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1.学习专题——政治生活
职
能
2.时空范围
国家: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
之上的公共权力。
对内职能
对外职能
政治统治
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 货币赋税制度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空:中国+西方
全书概览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形成与发展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①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②不同时期宰相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学习难点:不同历史时期制度的变化及演变趋势
素养目标:1、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时空观念)
2、探究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君权和相权的发展演变,说明中央王朝对地方治理的历史验和教训,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
4、让学生了解历史上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认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家国情怀)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课程标准
西周 秦 西汉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地方:
分封
制
郡县
制
郡国并
行制
州、郡、
县三级制
州、县
二级制
道、州、
县三级制
路、州(府)、
县三级制
省、路、
府、州、
县多级行
政制度
省、府、县三级制
中央:
三公
九卿
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
中书省
内阁
军机处
中朝
时空导航
同学们,今天我们登上一辆穿越时空的列车,一同踏上探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奥秘的奇妙之旅。在历史的长河中,政治制度的演变承载着无数先人的智慧与历史的脉络,而文物,正是打开这些密码的关键钥匙。接下来,我们将乘坐时空列车,通过三件承载着特殊政治密码的文物,深入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情境导入
甲骨卜辞
《秦简》残片
明代批红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学习目标
探究新知
甲骨卜辞
明代批红
《秦简》残片
目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贵族政治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贵族政治
壹
思考:在“王权神授” 观念下,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这种观念能在当时广泛传播?
这版卜辞属于殷墟无名组卜辞之无黄类卜辞,卜辞大意是,卜问:在壬辰、丁酉、戊戌、壬寅、乙巳、戊申等六天,王将田猎,是否没有灾祸?
“我是这片承载着三千年记忆的甲骨。当考古学家轻轻拂去我身上的尘土,‘王其田,亡灾?’这几个刻痕依然清晰可见——这是商王在我身上留下的神圣问卜。通过我龟甲上的裂纹,商王解读着上天的旨意,将农耕、征伐等国家大事都托付于神明的指引。如今学者们凝视着我,看到的不仅是一次占卜记录,更是‘王权神授’这一古老政治观念的鲜活见证。”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__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____。禹死后,其子____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_______代替了________。
据课本整理夏朝的政治制度
奴隶制国家
夏
启
世袭制
禅让制
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传贤
传子
【王位世袭制】 方式: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国家成私产,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公天下”转为“家天下”。认识:血缘政治开端。是生产力发展,阶级对立的产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但不能保证继承人的才能与品德。
(一)夏朝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贵族政治
商朝建立后,实行_________,商王直接控制内服__________,王畿四周是外服。据记载,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___________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_____
(二)商朝
内外服制
王畿地区
国家机构
官吏
材料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政治制度:内外服制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王畿四周是外服(间接控制管理的方国和部落)。
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贵族政治
西周时期,_____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_____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_______再分封___,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按照_______,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______________。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________________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_________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三)西周制度: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
血缘关系
学习聚焦
夏朝建立了世袭制,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材料1: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材料2: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 ——钱穆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贵族政治
周
◎西周势力范围示意图
思考:西周分封制的内容、目的及作用?
