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948年5月20日,正副总统就职典礼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第3课 艰难的“共和”之路
——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第3课 艰难的“共和”之路
——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时空坐标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
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年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军政时期:1912—1927—1928年;
训政时期:1928年——1948年;宪政时期:1948——1949年)】
壹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共和的缔造与破坏)
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共和的探索)
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确立完善共和)
叁
本课目录
壹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共和的缔造与破坏)
①政府建立:孙中山回国并于1912年1月1日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②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③国旗、纪年:中华民国釆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符合世界潮流)
公元X年=民国N年+1911
民国N年=公元X年-1911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1912.3)
1、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汉满蒙回藏
五族共和
五色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背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目的:
(3)内容: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揽行政事务。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之,行使司法权。
第十九条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辅佐临时大总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体现主权在民的原则(本质是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思考:阅读材料和课本P14,概括《临时约法》内容所体现出的原则和作用。
自由平等原则(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体现三权分立原则(目的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根本)。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实行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政治体制”示意图
参议院
总 统
总理内阁
法 院
参议院多数党
经参议院同意任免
选举 弹劾
对参议院立法有一次否决权
经参议院同意任命
立法权
司法权
行政权
材料二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课堂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临时约法》进行简要评价。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背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目的:
(3)内容: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实行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根本)。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1)进步性: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灭亡、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
(2)局限性:①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②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③没有规定反帝反封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4)评价
1.政党政治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北洋政府
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1912年-1928年)。代表大买办和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内独裁,对外卖国。
政党政治
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近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尝试开始于辛亥革命后。
袁世凯
概念解析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政党政治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背景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为各党派、团体的建立创造了制度环境;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2)特点:政党数量多;参政意识强;党争激烈,不受监督;腐化严重;国民党是当时最具革命性和影响性的大党;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P14历史纵横,思考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特点。
材料2 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
——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
材料1 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1.政党政治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背景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为各党派、团体的建立创造了制度环境;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2)特点:政党数量多;参政意识强;党争激烈,不受监督;腐化严重;国民党是当时最具革命性和影响性的大党;
历程:
国民党成立
1912
“宋案”
1913
“二次革命”
1913
袁氏任正式大总统
1913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威胁到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宋案”后,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被镇压。
失败:局限性、力量涣散
国会议员受袁世凯胁迫,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后,其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材料二:民初的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
——摘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①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②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③政党仓促成立,党争不休;④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⑤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⑥未得到民众支持。
2.袁世凯复辟(1915.10)
袁世凯复辟帝制激起全国上下公愤,护国运动随之爆发。……悍然称帝,也使原本依附于他的进步党人大失所望。……1916年3月,面对如火如荼的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护国运动爆发以来,袁世凯为国人指骂,众叛亲离,终于在1916年6月6日暴亡。
——马工程教材《中国近代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3.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
失败原因: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反对;复辟帝制违背民主共和历史潮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
“革命程序”论
1924年孙中山发表了《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集中阐述了他三阶段的政治主张。即国民政府用武力完全占领一个省,即该省进入训政阶段;在此阶段,政府派员训练、协助人民建立一个自治的县,并直接选举县级官员;当一个省所有的县完全自治后,即该省就进入宪政阶段,可以选举省长;当全国有一半的省进入宪政阶段后,即全国进入宪政阶段,颁布宪法,由人民选举新的中央政府,而国民政府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此解职。孙中山并没有给出三阶段的具体时间表,而是提出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
“我中国人民久处于专制之下,奴性已深,牢不可破,不有一度之训政时期以洗除其旧染之污,奚能享民国主人之权利?”
