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学业质量监测科学试卷
一、填空。(每空3分,共24分)
1.(2025六上·大冶期末)蜡烛燃烧后会产生 气体。
2.(2025六上·大冶期末)用湿抹布抹桌子,过一会儿水干了,这是水的 现象。
3.(2025六上·大冶期末)在远古时代,人类已经掌握了 取火的方法。
4.(2025六上·大冶期末)铁生锈变成了 ,这是一种化学反应。
5.(2025六上·大冶期末)水蒸气在 情况下能凝结成小水滴。
6.(2025六上·大冶期末)空气是一种常见而又重要的 。
7.(2025六上·大冶期末)叶片利用 提供的能量,将水分和二氧化碳制造成营养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8.(2025六上·大冶期末)没有 ,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9.(2025六上·大冶期末)将一根铁钉的一半浸入水中,一半露在空气中,最容易生锈的部分是( )
A.在空气中的一半 B.在水中的一半
C.空气和水交界处 D.无法确定
10.(2025六上·大冶期末)鱼缸里的水过一段时间就会减少一些,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被小鱼喝掉了 B.跑到空气中去了 C.流到鱼缸外面了
11.(2025六上·大冶期末)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无法确定
12.(2025六上·大冶期末)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在( )。
A.浅海的盆地 B.高山 C.森林
13.(2025六上·大冶期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
A.二氧化碳和水 B.无机盐和水 C.有机物和氧气
14.(2025六上·大冶期末)要提高冬季大棚蔬菜的产量,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②提高氧气浓度
③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④形成高温环境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15.(2025六上·大冶期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 )。
A.蝉→螳螂→黄雀 B.黄雀→螳螂→蝉
C.树汁→蝉→螳螂→黄雀 D.黄雀→螳螂→蝉→树汁
16.(2025六上·大冶期末)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蜡烛的火焰慢慢变小直到最后熄灭。这是因为( )。
A.烧杯内的热气扑灭了火焰
B.蜡烛燃烧的条件全部不具备
C.烧杯内的氧气烧完了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16分)
17.(2025六上·大冶期末)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减小。( )
18.(2025六上·大冶期末)动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如捕食、行走都需要能量。
19.(2025六上·大冶期末)大自然给我们提供的自然资源都是可以无限利用的。( )
20.(2025六上·大冶期末)淀粉遇碘变蓝。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测叶片内是否含有淀粉。( )
21.(2025六上·大冶期末)在干燥、致密、不透气的土壤中埋下铸铁管道腐蚀最慢。( )
22.(2025六上·大冶期末)光线差的地方,植物长得不好。( )
23.(2025六上·大冶期末)雨夹雪是雨水与部分融化的雪混合并同时降落而形成的一种特殊降水现象。( )
24.(2025六上·大冶期末)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就是植物工厂。( )
四、选择几种动植物,用箭头符号连接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最少写三种,每种4分,共12分)
25.(2025六上·大冶期末)选择几种动植物,用箭头符号连接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最少写三种)
五、作图题。(共12分)
26.(2025六上·大冶期末)画一画水在自然界循环简单示意图并配上文字说明。
六、实验操作题。(共20分,其中1~3小题每空2分,其余各6分)
27.(2025六上·大冶期末)模拟雨的形成。
(1)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2)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用一个热培养皿盖住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培养皿底部,发现( )。
A.有一些水珠 B.出现雾 C.没有水珠
(3)在培养皿中加冰块,观察底部,发现( )。
A.水珠变多了 B.水珠变少了 C.没有变化
(4)冰块的作用是使培养皿的温度更 ,这样可使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速度更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二氧化碳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是由碳和氢等元素组成的。当蜡烛燃烧的时候,这些碳元素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我们可以做个小实验来验证:把一个透明的玻璃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过一会把澄清石灰水倒进杯子里,会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而能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就是二氧化碳的一个特点,所以答案为二氧化碳。
2.【答案】蒸发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解答】用湿抹布抹桌子,过一会儿水干了,这是水的蒸发现象。
【分析】液态水在受热后会变为气态水。
3.【答案】钻木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在远古时代,人类生活条件很简陋,需要探索各种获取火的方法。钻木取火是通过木头之间相互摩擦,产生热量,当热量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时,就会引燃木头从而得到火 。从科学原理来讲,这是利用了摩擦生热的原理,两个物体摩擦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温度升高。远古人类经过不断尝试,发现通过钻木的方式可以实现取火,这是人类掌握的一种重要取火技能,开启了人类利用火的新篇章,所以远古时代人类掌握的取火方法是钻木取火,故第一空填钻木 。
