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1 11:50:45

文档简介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2024四上·通道期中)在记录一天的食物时,西红柿炒蛋可以记为一种食物。(  )
【答案】错误
【知识点】食物的分类
【解析】【分析】食物是指能够为人体提供营养和能量的物质,且在记录食物时,需基于单一食材或独立食物成分进行区分。每种食物应对应一种或一类具有特定营养成分的食材,而非多种食材的组合。西红柿炒蛋是一道由两种核心食材制作的菜肴:西红柿:属于蔬菜类,富含维生素 C、膳食纤维等营养;鸡蛋:属于蛋类,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 D 等营养。这两种食材在营养成分、来源和类别上完全不同,属于两种独立的食物。因此,题目说法错误。
2.(2024四上·通道期中)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气体对生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氧气是绝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必需气体。动物和人通过呼吸吸入氧气,氧气参与身体内的呼吸作用,将食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各种生命活动(如运动、生长、思考等)提供动力;植物在夜间或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时,也需要氧气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对植物至关重要,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核心原料。植物利用二氧化碳、水和阳光,制造出自身生长所需的有机物(如淀粉),同时释放出氧气,不仅满足自身需求,还为动物和人类提供了食物和氧气来源。此外,二氧化碳在维持地球温度等生态平衡中也有一定作用。因此,两种气体对生命都意义重大,题目说法正确。
3.(2024四上·通道期中)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墙是固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4.(2024四上·通道期中)我们周围的声音有着高低、强弱等不同特点。
【答案】正确
【知识点】周围的声音;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高低
【解析】【解答】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的单位是分贝,用DB表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90分贝是听力 的最高限度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量的单位是赫兹,用HZ表示。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
【分析】物体的声音强弱和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声音的高低和振动的快慢有关。
5.(2024四上·通道期中)肺活量小的人,吹响哨子的时间会比较长一些。(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测量肺活量
【解析】【分析】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的气量。
6.(2024四上·通道期中)离发声体远近对我们听到声音没有影响。(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离发声体的远近对听到声音有明显影响。当人离发声体越近时,听到的声音通常越大、越清晰;当离发声体越远时,声音会逐渐变弱,甚至可能听不清。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扩散,能量逐渐消耗,所以距离发声体的远近直接影响听到声音的强弱。因此,题目说法错误。
7.(2024四上·通道期中)学校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铃声,说明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只要有介质存在,声音就是可以传播的。因此声音是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8.(2024四上·通道期中)远处有声音传过来,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9.(2024四上·通道期中)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吃饭速度越快越好。(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食物需要经过牙齿充分咀嚼、唾液初步分解后,才能被胃和肠道更好地消化。如果吃得太快,食物没有嚼碎,胃需要花更多力气去研磨,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胃痛等问题,长期如此还可能影响营养的正常吸收;吃得太快还可能让人不知不觉吃太多,增加肠胃负担。相反,细嚼慢咽能帮助食物更好地消化吸收,对身体健康更有利。因此,题目说法错误。
10.(2024四上·通道期中)植物可以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植物不需要呼吸。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和动物一样,也需要通过呼吸作用生存。呼吸作用时,植物吸收氧气,分解体内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长、开花等生命活动,这个过程会产生二氧化碳。植物释放二氧化碳,正是其进行呼吸作用的结果。无论白天黑夜,植物的呼吸作用都在持续进行,时刻需要氧气。因此,植物需要呼吸,题目说法错误。
11.(2024四上·通道期中)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强。
【答案】错误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这是声音形成的根本原因。我们常用 “音高” 来描述声音的高低,而音高实际上与物体振动的快慢直接相关。具体来说,当物体振动的速度较快时,它所发出的声音音高就高;相反,若物体振动得较慢,对应的声音音高则会较低。可以说,音高是衡量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重要指标,振动速度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声音高低的不同。
12.(2024四上·通道期中)人体中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肺。(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核心器官,由大量细小的肺泡组成,肺泡周围布满毛细血管,这为气体交换提供了广阔的面积和便利的条件。吸气时,外界的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穿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被运输到身体各处;同时,血液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会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再通过呼气排出体外。这种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主要在肺部完成,因此肺是人体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题目说法正确。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3分,共36分)
13.(2024四上·通道期中)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水中的鱼吓跑,说明(  )。
A.声音可以借助固体和液体传播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声音的强弱可以控制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可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声音一般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钓鱼时,河岸脚步声先经地面再经水传到鱼,把鱼吓跑,说明声音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故选 A 。
14.(2024四上·通道期中)下列食物中,含有维生素.矿物质较多的一组是(  )。
A.小米、馒头、大米
B.菠菜、白菜、胡萝卜
C.鱼、牛奶、鸡蛋
【答案】B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A选项,小米、馒头、大米这类食物属于谷物和粮食制品,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但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相对较少。
B选项,菠菜、白菜、胡萝卜这些都属于蔬菜类。蔬菜是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族等)和矿物质(如钙、铁、钾等)的重要来源。例如,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可转化为维生素A),菠菜含有丰富的铁和维生素C,白菜则富含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C选项,鱼、牛奶、鸡蛋这类食物属于动物性食品,主要为人体提供优质蛋白质、脂肪以及钙(如牛奶)、铁(如鱼)等部分矿物质,但维生素含量远低于蔬菜。
因此,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较多的一组是B选项。
15.(2024四上·通道期中)吹奏排箫时,排箫能发出声音是因为(  )在振动。
A.做排箫的材料 B.空气 C.嘴巴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会停止。任何发声现象都可以追溯到某个物体的振动,例如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弹琴时琴弦振动发声。
A选项,排箫的材料(如竹子、塑料等)是发声的载体,但本身不会主动振动发声。像笛子、箫等管乐器的材料(竹管、金属管)本身不振动,而是作为空气柱振动的通道,因此该选项错误。
B选项,吹奏排箫时,人通过嘴巴向管内吹气,气流进入排箫的不同长度的管子后,会引发管内空气柱的振动。管乐器(如笛子、排箫)的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发出的音调也不同。因此该选项正确。