——孙中山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开始标志: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颁布《训政纲领》,确立国民党的专制
1.国民党的“训政” (1928-1948)
②实质: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1.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2.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3.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
4.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训政纲领》(1928)
思考:对比阅读两个纲领,该如何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主权在民原则
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2.国民党的“宪政”(1948—1949)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举措:
实质: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统治,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
——《中国近代史》
蒋介石、李宗仁就任总统、副总统
1.国民党的“训政” (1928-1948)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诞生
1912.1.1
1912.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实行责任内阁制
1913年春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实行总统制。
1915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
1928年
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进入训政时期
1948年
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推行“宪政”
军政时期
训政时期
1949年
宪政时期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总结】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问题:结合时空坐标分析“共和之路”的特点
曲折反复:
;长期实行军事独裁
政府更替频繁;
获得“民主”——破坏“民主”——失去“民主”
贰
——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共和的探索)
1.创建人民政权——苏维埃政府(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1)背景:1927—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2)建立:
(3)评价:
大会主要内容:
①制定宪法大纲: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②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③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
思考:从大会内容来看,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是?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工农民主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建设抗日民主政权(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6,梳理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背景、目的、措施?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实行三三制原则,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在各级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只占三分之
一,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1)背景:
(3)目的:
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4)措施:
(2)代表:
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
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意义:
①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制度上保障了各阶层的民主权利)。
②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原因:①全面抗战爆发,需要团结各抗战阶级一致抗日;②南京国民政府实行训政,实行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作用: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为新中国政党制度奠定基础。
材料:《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议会各级议员的选举都实行直接选举。1937年第一次普选时选民参选率就达到了70%。
1942年选举后陕甘宁边区11个县的乡参议员党派统计
阅读课本和下列材料,回答“三三制”的原因、作用
县别党派 延川、安塞、清涧、吴堡、曲子、华池、新正、淳耀、同宜耀等11个县 共产党员 2 456人 占参议员总数的30.34%
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等 5 640人 占参议员总数的69.66%
【典例研析】 (2022·全国乙卷·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答案】A【解析】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富农、小资产阶级由原来的打击对象调整为团结对象,是为了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故选A项
【典例研析】 (2022·全国甲卷·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在于无产阶级对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根据材料信息“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可知,材料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A项正确1940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行党外合作,边区政府是国民政府管辖下的特别政府,排除B项;“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说明边区政府是抗日力量的大联合,不包括投降分子、汉奸和卖国贼,排除C项;“由议会选举政府”“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说明边区政府代表人民的意志,是民族矛盾占据主导地位前提下社会抗日力量的大团结,是特殊国情下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A项。
3.建立解放区人民政权——解放区政府(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①设置六大行政区(详见右边地图)
②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2)措施
思考: 解放区行政区的建设的措施有哪些?有何意义?
(3)意义:
①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②巩固了人民政权
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①解放战争战局变化和解放区日益扩大②巩固新兴人民政权的需要
(1)背景(原因)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内容: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2)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国家学说。
【史料阅读】P17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思考:材料中毛泽东为中国规划了一条怎样的道路?这篇文章的发表有什么历史意义?
4.新政权的理论建设——《论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6)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1927-1937) 苏维埃政权 革命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1937-1945)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抗日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1946-1949) 行政区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927—1949)
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确立完善共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建
国
初
20C
90年代
一根三基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性质: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2)核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3)形成过程:
①初步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
②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
③遭到破坏:1957年以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思想影响,“文革”十年。
④恢复完善:改革开放新时期,1982年宪法。
(4)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①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
②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
③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自主学习:梳理1982年宪法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表现?1982年宪法出台的影响?
新措施:
新地位:
影响:
①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
②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政党关系: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政协性质: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3)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4)历程:
确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
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完善:中共十二大,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
(5)地位: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3.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地方自治区划: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思考:身为中国人,知道我国有几个自治区吗?
我不知道
内蒙古自治区194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西藏自治区1965
P20
时间 发展历程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设立
1949年 《共同纲领》的规定
1954年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
原因 1.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
2.民族分布上交错居住。
3.资源分布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选举的法律依据: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自治的核心: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意义: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3.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01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02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03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有机结合﹄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道路与政治制度,受到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历史传统、阶级力量、民族心理等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历史感悟中到回望现实
民初革命党人的政党民主政治,败给了掌握实权的军阀独裁割据之社会现实与历史因素。国民党改组后的宪政民主政治,被难以走出的训政独裁现实打败。
而共产党人的宪政民主政治,在根据地建设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中,与历史、现实不停激荡,自我调适。直至1949年,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现实相结合,而在此后的建设过程中,历史限制与社会现实的争竞并未停歇。
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初建民主共和制度
南京国民民政府:一党专制
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建立边区政府
解放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尝试与失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缔造
共和
破坏共和
探索
共和
确立
完善
共和
课堂小结
【详解】“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强调总统的行政权,与限制总统权力不符,故①错误;“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强调总统的军事权,与限制总统权力不符,故②错误;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制约总统的行政权,并拥有弹劾权,体现限制总统权力意图,故③正确;“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体现出国会议员对总统权力的制约,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典例研析】(2023·浙江高考真题)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典例研析】(2024·广东·高考真题)1943年3月,中国国民党以蒋介石的名义抛出《中国之命运》一书,公开提出共产主义和英美式的自由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声称:“中国之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这说明( )
A.民族统一战线初现裂痕 B.中国的国际地位未见改善
C.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国民党试图独占抗战成果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3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之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并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妄图泯灭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功绩,其独裁之心昭然若揭,D项正确;1938年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国民党方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出现裂痕,排除A项;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东方主战场,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日民族矛盾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典例研析】(2023·浙江高考真题)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并立制衡”说法错误,边区参议会产生边区政府,边区政府产生边区法院,故①错误;据“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可知,边区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边区参议会,由边区人民民主选举产生,边区参议会选举委员十三人,组成边区政府委员会,故②正确;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而非土地革命的需要,故③错误;为了联合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边区各级政权都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非党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说明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典例研析】(2023·天津高考·8)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运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 )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
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