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3张PPT)-高二历史上学期 历史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3张PPT)-高二历史上学期 历史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0:4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民国第一届内阁
1913年孙中山在上海举行会议决定发动二次革命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现场及旧址
南京
国民政府
重庆
国民政府
南京
国民政府
广州
国民政府
北洋军
阀政府
南京
临时政府
1927
1925
1945
1937
1928
蒋介石
国民政府
1912
1949
民国时期历届政府的演变
民国时期
同年不同月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性质政权
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
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3
北洋政府
1912.3-1928.6
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949
1911.10.10
武昌
起义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建立民主共和制
★阅读教材P14,指出共和制度建立的标志?五色旗的涵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有何目的?体现哪些原则?具体内容是什么?
(1)共和制度建立标志:1912.1.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符合世界潮流)
五色旗
汉满蒙回藏
五族共和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限制袁独裁,维护共和
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内容:①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②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积极: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②用法律形式否定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推动民主化、法治化进程。
局限:存在“因人设法”的现象;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
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 1912.3-1928.6: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
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也称北京政府。
(1)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尝试:
背景:
①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土崩瓦解;
②各类政党、社团的建立。
国民党:革命派以同盟会为基础改组,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主持党务。1912年12月到1913年初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席位中具有压倒性优势。
共和党:由旧官僚、立宪派组 成,由黎元洪主持。民国初期除国民党外,最重要的党派,拥护袁世凯。
历程:
国民党成立
1912
“宋案”
1913
“二次革命”
1913
袁氏任正式大总统
1913
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威胁到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直接原因:宋教仁案
根本原因: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失败:局限性、力量涣散
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 1912.3-1928.6:
(2)袁世凯复辟帝制
形成:
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反对;复辟帝制违背民主共和历史潮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结果:
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被迫取消帝制。
失败原因: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布命令,承受帝位,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定次年为洪宪元年。
1913年11月4日,解散国民党。1914年1月10日,解散国会
1914年5月1日,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年12月修订法律,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1915.5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1915.10
称帝
奉系
直系
皖系
晋系
桂系
滇系
军阀割据混战;
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史料:民初的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摘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政治: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
②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混战,政局动荡;
③政党本身不成熟且斗争激烈;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思想: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国民民主意识淡薄。
【合作探究】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革命程序”论
1924年孙中山发表了《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集中阐述了他三阶段的政治主张。即国民政府用武力完全占领一个省,即该省进入训政阶段;在此阶段,政府派员训练、协助人民建立一个自治的县,并直接选举县级官员;当一个省所有的县完全自治后,即该省就进入宪政阶段,可以选举省长;当全国有一半的省进入宪政阶段后,即全国进入宪政阶段,颁布宪法,由人民选举新的中央政府,而国民政府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此解职。孙中山并没有给出三阶段的具体时间表,而是提出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
“我中国人民久处于专制之下,奴性已深,牢不可破,不有一度之训政时期以洗除其旧染之污,奚能享民国主人之权利?”
——孙中山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4-1949:
(1)“训政”时期(1928—1948)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背景:
《训政纲领》规定:①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内容:
孙中山的理想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主权在民原则
实质:一党专政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4-1949: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宪政”时期(1948—1949)
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举措:
实质: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统治,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
——《中国近代史》
蒋介石、李宗仁就任总统、副总统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诞生
1912.1.1
1912.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实行责任内阁制
1913年春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实行总统制。
1915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实行君主立宪制
1928年
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进入训政时期
1948年
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推行“宪政”
军政时期
训政时期
1949年
宪政时期
特点:(1)政权更迭频繁,具有不稳定性。
(2)政治体制复杂多变。
(3)形式上采取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实际上除个别短暂时期外,长期实行专制独裁。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总结】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 解放战争期间(1946—1949)
各级苏维埃政权 边区政府 行政区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创建:
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材料: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政权性质:工农民主专政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意义: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抗日战争时期:
设立边区政府
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目的)
背景:
政权建设:
(1)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2)设置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3)实行“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目的: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中共中央《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
边区民主投票
意义:(1)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2)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3)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答:(1)“三三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争取和团结各阶级抗战而采取的政权组织原则。在抗日根据地各级政权机关从工作人员组成上,中国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由党外人士充任。
(2)这一原则突出体现了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和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精神。“三三制”原则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2.抗日战争时期:
学思之窗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材料一: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材料二: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第三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政权属于工农大众,取消资本家、富农等阶级阶层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
采取“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思考点
(1)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不同:
土地革命时期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国民党独裁统治作斗争;
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做出了调整。
(2)革命主要任务的变化:由推翻国民政府变为团结一切力量,实现全民族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
(3)中国共产党理论认识的深化: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理论和政权建设理论也不断深化。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解放战争时期——行政区
实践基础: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
理论基础: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史料阅读】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
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③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④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控制政权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一、制度建设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初建民主共和制度
南京国民民政府:一党专制
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参议会、三三制
解放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尝试与失败
【课堂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缔造
共和
破坏共和
探索
共和
确立
完善
共和
【课堂检测】
1.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和“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可知双方争论的是由谁组建政府,即政府组建的主导权,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双方都强调共和制度,排除A项;材料提及共和政府的组织属于政治革命,不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实现平均地权,排除 C项;材料强调的是共和政府的主导权,据所学孙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就让位给袁世凯,排除D项。
B
【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时空范围为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②根据材料中“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可以看出,当时边区政权结构中有参议会、边区政府,而且边区政府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正确;④边区的政权结构这是适应当时民族解放战争需要,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正确,因此D项正确;①边区参议会产生边区政府,边区政府中产生边区法院,三者并非并立制衡关系,错误;③当时处于抗战时期,而非土地革命日时期,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是( )
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边区政府委员会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政权的体现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D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