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商鞅徙木立信 戊戌六君子被杀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导入新课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认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历代重要改革事件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改革的特征。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改革的实质;
改革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中华民族“求变“求新”的改革精神。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古代富国强兵
近代救亡图存
现代民族复兴
时空坐标
壹
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
——富国强兵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救亡图存
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民族复兴
叁
本课目录
CONTENTS
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富国强兵
邹忌改革
燕昭王改革
赵武灵王变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兼并战争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一)、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1.背景:
经济 铁器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
铁器、牛耕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百家争鸣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政治 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表现 (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BC356)集列国变法之长,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思想 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形成思想解放运动。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目的:
领域 措施 作用
经济
军事(选官)
政治
思想
风俗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什伍连坐
行县制
法家思想、焚诗书
强分家(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调动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
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严刑峻法,强化统治
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小农经济;提升财政收入
富国强兵
3.内容和作用:
4.实质:
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一)、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商鞅制定的刑罚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的人住宿,否则店主连做。弃灰于道路者在过去是被斩脚趾,此时要被处以死刑……商君发明的连坐法却终于使每个角落都笼罩在人人自危的白色恐怖之下,这简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项发明。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
5.评价:
积极: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思想专制,不利于思想发展。
【能力提升】商鞅变法的核心及特点
(1)核心内容:鼓励“耕战”和“法治”。
(2)封建性: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是最彻底的封建化改革。
(3)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4)严厉性:推行力度大,严刑峻法。
(5)有效性:实现了富国强兵,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6)彻底性: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
【解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是宗法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商鞅变法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是力图瓦解宗法制度的社会根基,故C项正确;对家庭分户析居与推动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关系,排除A项;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是铁犁牛耕的推广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结果,排除B项;商鞅变法的这一措施主要目的不是实现社会转型,排除D项。
【典例研析】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拆分到最细小程度。父与成年男子分居,都以户主身份列名国版。商鞅此举力图( )
A.推动重农抑商政策的建立
B.维护小农经济主导地位
C.瓦解宗法制度的社会根基
D.移风易俗实现社会转型
C
(二)、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背景:
①政治:内迁游牧民族政权矛盾不断;
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439年统一北方。
②经济: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从而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③文化:北魏统治者推崇汉文化。
④民族: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内容
意义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均田制
三长制
俸禄制
租调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一定程度上限制土地兼并,有利于征发赋税和徭役,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行汉化,促融合)
(二)、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易服装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贺兰 贺
独孤 刘
改汉姓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通婚姻
说汉语
移风易俗
后期:孝文帝改革内容,重点汉化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孝文帝迁都的理由有哪些?
①洛阳地处中原,文化先进,地理位置重要;
②远离平城(保守贵族集中),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
③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经济: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治: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民族关系: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生产方式农耕化
——社会制度封建化
—— 生活方式汉族化
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3.实质及影响:
积极:①加快北方各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
②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④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局限性:
(1)全面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了一个民族的独立性和主体性;
(2)摒弃了本民族勇武质朴的尚武精神,削弱北魏的军事实力。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典例研析】(2023·湖南高考·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B
1.背景:
★结合史料和地图:指出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
(三)、王安石变法(1069-1085,宋神宗期间)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①宋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三冗两积”问题,出现财政危机。
②辽和西夏的威胁,出现边患危机。
③土地兼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出现统治危机。
④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提供了经验教训。
庆历新政
改革者:范仲淹
支持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开始: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目的:富国强兵
4.结果:变法初期取得一定成果;但因变法涉及面广、助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王安石
官僚机构
财政制度
军事体制
裁撤冗员
限制恩荫
改革科举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冗员
冗费
冗兵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5.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知识补充: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工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挑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以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大计。
——钱穆《国史大纲》
原因:
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反对;
④宋神宗动摇(后期)。
③过于急进,忽视客观规律;
②用人不当,执行中损害百姓利益;
变法……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苏辙《栾城三集》
“青苗法”实行二十年,因欠青苗致卖田产、雇妻卖女 ,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
当时所有的名臣或被告排斥,或自动求去。他(指王安石)全力提拔的吕惠卿却是暗中伤他、只求得保一己权位的奸人。 —钱穆
6、评价王安石变法:
进步性: ①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积弱局面; ②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
②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
③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④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典例研析】 (2020·山东·高考真题)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解析】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故选C。
C
(四)、张居正改革
1.背景:
①政治: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②经济:国库亏空、土地兼并严重,经济危机
③外部:边患严重,边境危机(倭寇猖獗 葡荷殖民)
④主观: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材料一: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嘉靖皇帝深居内宫,修仙练道,三十年不理政;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议,一言不发,有人竟以为他是哑巴。
材料二: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监察的不行纠劾,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
材料三: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 —摘选自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思考:根据材料归纳总结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四)张居正改革
1.背景:
①政治: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
不断加深
②经济:国库亏空、土地兼并严重,经济危机
③民族:瓦剌鞑靼 袭扰不断
④外部:边患严重,边境危机(倭寇、葡荷殖民)
⑤主观:1572年神宗即位张居正内阁首辅。
2.内容:
(1)政治:
①考成法:考核结果与官员的升迁挂钩.