4.【答案】铁锈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铁在空气中,会和氧气、水发生反应。原本的铁(Fe),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变成了一种新的物质——铁锈 。铁锈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是氧化铁。因为有新物质生成,所以铁生锈是化学反应。在这个过程中,铁从一种金属单质,变成了铁锈这种不同于铁的物质,所以铁生锈变成了铁锈,故第一空填铁锈 。
5.【答案】遇冷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水蒸气是气态的水。当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环境时,它的热量会被周围较冷的物体吸收,自身的温度降低。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气态的水在遇冷、温度降低时,分子运动减慢,分子间的距离变小,就会从气态转变为液态,从而凝结成小水滴 。比如冬天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片温度低,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就会遇冷凝结成小水滴,使镜片模糊。所以水蒸气在遇冷情况下能凝结成小水滴,故第一空填遇冷 。
6.【答案】气体
【知识点】认识空气
【解析】【分析】从物质的状态和类别来看,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在我们周围,空气无处不在,它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会充满所在的空间 ),能流动,这些都是气体的典型特征。而且在科学分类里,空气属于气体这种物质形态,对生物生存、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都极为重要,比如生物呼吸需要空气中的氧气,风的形成和空气流动有关等。所以空气是一种常见而又重要的气体,故第一空填气体 。
7.【答案】阳光
【知识点】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阳光 。叶片里有叶绿体,叶绿体就像一个个“小工厂”,在阳光的能量驱动下,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分和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这就是光合作用的过程。所以叶片利用阳光提供的能量来完成这个制造营养物质和释放氧气的过程,故第一空填阳光 。
8.【答案】光合作用
【知识点】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氧气和营养物质 。地球上的动物、人类呼吸需要氧气,而这些氧气大多是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而且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营养物质,是自身生长的能量来源,也为食草动物提供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食物,这样整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才能建立起来 。要是没有光合作用,植物没法制造氧气和营养,动物、人类就没有氧气呼吸,也没有食物来源,地球就会变得毫无生机啦。所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故第一空填光合作用 。
9.【答案】C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影响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分,在二者交界处两种条件均具备,生锈最快。
10.【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鱼缸里的水过一段时间就会减少一些,最主要的原因是水在常温下蒸发了。B选项符合题意。
11.【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产生气体的变化
【解析】【分析】A:小苏打与白醋反应的化学原理(小学阶段可简单理解)为两种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其中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气体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现象辅助理解,比如混合后产生大量气泡,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会变浑浊(二氧化碳的特性),所以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是二氧化碳,A符合题意;
B:氧气是植物光合作用等过程产生的常见气体,小苏打和白醋中不含能直接反应生成氧气的成分,不会产生氧气,B不符合题意;
C:氮气在空气中含量高,但小苏打和白醋的组成中没有氮元素,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无法生成氮气,C不符合题意;
D:通过前面分析可知,能确定产生的是二氧化碳,不是无法确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答案】A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A:在地球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浅海的盆地曾经是海洋生物大量生存的地方,生物死亡后沉积在海底,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如压力、温度的变化等,逐渐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所以浅海的盆地是石油和天然气常见的分布区域,A符合题意;
B:高山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岩石、土壤等,不存在形成石油和天然气所需的生物沉积、地质转化条件,不会有石油和天然气分布,B不符合题意;
C:森林是植被生长的区域,主要是树木等植物,没有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地质环境,不会分布石油和天然气,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A: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物质并释放氧气,并非产物,A错误;
B:无机盐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水虽参与光合作用,但不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B错误;