C选项,嘴巴的作用是提供吹气的动力,嘴唇的轻微动作只是控制气流,并非振动的声源。因此该选项错误。综上,排箫发声的根本原因是管内空气振动,答案选B选项。
16.(2024四上·通道期中)学过声音后,同学们自己制作自己心爱的乐器,那么当大家评价自己制作的乐器时,以下不应该作为评价标准的是(  )。
A.乐器的发声准度 B.乐器的颜色 C.乐器的制作成本
【答案】B
【知识点】制作乐器
【解析】【分析】评价乐器的核心标准应围绕发声功能和实用性,即乐器能否正常发声、发声是否符合预期(如音调准度),以及制作过程是否合理、成本是否适宜等。
A选项,乐器的核心功能是发声。无论是弦乐器、管乐器还是打击乐器,发声是否准确(如音调高低是否符合设计)是评价其性能的关键标准。例如,自制笛子若音调偏差过大,就无法正常演奏,因此这是重要评价标准。
B选项,颜色属于乐器的外观装饰,与声音的产生与特性无关。外观颜色并不是评价乐器的必要标准,因为乐器的核心价值是发声功能,而非美观程度。即使颜色不够鲜艳,只要发声正常,仍可视为合格的自制乐器,因此这不应作为评价标准。
C选项,利用身边材料自制乐器,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制作成本是否经济、是否避免浪费,是评价制作过程合理性的重要参考,因此这属于合理的评价标准。
综上,不应该作为评价标准的是B选项。
17.(2024四上·通道期中)通常情况下,人呼吸的气体成分如下表所示。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
空气 78% 21% 0.03% 0.97%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2%
从中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气在呼吸中没有被人体吸收
B.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量增加明显
C.人呼吸的主要作用是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氮气
【答案】C
【知识点】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
【解析】【分析】A 选项,对比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氮气含量均为78% 。这表明在呼吸过程中,氮气既没有被人体吸收利用,也没有额外产生或消耗,所以氮气在呼吸中未参与气体交换,A选项正确。
B选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是0.03% ,呼出气体里二氧化碳含量达到4% ,占比大幅提升,说明人体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量增加明显,B选项正确 。
C选项,人体呼吸的本质是吸入氧气,氧气参与体内的新陈代谢(如细胞呼吸作用),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再将二氧化碳呼出。所以呼吸主要作用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并非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氮气,C选项错误 。综上,答案选C选项。
18.(2024四上·通道期中)小瑞在吸气时,空气经过呼吸器官的正确顺序是(  )。
A.肺→气管→咽、喉→鼻腔(或口腔)
B.鼻腔(或口腔)→ 咽、喉→气管→肺
C.鼻腔(或口腔) → 咽、喉 →肺 →气管
【答案】B
【知识点】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人体的呼吸器官按空气进入的路径依次为:
鼻腔(或口腔):是空气进入人体的起始门户,鼻腔内有鼻毛、黏膜,可过滤、温暖、湿润空气;若用口腔呼吸,空气也从此进入;
咽、喉:空气经过鼻腔(或口腔)后,会进入咽,再通过喉(喉是呼吸通道和发声器官的共同部位);
气管:喉下方连接气管,气管是输送空气到肺部的管道,还会分支为支气管深入肺部;
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空气最终进入肺部的肺泡,完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综上所述,吸气时,空气经过呼吸器官的正确顺序是B选项。
19.(2024四上·通道期中)课间操时,操场上所有同学都能听见广播中发出的广播体操声音乐,那么在同一时刻,每个人听到声音可能不同的是(  )。
A.音量 B.音高 C.音量和音高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声音的基本特性包括音高: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同一广播音乐的声源(广播喇叭)振动频率固定,因此音高是统一的,不会因听者位置不同而变化;音量: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决定。距离声源越远,声音传播过程中能量损耗越多,音量会越小;距离越近,音量越大。
A选项,操场上同学的位置不同(有的离广播喇叭近,有的远),声音传播到不同位置时能量损耗不同,因此每个人听到的音量可能不同,该选项正确。
B选项,广播音乐的声源(喇叭)振动频率固定,音高由频率决定,与听者位置无关,因此所有人听到的音高是相同的,该选项错误。
C选项,因音高不会因位置不同而变化,此选项错误。
综上,同一时刻每个人听到声音可能不同的是音量,答案选A选项。
20.(2024四上·通道期中)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它是指(  )。
A.肺能容纳气体的最大量
B.一次能吸入肺中气体的最大量
C.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答案】C
【知识点】测量肺活量
【解析】【分析】人在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这一过程强调先吸入最多空气,再呼出,是衡量肺功能的重要指标。
A选项,肺的最大容纳量是肺总量,而非肺活量。肺活量是呼出的量,并非肺本身的最大容纳量,因此该选项错误。
B选项,一次能吸入肺中气体的最大量描述的是最大吸气量,而肺活量不仅包括吸气,还强调吸气后尽力呼出的量,因此该选项不完整,错误。
C选项,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符合肺活量的定义,即先吸入最多空气,再呼出的气体量,因此该选项正确。
综上,肺活量的定义对应C选项。
21.(2024四上·通道期中)乐鼓表演时,鼓声时大时而小,那么当鼓声变大时(  )。
A.敲击的力度变大了 B.敲击的速度变快了 C.敲击的速度变慢了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声音的音量(响度) 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音量越大;振动幅度越小,音量越小。而振动幅度的大小,在击鼓场景中直接由敲击力度决定。用力越大,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鼓声音量越大;用力越小,振动幅度越小,音量越小。因此,鼓声变大是因为敲击力度变大,答案选A选项。
22.(2024四上·通道期中)牙齿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
A.搅拌 B.润湿 C.切磨
【答案】C
【知识点】牙齿
【解析】【分析】牙齿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其核心作用是对食物进行加工,通过不同形状的牙齿(如门齿切咬、犬齿撕裂、臼齿研磨)将大块食物切割、磨碎成小块,方便后续消化液(如唾液)与食物充分接触,为进一步消化做准备。
A选项,搅拌食物是舌头的功能,舌头通过搅拌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并非牙齿的作用,因此该选项错误。
B选项,润湿食物是唾液的功能,唾液分泌后可湿润食物,使其更容易吞咽,与牙齿无关,因此该选项错误。
C选项,牙齿通过门齿的切割、臼齿的研磨等动作,将食物破碎成小块,这是牙齿在消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因此该选项正确。
综上,牙齿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切磨,答案选C选项。
23.(2024四上·通道期中)请观察下图的吉它,弹奏时能发出最高声音的琴弦是(  )。
A.① B.③ C.⑥
【答案】C
【知识点】弦乐器的声音
【解析】【分析】声音的高低(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慢,音调越低。对于吉他琴弦,影响振动频率的关键因素是琴弦的粗细:琴弦越细,振动时受到的阻力小,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琴弦越粗,振动频率越慢,音调越低。观察图中的吉他琴弦,从①到⑥,琴弦逐渐变细(⑥弦是最细的)。根据细弦振动快、音调高的规律,可知⑥弦振动频率最快,弹奏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综上,能发出最高声音的琴弦是⑥,答案选C选项。
24.(2024四上·通道期中)现代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生活,那么下列对健康有益的是(  )。
A.少吃粗粮,多吃精致食物
B.少吃蔬菜,多吃鱼肉
C.不挑食,多种食物兼顾着吃
【答案】C
【知识点】平衡膳食
【解析】【分析】健康的饮食需要营养均衡,人体需要多种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这些营养素无法从单一类型的食物中完全获取,必须通过多样化的食物搭配来满足。
A选项,粗粮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精致食物(如白米、白面)经过加工后营养流失较多,长期少吃粗粮会导致营养不均衡,对健康不利。
B选项,蔬菜是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鱼肉虽能提供蛋白质,但过量食用且少吃蔬菜会导致维生素缺乏、膳食纤维不足等问题,不利于健康。
C选项,不挑食能保证摄入谷物、蔬菜、水果、肉蛋奶等各类食物,实现营养全面均衡,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对健康有益。
综上,对健康有益的是不挑食、多种食物兼顾着吃,答案选C选项。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5.(2024四上·通道期中)人的呼吸实质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   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在计算呼吸次数时,   算一次呼吸。   是衡量肺功能强弱的标志,它是人体尽力吸气后,尽力呼出的气体的量,日常生活中,为了提升这个量,你建议采取的办法是   。
【答案】氧气;一呼一吸;肺活量;加强锻炼
【知识点】呼吸的形成;呼吸次数;测量肺活量
