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梳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重要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
2.通过对中国历代改革的学习,总结对改革的认识,体会“求新”“求变”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认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周秦之变”与“秦制”的调适:
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
一、商君之法与商鞅之死
商鞅所变之法与商鞅的死有何关系?
1、为何秦国贵族要商鞅的命?
2、为何旅店不敢收留商鞅?
有军功者,各(各自)以率(标准)受上(等级)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归属)籍(公族簿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等级)名(名号)田宅、臣妾。……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史记 商君列传》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 商君列传》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
为何秦惠文王在处死商鞅后,沿用了商鞅之法?
废除世卿世禄,采用军功爵制。
什伍连坐
二、商君之法与“周秦之变”
为何说商鞅变法是从“周制”到“秦制”的重要推动力量?
1、何为“周制”?
2、商鞅所处的时代 ,“周制”遇到了什么问题?
3、商鞅如何用“秦制”来变“周制”?有何意义?
政治上的分封与宗法制度
经济上的井田制度
经济上,铁器牛耕 土地私有出现,
井田制度被破坏
政治上,分封、宗法逐渐被破坏
(天子式微、诸侯争霸)
商鞅变法
思考: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看商鞅变法与封建制确立的关系
打击旧贵族,加强中央集权
发展封建经济,增强国力
社会转型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
1.背景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社会矛盾,统治危机
③民族交融趋势
④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然而北魏统治者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樊树志《国史概要》
目的?
一、古代变法和改革
1.背景
2.措施
俸禄制 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征收筹集,按级别发放,不许自筹,严惩贪赃
均田制 租调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规定县以下: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发赋役等
改善吏治;中央集权;减轻负担
经济恢复;保证赋役;限制兼并
控制基层,中央集权
迁都洛阳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
移风易俗 汉化政策 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汉婚、仿汉制、定门第、用汉官、尊崇儒学
政:保守势力强大
经:偏僻,产粮有限
文:文化落后
迁都原因:
洛阳地处中原,地理位置重要;
远离平城,减少改革的阻力
有利于推进汉化改革,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一、古代变法和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
缓和社会矛盾、稳固统治
四、北宋的挑战与因应:“秦制”的调适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
庆历新政绝大部分措施皆针对吏治,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财用的目的。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王安石变法内容:
富国:均输法(合理采办物资)
青苗法(向农民提供贷款)
免役法(出钱代替劳役)
市易法(平抑物价)
方田均税法(清查耕地)
强兵:保甲法(训练壮丁)
保马法(民间养马)
育才:改革科举(选拔俊杰)
改革的措施怎样?结果却是如何?
四、北宋的挑战与因应:“秦制”的调适
北宋的两次改革为什么会失败?主要原因有哪些??
由于庆历新政涉及统治阶层的财产、权力再分配问题,直接触及上层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实施不久便遭到激烈反对。对新政的谤议一时甚嚣尘上,力主改革的官员皆被指斥为“朋党”。原先寄希望通过新政“兴致太平”的仁宗出现动摇,心生疑忌。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青苗法的本意是限制高利贷者,且使国家可从中获利,但实施中往往不论百姓要否借贷,一律硬性摊派,年息大大高于四分,甚至有六分或以上者。免役法以货币徭役代替力役,自然有其进步性,但以募役的名义向原先不必服役的人户收钱,还另征免疫宽剩钱,显属不合理的加派。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1、用人不当,变法本生存在极大弊端,被贪官污吏利用,成为其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
3、具有极大纰漏的新法加重了广大劳苦人民的负担,使老百姓深受其害,失去民心。
4.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5.皇帝前期支持,后期动摇猜疑
6.改革措施不当,改革者自身存在能力问题、性格缺陷等(变法过急且大量措施欠缺考虑)
五、 明朝的危机与改革:“秦制”的修缮
陛下则锐情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这,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悬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明户部主事海瑞《治安疏》
明世宗 嘉靖帝
(1507-1567年在位)
海瑞(1514-1587年)
明朝如何应对危机?