C:光合作用的过程是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如淀粉等 ),同时释放出氧气,所以有机物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C正确。
故答案为:C。
14.【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影响植物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温度等。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适当延长光照时间能够提高蔬菜产量。
15.【答案】C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A:蝉是消费者,食物链应从生产者开始,A错误;
B:黄雀是消费者,不是生产者,不能作为食物链的起始,B错误;
C:树汁(树是生产者,树汁来自生产者 )是生产者提供的,蝉吸食树汁,螳螂捕食蝉,黄雀捕食螳螂,符合食物链“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的结构,C正确;
D选项:树汁由生产者产生,但顺序完全颠倒,应该从生产者指向消费者,D错误。
故答案为:C。
16.【答案】C
【知识点】蜡烛的燃烧
【解析】【分析】A:热气不是扑灭火焰的原因,蜡烛熄灭是因为氧气不足,并非热气作用,A错误;
B:蜡烛本身是可燃物,温度也达到着火点(燃烧着说明之前具备条件 ),只是随着燃烧,烧杯内氧气逐渐消耗,并非燃烧条件全部不具备,B错误;
C:蜡烛燃烧需要氧气,用烧杯罩住后,烧杯内氧气有限,随着燃烧不断消耗,氧气逐渐耗尽,无法支持蜡烛继续燃烧,所以火焰变小直至熄灭,C正确。
故答案为:C。
17.【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水变成水蒸气,是从液态变成气态。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液态水的时候,水分子挨得比较近,排列比较紧密;而变成水蒸气后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得特别大。
比如说烧水的时候,水烧开变成水蒸气,会看到水壶里冒出大量的“白气”(其实是水蒸气遇冷又变成小水滴啦 ),而且如果是封闭的容器,水变成水蒸气后,会把容器撑得鼓鼓的,所以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是大大增大,而不是减小。
所以“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减小”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答案选错误 。
18.【答案】正确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没有能量,我们无法生活,无法学习,无法工作没有能量,植物不会生长,雨水不会降落,太阳也不会光。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等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故动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如捕食、行走都需要能量,这种说法正确。
19.【答案】错误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节约能源
【解析】【分析】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可再生资源是指在短时间内能够更新和再生的资源,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阳光、水、土地、森林等;非可再生资源在短时间内不能更新和再生,用一点少一点,如石油、煤等矿产资源。题目说法错误。
20.【答案】正确
【知识点】淀粉的检验;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 绿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的特性是淀粉遇碘液变蓝色,可用于检验绿叶在光下是否产生了淀粉的是碘液。若叶片变蓝色,表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若不变蓝色表明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可见题干说法正确。
21.【答案】正确
【知识点】化学变化;生锈
【解析】【分析】铁同时接触水和空气或者酸性环境容易生锈。因此在干燥、致密、不透气的土壤中,铸铁管道最不容易被腐蚀。
22.【答案】正确
【知识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植物生长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利用阳光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营养物质,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线差的地方,阳光不充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动力”就不够,没办法制造足够的营养,植物就会长得瘦弱、矮小,叶子可能也会发黄、稀疏 。比如在阴暗的房间里种植物和在阳光充足的阳台上种同一种植物,阴暗处的植物往往长得不好。所以一般来说,光线差的地方,植物因为光合作用受影响,长得不好,这个说法是正确的,答案选正确 。
23.【答案】正确
【知识点】降水形式
【解析】【分析】雨夹雪是雨水与部分融化的雪混合并同时降落而形成的一种特殊降水现象。这种天气现象的发生过程是比较短暂的,常处于由雨转变为雪的阶段,或者是相反的阶段。题目说法正确。
24.【答案】错误
【知识点】植物的生长环境
【解析】【分析】植物工厂是高度智能化、精准化的设施农业系统,能通过计算机精准控制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条件,实现植物全年连续生产,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 ;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主要是利用透明覆盖材料创造相对适宜的温度环境,辅助植物生长,但在环境精准控制程度(像光照的精准调配、营养精准供给等 )、自动化生产水平上和植物工厂有很大差距,它们只是相对简单的设施农业形式 。
所以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不能等同于植物工厂,该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
25.【答案】白菜→蜗牛→麻雀→猫头鹰
小麦→蝗虫→青蛙→蛇→猫头鹰
白菜→田鼠→蛇→猫头鹰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从小学科学食物链知识出发,食物链反映生物间“吃与被吃”关系,起始是生产者(一般为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然后是各级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箭头指向捕食者,代表能量和物质的传递方向 。