【解析】【分析】①人体需要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因此,人的呼吸实质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因此第1空填氧气;
②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一呼一吸构成了一次完整的呼吸运动,在计算呼吸次数时,通常以一呼一吸为一次来计数。因此第2空填一呼一吸;
③肺活量是指人体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量,它是衡量肺功能强弱的重要标志。肺活量越大,说明肺的通气功能越强,能为身体提供更多的氧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呼吸系统的健康状况。因此第3空填肺活量;
④加强锻炼是提升肺活量的有效方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增大胸廓的活动范围,使肺组织的生长发育更好,从而增加肺活量。例如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都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因此第4空填加强锻炼。
26.(2024四上·通道期中)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我们说话的时候,是因为我们的   在振动;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如上课听老师讲话,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答案】振动;声带;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会停止。例如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弹吉他时琴弦振动发声,这是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第1空填振动;
②人说话时,声音来自身体内部的振动,即声带的振动。当人说话、唱歌时,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使声带振动从而产生声音,这是人体发声的直接来源。因此第2空填声带;
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作为介质),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上课听老师讲话时,声音通过空气这种气体介质,从老师的口腔传播到学生的耳朵里。因此第3空填空气。
27.(2024四上·通道期中)小科同学本学期要参加校运动会,每天很早到学校训练,妈妈说要补充营养,多吃富含   的食物,比如:   等。
【答案】蛋白质;牛奶、鸡蛋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①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对身体的生长发育、修复受损组织以及增强体力都有重要作用。运动员在训练时,身体消耗能量大,肌肉等组织需要更多蛋白质来维持和修复,因此补充蛋白质能为训练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帮助保持体力和促进身体恢复。因此第1空填蛋白质;
②生活中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很多,牛奶和鸡蛋是常见且容易获取的优质蛋白质来源。牛奶中含有丰富的动物蛋白,容易被人体吸收;鸡蛋的蛋清部分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除此之外,瘦肉(如牛肉、猪肉)、鱼虾、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也富含蛋白质,都是适合补充营养的食物。因此第2空填牛奶、鸡蛋。
28.(2024四上·通道期中)爸爸讲话的声音比妈妈讲话的声音音高要   些,当爸爸在远处喊你时,他声带振动的幅度比平时讲话时要   。
【答案】低;大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①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调来描述,音调主要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慢,音调越低。一般来说,男性的声带比女性的声带更粗、更长,这使得男性声带振动时速度较慢,振动频率较低,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也就较低。而女性声带较细、较短,振动频率快,音调较高。因此,爸爸讲话的声音比妈妈讲话的声音音高要低一些。因此第1空填低;
②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音量就越大,声音越强;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小,音量就越小,声音越弱。当爸爸在远处喊人时,为了让声音传得更远,让你能更清楚地听到,他会不自觉地加大发声的力度。此时声带振动的幅度会比平时讲话时更大,产生的声音也就更强,这样声音就能在空气中传播得更远。所以,爸爸在远处喊你时,他声带振动的幅度比平时讲话时要大。因此第2空填大。
29.(2024四上·通道期中)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   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我们正在长身体,不偏食、   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
【答案】消化;不挑食
【知识点】平衡膳食;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①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等)。食物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消化器官的处理:口腔咀嚼、胃的搅拌研磨、小肠的吸收等,才能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人体可以利用的能量。消化器官(如胃、小肠等)通过消化和吸收过程,把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转化为能量,供给人体活动、生长发育等需求。因此,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因此第1空填消化;
②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比如蔬菜提供维生素,肉类提供蛋白质,谷物提供糖类等。正在长身体阶段,身体需要多种营养才能健康发育。如果偏食(只喜欢某几类食物)或挑食(拒绝某些食物),会导致营养摄入不全面。而不挑食、不偏食从各种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满足身体生长、活动的需求,这是保持健康的良好饮食习惯。因此第2空填不挑食。
30.(2024四上·通道期中)在科学课上,老师把放音乐的手机放在玻璃钟罩里,然后把空气逐渐抽出,外面听到的音乐声会越来越小,之后又把空气又慢慢放进去,外面听到的音乐声会越来越大。根据这段描述你可以推理出的结论是   ,请你列举一个支持你结论的例子   。
【答案】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宇航员靠无线电交流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①实验中,玻璃钟罩里的空气被逐渐抽出时,外面听到的音乐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传播的能力随着空气减少而变弱;当空气重新放入后,声音又变大,说明空气恢复后声音能正常传播。由此可以推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依靠空气这样的介质,没有空气的真空环境中,声音无法传播。因此,第1空填真空不能传声;
②太空是接近真空的环境,没有空气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因此,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通过说话交流,必须依靠无线电设备(无线电信号不需要空气等介质就能传播)来传递信息,这一例子直接支持了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因此,第2空填月球上宇航员靠无线电交流。
四、连线题(7分)
31.(2024四上·通道期中)把各种食物的主要作用连接起来。
糖类
让我们身体保持健康 油脂类
奶类和奶制品
支持我们的生长发育 豆类和豆制品
鱼虾类、蛋类
给我们提供生存能量 蔬菜、水果类
谷物类
【答案】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①让我们身体保持健康——蔬菜、水果类。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如维生素C抗氧化、维生素A保护视力)、矿物质(如钾调节电解质)、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这些营养能维持身体代谢平衡,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帮助身体保持健康状态,所以承担让身体保持健康的作用。
②支持我们的生长发育——奶类和奶制品;豆类和豆制品;鱼虾类、蛋类。这类食物是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蛋白质是细胞构建、肌肉生长、骨骼发育的基础原料。青少年长身体阶段,需靠这些食物补充蛋白质,助力身高增长、器官发育,因此用于支持生长发育。
③给我们提供生存能量——糖类、油脂类、谷物类。糖类(如谷物中的淀粉)、油脂类(如食用油)、谷物类(如大米),富含碳水化合物、脂肪。在人体消化中,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供能,脂肪储存能量,是日常活动(学习、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所以负责提供生存能量。
五、探究题。(18分)
32.(2024四上·通道期中)为了研究人体的呼吸,小瑞自制了一个模型(如图)。
(1)请将模型中对应模拟人体呼吸系统部分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   ;②   。
(2)若用手向下拉“膈肌”,此时模拟的是   (填“吸气”或“呼气”),此时气球体积变   (填“大”或“小”)。
(3)若用手向上顶“膈肌”,此时模拟的是   (填“吸气”或“呼气”),此时气球体积变   (填“大”或“小”)。
(4)呼吸器官是我们人体的重要器官,请你举例说说,在平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呼吸器官。   
【答案】(1)肺;气管
(2)吸气;大
(3)呼气;小
(4)注意呼吸环境卫生、锻炼身体。
