显微镜下看到了许多排列整齐的、类似小房间的结构,这些结构之间有明显的分隔,将其命名为“细胞”,是第一个发现细胞并为其命名的科学家,因此本题表述正确。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是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含有叶绿素的结构,能够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核心场所。而气孔是叶片表面的小孔,主要作用是气体交换(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和水蒸气),并非光合作用的进行场所。因此该表述错误。
14.【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解答】发了霉的食品中一般有有毒细菌,不可以食用。
【分析】本题考查菌的食用。
15.【答案】错误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有显著影响:昼夜交替使生物形成昼夜节律,例如向日葵白天花盘朝向太阳,夜间闭合;蝙蝠、猫头鹰等动物夜间活动,而蜜蜂、蝴蝶等白天活动。四季变化带来温度、光照等环境变化,生物会随之调整,比如树木春季发芽、秋季落叶,候鸟冬季南迁、夏季北返,青蛙等动物冬季冬眠适应寒冷。因此,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生存、行为和生长有重要影响,该表述错误。
16.【答案】错误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上并非每一个地方都有四季变化。四季变化主要是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导致不同地区在一年中接收的太阳光照强度和时间不同而形成的,这一现象主要出现在温带地区。而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季节差异不明显;在南北极的极地地区,常年寒冷,主要只有极昼和极夜的交替,没有明显的四季区分,因此该表述错误。
17.【答案】错误
【知识点】日影与方向
【解析】【分析】圭表是我国古代利用正午日影长度变化判断时间和节气的工具。一年中,正午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相关:太阳高度越低,影子越长;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高,此时影子最短;而冬至时,太阳高度最低,正午影子长度才是一年中最长的,因此该表述错误。
18.【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是该项目的发起者和总工程师,他带领团队历经22年筹备和建设,最终使“天眼”成功落成启用,因此被尊称为“天眼之父”,该表述正确。
19.【答案】正确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考查四季的成因,地球的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地球距离太阳太远了,所以地球和太阳的远近对地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20.【答案】错误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动物按活动时间可分为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昼行性动物多在白天活动,依赖阳光寻找食物、繁殖等;夜行性动物则主要在夜间活动,具有适应黑暗环境的特征(如发达的听觉或嗅觉)。
蝴蝶的活动依赖阳光,它们通常在白天飞舞、吸食花蜜,其视觉和活动习性都适应白天的环境。而夜行性动物的典型代表有蝙蝠、猫头鹰、萤火虫等。因此蝴蝶属于昼行性动物,该表述错误。
21.【答案】凸透镜;厚;薄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作为探索微观世界的重要工具,其核心工作原理依赖于光学镜片的组合。显微镜能实现放大功能,关键在于它的两个核心光学部件,即目镜和物镜,这两个部件本质上都是凸透镜。目镜位于显微镜的上端,靠近观察者的眼睛;物镜则安装在转换器上,靠近被观察的标本。这两个凸透镜相互配合,通过两次放大作用(物镜先将标本放大成实像,目镜再将实像进一步放大成虚像),最终实现对微小物体的清晰观察,将人类带入肉眼无法直接感知的微观世界。因此,第1空填凸透镜;
凸透镜的镜片形状具有显著特点:中央厚、边缘薄。这种特殊的曲面结构使得光线穿过镜片时会发生折射,并且能将平行光线会聚到一点(即焦点)。利用这一特性,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才能通过折射光线改变光路,将微小的物体放大到肉眼可见的程度。因此,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的观察工具,镜片的形状特点是中央厚、边缘薄,第2空填厚;第3空填薄。
22.【答案】赤道
【知识点】地球仪
【解析】【分析】赤道,地理学术语,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
23.【答案】大;小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考查放大镜的使用,放大镜的倍数越大,物像被放的越大,视野范围会越小。
24.【答案】地核;地幔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的内部结构从核心到外层可分为多个圈层,完整的结构组成包括地核、地幔、地壳,再加上包裹在地球最外层的大气层。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主要由铁、镍等重金属元素组成,分为内核和外核,温度极高,压力极大。地幔位于地核和地壳之间,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占比最高的圈层,厚度约2900千米,对地球的地质活动有重要影响。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是人类直接生活和活动的圈层,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因此,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第1空填地核;第2空填地幔。
25.【答案】365;自西向东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同时进行着两种重要的运动,即公转和自转。地球绕太阳进行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个回归年,约为365天。在完成这一周公转的过程中,地球同时围绕自身的地轴进行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一天)。因此,地球公转一周时,自转的周数约为365周(365天×1周/天),故第1空填365;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这一方向决定了地球上四季的更替顺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等。无论是公转还是自转,地球的运动方向一致,均为自西向东,这是太阳系天体运动的普遍规律之一,故第2空填自西向东。
综上,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同时,绕地轴自转约365周,且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26.【答案】相同点:都承认地球是一个球体。
不同点: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是不动的,周围的一切天体都绕着地球转;
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运动的,行星及周围天体都绕着太阳转。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探索宇宙结构时形成的两种核心理论,它们在对宇宙的认知上既有共性,也存在本质差异:
(1)相同点
承认地球是球体:两种学说都摆脱了早期“天圆地方”的朴素认知,明确认为地球是一个球形天体,这是对地球形状的基础共识,也是当时天文观测的重要成果。
(2)不同点
①宇宙中心的认知不同
“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处于宇宙的核心位置,所有天体的运动都围绕地球展开。