1. 白菜→蜗牛→麻雀→猫头鹰:白菜是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是食物链的起点 。蜗牛以白菜为食,是初级消费者,箭头从白菜指向蜗牛,体现白菜被蜗牛吃 。麻雀捕食蜗牛,是次级消费者,箭头从蜗牛指向麻雀,说明蜗牛被麻雀吃 。猫头鹰捕食麻雀,是更高级消费者,箭头从麻雀指向猫头鹰,代表麻雀被猫头鹰吃 ,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符合“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的结构 。
2. 小麦→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小麦是生产者,靠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 。蝗虫吃小麦,是初级消费者,箭头体现小麦被蝗虫取食 。青蛙捕食蝗虫,是次级消费者,箭头表示蝗虫被青蛙捕食 。蛇捕食青蛙,是三级消费者,箭头说明青蛙被蛇吃掉 。猫头鹰捕食蛇,是更高级消费者,箭头代表蛇被猫头鹰捕食 ,清晰呈现了从生产者到不同级别消费者的食物联系,符合食物链逻辑 。
3. 白菜→田鼠→蛇→猫头鹰:白菜作为生产者,为田鼠提供食物,箭头从白菜指向田鼠 。田鼠吃白菜,是初级消费者,之后蛇捕食田鼠,箭头从田鼠指向蛇,蛇是次级消费者 。猫头鹰捕食蛇,箭头从蛇指向猫头鹰,猫头鹰是高级消费者 ,简洁地构建了包含生产者和三级消费者的食物链,符合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
26.【答案】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自然过程,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主要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沉淀等步骤。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从小学科学水的循环知识角度看,这个示意图清晰呈现了水循环主要环节:
1. 蒸发:图中海洋、地表的水以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类似蒸发 ),会因为吸收热量,从液态变成气态水蒸气,箭头向上表示蒸发过程 。比如海洋里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空中,这是水循环的起始动力环节,让水从液态“跑”到气态,进入大气 。
2. 凝结:空中的水蒸气聚集形成云,这就是凝结过程(水蒸气遇冷,从气态变成液态小水滴或固态小冰晶,聚集在一起 ),图中云朵的标注和形态体现了这一步 。就像冬天我们哈气,水蒸气遇冷在玻璃上凝结成小水珠,和云中水蒸气凝结类似 。
3. 降水: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变大,就会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图中“降水”的标注和向下的线条,展示了水从空中回到地表的过程 。比如下雨时,雨水落到大地,补充地表的水 。
4. 地表径流与地下水流: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顺着地表流动(地表径流 ),比如汇成小溪、河流,最终流回海洋;另一部分会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流,图中虚线和“地下水流”标注体现了这部分 。就像我们看到的河流,是地表径流的体现,而地下也有看不见的水流在循环 。
27.【答案】(1)加热烧杯中水至沸腾,用培养皿盖住烧杯口;观察到培养皿底部有水珠,且越来越多,水珠增多增大,掉落下来便形成了雨
(2)A
(3)A
(4)低;快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1)从模拟雨形成的原理出发,雨的形成是因为水蒸气遇冷液化。实验里加热水产生水蒸气,用培养皿盖住,就是为了让水蒸气遇冷(培养皿相对水蒸气温度低 )。
实验方法:加热烧杯中水至沸腾,此时水大量变成水蒸气;用培养皿盖住烧杯口,这样水蒸气就会上升遇到培养皿 。这一步是创造雨形成的条件,让水蒸气有遇冷的“对象”,符合模拟雨形成(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 )的科学逻辑 。
实验现象:因为水蒸气上升遇到较冷的培养皿,就会液化成小水珠,慢慢积累变多变大,最后掉落,就像自然界中雨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变成雨滴落下 )。所以能观察到培养皿底部有水珠,且越来越多掉落形成类似雨的现象 。
(2)当加热水至沸腾,用热培养皿盖住烧杯,热培养皿温度相对较高,但水蒸气本身温度也高,不过热传递后,培养皿温度还是低于水蒸气温度(因为水蒸气在持续产生,且有热量散发 ),所以水蒸气会在培养皿底部液化成小水珠,只是相比加冰块等情况,可能没那么明显,但会有一些水珠 。B选项“出现雾”不太对,雾是小水珠在空气中,这里是在培养皿底部,是液态水珠;C选项“没有水珠”不符合,因为有液化发生,所以A正确 。
(3)在培养皿中加冰块,冰块会让培养皿温度变得更低。根据液化知识,温度差越大,水蒸气液化速度越快、越多。原本培养皿能让水蒸气液化,加冰块后温度更低,更多水蒸气会更快液化成水珠,所以水珠变多,A正确,B“水珠变少”和C“没有变化”不符合液化与温度的关系,所以A正确 。
(4)冰块温度低,放在培养皿上,会吸收热量,使培养皿的温度更“低” 。而水蒸气遇冷液化,温度越低,液化越容易、越快,所以这样可使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速度更“快” 。通过冰块制造更低温度环境,加速水蒸气变成水珠,模拟自然界中高空温度低使水蒸气更快凝结成雨的情况 。
(1)雨的形成是借助水的三态变化,我们也可以借助水的三态变化模拟雨的形成。第一步:加热烧杯中水至沸腾,模拟水蒸发的过程;第二步:,用培养皿盖住烧杯口,模拟水蒸气凝结,最终变成雨滴落下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培养皿底部有水珠,且越来越多,水珠增多增大,掉落下来便形成了雨;
(2)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用一个热培养皿盖住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培养皿底部,发现有一些水珠,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凝结在培养皿底部,变成水珠,故选A;
(3)在培养皿中加冰块,观察底部,发现水珠变多了,这是因为水蒸气的凝结需要温度差,温度差越大,凝结越快,所以水珠变多了,故选A;
(4)冰块的作用是使培养皿的温度更低,这样可使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速度更快。温度差越大,水蒸气凝结越快。
1 / 1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学业质量监测科学试卷