【知识点】呼吸的形成;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呼吸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变大,肺扩张,外界空气(含氧气)进入肺;呼气时,这些肌肉舒张,胸廓变小,肺收缩,肺内气体(含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呼吸能为身体提供氧气,排出废物,维持生命活动。
(1)人体呼吸系统由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核心功能是通过肺的扩张与收缩,实现“吸气—气体交换—呼气”的过程。模型与人体结构的对应关系,需从功能模拟理解:
①肺是气体交换的核心器官。吸气时肺像小气球一样张开,容纳空气;呼气时收缩,排出气体。实验里,气球的变大、变小直接模拟肺的扩张、收缩,对应肺的功能,所以①是肺。
②气管是气体的通道,连接咽喉与肺,负责把空气输送到肺里。模型里的管道,一头连接外界(模拟空气入口),一头连接气球(模拟肺),和气管输送气体、为肺提供通气路径的作用完全一致,所以②是气管。
(2)吸气的原理是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空气进入。
①用手向下拉“膈肌”的动作:吸气时膈肌会收缩、下降(可联想身体吸气时,腹部微微向外,因为膈肌向下运动)。实验中向下拉“膈肌”,就是模拟膈肌收缩、位置下降,让模型里的“胸廓空间”变大(如同人体吸气时胸廓扩张)。因此,第1空填吸气。
②胸廓空间变大后,内部气压降低(比外界空气压力小),空气就会被“压入”气球(模拟肺),气球像肺一样扩张变大,即气球体积会变大。因此,第2空填大。
(3)呼气的原理是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收缩→气体排出。
①用手向上顶“膈肌”的动作:呼气时膈肌会舒张、上升(可联想呼气时腹部向内收,膈肌向上运动)。实验中向上顶“膈肌”,模拟膈肌舒张、位置上升,让模型里的“胸廓空间”变小(如同人体呼气时胸廓收缩)。因此,第1空填呼气。
②胸廓空间变小后,内部气压升高(比外界空气压力大),气球(模拟肺)就会被挤压,体积缩小,气体排出,即气球体积会变小。因此,第2空填小。
(4)呼吸器官脆弱,需从防污染、强功能两方面进行保护。
①呼吸道易受病菌、有害颗粒侵害,比如雾霾里的PM2.5、香烟烟雾中的尼古丁,会刺激气管、肺,引发咳嗽、炎症。所以雾霾天戴口罩(过滤有害物)、不随地吐痰(减少病菌传播,避免污染空气 ),都是通过让吸入的空气更清洁,保护呼吸器官。因此,要注意呼吸环境卫生。
②运动能增强呼吸肌(如膈肌、肋间肌)的力量。比如慢跑、跳绳时,呼吸会加深加快,呼吸肌反复收缩、舒张,变得更有力量。呼吸肌强壮了,胸廓扩张、收缩更有力,肺能容纳更多空气(如同气球能吹得更大),气体交换更高效。运动可提升肺功能,让呼吸更顺畅。因此,要锻炼身体。
(1)在模型中,气球模拟的是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负责气体交换。
在模型中,软塑料管模拟气管,气管是连接喉部和支气管的部分,负责将空气输送到肺部。
(2)向下拉“膈肌”模拟吸气:在人体中,膈肌向下移动,胸腔体积增大,肺内压力降低,空气被吸入肺中。在模型中,向下拉“膈肌”相当于增加了气球内的空间,导致气球体积变大。
(3)向上顶“膈肌”模拟呼气:在人体中,膈肌向上移动,胸腔体积减小,肺内压力升高,空气被排出肺中。在模型中,向上顶“膈肌”相当于减少了气球内的空间,导致气球体积变小。
(4)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呼吸环境卫生:避免暴露在灰尘、烟雾、有害气体等污染环境中,这些物质可以损害呼吸系统。锻炼身体:通过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增强肺部功能,提高呼吸效率。
33.(2024四上·通道期中)我们利用试管和水制作了小乐器,吹奏出美妙的音乐。如图所示,在相同的试管中分别加入不同量的水,吹奏时声音会有高低变化。
(1)在吹奏时,吹气的方向是   (选填“与管口水平”、“向管内”),发出的声响主要是靠   振动发出声音的。
(2)根据制作经验可知,吹奏管   时发出的声音音高最高。
(3)在吹奏管丁时,如果前后两次的力度不一样,那么发出声音变化的是   (选填“音高”、“音量”)。
(4)吹奏管乙几次之后,可能产生的现象是   。
【答案】(1)与管口水平;空气
(2)乙
(3)音量
(4)音高变低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高低;制作乐器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且不同物体振动会发出不同声音。音高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振动越快,音高越高;振动越慢,音高越低。音量由物体振动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音量越大;振动幅度越小,音量越小。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物体振动会发出不同声音。
①吹奏试管乐器时,水平吹气能让试管口的空气柱振动,就像吹笛子,气流水平冲击笛孔,使笛内空气柱振动。要是向管内吹气,没法稳定让空气柱振动,不符合让物体(空气柱)持续振动发声的要求。因此,第1空填与管口水平;
②试管内的空气柱是振动源。水平吹气时,空气柱受气流冲击,会收缩、扩张振动,产生声音。因此,第2空填空气。(2)音高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振动越快,音高越高;振动越慢,音高越低。
①试管里水越多,空气柱越短,乙试管水最多,空气柱就最短。空气柱短,振动时来回运动的距离小,每秒振动次数(频率)更高,像短橡皮筋比长橡皮筋振动快。所以乙试管空气柱振动最快,音高最高因此本空填乙。
(3)音量由物体振动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音量越大;振动幅度越小,音量越小。吹奏力度大,空气柱振动幅度大,音量大;力度小,振动幅度小,音量小 。音高由空气柱长度(振动频率)决定,力度不改变空气柱长度,所以音高不变,音量变化,因此本空填音量。
(4)物体的长度、松紧等变化,会改变振动频率,进而改变音高。反复吹奏试管乙,气流冲击可能让水溅出,或水分蒸发减少,试管内空气柱变长。空气柱变长,振动频率变慢,音高降低。因此本空填音高变低。
(1)当我们吹奏试管乐器时,需要将气流直接吹入试管内,这样气流才能在试管内形成振动,产生声音。如果气流与管口水平,那么气流不会有效地在试管内产生振动,因此吹气的方向是向管内。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在试管乐器中,当我们向管内吹气时,气流使试管内的空气柱振动,这些振动通过空气传递到我们的耳朵,被感知为声音。
(2)音高取决于振动频率,而振动频率又与空气柱的长度有关。在试管中,水量越多,空气柱就越短,振动频率就越高,因此音高也越高。所以,吹奏管乙时发出的声音音高最高,因为管乙中的水量最多。
(3)力度指的是吹气的强度。当力度变化时,主要影响的是振动的幅度,而不是频率。振动的幅度决定了声音的音量(响度),因此力度不同,音量会发生变化,而音高基本保持不变。
(4)吹奏管乙几次之后,可能会因为长时间吹奏可能导致试管内的水分部分蒸发,使空气柱变长,振动频率降低,从而导致音高变低。
34.(2024四上·通道期中)请你用如下所示的仪器设计一个有关声音知识的探究问题。
探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   。
我的猜想:   。
需要的器材:   。
探究步骤设计:   。
【答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乒乓球、细线、铁架台;将乒乓球用细线悬挂起来,使乒乓球能够自由悬挂并接触到音叉。轻轻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然后将振动的音叉轻轻接触悬挂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音叉接触时的反应,并记录乒乓球是否被弹开以及音叉发出声音的情况。重复步骤2和3,直接将静止的音叉接触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反应。比较两次实验的结果,分析音叉振动与乒乓球被弹开的关系,以及声音的产生与音叉振动的关系。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研究的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在声学知识的学习里,声音的产生是基础探究起点。日常能看到很多发声现象,像敲鼓时鼓面会动、弹橡皮筋时橡皮筋会颤 ,自然就会好奇声音到底从哪儿来?从图中看,用音叉、乒乓球做实验,就是聚焦声音的产生和物体振动有没有关系,从生活里的发声现象出发,提出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符合 从生活找疑问,开启探究的思路。
(2)我的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生活中会有这些现象观察:敲鼓时,能看到鼓面“咚咚”振动,还能摸到鼓面在动;弹橡皮筋时,橡皮筋会“嗡嗡”振动,声音也跟着出来。这些观察可以产生猜想:声音好像和物体振动有关。所以,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既呼应了生活里振动能发声的体验,又为后续实验验证做准备,是科学探究先猜再验证的体现。
(3)需要的器材:音叉、乒乓球、细线、铁架台
①音叉:音叉是经典声学实验工具。它敲击后会振动发声,但振动特别小,肉眼直接看不清。所以得用其他东西(比如乒乓球)来放大这个振动。
②乒乓球+细线+铁架台:这三个配合组成转换装置,把看不见的微小振动,变成看得见的明显现象。
铁架台用来固定乒乓球,让它稳稳挂着,实验才不会乱晃;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让它能轻轻碰到音叉;音叉振动时,乒乓球会被 “弹开”,把音叉微小振动放大成乒乓球弹开的现象,方便观察。
(4)步骤1:将乒乓球用细线悬挂起来,使乒乓球能够自由悬挂并接触到音叉。
做实验得让装置稳定、现象好观察。用铁架台挂乒乓球,就是为了让乒乓球稳稳当当,后面才能清楚看到音叉对它的影响。
步骤2:轻敲音叉让它发声,再用振动的音叉碰乒乓球,观察现象。观察乒乓球被音叉接触时的反应,并记录乒乓球是否被弹开以及音叉发出声音的情况。
①轻敲音叉:这是让音叉振动发声的常规操作,不过音叉振动太小,肉眼直接看不到。
②音叉碰乒乓球,乒乓球弹开:这是“转换法”关键一步,把音叉看不见的微小振动,变成乒乓球弹开的明显现象,直观呈现音叉在振动。
步骤3:重复实验,对比振动的音叉和静止的音叉碰乒乓球的反应。
①振动的音叉碰乒乓球:乒乓球会弹开,说明振动能让乒乓球动;
②静止的音叉碰乒乓球:乒乓球不动,说明不振动就没法让乒乓球动。
步骤4:比较两次实验的结果,分析音叉振动与乒乓球被弹开的关系,以及声音的产生与音叉振动的关系。
音叉振动时,乒乓球弹开、有声音;音叉不振动时,乒乓球不动、没声音。实验清楚说明:声音的产生和物体振动有关系,有振动就有声音、能弹开乒乓球:没振动就没声音、弹不开乒乓球。
1 / 1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2024四上·通道期中)在记录一天的食物时,西红柿炒蛋可以记为一种食物。(  )