“日心说”则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
②地球运动状态的观点不同
“地心说”主张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既没有绕自身地轴的自转,也没有绕其他天体的公转,所有天体的东升西落等现象都被解释为天体围绕地球运动的结果。
“日心说”则明确提出地球是运动的:一方面地球会绕自身的地轴自转(这一观点解释了昼夜交替现象),另一方面地球会围绕太阳公转(这一观点解释了四季更替和行星运行规律)。
综上,两种学说的核心差异在于对“宇宙中心”和“地球运动状态”的认知,而“日心说”的提出是人类宇宙观从直观经验向科学理性的重要跨越。
27.【答案】有利之处:食品发酵、生物制药等;有害之处:引起疾病、食物腐败等。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对我们的健康生活有利之处除了食品发酵、生物制药外,还包括帮助消化、维持免疫平衡等;有害之处除了引起疾病、食物腐败外,还会导致皮肤感染、影响物品质量等。具体如下:
(1)有利之处
①食品发酵:许多食品的制作都依赖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如酸奶、面包、酒等。微生物能够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转化为更易被人体吸收的形式,同时赋予食品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②生物制药:微生物在制药领域应用广泛,通过微生物发酵可以生产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等药物。还可对微生物进行基因改造,使其成为抗肿瘤药物的 “运输车”,携带激活免疫系统的成分,用于癌症治疗等。
③帮助消化:人体肠道内栖息着大量微生物,如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它们可以分解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有益物质,帮助人体消化食物,促进营养吸收,还能降低炎症疾病发病率,维持人体健康平衡。
(2)有害之处
①引起疾病:许多微生物是病原体,可导致人体患病,如流感病毒能引起流感,结核杆菌可引发肺结核,幽门螺杆菌与胃溃疡、胃炎等疾病相关。
②食物腐败:微生物在食物上生长繁殖,会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产生异味、毒素等,使食物变质腐败,缩短食物的保质期,造成食物浪费。例如,霉菌可在面包等食物上生长,产生霉菌毒素。
③导致皮肤感染: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抵御外界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但当皮肤的屏障功能受损或接触到大量致病微生物时,就容易发生感染。如真菌可引起手癣、足癣等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粗糙、脱屑、瘙痒等。
④影响物品质量:一些微生物会对木材、纸张、皮革等材料产生破坏作用,导致物品老化、变质,影响其使用性能和寿命。例如,霉菌会使木材发霉,降低木材的强度和美观度。
28.【答案】A;C;降低
【知识点】四季的特征;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是地球按固定轨道、自西向东绕太阳转动,周期约一年。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密切相关。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且方向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1)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地轴是倾斜的,这就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会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产生了四季更替。当处于图中A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此时北半球处于夏季。以我国为例,夏季时,阳光充足,植物生长旺盛,人们会穿轻薄的衣物,并且会开展一些与夏季相关的活动,比如去海边度假、游泳等。
(2)地球公转至C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是北半球一年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就越长。北京位于北半球,在C位置时,太阳光线斜射得最为厉害,所以正午时物体的影子最长。像天安门广场上的旗杆,在这一天正午时的影子会比其他时候长得多。
(3)A位置是北半球的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气温较高。而从A位置运行到B位置,也就是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逐渐减少。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变少,大气温度逐渐降低,天气会慢慢转凉,人们会逐渐减少短袖短裤的穿着,开始增添一些较厚的衣物。综上所述,第1空填A;第2空填C;第3空填降低。
29.【答案】(1)5
(2)B
(3)
【知识点】生物细胞;微生物;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细胞作为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在生命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病毒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没有细胞,病毒就无法获取物质和能量,不能进行生命活动。总之,细胞对于生物体的结构构建和生命活动的维持至关重要,即便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其生命活动也高度依赖细胞。
(1)微生物(如细菌)在环境中分布广泛,且会因环境条件(如物品被接触、使用的频率)不同,数量有差异。题目中依据“纸币使用频率越高,细菌数量越多”这一规律,对比表格里“每平方厘米的细菌数”,5元面值的“每平方厘米细菌数”是75个,在各面值里最大。这意味着5元纸币接触人、流通的次数多,所以推测其使用频率最高,因此第1空填5。
(2)组装、使用简易显微镜有规范流程。要先通过上下调整镜片距离(对应步骤③),让观察的物体(如纸币上细菌)初步成像;接着微调找到最大、最清晰的图像(对应步骤①),这是为了获得良好观察效果;最后固定镜片,方便稳定观察(对应步骤②)。因此,正确的顺序是顺序③①②,应选B。
(3)①洋葱表皮细胞:来自植物,在观察时,它是排列整齐的长方形“小格子”。对应图一,符合植物表皮细胞“紧密排列、有细胞壁”的形态,所以是洋葱表皮细胞 。
②人体血液红细胞:观察到的红细胞,是一个个独立的、中间稍凹的圆饼状,对应图二,因为红细胞运输氧气,形态圆饼状方便流动,所以是人体血液红细胞 。
③叶肉细胞:叶肉细胞属于植物细胞,观察时能看到细胞排列相对松散(因有叶绿体等结构,且要进行光合作用),对应图三,符合植物叶肉“有叶绿体、形态多样但相对舒展”的特点,所以是叶肉细胞 。因此,图一是洋葱表皮细胞;图二是人体血液红细胞;图三是叶肉细胞。
(1)通过面值纸币上每平方厘米的细菌数反映使用频率,细菌数越多,说明使用频率越高。分析图表可知,每张5元面值纸币每平方厘米的细菌数最多,所以使用频率最高。
(2)对于组装简易显微镜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③上下调整镜片距离;①找到最大、最清晰的图像; ②固定镜片后观察。所以正确的顺序是 ③①②,选B。
(3)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植物的细胞一般是棱角分明的,而动物的细胞一般是圆形的。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形,有叶绿体等结构;人体血液红细胞呈两面凹圆盘状;叶肉细胞的细胞壁薄,液泡大,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大量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蛙的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