②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2)军事:
①“内修守备”:起用戚继光等名将,并加固长城边防。
②“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往来。
(3)经济: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实行一条鞭法。
材料1: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张居正评语》
材料2 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
——摘选自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核心内容:一条鞭法
(1)含义: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税制,增加税入)
(2)影响:
①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增加政府收入,部分地改变以往赋役负担不均的状况;
②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③以银代役、计亩征银的规定,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发展。
3.性质:
是地主阶级为应对统治危机进行的政策调整。
4.影响:
①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②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几乎全部废止。
(居正)复请停修武英殿工,及裁外戚迁官恩数,帝多曲从之。
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
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居正三子皆登上第。
——《明史·张居正传》
思考: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归纳影响改革的成败因素。
(1)失败原因:
①张居正权势过大,引起皇帝反感,导致失去了皇帝的支持;
②改革措施损害了既得利益者,招致怨恨;
③张居正个人专断,且自己私行有亏。
(2)成败的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改革者的策略和措施是否合理、行之有效
改革者的素质(个人性格、远见卓识、政治魄力、坚定信念等)
改革措施是否得到了广泛支持(力量对比)
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
【解析】:根据材料“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可知,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要求将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使得农民不得不将生产的粮食拿到市场进行销售,换的银两缴纳赋税,在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从税人到税地的转变是在两税法之后,排除A项;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一条鞭法的推广,减轻了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典例研析】“一条鞭法”是明代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一条鞭法” ( )
A.实现了从税人到税地的转变
B.有力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
D.促使政府加紧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B
小结1: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时间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背景 诸侯纷争,社会变革 民族冲突与交往 内忧外患 统治危机
内容 废两制(井、世),奖耕战,行两制(连坐、县制) 实行三制(俸、均、三);迁都+汉化 商业贷款、兵农合一 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性质 影响
封建性质的改革
富国强兵,奠定秦统一基础
促进北魏发展;加快民族交融;利于国家统一
初期有效,后被废止;富国未强兵
暂缓危机,几乎废止
思考:结合表格思考中国古代变法和运动呈现出的异同点。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同:目的是为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富国强兵;性质。
异:背景;改革内容的侧重点;影响程度不一样。
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变法
少数民族的汉化
封建统治集团内部调整
性质
目的
结果
内容
实质:局部改变与生产力不相符合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符合的上层建筑(旧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挽救王朝危机: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通常解决维系王朝统治最为突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问题。
政治:权力分配问题
经济:财政收入问题
军事:国家暴力机器的效力问题
由于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改革仅能缓解王朝危机,无法根本性解决。
标准:是否实现改革目的(推动生产力发展)
中国古代改革短期内可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长期来看又为王朝统治埋下新的隐患。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变不相符合的现状)
在中国古代史通常表述为“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探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变法的联系与差异
二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救亡图存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洋务运动(1860-1890年代)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如何救亡?
何以图存?