2.(2024四上·通道期中)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气体对生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3.(2024四上·通道期中)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
4.(2024四上·通道期中)我们周围的声音有着高低、强弱等不同特点。
5.(2024四上·通道期中)肺活量小的人,吹响哨子的时间会比较长一些。(  )
6.(2024四上·通道期中)离发声体远近对我们听到声音没有影响。(  )
7.(2024四上·通道期中)学校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铃声,说明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
8.(2024四上·通道期中)远处有声音传过来,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
9.(2024四上·通道期中)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吃饭速度越快越好。(  )
10.(2024四上·通道期中)植物可以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植物不需要呼吸。 (  )
11.(2024四上·通道期中)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强。
12.(2024四上·通道期中)人体中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肺。(  )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3分,共36分)
13.(2024四上·通道期中)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水中的鱼吓跑,说明(  )。
A.声音可以借助固体和液体传播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声音的强弱可以控制
14.(2024四上·通道期中)下列食物中,含有维生素.矿物质较多的一组是(  )。
A.小米、馒头、大米
B.菠菜、白菜、胡萝卜
C.鱼、牛奶、鸡蛋
15.(2024四上·通道期中)吹奏排箫时,排箫能发出声音是因为(  )在振动。
A.做排箫的材料 B.空气 C.嘴巴
16.(2024四上·通道期中)学过声音后,同学们自己制作自己心爱的乐器,那么当大家评价自己制作的乐器时,以下不应该作为评价标准的是(  )。
A.乐器的发声准度 B.乐器的颜色 C.乐器的制作成本
17.(2024四上·通道期中)通常情况下,人呼吸的气体成分如下表所示。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
空气 78% 21% 0.03% 0.97%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2%
从中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气在呼吸中没有被人体吸收
B.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量增加明显
C.人呼吸的主要作用是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氮气
18.(2024四上·通道期中)小瑞在吸气时,空气经过呼吸器官的正确顺序是(  )。
A.肺→气管→咽、喉→鼻腔(或口腔)
B.鼻腔(或口腔)→ 咽、喉→气管→肺
C.鼻腔(或口腔) → 咽、喉 →肺 →气管
19.(2024四上·通道期中)课间操时,操场上所有同学都能听见广播中发出的广播体操声音乐,那么在同一时刻,每个人听到声音可能不同的是(  )。
A.音量 B.音高 C.音量和音高
20.(2024四上·通道期中)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它是指(  )。
A.肺能容纳气体的最大量
B.一次能吸入肺中气体的最大量
C.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21.(2024四上·通道期中)乐鼓表演时,鼓声时大时而小,那么当鼓声变大时(  )。
A.敲击的力度变大了 B.敲击的速度变快了 C.敲击的速度变慢了
22.(2024四上·通道期中)牙齿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
A.搅拌 B.润湿 C.切磨
23.(2024四上·通道期中)请观察下图的吉它,弹奏时能发出最高声音的琴弦是(  )。
A.① B.③ C.⑥
24.(2024四上·通道期中)现代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生活,那么下列对健康有益的是(  )。
A.少吃粗粮,多吃精致食物
B.少吃蔬菜,多吃鱼肉
C.不挑食,多种食物兼顾着吃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5.(2024四上·通道期中)人的呼吸实质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   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在计算呼吸次数时,   算一次呼吸。   是衡量肺功能强弱的标志,它是人体尽力吸气后,尽力呼出的气体的量,日常生活中,为了提升这个量,你建议采取的办法是   。
26.(2024四上·通道期中)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我们说话的时候,是因为我们的   在振动;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如上课听老师讲话,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27.(2024四上·通道期中)小科同学本学期要参加校运动会,每天很早到学校训练,妈妈说要补充营养,多吃富含   的食物,比如:   等。
28.(2024四上·通道期中)爸爸讲话的声音比妈妈讲话的声音音高要   些,当爸爸在远处喊你时,他声带振动的幅度比平时讲话时要   。
29.(2024四上·通道期中)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   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我们正在长身体,不偏食、   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
30.(2024四上·通道期中)在科学课上,老师把放音乐的手机放在玻璃钟罩里,然后把空气逐渐抽出,外面听到的音乐声会越来越小,之后又把空气又慢慢放进去,外面听到的音乐声会越来越大。根据这段描述你可以推理出的结论是   ,请你列举一个支持你结论的例子   。
四、连线题(7分)
31.(2024四上·通道期中)把各种食物的主要作用连接起来。
糖类
让我们身体保持健康 油脂类
奶类和奶制品
支持我们的生长发育 豆类和豆制品
鱼虾类、蛋类
给我们提供生存能量 蔬菜、水果类
谷物类
五、探究题。(18分)
32.(2024四上·通道期中)为了研究人体的呼吸,小瑞自制了一个模型(如图)。
(1)请将模型中对应模拟人体呼吸系统部分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   ;②   。
(2)若用手向下拉“膈肌”,此时模拟的是   (填“吸气”或“呼气”),此时气球体积变   (填“大”或“小”)。
(3)若用手向上顶“膈肌”,此时模拟的是   (填“吸气”或“呼气”),此时气球体积变   (填“大”或“小”)。
(4)呼吸器官是我们人体的重要器官,请你举例说说,在平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呼吸器官。   
33.(2024四上·通道期中)我们利用试管和水制作了小乐器,吹奏出美妙的音乐。如图所示,在相同的试管中分别加入不同量的水,吹奏时声音会有高低变化。
(1)在吹奏时,吹气的方向是   (选填“与管口水平”、“向管内”),发出的声响主要是靠   振动发出声音的。
(2)根据制作经验可知,吹奏管   时发出的声音音高最高。
(3)在吹奏管丁时,如果前后两次的力度不一样,那么发出声音变化的是   (选填“音高”、“音量”)。
(4)吹奏管乙几次之后,可能产生的现象是   。
34.(2024四上·通道期中)请你用如下所示的仪器设计一个有关声音知识的探究问题。
探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   。
我的猜想:   。
需要的器材:   。
探究步骤设计: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错误
【知识点】食物的分类
【解析】【分析】食物是指能够为人体提供营养和能量的物质,且在记录食物时,需基于单一食材或独立食物成分进行区分。每种食物应对应一种或一类具有特定营养成分的食材,而非多种食材的组合。西红柿炒蛋是一道由两种核心食材制作的菜肴:西红柿:属于蔬菜类,富含维生素 C、膳食纤维等营养;鸡蛋:属于蛋类,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 D 等营养。这两种食材在营养成分、来源和类别上完全不同,属于两种独立的食物。因此,题目说法错误。
2.【答案】正确
【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氧气是绝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必需气体。动物和人通过呼吸吸入氧气,氧气参与身体内的呼吸作用,将食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各种生命活动(如运动、生长、思考等)提供动力;植物在夜间或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时,也需要氧气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对植物至关重要,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核心原料。植物利用二氧化碳、水和阳光,制造出自身生长所需的有机物(如淀粉),同时释放出氧气,不仅满足自身需求,还为动物和人类提供了食物和氧气来源。此外,二氧化碳在维持地球温度等生态平衡中也有一定作用。因此,两种气体对生命都意义重大,题目说法正确。
3.【答案】正确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墙是固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4.【答案】正确
【知识点】周围的声音;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高低
【解析】【解答】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的单位是分贝,用DB表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90分贝是听力 的最高限度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量的单位是赫兹,用HZ表示。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
