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44张PPT) 高二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44张PPT) 高二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0:3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导入新课
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重难点】
【学习重点】①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②不同时期宰相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学习难点】
不同历史时期制度的变化及演变趋势
学习任务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大同”社会是原始社会,政治制度是禅让制
“小康”社会指奴隶制社会,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夏朝;启继位,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1、夏朝
世袭制
尧、舜
禅让制
世袭制
公天下(传贤)
家天下(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政权性质发生变化:
公天下 → 家天下
权力传承放生变化:
传贤 → 传子
禅让制 → 世袭制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原始公有制 →奴隶私有制
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后来成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特征之一
(一)夏、商、西周时期:
学习任务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2、商朝
内外服制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间接控制的方国和诸侯
⑴目的:为了巩固商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⑵内涵: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内服)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诸侯(外服)
⑶实质:是以军事武力为依托而形成的支配关系、松散联盟,商王是联盟盟主。
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一)夏、商、西周时期:
学习任务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2、商朝
内外服制
材料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二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材料三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商朝内外服制的影响和特点
特点:
①直接控制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②神权与王权结合;
③松散联盟,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积极:①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④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⑤为西周的分封制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局限: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地方割据。天下共主的局面还没有形成。
(一)夏、商、西周时期:
学习任务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3、西周
材料1:“(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材料2:周人的各封国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
材料3:分封制体现了以亲制疏的策略,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已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⑴目的:加强对地方管理,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⑵对象:同姓贵族(王族)、异姓功臣、旧贵族(古代帝王后代)
⑶特点:
①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是主体(血缘);
②等级森严,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③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④诸侯国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⑤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
分封制(权力的分配)
(一)夏、商、西周时期:
材料一: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钱穆
材料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材料三: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结合材料,评价西周的分封制度。
学习任务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3、西周
分封制(权力的分配)
积极影响:①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巩固了统治。
③密切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
消极影响: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埋下了割据混战的隐患。
(一)夏、商、西周时期:
比较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和西周推行分封制:
学习任务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3、西周
分封制(权力的分配)
名称 内外服制度 分封制
不同 结构
控制
相同 松散的联盟
家国共同体
中央对地方控制较弱
对地方控制加强
①都为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②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形式
④都没有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
③商王与外服之间、周王与诸侯国之间都是间接统治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加进步的政治制度,使国家结构由松散趋于严密。
(一)夏、商、西周时期:
学习任务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3、西周
宗法制(权利的继承)
内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关系:
目的:
为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的矛盾
宗法制
分封制
内在/血缘纽带(里)
政治制度方面表现
特点: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族权与政权结合,家国同构;
形成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
互为表里:政治上的君臣隶属关系,家族血缘上的父子兄弟关系。
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政权)与血缘关系(族权)相结合。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
(一)夏、商、西周时期:
学习任务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3、西周
礼乐制(权利的维护)
含义:
①“礼”:维护贵族等级秩序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②“乐”: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
目的:
维护分封制及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
分封制:解决权力分配问题,从此天下归周(姬)。【国家从血缘部落到天下共主】
宗法制:解决权力继承问题,从此天下归宗(嫡)。【王权从多子到一子】
礼乐制:解决权力认同问题,从此天下归心(序)。【统治秩序制度化、和谐化】
内容: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要求不同等级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影响: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一)夏、商、西周时期:
材料一
学习任务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西周时期: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材料二:殷人尊神……先神而后礼。
——《礼记·表记》
 材料三: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①(cui)      ——《左传·桓公二年》
 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
②等级森严。
③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
④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⑤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⑥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学习任务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一)夏、商、西周时期:
4、原始民主遗存
材料1: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材料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
材料3: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①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②,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③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注释:①牧:治理 ②贰:辅佐 ③匡:纠正
材料体现了商周政体中哪些原始民主遗存?有什么作用?