内容:
目的:
作用:
分封对象: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性功臣或旧贵族
内容:土地、人口、爵位
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巩固政权、维护统治
政治: 扩大疆土,巩固统治
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开发、社会发展
文化:推动各地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
消极:西周后期诸侯有较大独立性,导致诸侯国势力膨胀,为分裂割据埋下祸根。
(三)西周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贵族政治
据图和所学知识,指出内外服制与分封制的相同与不同。
同:都属于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异:内外服制是比较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比较弱;分封制是一种更加紧密的国家结构,并与宗法制相结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材料: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贵族政治
(三)西周制度:
宗法制:周天子是天下大宗,各级贵族相对周天子是小宗,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材料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班固《白虎通义》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问题: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宗法制对当时有哪些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团结和稳定,巩固统治秩序。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贵族政治
(三)西周制度:
材料 贵族们的衣食住行,车马舆服各个方面都有清晰的规定。有以多为贵的。如宗庙数量上,“天子七庙,诸侯五庙”。有以小为贵者。如饮食上,“天子一食,诸侯再”。贵族们不能如饕餮之徒一样无节制的饮食,而平民则可以随心所欲。 ——《周礼·礼器》
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士三,
鼎是权力的象征
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统治秩序。
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分封制:解决权力分配问题,天下归周(姬)(国家从血缘部落到天下共主)
宗法制:解决权力继承问题,天下归宗(嫡)(王权从多子到一子)
礼乐制: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天下归心(序)(统治秩序制度化、和谐化)
礼乐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贵族政治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______________,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______________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西周晚期,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言论。这些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________,随着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__________,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_______开始产生。
原始民主传统
平民“国人”
社会经济的发展
宗法血缘关系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君主权力加强
郡县制
官僚制
封建政治制度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盲人乐师师旷对晋悼公所说的一段话,意在告诉悼公,上天为民众设立君主,让君主替代上天管理民众,不让民众失去天性;又为君主设置了辅佐,让君主行事不要过度,用古老的原始民主传统,劝诫晋悼公要做一个好的国君。
史料阅读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四)原始民主遗存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贵族政治
材料一:“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材料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 ——《史记·周本纪》
国人暴动
根据材料思考:体现了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
君主权力非绝对,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国人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对后世政治有一定影响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贵族政治
材料一: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①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
材料二: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代的最高统治者则宣称自己是“代天治民”,自称“天子”。
②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
材料三:西周时期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高低。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材料四: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自由民“国人”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④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国人”舆论影响朝政,对后世政治有一定影响。
商周政体基本特征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贵族政治
(五)转型—春秋战国
材料1: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
材料2: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了什么新问题?有哪些具体表现?原因是什么?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有什么改革变化?
问题: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
表现: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等,战国兼并战争
原因:铁犁牛耕推广使用,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变化:各国变法,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战国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贵族政治
秦朝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贰
思考:为什么秦朝能够打破以往的政治格局,建立起如此庞大且严密的中央集权体系?这些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我,一卷沉睡于黄土之下两千载的竹简残片,正是《秦律》的遗存。在我斑驳的字迹间,依然清晰地铭刻着关于官吏考课、土地赋税、市场管束等诸多律令。这些冰冷的条文,正是我存在的核心,它们深刻印证了那个以律法为筋骨、以严密控制为血脉的秦朝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专制主义
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皇帝行使决策权到军政财政大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
指中央管理地方的方式,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皇帝
权臣
VS
地方
VS
中央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__________的政治制度。__________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历史纵横 “皇帝”名称的由来
秦王蠃政自认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不更改过去的王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丞相、御史议帝号。臣下议论后,上尊号为“泰皇”。蠃政去“泰”用“皇”,又采上古“帝”号, 取名“皇帝”。皇帝自称“朕”,命和令分别称为“制”与“诏”,印称为“玺”,其位世袭。皇帝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
学习聚焦
秦统一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中央集权
皇帝制度
(一)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①皇权至上;
②皇帝独尊;
③皇位世袭。
特点:
专制
集权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秦朝在中央建立了以公卿为首的一套官僚机构。皇帝之下设__________。三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是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称_________。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______,最后由皇帝裁断。
三公九卿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廷议
学习拓展
廷议、朝议、集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重要方式。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秦朝皇帝制度、郡县制的确立,都经过了讨论。唐朝有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合议的制度,宋明清时期廷议、朝议、集议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在保障决策的合理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家天下色彩浓厚
(二)三公九卿制度(中央)
(二)三公九卿制度(中央)
一方面便于皇帝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另一方面虽对君主权力有一定制约,但其作用是有限的,廷议结果是否被采纳,仍然取决于君主意志。
结合图片,理解皇权下的三公九卿制。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参政方式:三公九卿以“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互不相属,互相牵制。“廷议”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在总结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秦始皇在全国推行_______。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__________。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_________掌监察。秦统一后设36郡,后又不断调整。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____________。
郡县制
郡、县两级
监御史
中央直接任命
秦朝官制的特点
1、中央:由天下共主到天下独主;以皇权为核心,家国同构。
2、地方:由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由间接管理到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由地域取代血缘;由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概不世袭。
问题探究
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也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这两位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形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郡县制(地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三)郡县制(地方)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材料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一)家天下,兵不复起……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绎山刻石》
分析郡县制有何作用?