【分析】物体的声音强弱和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声音的高低和振动的快慢有关。
5.【答案】错误
【知识点】测量肺活量
【解析】【分析】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的气量。
6.【答案】错误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离发声体的远近对听到声音有明显影响。当人离发声体越近时,听到的声音通常越大、越清晰;当离发声体越远时,声音会逐渐变弱,甚至可能听不清。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扩散,能量逐渐消耗,所以距离发声体的远近直接影响听到声音的强弱。因此,题目说法错误。
7.【答案】正确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只要有介质存在,声音就是可以传播的。因此声音是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8.【答案】正确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9.【答案】错误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食物需要经过牙齿充分咀嚼、唾液初步分解后,才能被胃和肠道更好地消化。如果吃得太快,食物没有嚼碎,胃需要花更多力气去研磨,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胃痛等问题,长期如此还可能影响营养的正常吸收;吃得太快还可能让人不知不觉吃太多,增加肠胃负担。相反,细嚼慢咽能帮助食物更好地消化吸收,对身体健康更有利。因此,题目说法错误。
10.【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和动物一样,也需要通过呼吸作用生存。呼吸作用时,植物吸收氧气,分解体内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长、开花等生命活动,这个过程会产生二氧化碳。植物释放二氧化碳,正是其进行呼吸作用的结果。无论白天黑夜,植物的呼吸作用都在持续进行,时刻需要氧气。因此,植物需要呼吸,题目说法错误。
11.【答案】错误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这是声音形成的根本原因。我们常用 “音高” 来描述声音的高低,而音高实际上与物体振动的快慢直接相关。具体来说,当物体振动的速度较快时,它所发出的声音音高就高;相反,若物体振动得较慢,对应的声音音高则会较低。可以说,音高是衡量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重要指标,振动速度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声音高低的不同。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核心器官,由大量细小的肺泡组成,肺泡周围布满毛细血管,这为气体交换提供了广阔的面积和便利的条件。吸气时,外界的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穿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被运输到身体各处;同时,血液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会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再通过呼气排出体外。这种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主要在肺部完成,因此肺是人体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题目说法正确。
13.【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可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声音一般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钓鱼时,河岸脚步声先经地面再经水传到鱼,把鱼吓跑,说明声音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故选 A 。
14.【答案】B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A选项,小米、馒头、大米这类食物属于谷物和粮食制品,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但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相对较少。
B选项,菠菜、白菜、胡萝卜这些都属于蔬菜类。蔬菜是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族等)和矿物质(如钙、铁、钾等)的重要来源。例如,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可转化为维生素A),菠菜含有丰富的铁和维生素C,白菜则富含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C选项,鱼、牛奶、鸡蛋这类食物属于动物性食品,主要为人体提供优质蛋白质、脂肪以及钙(如牛奶)、铁(如鱼)等部分矿物质,但维生素含量远低于蔬菜。
因此,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较多的一组是B选项。
15.【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会停止。任何发声现象都可以追溯到某个物体的振动,例如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弹琴时琴弦振动发声。
A选项,排箫的材料(如竹子、塑料等)是发声的载体,但本身不会主动振动发声。像笛子、箫等管乐器的材料(竹管、金属管)本身不振动,而是作为空气柱振动的通道,因此该选项错误。
B选项,吹奏排箫时,人通过嘴巴向管内吹气,气流进入排箫的不同长度的管子后,会引发管内空气柱的振动。管乐器(如笛子、排箫)的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发出的音调也不同。因此该选项正确。
C选项,嘴巴的作用是提供吹气的动力,嘴唇的轻微动作只是控制气流,并非振动的声源。因此该选项错误。综上,排箫发声的根本原因是管内空气振动,答案选B选项。
16.【答案】B
【知识点】制作乐器
【解析】【分析】评价乐器的核心标准应围绕发声功能和实用性,即乐器能否正常发声、发声是否符合预期(如音调准度),以及制作过程是否合理、成本是否适宜等。
A选项,乐器的核心功能是发声。无论是弦乐器、管乐器还是打击乐器,发声是否准确(如音调高低是否符合设计)是评价其性能的关键标准。例如,自制笛子若音调偏差过大,就无法正常演奏,因此这是重要评价标准。
B选项,颜色属于乐器的外观装饰,与声音的产生与特性无关。外观颜色并不是评价乐器的必要标准,因为乐器的核心价值是发声功能,而非美观程度。即使颜色不够鲜艳,只要发声正常,仍可视为合格的自制乐器,因此这不应作为评价标准。
C选项,利用身边材料自制乐器,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制作成本是否经济、是否避免浪费,是评价制作过程合理性的重要参考,因此这属于合理的评价标准。
综上,不应该作为评价标准的是B选项。
17.【答案】C
【知识点】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
【解析】【分析】A 选项,对比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氮气含量均为78% 。这表明在呼吸过程中,氮气既没有被人体吸收利用,也没有额外产生或消耗,所以氮气在呼吸中未参与气体交换,A选项正确。
B选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是0.03% ,呼出气体里二氧化碳含量达到4% ,占比大幅提升,说明人体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量增加明显,B选项正确 。
C选项,人体呼吸的本质是吸入氧气,氧气参与体内的新陈代谢(如细胞呼吸作用),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再将二氧化碳呼出。所以呼吸主要作用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并非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氮气,C选项错误 。综上,答案选C选项。
18.【答案】B
【知识点】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人体的呼吸器官按空气进入的路径依次为:
鼻腔(或口腔):是空气进入人体的起始门户,鼻腔内有鼻毛、黏膜,可过滤、温暖、湿润空气;若用口腔呼吸,空气也从此进入;
咽、喉:空气经过鼻腔(或口腔)后,会进入咽,再通过喉(喉是呼吸通道和发声器官的共同部位);
气管:喉下方连接气管,气管是输送空气到肺部的管道,还会分支为支气管深入肺部;
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空气最终进入肺部的肺泡,完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综上所述,吸气时,空气经过呼吸器官的正确顺序是B选项。
19.【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声音的基本特性包括音高: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同一广播音乐的声源(广播喇叭)振动频率固定,因此音高是统一的,不会因听者位置不同而变化;音量: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决定。距离声源越远,声音传播过程中能量损耗越多,音量会越小;距离越近,音量越大。
A选项,操场上同学的位置不同(有的离广播喇叭近,有的远),声音传播到不同位置时能量损耗不同,因此每个人听到的音量可能不同,该选项正确。
B选项,广播音乐的声源(喇叭)振动频率固定,音高由频率决定,与听者位置无关,因此所有人听到的音高是相同的,该选项错误。
C选项,因音高不会因位置不同而变化,此选项错误。
综上,同一时刻每个人听到声音可能不同的是音量,答案选A选项。
20.【答案】C
【知识点】测量肺活量
【解析】【分析】人在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这一过程强调先吸入最多空气,再呼出,是衡量肺功能的重要指标。
A选项,肺的最大容纳量是肺总量,而非肺活量。肺活量是呼出的量,并非肺本身的最大容纳量,因此该选项错误。
B选项,一次能吸入肺中气体的最大量描述的是最大吸气量,而肺活量不仅包括吸气,还强调吸气后尽力呼出的量,因此该选项不完整,错误。
C选项,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符合肺活量的定义,即先吸入最多空气,再呼出的气体量,因此该选项正确。
综上,肺活量的定义对应C选项。