一、填空。(每空3分,共24分)
1.(2025六上·大冶期末)蜡烛燃烧后会产生 气体。
【答案】二氧化碳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是由碳和氢等元素组成的。当蜡烛燃烧的时候,这些碳元素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我们可以做个小实验来验证:把一个透明的玻璃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过一会把澄清石灰水倒进杯子里,会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而能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就是二氧化碳的一个特点,所以答案为二氧化碳。
2.(2025六上·大冶期末)用湿抹布抹桌子,过一会儿水干了,这是水的 现象。
【答案】蒸发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解答】用湿抹布抹桌子,过一会儿水干了,这是水的蒸发现象。
【分析】液态水在受热后会变为气态水。
3.(2025六上·大冶期末)在远古时代,人类已经掌握了 取火的方法。
【答案】钻木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在远古时代,人类生活条件很简陋,需要探索各种获取火的方法。钻木取火是通过木头之间相互摩擦,产生热量,当热量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时,就会引燃木头从而得到火 。从科学原理来讲,这是利用了摩擦生热的原理,两个物体摩擦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温度升高。远古人类经过不断尝试,发现通过钻木的方式可以实现取火,这是人类掌握的一种重要取火技能,开启了人类利用火的新篇章,所以远古时代人类掌握的取火方法是钻木取火,故第一空填钻木 。
4.(2025六上·大冶期末)铁生锈变成了 ,这是一种化学反应。
【答案】铁锈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铁在空气中,会和氧气、水发生反应。原本的铁(Fe),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变成了一种新的物质——铁锈 。铁锈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是氧化铁。因为有新物质生成,所以铁生锈是化学反应。在这个过程中,铁从一种金属单质,变成了铁锈这种不同于铁的物质,所以铁生锈变成了铁锈,故第一空填铁锈 。
5.(2025六上·大冶期末)水蒸气在 情况下能凝结成小水滴。
【答案】遇冷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水蒸气是气态的水。当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环境时,它的热量会被周围较冷的物体吸收,自身的温度降低。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气态的水在遇冷、温度降低时,分子运动减慢,分子间的距离变小,就会从气态转变为液态,从而凝结成小水滴 。比如冬天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片温度低,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就会遇冷凝结成小水滴,使镜片模糊。所以水蒸气在遇冷情况下能凝结成小水滴,故第一空填遇冷 。
6.(2025六上·大冶期末)空气是一种常见而又重要的 。
【答案】气体
【知识点】认识空气
【解析】【分析】从物质的状态和类别来看,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在我们周围,空气无处不在,它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会充满所在的空间 ),能流动,这些都是气体的典型特征。而且在科学分类里,空气属于气体这种物质形态,对生物生存、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都极为重要,比如生物呼吸需要空气中的氧气,风的形成和空气流动有关等。所以空气是一种常见而又重要的气体,故第一空填气体 。
7.(2025六上·大冶期末)叶片利用 提供的能量,将水分和二氧化碳制造成营养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答案】阳光
【知识点】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阳光 。叶片里有叶绿体,叶绿体就像一个个“小工厂”,在阳光的能量驱动下,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分和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这就是光合作用的过程。所以叶片利用阳光提供的能量来完成这个制造营养物质和释放氧气的过程,故第一空填阳光 。
8.(2025六上·大冶期末)没有 ,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
【答案】光合作用
【知识点】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氧气和营养物质 。地球上的动物、人类呼吸需要氧气,而这些氧气大多是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而且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营养物质,是自身生长的能量来源,也为食草动物提供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食物,这样整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才能建立起来 。要是没有光合作用,植物没法制造氧气和营养,动物、人类就没有氧气呼吸,也没有食物来源,地球就会变得毫无生机啦。所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故第一空填光合作用 。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9.(2025六上·大冶期末)将一根铁钉的一半浸入水中,一半露在空气中,最容易生锈的部分是( )
A.在空气中的一半 B.在水中的一半
C.空气和水交界处 D.无法确定
【答案】C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影响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分,在二者交界处两种条件均具备,生锈最快。
10.(2025六上·大冶期末)鱼缸里的水过一段时间就会减少一些,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被小鱼喝掉了 B.跑到空气中去了 C.流到鱼缸外面了