表现:
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
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的意见。
国人也可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作用: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学习任务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材料1: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
材料2: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
表现:
春秋: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战国: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政治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变化:
各国变法,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原因 表现
经济上: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推广
政治上:诸侯纷争,权力下移,分封制、宗法制破坏,变法改革
井田制、集体劳作向土地私有和小农经济转变
血缘关系维系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地方分权的分封制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转变
学习任务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
学习任务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
【名词解释】专制主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
中央
地方
君主专制
(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
(组织形式)
集权到皇帝
皇权VS相权
集权到中央
中央VS地方
过程
战国

汉元
明清
萌芽
确立
发展
顶峰
中央:皇帝制度(核心)
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
两对基本矛盾贯穿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过程的始终:
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决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制度)
二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决是北宋初期推行强干弱枝的系列政策,分割地方权力)
学习任务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二)主要制度
1、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皇帝制度
(1)地位:
(2)特点:
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印称“玺”。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与上。上至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核心)
皇位世袭
(3)本质:
君主专制
学习任务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二)主要制度
1、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
(1)特点:
A.秦始皇要在全国征发民工修筑长城,帮助其起草文件的应是:
B. 秦始皇要下达一道“焚书”的诏令,负责下达诏令的是:
C.秦朝军权由何人掌管:
丞相
御史大夫
皇帝
②三公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官僚政治
皇权中心
家天下
参政方式:
公卿廷议,皇帝裁决
①皇帝任命,概不世袭;
③九卿为皇帝私家服务
(2)影响:
利:加强了君主专制;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弊:君主专制易催生暴政;具有家天下色彩,官僚政治不完善
学习任务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二)主要制度
2、地方——郡县制
材料: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演变:
春秋出现,战国形成,秦朝全国推行
(2)原因:
①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教训;
②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学习任务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二)主要制度
2、地方——郡县制
(3)含义:
①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②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
③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4)特点:
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②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概不世袭。
(5)影响:
①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学习任务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二)主要制度
3、文书制度
文书行政: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文书传送: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材料一 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 (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材料二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1)、含义:
(2)、条件:
“ 书同文字”木方 此木方说明秦统一后不仅在全 国范围统一了文字的字形与字体, 还统一了官职、法律、名物等方面 的用语。
①秦统一后,统一了车轨、文字,修驰道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
②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材料反应的是什么制度?
材料一 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材料二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材料三 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辄相报殹。也书有亡者,亟告官。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材料四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
学习任务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二)主要制度
3、文书制度
文书行政制度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保证公文传达准确性
保证公文传达及时性
保证公文传达安全性
(3).特点:
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提高行政效率;
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③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拓展一: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演变
学习任务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
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
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
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
拓展二: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
学习任务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对地方官员权力实施监督。
第二,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
第三,中央权威、政令畅通是必备条件。
——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积极
①政治:奠定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②经济: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文化:促进封建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消极
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学习任务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制度的演变
1、两汉:
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制),行政中枢发生转移
(1)西汉:汉武帝设立中朝,加强了皇权,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2)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中枢权力由外朝丞相转移到中朝(皇帝亲信)手中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材料:(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结合材料,指出汉武帝设立中朝的原因。
学习任务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制度的演变
1、两汉:
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制),行政中枢发生转移
材料: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东汉时期中央行政制度发生什么变化?原因?
(3)东汉:
变化: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原因:光武帝对西汉晚期以来皇权旁落和外戚干政不满
作用:
皇帝借助亲信官员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
学习任务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制度的演变
2、隋唐:
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演变: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
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是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
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
运行:
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管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事务。
学习任务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制度的演变
2、隋唐:
三省六部制
材料: “……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三省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决策失误,职权分明,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学习任务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制度的演变
3、宋代:
二府三司制
(1)二府:
①中书门下: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②枢密院:专管军政,分割宰相军权;
(2)三司:专管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材料:(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还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等。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 “三司”担任。其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
根据图示、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二府三司制有何特点?