农民阶级救国方案失败
地主阶级救国方案失败
1.背景
(一).变法图存:戊戌变法(1898年)
政治:甲午战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思想:西学东渐及维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2.过程
1895年,“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1898.6,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1898.9,慈禧发动戊戌政变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3.内容
4.结果
(一).变法图存:戊戌变法(1898年)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任用维新人士 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设矿务铁路总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设邮局 取消旗人寄生特权、裁撤驿站,
文教 开办新式学堂,设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报馆等,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派人出国留学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军事 精练陆军,改实洋操、实行征兵制等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
冲击了旧官僚体制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促进新思想传播
推动军队的近代化
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废除了大部分的变法措施。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5.失败原因
客观:顽固派势力强大
主观:对极少数帝党官僚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脱离群众,缺乏改革基础;缺乏正确理论指导,操之过急。
根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6.启示(认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7.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一).变法图存:戊戌变法(1898年)
【典例研析】(2022·全国甲卷.29)“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解析】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湖南新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扬新的思想,便大家起哄,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太绝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群众的动员,排除D项。故选B项。
B
【典例研析】(2022·全国乙卷.29·)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可以看出,陈宝箴本人是赞同并推行了变法改革的,但同时他又认为‘康学’使民权平等的学说非常兴盛,这会造成守旧派更大的阻扰,故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新旧势力的合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不是为了突破“中体西用”束缚,排除B项;彻底否定,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C
1.背景:
(二)清末新政——统治阶级的自救(1901至1905年)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②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3.评价:
(1)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革命很快爆发。
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仍未跳出“中体西用”的藩篱,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以失败告终。推行的一些政策,有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典例研析】(2024·全国高考甲卷)20世纪初,围绕是否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等问题,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激烈论战。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改良派称“旬月之间,薄海内外,欢呼庆祝之声动天地”,梁启超认为“从此政治革命问题,可告一段落”。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新政暂时缓和国内政治矛盾
B.新政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
C.改良派阻止了革命发展进程
D.革命派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A
【解析】据材料可知,晚清政府主动宣布考察宪政,得到改良派的支持,积极拥护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共同反对革命派。但“皇族内阁”出现,意味着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新政暂时缓和国内政治矛盾,A项正确;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新政也没有挽救统治危机,政治目标没有实现,排除B项;新政的确是清廷通过改革自救的手段,但该表述不能表达材料主旨,革命派通过与改良派的论战,宣传了革命主张,促进革命形势发展,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对革命派的态度,且革命派没有获得民众广泛支持,排除D项故选A项。
(三)、民国时期的改革
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1916年国文教科书
◎1922壬戌学制
◎金圆券改革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清末新政
时间 1898年 1901-1905-1911年
背景 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 统治危机严重
内容 政、经、军、文、教等领域 废科举、兴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练新军、兴商务、奖实业
性质 影响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冲击了封建制度;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无法拯救中国;思想启蒙,促进国人觉醒,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困境,促进了革命的爆发。
一个变法图强以维护统治;一个是政府自救以维护统治
主题:救亡图存; 不同阶级提供了不同的方案。
失败的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意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小结2:中国近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民族复兴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
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但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初步构成
1953年 1956年
2.民主改革:1954年宪法和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一根二基)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1949--1952
政权巩固
经济恢复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纲要上P160)
1.土地改革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八字方针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1958年
1956
1960年
1966年
2.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3.成就:初步建立起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骨干力量,积累了建设的重要经验。
两头好 中间差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过程 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十八大 (2012年)
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3年)
十九大 (2017年)
十九届四中全会 (2019年)
①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②实行改革开放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②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评价:经过长期的努力,国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①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b、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两个100年,分三步走)
农村改革
城市改革 对外开放 所有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五位一体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取消农业税,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
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
加入WTO,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贸区,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单一的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
1956—1992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2001
︾
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01——2022
︾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
2012——2022
(2)改革开放的成就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世界最完整工业体系)、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3).意义: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带一路”建设
改革开放40年的城市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的改革
土地改革
经济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改革开放
党的十八大
党的十九大
十九届四中全会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本课小结
救亡图存走向近代化
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族复兴
课堂小结
【典例研析】(2020·全国·高考真题)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解析】1978年12月,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和党中央印发的关于战后西欧国家、日本及亚洲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讨论来看,这主要是为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引入外资和先进技术服务的,B正确;国企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的,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A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排除;材料侧重的是对外资和技术的引进利用,与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无关,D排除。故选B。
B
【典例研析】(2021·山东·高考真题)《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
A.中国人民 侵略 中国 美帝国主义 B.合作 改造 农业 生产先进
C.技术 现代化 先进 科学 D.开放 稳定 企业改革
【解析】根据“1979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等信息可知这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次会议上中国做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所以这一阶段的高频词汇应该是技术、现代化、先进和科学,故选C;侵略、美帝国主义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频词汇,排除A;改造、农业生产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时期的高频词汇,排除B;开放、稳定、企业、改革应该是80年代国企改革时期的高频词汇,排除D。
C
【思考】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具有怎样的特点?
——改革具有必然性
——改革具有艰巨性
—改革具有曲折性
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张居正)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
裁撤闲差衙门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庸官极端仇视变法,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令旗人自谋生计,引起旗人的强烈不满;一些对变法主张不满的大臣,更是对康梁充满仇恨。
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议(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