【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鱼缸里的水过一段时间就会减少一些,最主要的原因是水在常温下蒸发了。B选项符合题意。
11.(2025六上·大冶期末)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无法确定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产生气体的变化
【解析】【分析】A:小苏打与白醋反应的化学原理(小学阶段可简单理解)为两种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其中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气体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现象辅助理解,比如混合后产生大量气泡,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会变浑浊(二氧化碳的特性),所以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是二氧化碳,A符合题意;
B:氧气是植物光合作用等过程产生的常见气体,小苏打和白醋中不含能直接反应生成氧气的成分,不会产生氧气,B不符合题意;
C:氮气在空气中含量高,但小苏打和白醋的组成中没有氮元素,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无法生成氮气,C不符合题意;
D:通过前面分析可知,能确定产生的是二氧化碳,不是无法确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2025六上·大冶期末)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在( )。
A.浅海的盆地 B.高山 C.森林
【答案】A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A:在地球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浅海的盆地曾经是海洋生物大量生存的地方,生物死亡后沉积在海底,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如压力、温度的变化等,逐渐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所以浅海的盆地是石油和天然气常见的分布区域,A符合题意;
B:高山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岩石、土壤等,不存在形成石油和天然气所需的生物沉积、地质转化条件,不会有石油和天然气分布,B不符合题意;
C:森林是植被生长的区域,主要是树木等植物,没有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地质环境,不会分布石油和天然气,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2025六上·大冶期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
A.二氧化碳和水 B.无机盐和水 C.有机物和氧气
【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A: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物质并释放氧气,并非产物,A错误;
B:无机盐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水虽参与光合作用,但不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B错误;
C:光合作用的过程是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如淀粉等 ),同时释放出氧气,所以有机物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C正确。
故答案为:C。
14.(2025六上·大冶期末)要提高冬季大棚蔬菜的产量,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②提高氧气浓度
③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④形成高温环境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影响植物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温度等。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适当延长光照时间能够提高蔬菜产量。
15.(2025六上·大冶期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 )。
A.蝉→螳螂→黄雀 B.黄雀→螳螂→蝉
C.树汁→蝉→螳螂→黄雀 D.黄雀→螳螂→蝉→树汁
【答案】C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A:蝉是消费者,食物链应从生产者开始,A错误;
B:黄雀是消费者,不是生产者,不能作为食物链的起始,B错误;
C:树汁(树是生产者,树汁来自生产者 )是生产者提供的,蝉吸食树汁,螳螂捕食蝉,黄雀捕食螳螂,符合食物链“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的结构,C正确;
D选项:树汁由生产者产生,但顺序完全颠倒,应该从生产者指向消费者,D错误。
故答案为:C。
16.(2025六上·大冶期末)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蜡烛的火焰慢慢变小直到最后熄灭。这是因为( )。
A.烧杯内的热气扑灭了火焰
B.蜡烛燃烧的条件全部不具备
C.烧杯内的氧气烧完了
【答案】C
【知识点】蜡烛的燃烧
【解析】【分析】A:热气不是扑灭火焰的原因,蜡烛熄灭是因为氧气不足,并非热气作用,A错误;
B:蜡烛本身是可燃物,温度也达到着火点(燃烧着说明之前具备条件 ),只是随着燃烧,烧杯内氧气逐渐消耗,并非燃烧条件全部不具备,B错误;
C:蜡烛燃烧需要氧气,用烧杯罩住后,烧杯内氧气有限,随着燃烧不断消耗,氧气逐渐耗尽,无法支持蜡烛继续燃烧,所以火焰变小直至熄灭,C正确。
故答案为:C。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16分)
17.(2025六上·大冶期末)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减小。(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水变成水蒸气,是从液态变成气态。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液态水的时候,水分子挨得比较近,排列比较紧密;而变成水蒸气后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得特别大。
比如说烧水的时候,水烧开变成水蒸气,会看到水壶里冒出大量的“白气”(其实是水蒸气遇冷又变成小水滴啦 ),而且如果是封闭的容器,水变成水蒸气后,会把容器撑得鼓鼓的,所以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是大大增大,而不是减小。