21.【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声音的音量(响度) 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音量越大;振动幅度越小,音量越小。而振动幅度的大小,在击鼓场景中直接由敲击力度决定。用力越大,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鼓声音量越大;用力越小,振动幅度越小,音量越小。因此,鼓声变大是因为敲击力度变大,答案选A选项。
22.【答案】C
【知识点】牙齿
【解析】【分析】牙齿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其核心作用是对食物进行加工,通过不同形状的牙齿(如门齿切咬、犬齿撕裂、臼齿研磨)将大块食物切割、磨碎成小块,方便后续消化液(如唾液)与食物充分接触,为进一步消化做准备。
A选项,搅拌食物是舌头的功能,舌头通过搅拌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并非牙齿的作用,因此该选项错误。
B选项,润湿食物是唾液的功能,唾液分泌后可湿润食物,使其更容易吞咽,与牙齿无关,因此该选项错误。
C选项,牙齿通过门齿的切割、臼齿的研磨等动作,将食物破碎成小块,这是牙齿在消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因此该选项正确。
综上,牙齿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切磨,答案选C选项。
23.【答案】C
【知识点】弦乐器的声音
【解析】【分析】声音的高低(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慢,音调越低。对于吉他琴弦,影响振动频率的关键因素是琴弦的粗细:琴弦越细,振动时受到的阻力小,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琴弦越粗,振动频率越慢,音调越低。观察图中的吉他琴弦,从①到⑥,琴弦逐渐变细(⑥弦是最细的)。根据细弦振动快、音调高的规律,可知⑥弦振动频率最快,弹奏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综上,能发出最高声音的琴弦是⑥,答案选C选项。
24.【答案】C
【知识点】平衡膳食
【解析】【分析】健康的饮食需要营养均衡,人体需要多种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这些营养素无法从单一类型的食物中完全获取,必须通过多样化的食物搭配来满足。
A选项,粗粮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精致食物(如白米、白面)经过加工后营养流失较多,长期少吃粗粮会导致营养不均衡,对健康不利。
B选项,蔬菜是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鱼肉虽能提供蛋白质,但过量食用且少吃蔬菜会导致维生素缺乏、膳食纤维不足等问题,不利于健康。
C选项,不挑食能保证摄入谷物、蔬菜、水果、肉蛋奶等各类食物,实现营养全面均衡,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对健康有益。
综上,对健康有益的是不挑食、多种食物兼顾着吃,答案选C选项。
25.【答案】氧气;一呼一吸;肺活量;加强锻炼
【知识点】呼吸的形成;呼吸次数;测量肺活量
【解析】【分析】①人体需要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因此,人的呼吸实质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因此第1空填氧气;
②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一呼一吸构成了一次完整的呼吸运动,在计算呼吸次数时,通常以一呼一吸为一次来计数。因此第2空填一呼一吸;
③肺活量是指人体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量,它是衡量肺功能强弱的重要标志。肺活量越大,说明肺的通气功能越强,能为身体提供更多的氧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呼吸系统的健康状况。因此第3空填肺活量;
④加强锻炼是提升肺活量的有效方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增大胸廓的活动范围,使肺组织的生长发育更好,从而增加肺活量。例如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都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因此第4空填加强锻炼。
26.【答案】振动;声带;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会停止。例如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弹吉他时琴弦振动发声,这是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第1空填振动;
②人说话时,声音来自身体内部的振动,即声带的振动。当人说话、唱歌时,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使声带振动从而产生声音,这是人体发声的直接来源。因此第2空填声带;
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作为介质),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上课听老师讲话时,声音通过空气这种气体介质,从老师的口腔传播到学生的耳朵里。因此第3空填空气。
27.【答案】蛋白质;牛奶、鸡蛋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①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对身体的生长发育、修复受损组织以及增强体力都有重要作用。运动员在训练时,身体消耗能量大,肌肉等组织需要更多蛋白质来维持和修复,因此补充蛋白质能为训练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帮助保持体力和促进身体恢复。因此第1空填蛋白质;
②生活中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很多,牛奶和鸡蛋是常见且容易获取的优质蛋白质来源。牛奶中含有丰富的动物蛋白,容易被人体吸收;鸡蛋的蛋清部分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除此之外,瘦肉(如牛肉、猪肉)、鱼虾、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也富含蛋白质,都是适合补充营养的食物。因此第2空填牛奶、鸡蛋。
28.【答案】低;大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①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调来描述,音调主要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慢,音调越低。一般来说,男性的声带比女性的声带更粗、更长,这使得男性声带振动时速度较慢,振动频率较低,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也就较低。而女性声带较细、较短,振动频率快,音调较高。因此,爸爸讲话的声音比妈妈讲话的声音音高要低一些。因此第1空填低;
②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音量就越大,声音越强;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小,音量就越小,声音越弱。当爸爸在远处喊人时,为了让声音传得更远,让你能更清楚地听到,他会不自觉地加大发声的力度。此时声带振动的幅度会比平时讲话时更大,产生的声音也就更强,这样声音就能在空气中传播得更远。所以,爸爸在远处喊你时,他声带振动的幅度比平时讲话时要大。因此第2空填大。
29.【答案】消化;不挑食
【知识点】平衡膳食;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①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等)。食物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消化器官的处理:口腔咀嚼、胃的搅拌研磨、小肠的吸收等,才能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人体可以利用的能量。消化器官(如胃、小肠等)通过消化和吸收过程,把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转化为能量,供给人体活动、生长发育等需求。因此,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因此第1空填消化;
②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比如蔬菜提供维生素,肉类提供蛋白质,谷物提供糖类等。正在长身体阶段,身体需要多种营养才能健康发育。如果偏食(只喜欢某几类食物)或挑食(拒绝某些食物),会导致营养摄入不全面。而不挑食、不偏食从各种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满足身体生长、活动的需求,这是保持健康的良好饮食习惯。因此第2空填不挑食。
30.【答案】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宇航员靠无线电交流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①实验中,玻璃钟罩里的空气被逐渐抽出时,外面听到的音乐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传播的能力随着空气减少而变弱;当空气重新放入后,声音又变大,说明空气恢复后声音能正常传播。由此可以推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依靠空气这样的介质,没有空气的真空环境中,声音无法传播。因此,第1空填真空不能传声;
②太空是接近真空的环境,没有空气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因此,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通过说话交流,必须依靠无线电设备(无线电信号不需要空气等介质就能传播)来传递信息,这一例子直接支持了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因此,第2空填月球上宇航员靠无线电交流。
31.【答案】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①让我们身体保持健康——蔬菜、水果类。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如维生素C抗氧化、维生素A保护视力)、矿物质(如钾调节电解质)、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这些营养能维持身体代谢平衡,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帮助身体保持健康状态,所以承担让身体保持健康的作用。