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分析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比较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不 同 点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
建立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 按地域划分
选官方式 世袭 __________________
官吏权力 __________________ 有俸禄,无封地
官员职责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地方与中央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 服从中央
历史作用 稳定当时统治秩序;导致割据 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点 (1)都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2)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中央任免,有一定任期
拥有封地和爵位
封地内有行政权和土地管理权
有行政管理权,无土地管理权
承担义务;自主权很大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从重血缘到重地缘
从分权到集权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四)文书制度
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______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秦朝还建立了以______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文献与出土材料均反映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批阅大量文书,不达到一定的数量“不得休息”。
▲“书同文字”木方
此木方说明秦统一后不仅在全国范围统一了文字的字形与字体,还统一了官职、法律、名物等方面的用语。
史料阅读
下述史料反映了秦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骂(羁)请。(不许由别人带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文书
邮传
保证公文传达准确性
保证公文传达及时性
影响: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汉承秦制提供了重要资料和价值;为后世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朝
王位世袭制
商朝
内外服制、职官制度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春秋战国
分封制开始解体,郡县制、官僚制等出现
秦朝的政治制度
核心:皇帝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度
文书制度
变化:由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皇帝专制天下;
由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皇帝直接任免官员治理天下。
原因:国家统一,疆域扩大,经济发展,交通进步;
吸取分封制导致诸侯争霸,分裂割据的教训;
法家思想理论的指导……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叁
思考:内阁制度的设立初衷是什么?它在实际运行中与以往的宰相制度有何区别?对皇权的加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同时,联系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探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顶峰的。
“我是那册墨字朱批的奏章,往来于文渊阁的墨香与乾清宫的龙威之间。当臣子的奏疏沉甸甸地落在我身上,内阁大学士们便在我空白处挥毫,留下墨色的计议与方略。最终,那决定乾坤的一笔,总由御案后的天子亲执朱砂御笔挥就——或允或驳,或增或删,鲜红的印记便是我最终的裁决。世人只道我承载旨意,却不知我薄薄的纸页间,正无声地见证着大明王朝那最深沉的变革。”
明代批红
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___________。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_____,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_________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至_____,刘秀将_______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学思之窗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三公九卿制
中朝
外朝丞相
东汉
尚书台
(一)中央行政制度一两汉:中外朝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隋唐时期,___________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________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________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_______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______,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_______。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_____,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_______________,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宰相
政事堂
六部
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一)中央行政制度一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
材料1 “……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2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
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1)地位: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
(3)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三省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决策失误,职权分明,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2)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__________________,为宰相之职。但宋太祖唯恐宰相权力过大,设_________掌管军政,______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元朝实行_________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一)中央行政制度—宋:二府三司制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枢密院
三司
中书省
二府:
①中书门下: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
为宰相;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
相行政权。
②枢密院:掌军政,长官由文官担任,
只有调兵权没有统兵权。
三司:专管财政。
影响:宰相群体形成事务性分权,相权被削弱,强化了皇权;但权力分割过细,导致机构臃肿,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形成三冗两积局面。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制度一元:一省两院
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
中枢制度,相权有所加强。
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元朝实省制原因何在?有何弊端?
材料1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
材料2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原因:
元朝版图空前大于前代,事务繁多;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水平相对低,删繁就简;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弊端: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制度一明代:废宰相、设内阁
1380 年,明太祖废除_______________,亲理政务,秦汉以来绵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废宰相后,________________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______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清朝雍正帝设立_________,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特点:简、速、密)
军机处
中书省和宰相
内阁
皇帝(明成祖)
地位: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职能:票拟权(草拟处理意见)
性质: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制度一清: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材料1: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2: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问题:军机处有什么职能?它有决策权吗?它的设立有什么影响?