所以“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减小”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答案选错误 。
18.(2025六上·大冶期末)动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如捕食、行走都需要能量。
【答案】正确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没有能量,我们无法生活,无法学习,无法工作没有能量,植物不会生长,雨水不会降落,太阳也不会光。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等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故动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如捕食、行走都需要能量,这种说法正确。
19.(2025六上·大冶期末)大自然给我们提供的自然资源都是可以无限利用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节约能源
【解析】【分析】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可再生资源是指在短时间内能够更新和再生的资源,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阳光、水、土地、森林等;非可再生资源在短时间内不能更新和再生,用一点少一点,如石油、煤等矿产资源。题目说法错误。
20.(2025六上·大冶期末)淀粉遇碘变蓝。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测叶片内是否含有淀粉。(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淀粉的检验;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 绿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的特性是淀粉遇碘液变蓝色,可用于检验绿叶在光下是否产生了淀粉的是碘液。若叶片变蓝色,表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若不变蓝色表明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可见题干说法正确。
21.(2025六上·大冶期末)在干燥、致密、不透气的土壤中埋下铸铁管道腐蚀最慢。(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化学变化;生锈
【解析】【分析】铁同时接触水和空气或者酸性环境容易生锈。因此在干燥、致密、不透气的土壤中,铸铁管道最不容易被腐蚀。
22.(2025六上·大冶期末)光线差的地方,植物长得不好。(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植物生长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利用阳光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营养物质,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线差的地方,阳光不充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动力”就不够,没办法制造足够的营养,植物就会长得瘦弱、矮小,叶子可能也会发黄、稀疏 。比如在阴暗的房间里种植物和在阳光充足的阳台上种同一种植物,阴暗处的植物往往长得不好。所以一般来说,光线差的地方,植物因为光合作用受影响,长得不好,这个说法是正确的,答案选正确 。
23.(2025六上·大冶期末)雨夹雪是雨水与部分融化的雪混合并同时降落而形成的一种特殊降水现象。( )
【答案】正确
【知识点】降水形式
【解析】【分析】雨夹雪是雨水与部分融化的雪混合并同时降落而形成的一种特殊降水现象。这种天气现象的发生过程是比较短暂的,常处于由雨转变为雪的阶段,或者是相反的阶段。题目说法正确。
24.(2025六上·大冶期末)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就是植物工厂。(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植物的生长环境
【解析】【分析】植物工厂是高度智能化、精准化的设施农业系统,能通过计算机精准控制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条件,实现植物全年连续生产,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 ;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主要是利用透明覆盖材料创造相对适宜的温度环境,辅助植物生长,但在环境精准控制程度(像光照的精准调配、营养精准供给等 )、自动化生产水平上和植物工厂有很大差距,它们只是相对简单的设施农业形式 。
所以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不能等同于植物工厂,该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
四、选择几种动植物,用箭头符号连接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最少写三种,每种4分,共12分)
25.(2025六上·大冶期末)选择几种动植物,用箭头符号连接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最少写三种)
【答案】白菜→蜗牛→麻雀→猫头鹰
小麦→蝗虫→青蛙→蛇→猫头鹰
白菜→田鼠→蛇→猫头鹰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从小学科学食物链知识出发,食物链反映生物间“吃与被吃”关系,起始是生产者(一般为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然后是各级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箭头指向捕食者,代表能量和物质的传递方向 。
1. 白菜→蜗牛→麻雀→猫头鹰:白菜是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是食物链的起点 。蜗牛以白菜为食,是初级消费者,箭头从白菜指向蜗牛,体现白菜被蜗牛吃 。麻雀捕食蜗牛,是次级消费者,箭头从蜗牛指向麻雀,说明蜗牛被麻雀吃 。猫头鹰捕食麻雀,是更高级消费者,箭头从麻雀指向猫头鹰,代表麻雀被猫头鹰吃 ,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符合“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的结构 。