②支持我们的生长发育——奶类和奶制品;豆类和豆制品;鱼虾类、蛋类。这类食物是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蛋白质是细胞构建、肌肉生长、骨骼发育的基础原料。青少年长身体阶段,需靠这些食物补充蛋白质,助力身高增长、器官发育,因此用于支持生长发育。
③给我们提供生存能量——糖类、油脂类、谷物类。糖类(如谷物中的淀粉)、油脂类(如食用油)、谷物类(如大米),富含碳水化合物、脂肪。在人体消化中,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供能,脂肪储存能量,是日常活动(学习、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所以负责提供生存能量。
32.【答案】(1)肺;气管
(2)吸气;大
(3)呼气;小
(4)注意呼吸环境卫生、锻炼身体。
【知识点】呼吸的形成;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呼吸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变大,肺扩张,外界空气(含氧气)进入肺;呼气时,这些肌肉舒张,胸廓变小,肺收缩,肺内气体(含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呼吸能为身体提供氧气,排出废物,维持生命活动。
(1)人体呼吸系统由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核心功能是通过肺的扩张与收缩,实现“吸气—气体交换—呼气”的过程。模型与人体结构的对应关系,需从功能模拟理解:
①肺是气体交换的核心器官。吸气时肺像小气球一样张开,容纳空气;呼气时收缩,排出气体。实验里,气球的变大、变小直接模拟肺的扩张、收缩,对应肺的功能,所以①是肺。
②气管是气体的通道,连接咽喉与肺,负责把空气输送到肺里。模型里的管道,一头连接外界(模拟空气入口),一头连接气球(模拟肺),和气管输送气体、为肺提供通气路径的作用完全一致,所以②是气管。
(2)吸气的原理是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空气进入。
①用手向下拉“膈肌”的动作:吸气时膈肌会收缩、下降(可联想身体吸气时,腹部微微向外,因为膈肌向下运动)。实验中向下拉“膈肌”,就是模拟膈肌收缩、位置下降,让模型里的“胸廓空间”变大(如同人体吸气时胸廓扩张)。因此,第1空填吸气。
②胸廓空间变大后,内部气压降低(比外界空气压力小),空气就会被“压入”气球(模拟肺),气球像肺一样扩张变大,即气球体积会变大。因此,第2空填大。
(3)呼气的原理是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收缩→气体排出。
①用手向上顶“膈肌”的动作:呼气时膈肌会舒张、上升(可联想呼气时腹部向内收,膈肌向上运动)。实验中向上顶“膈肌”,模拟膈肌舒张、位置上升,让模型里的“胸廓空间”变小(如同人体呼气时胸廓收缩)。因此,第1空填呼气。
②胸廓空间变小后,内部气压升高(比外界空气压力大),气球(模拟肺)就会被挤压,体积缩小,气体排出,即气球体积会变小。因此,第2空填小。
(4)呼吸器官脆弱,需从防污染、强功能两方面进行保护。
①呼吸道易受病菌、有害颗粒侵害,比如雾霾里的PM2.5、香烟烟雾中的尼古丁,会刺激气管、肺,引发咳嗽、炎症。所以雾霾天戴口罩(过滤有害物)、不随地吐痰(减少病菌传播,避免污染空气 ),都是通过让吸入的空气更清洁,保护呼吸器官。因此,要注意呼吸环境卫生。
②运动能增强呼吸肌(如膈肌、肋间肌)的力量。比如慢跑、跳绳时,呼吸会加深加快,呼吸肌反复收缩、舒张,变得更有力量。呼吸肌强壮了,胸廓扩张、收缩更有力,肺能容纳更多空气(如同气球能吹得更大),气体交换更高效。运动可提升肺功能,让呼吸更顺畅。因此,要锻炼身体。
(1)在模型中,气球模拟的是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负责气体交换。
在模型中,软塑料管模拟气管,气管是连接喉部和支气管的部分,负责将空气输送到肺部。
(2)向下拉“膈肌”模拟吸气:在人体中,膈肌向下移动,胸腔体积增大,肺内压力降低,空气被吸入肺中。在模型中,向下拉“膈肌”相当于增加了气球内的空间,导致气球体积变大。
(3)向上顶“膈肌”模拟呼气:在人体中,膈肌向上移动,胸腔体积减小,肺内压力升高,空气被排出肺中。在模型中,向上顶“膈肌”相当于减少了气球内的空间,导致气球体积变小。
(4)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呼吸环境卫生:避免暴露在灰尘、烟雾、有害气体等污染环境中,这些物质可以损害呼吸系统。锻炼身体:通过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增强肺部功能,提高呼吸效率。
33.【答案】(1)与管口水平;空气
(2)乙
(3)音量
(4)音高变低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高低;制作乐器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且不同物体振动会发出不同声音。音高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振动越快,音高越高;振动越慢,音高越低。音量由物体振动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音量越大;振动幅度越小,音量越小。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物体振动会发出不同声音。
①吹奏试管乐器时,水平吹气能让试管口的空气柱振动,就像吹笛子,气流水平冲击笛孔,使笛内空气柱振动。要是向管内吹气,没法稳定让空气柱振动,不符合让物体(空气柱)持续振动发声的要求。因此,第1空填与管口水平;
②试管内的空气柱是振动源。水平吹气时,空气柱受气流冲击,会收缩、扩张振动,产生声音。因此,第2空填空气。(2)音高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振动越快,音高越高;振动越慢,音高越低。
①试管里水越多,空气柱越短,乙试管水最多,空气柱就最短。空气柱短,振动时来回运动的距离小,每秒振动次数(频率)更高,像短橡皮筋比长橡皮筋振动快。所以乙试管空气柱振动最快,音高最高因此本空填乙。
(3)音量由物体振动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音量越大;振动幅度越小,音量越小。吹奏力度大,空气柱振动幅度大,音量大;力度小,振动幅度小,音量小 。音高由空气柱长度(振动频率)决定,力度不改变空气柱长度,所以音高不变,音量变化,因此本空填音量。
(4)物体的长度、松紧等变化,会改变振动频率,进而改变音高。反复吹奏试管乙,气流冲击可能让水溅出,或水分蒸发减少,试管内空气柱变长。空气柱变长,振动频率变慢,音高降低。因此本空填音高变低。
(1)当我们吹奏试管乐器时,需要将气流直接吹入试管内,这样气流才能在试管内形成振动,产生声音。如果气流与管口水平,那么气流不会有效地在试管内产生振动,因此吹气的方向是向管内。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在试管乐器中,当我们向管内吹气时,气流使试管内的空气柱振动,这些振动通过空气传递到我们的耳朵,被感知为声音。
(2)音高取决于振动频率,而振动频率又与空气柱的长度有关。在试管中,水量越多,空气柱就越短,振动频率就越高,因此音高也越高。所以,吹奏管乙时发出的声音音高最高,因为管乙中的水量最多。
(3)力度指的是吹气的强度。当力度变化时,主要影响的是振动的幅度,而不是频率。振动的幅度决定了声音的音量(响度),因此力度不同,音量会发生变化,而音高基本保持不变。
(4)吹奏管乙几次之后,可能会因为长时间吹奏可能导致试管内的水分部分蒸发,使空气柱变长,振动频率降低,从而导致音高变低。
34.【答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乒乓球、细线、铁架台;将乒乓球用细线悬挂起来,使乒乓球能够自由悬挂并接触到音叉。轻轻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然后将振动的音叉轻轻接触悬挂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音叉接触时的反应,并记录乒乓球是否被弹开以及音叉发出声音的情况。重复步骤2和3,直接将静止的音叉接触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反应。比较两次实验的结果,分析音叉振动与乒乓球被弹开的关系,以及声音的产生与音叉振动的关系。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研究的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在声学知识的学习里,声音的产生是基础探究起点。日常能看到很多发声现象,像敲鼓时鼓面会动、弹橡皮筋时橡皮筋会颤 ,自然就会好奇声音到底从哪儿来?从图中看,用音叉、乒乓球做实验,就是聚焦声音的产生和物体振动有没有关系,从生活里的发声现象出发,提出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符合 从生活找疑问,开启探究的思路。
(2)我的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生活中会有这些现象观察:敲鼓时,能看到鼓面“咚咚”振动,还能摸到鼓面在动;弹橡皮筋时,橡皮筋会“嗡嗡”振动,声音也跟着出来。这些观察可以产生猜想:声音好像和物体振动有关。所以,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既呼应了生活里振动能发声的体验,又为后续实验验证做准备,是科学探究先猜再验证的体现。
(3)需要的器材:音叉、乒乓球、细线、铁架台
①音叉:音叉是经典声学实验工具。它敲击后会振动发声,但振动特别小,肉眼直接看不清。所以得用其他东西(比如乒乓球)来放大这个振动。
②乒乓球+细线+铁架台:这三个配合组成转换装置,把看不见的微小振动,变成看得见的明显现象。
铁架台用来固定乒乓球,让它稳稳挂着,实验才不会乱晃;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让它能轻轻碰到音叉;音叉振动时,乒乓球会被 “弹开”,把音叉微小振动放大成乒乓球弹开的现象,方便观察。
(4)步骤1:将乒乓球用细线悬挂起来,使乒乓球能够自由悬挂并接触到音叉。
做实验得让装置稳定、现象好观察。用铁架台挂乒乓球,就是为了让乒乓球稳稳当当,后面才能清楚看到音叉对它的影响。
步骤2:轻敲音叉让它发声,再用振动的音叉碰乒乓球,观察现象。观察乒乓球被音叉接触时的反应,并记录乒乓球是否被弹开以及音叉发出声音的情况。
①轻敲音叉:这是让音叉振动发声的常规操作,不过音叉振动太小,肉眼直接看不到。
②音叉碰乒乓球,乒乓球弹开:这是“转换法”关键一步,把音叉看不见的微小振动,变成乒乓球弹开的明显现象,直观呈现音叉在振动。
步骤3:重复实验,对比振动的音叉和静止的音叉碰乒乓球的反应。
①振动的音叉碰乒乓球:乒乓球会弹开,说明振动能让乒乓球动;
②静止的音叉碰乒乓球:乒乓球不动,说明不振动就没法让乒乓球动。
步骤4:比较两次实验的结果,分析音叉振动与乒乓球被弹开的关系,以及声音的产生与音叉振动的关系。
音叉振动时,乒乓球弹开、有声音;音叉不振动时,乒乓球不动、没声音。实验清楚说明:声音的产生和物体振动有关系,有振动就有声音、能弹开乒乓球:没振动就没声音、弹不开乒乓球。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