无决策权
影响:(1)提高行政效率;
(2)皇权空前加强,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三公九卿制 西汉:(汉武帝) “中外朝”制 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中书省一省制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雍正)军机处
梳理从秦到清朝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画出权力结构图)
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是围绕着君相矛盾而展开的,皇权强化相权削弱,直至废除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地方制度的演变—两汉
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______________。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太守选用属吏,分曹理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及分曹属吏。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_____________。(汉初郡国并行制)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郡、县二级制
王国和侯国
州、郡、县三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西汉:
郡国并行制→郡县制
东汉:
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县、郡三级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地方制度的演变—唐
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______________,唐朝沿用。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__________。后来,____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__________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__________势力。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州、县二级制
节度使
藩镇割据
路、州(府)、县三级制
监察机构
道
唐朝:道—州—县—节度使
①唐初: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二级制
②唐太宗:根据山川形势,划全国为十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③唐玄宗:在边境设立十藩镇,长官为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
④安史之乱后,道变成了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地方制度的演变—宋
宋:路 州(府) 县(三级制)
为吸取唐末地方藩镇割据的教训
宋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
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军队
→财赋
→邢狱、治安
→仓储、赈济
路一级事权分散,区划交叉,使得地方没有单一权力中心和割据的地理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元朝在地方设置___________,作为_________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________。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_______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多级行政制度。
行中书省
中书省
“行省”
省、路、府、州、县
行省制
(二)地方制度的演变—元朝
特点:①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②受制于中央,权力大而不专 ;
③采取 “犬牙交错”划分方式。
意义: 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③是我国省制的开端。④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元:行省制度,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读图片,学历史
山川形便(秦汉以来) 犬牙交错(元代)
大体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来确定 ①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
②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③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 消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易产生割据势力 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比较容易控制
比较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初 废____________,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后来,朝廷又向各省派出___________,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承明制,_____成了一省长官,又设_____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中书省
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巡抚、巡按
总督
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清:总督、巡抚—内地18省
巡抚
(二)地方制度的演变—明清
明:废行省,设三司,分属中央
清:督抚-18省+将军辖区+办事大臣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布政使司、
朝代 其他史实
汉到魏晋南北朝 1、西汉初郡县制——郡国并行制。
2、西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刺史,加强中央集权;
3、东汉晚期,监察区“州”变为地方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唐 1、隋朝:州县二级制。
2、唐朝根据山川形势在全国划分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成为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道州县三级制;
3、唐中期以后,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威胁中央。
宋 1、路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实体,路州县三级制;
2、北宋中央集权措施:①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察并制约知州;
②设四监司:其中转运司将大部分地方赋税运往中央;
③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元 地方设置行省,打破山川形便,形成犬牙交错;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明清 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后设巡抚巡按;清设总督;明清,省府县三级制
结合所学并思考: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特点?
(1)演变过程: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与制约,地方则要求一定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矛盾始终存在。
(2)演变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3)中央派出机构演变为正式的地方行政机构,比如刺史——州,中书省——行中书省,巡抚等都体现出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加强。
(4)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下稳上动”,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区划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初步奠定大一统国家疆域,开创国家治理和结构的基本模式;
2.经济:有利于集人、物、财大规模生产活动,创造物质精神文明;
3.民族文化:有利于文化和民族认同,推动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和历史延续。
1.政治:人治传统,行政专断,派生官僚作风;特权阶层,暴政腐败;
2.经济:明清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3.思想文化:思想专制,压抑人性、创造力;阻碍民主政治和科技发展;
积极
消极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有中央 未集权
有中央 有集权
贵族等级分封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课堂小结
1.(2024.6·浙江高考·1)古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文中的“家天下”反映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内外服制 D.郡县制
情境练习
B
情境练习
2.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
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
B
情境练习
3.(2022·河北高考·2)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A
布置作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朝至明清行政区划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据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整理
示例:论题:中央集权是推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阐述:秦朝统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其后历代王朝在沿袭郡(州)县两级的基本架构下,总体上增加了地方行政层级。尤其是疆域广大的元朝,地方行政层级有五级之多。地方层级增多,有助于地方治理的细致化和效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区划变迁还有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监察区逐渐变为一级行政区。汉代的“州”、唐代的“道”等原本都是监察区。加强对地方监察管理的背后,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时代趋势。
总结:总之,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上虽有不同程度的变迁和调整,但最终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而趋于稳定。
THANKS!
谢谢观看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