2. 小麦→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小麦是生产者,靠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 。蝗虫吃小麦,是初级消费者,箭头体现小麦被蝗虫取食 。青蛙捕食蝗虫,是次级消费者,箭头表示蝗虫被青蛙捕食 。蛇捕食青蛙,是三级消费者,箭头说明青蛙被蛇吃掉 。猫头鹰捕食蛇,是更高级消费者,箭头代表蛇被猫头鹰捕食 ,清晰呈现了从生产者到不同级别消费者的食物联系,符合食物链逻辑 。
3. 白菜→田鼠→蛇→猫头鹰:白菜作为生产者,为田鼠提供食物,箭头从白菜指向田鼠 。田鼠吃白菜,是初级消费者,之后蛇捕食田鼠,箭头从田鼠指向蛇,蛇是次级消费者 。猫头鹰捕食蛇,箭头从蛇指向猫头鹰,猫头鹰是高级消费者 ,简洁地构建了包含生产者和三级消费者的食物链,符合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
五、作图题。(共12分)
26.(2025六上·大冶期末)画一画水在自然界循环简单示意图并配上文字说明。
【答案】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自然过程,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主要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沉淀等步骤。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从小学科学水的循环知识角度看,这个示意图清晰呈现了水循环主要环节:
1. 蒸发:图中海洋、地表的水以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类似蒸发 ),会因为吸收热量,从液态变成气态水蒸气,箭头向上表示蒸发过程 。比如海洋里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空中,这是水循环的起始动力环节,让水从液态“跑”到气态,进入大气 。
2. 凝结:空中的水蒸气聚集形成云,这就是凝结过程(水蒸气遇冷,从气态变成液态小水滴或固态小冰晶,聚集在一起 ),图中云朵的标注和形态体现了这一步 。就像冬天我们哈气,水蒸气遇冷在玻璃上凝结成小水珠,和云中水蒸气凝结类似 。
3. 降水: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变大,就会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图中“降水”的标注和向下的线条,展示了水从空中回到地表的过程 。比如下雨时,雨水落到大地,补充地表的水 。
4. 地表径流与地下水流: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顺着地表流动(地表径流 ),比如汇成小溪、河流,最终流回海洋;另一部分会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流,图中虚线和“地下水流”标注体现了这部分 。就像我们看到的河流,是地表径流的体现,而地下也有看不见的水流在循环 。
六、实验操作题。(共20分,其中1~3小题每空2分,其余各6分)
27.(2025六上·大冶期末)模拟雨的形成。
(1)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2)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用一个热培养皿盖住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培养皿底部,发现( )。
A.有一些水珠 B.出现雾 C.没有水珠
(3)在培养皿中加冰块,观察底部,发现( )。
A.水珠变多了 B.水珠变少了 C.没有变化
(4)冰块的作用是使培养皿的温度更 ,这样可使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速度更 。
【答案】(1)加热烧杯中水至沸腾,用培养皿盖住烧杯口;观察到培养皿底部有水珠,且越来越多,水珠增多增大,掉落下来便形成了雨
(2)A
(3)A
(4)低;快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1)从模拟雨形成的原理出发,雨的形成是因为水蒸气遇冷液化。实验里加热水产生水蒸气,用培养皿盖住,就是为了让水蒸气遇冷(培养皿相对水蒸气温度低 )。
实验方法:加热烧杯中水至沸腾,此时水大量变成水蒸气;用培养皿盖住烧杯口,这样水蒸气就会上升遇到培养皿 。这一步是创造雨形成的条件,让水蒸气有遇冷的“对象”,符合模拟雨形成(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 )的科学逻辑 。
实验现象:因为水蒸气上升遇到较冷的培养皿,就会液化成小水珠,慢慢积累变多变大,最后掉落,就像自然界中雨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变成雨滴落下 )。所以能观察到培养皿底部有水珠,且越来越多掉落形成类似雨的现象 。
(2)当加热水至沸腾,用热培养皿盖住烧杯,热培养皿温度相对较高,但水蒸气本身温度也高,不过热传递后,培养皿温度还是低于水蒸气温度(因为水蒸气在持续产生,且有热量散发 ),所以水蒸气会在培养皿底部液化成小水珠,只是相比加冰块等情况,可能没那么明显,但会有一些水珠 。B选项“出现雾”不太对,雾是小水珠在空气中,这里是在培养皿底部,是液态水珠;C选项“没有水珠”不符合,因为有液化发生,所以A正确 。
(3)在培养皿中加冰块,冰块会让培养皿温度变得更低。根据液化知识,温度差越大,水蒸气液化速度越快、越多。原本培养皿能让水蒸气液化,加冰块后温度更低,更多水蒸气会更快液化成水珠,所以水珠变多,A正确,B“水珠变少”和C“没有变化”不符合液化与温度的关系,所以A正确 。
(4)冰块温度低,放在培养皿上,会吸收热量,使培养皿的温度更“低” 。而水蒸气遇冷液化,温度越低,液化越容易、越快,所以这样可使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速度更“快” 。通过冰块制造更低温度环境,加速水蒸气变成水珠,模拟自然界中高空温度低使水蒸气更快凝结成雨的情况 。
(1)雨的形成是借助水的三态变化,我们也可以借助水的三态变化模拟雨的形成。第一步:加热烧杯中水至沸腾,模拟水蒸发的过程;第二步:,用培养皿盖住烧杯口,模拟水蒸气凝结,最终变成雨滴落下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培养皿底部有水珠,且越来越多,水珠增多增大,掉落下来便形成了雨;
(2)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用一个热培养皿盖住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培养皿底部,发现有一些水珠,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凝结在培养皿底部,变成水珠,故选A;
(3)在培养皿中加冰块,观察底部,发现水珠变多了,这是因为水蒸气的凝结需要温度差,温度差越大,凝结越快,所以水珠变多了,故选A;
(4)冰块的作用是使培养皿的温度更低,这样可使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速度更快。温度差越大,水蒸气凝结越快。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