五、 明朝的危机与改革:“秦制”的修缮
张居正(1525-1582年)
政治方面……从整顿吏治入手,改革因循苟且、遇事推诿的官场作风,用加强考核的办法,提高行政效率。万历元年(1573),他正式推行“考成法”。规定: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将拟办之事依照路程远近、事情缓急,确定完成期限,登陆于文簿备案,按月考核,每年总结……凡违限积压而不报的。由部院检举,论罪处理。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经济方面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主要内容为清丈土地和推广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旨在均平赋役,主要内容为……改变原先按照户、丁派役的办法,将徭役折成银两,平均摊入人丁和税粮……然后再与夏秋两税以及其他杂税合编为一条,按亩折算缴纳,故称一条鞭法。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一条鞭法”意义:
1、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增加政府收入,又使无地、少地农民和工商业者减轻了负担(部分地改变以往赋役负担不均的状况);
2、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3、以银代役、计亩征银的规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张居正改革(明中后期 1573-1582年)
一、古代变法和改革
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逝。久受张居正、冯保压抑的神宗,随着年龄增长已渐生不满,却无法发作,此时大权回归,迅即实施报复。张居正的怨敌也乘时而起,纷纷上疏弹劾。于是,冯保遭贬谪,安置南京;张居正被追夺官阶,籍没其家。改革举措除一条鞭法外,多遭罢废。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五、 明朝的危机与改革:“秦制”的修缮
明神宗 万历帝
(1563-1620年)
因人废事,改革成果终难延续……
思考:为何总如此?
规律认识
①看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潮流。
4、分析改革成败原因的一般方法
关于改革的有关知识和规律总结
②对比当时改革派和反对派或顽固派的力量,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要注意群众基础是否雄厚。
③看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①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5、评判改革成败与否的一般方法
②看改革是否被中断。
③看改革是否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以“西法”改“秦制”:
走向近代化的改革探索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背景
内容
性质
影响
阅读课本,完成表格
列强侵华,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洋务运动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思想传人;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
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清政府领导的全面近代化运动
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材料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既知比较宇内大势,国体宜变,而旧法全除,宜用一刀两断之法。”维新派把变科举、废八股作为变法的第一步,接着又要求精简机构,裁法冗员,这就使全国成千上万的官吏失去官位。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变法诏令有184条之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在慈禧太后面前自称为“康党”。他要求列名和资助强学会,但是康有为等人却以其名声太臭加以拒绝。
—许跃宇:《循序渐进是政治改革的基本策略——析戊戌变法》
设问: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维新派的改革策略。
主张与旧法彻底割裂,违反基本国情;颁布过多诏令,企图在短期内通过变法强国,反映了急于求成的改革心态;先从变科举和裁汰冗员人手,导致改革一开始就遭受巨大阻力,说明维新派缺乏清晰的改革思路;拒绝团结洋务派,削弱了支持改革的力量,为改革失败埋下伏笔。维新派缺乏必要的政治素养和国家治理的经验,没有形成成熟而有效的改革策略,成为导致改革失败的重要因素。
探究: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材料一 到战国初年,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社会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要求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秦孝公即位后,下求贤令:“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与之分土”。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从19世纪下半叶起,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场变法运动背景的相似之处。
都面临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潮流;国家或政权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社会危机;
原有体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新的社会力量的壮大。
古今中外改革原因的一般规律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经济基础发生变化,通过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新的生产关系)
必要性:旧有社会(国家)治理体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进而引发较为严重的社会(统治)危机。
可能性: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层面:新的经济因素,新的社会(阶级)力量的兴起与壮大,包括新思想对旧思想的冲击;
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统治者往往出于解决现实问题,稳定社会秩序,富国强兵,进而巩固统治的需要。
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
土地
改革
经济
改革
民主
改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新解放区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任务一:结合教材及所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主要有什么?
1956
1958
1960
1964
1966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八字方针
四个现代化
文化大革命
全年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提出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任务二: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的有哪些成功与失误?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对内改革: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②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2)对外开放: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逐步深化: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课题(1982)→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87)→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0)→加入世贸(2001)
(4)稳步推进: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012
中共十二大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013
十八届三中全会
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
2017
中共十九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2019
十九届四中全会
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战国
晚清
北宋
北魏
明朝
民国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改革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成就曲折
孝文帝改革
张居正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
古代:富国强兵
近代:救亡图存
当代:民族复兴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材料2:时势造英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中的杰出人物会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在商鞅变法付诸实施之际,甘龙、杜挚等旧贵族强烈反对,称“知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驳斥道:“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王安石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遭受到种种非议。王安石坦然曰:“如今要作事,何能免人纷纭!”他提出“三不足”思想,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谭嗣同在戊戌政变发生后,拒绝出走日本,说: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中国变法流血,就从我开始吧。被捕后,他视死如归,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后从容就义。
材料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改革的过程往往曲折艰辛。变法和改革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求新”“求变”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古代
近代
当代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改革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艰难探索
改革开放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晚清
民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课堂小结
富国强兵、社会转型
民族融合、推动汉化
王朝自救
一条鞭法
走向近代化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