多设机构,增加人数,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削弱,皇权加强。
学习任务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制度的演变
4、元朝:
一省一台两院
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相权有所加强。
材料: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
原因:
①元朝疆域辽阔,事务繁多;
②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水平相对低,行政组织和程序简化;
③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但造成宰相专权,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学习任务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制度的演变
5、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
(1)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终结。
(2)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票拟: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披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朱批”。
性质: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学习任务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制度的演变
6、清朝:
军机处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南书房
内阁
议政王
大臣会议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凡军国大事都由其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康熙:设置南书房
始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位于故宫乾清宫西南,原本是书房康熙读书的地方,又称南斋。康熙常常和翰林院词臣们在南书书房探究学问,吟诗作对(喻为“文化俱乐部”)。
康熙亲政后为了把握国家大权决定以南书为核心,逐步形成权力中心。南书房地位由此越来越高,权势日崇”。在康熙时期,南书时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发挥着较为重要的政治作用。
学习任务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制度的演变
6、清朝:
军机处
材料: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 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影响:(1)提高行政效率;
(2)皇权空前加强,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学习任务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制度的演变
历代中央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过程、围绕的主要矛盾和特点:
秦 西汉 东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尚书台为行政中枢
三省六部制
废宰相,设内阁
一省两院制
二府三司制
军机处
(秦汉)
坐而论道
(唐宋)
站议时政
(明清)
跪受笔录
古代中国君臣礼仪变化
主要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演变特点:君主专制整体呈加强趋势。
①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废除(总特征)
②从独相到群相
③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④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到虚位
学习任务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地方制度的演变
1、秦朝
郡县制: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2、汉朝
郡——县二级制
(1)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削弱诸侯权利,引发七王之乱,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推恩令,削弱了王国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有行政权和军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演变
地方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职能
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
影响
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学习任务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地方制度的演变
3、隋朝:
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4、唐朝:
道、州、县三级制: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
既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
影响:形成外重内轻局面,危及中央集权
行政 财政 军事
任命官吏 自行选择继承人 控制本地税收 自行募兵
对军队有绝对控制权
学习任务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地方制度的演变
5、宋朝:
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来又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形成了路、州(府)、县三级制。
→军队
→财赋
→邢狱、治安
→仓储、赈济
→文官担任
→牵制知州
①分化事权,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②另设机构制约,加强中央集权,州一级增设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四监司
路一级事权分散,区划交叉,使得地方没有单一权力中心和割据的地理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学习任务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地方制度的演变
6、元朝:
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掌管一省政务,后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行省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特点
①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②行省受制于中央,权力大而不专
③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④打破“山川形便”,采取 “犬牙交错”政区划分方式
意义:
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③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山川形便(秦汉以来) 犬牙交错(元代)
大体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来确定 ①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
②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③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 消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易产生割据势力 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比较容易控制
学习任务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地方制度的演变
7、明清:
省、府、县三级制
①明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三司);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②总督巡抚制:清朝承袭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东北、北部和西部,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③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州),府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清代 督抚制度
总督和巡抚,明清两代最高的地方行政长官。清朝地方巡抚总督多为一品、二品大员二者同为地方重臣,总督偏重军事,巡抚偏于民政,原则上巡抚要受总督节制。
思考: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规律、主要矛盾以及趋势?
学习任务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地方制度的演变
2.规律: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3.主要矛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4.总趋势(总特征):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①趋势:层级不断细化,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②监察机构通常会演变成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③下稳上动,县始终是最基本的行政单位,稳定性极强。
④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监察;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⑤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具有继承性与延续性。
1.特点
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1、积极
①政治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
②经济
有利于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③民族关系
促进民族交融,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2、消极
①政治
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打压;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经济
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
文化专制加强,禁锢思想,不利于科技发展和文化进步
课堂小结
当堂监测
1.(2022·河北高考·2)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A
2.(2024黑吉辽)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
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
B
3.督抚制度在清朝已经十分完善。中央政府在日常运作中,对于朝廷与督抚的关系,各个督抚之间的关系,处理原则就是“大小相制、内外相维”。在地方,督抚行使具体行政管理职权。这样督抚虽然拥有重要职责和权力,但同时,这些都是中央所授,督抚的权力被中央严格控制。据此可知,督抚制度( )
A.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B.防范地方势力发展
C.便利官更监察考核 D.革除明朝体制弊病
B
当堂监测
4.(2020·全国Ⅲ卷·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A
当堂监测
5.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
A.注重依法治国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B
4.(2024·重庆高考·3)唐朝为边疆防御设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而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  )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
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