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更迭过程和特点。
学习难点: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演变的原因。
素养目标:1、认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时空观念)
2、认识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日益严密化、制度化。解读古代中国选官、考核和监察制度发生变化的特点与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
4、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发展过程中统治者的设计初衷,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对于世界的影响。(家国情怀)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课程标准
时空坐标
“当我们翻开泛黄的史册,每一次王朝更迭、社会转型的背后,都跃动着改革者的身影。从商鞅 “徙木立信” 奠定秦统一六国的根基,到张居正 “一条鞭法” 挽救晚明危局,中国古代改革如同奔涌不息的江河,既承载着治世能臣对理想社会的追寻,也激荡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择贤能
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明功过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察善恶
目录
Contents
荐举(自荐)毛遂自荐
唐·孟郊《登科后》
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
壹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择贤能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官员选拔制度历经多次变革,它不仅关乎王朝兴衰,更塑造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政治生态与社会结构。 早在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 占据主导地位。到了汉代,“察举制” 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登上历史舞台。直到隋朝,一项影响深远的制度诞生 —— 科举制。从血缘世袭到凭才取士,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是一部不断打破阶层壁垒、追求公平公正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华文明在政治制度创新上的不懈探索,也为当今社会的人才选拔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深刻启示。
宋代科举考试图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择贤能
1.西周至春秋、战国
西周至春秋的 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 的人为官,或依据 授予官职。
据课本整理
世官制
尚贤
有才能
军功大小
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官位世袭,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选官标准:血缘
影响:①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形成贵族政治。一定历史时期维护了国家的统治和稳定;②重血缘、轻才能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战国时期:举荐为官或军功爵制
战国时期各国选官的标准和方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和影响
材料1:选练举贤,任官使能。 ——《史记·赵世家》
材料2:李悝相魏文侯时说:“为国之道 , 食有劳而禄有功 , 使有能而赏必行 、 罚必当……”。
——刘向《说苑》
材料3:秦时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标准:才能、军功。
方式:举荐、获取军功
背景:(1)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提高,地主阶级兴起;
(2)私学兴盛,士人阶层兴起;
(3)诸侯争霸图强,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尚贤思想兴起。
影响:废除贵族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荐举(自荐)
毛遂自荐
荐举(他荐)
鲍叔牙举荐管仲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择贤能
秦统一后,官员选拔主要是“ ”“ ”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汉武帝推行 。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 ,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分 。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此外,积功劳为官和 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择贤能
察举制
为官能力
常科和特科
征辟
2.秦汉时期的选官
秦朝: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制度
材料1: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
材料2: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利等级世袭的中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据课本整理
秦朝选官的标准和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秦朝: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择贤能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制度
材料2 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利等级世袭的中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1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文化上的专断、专制。
选官标准: 熟悉法律
选官途径: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
影响:打破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提升法律的社会地位,造成文化专制。
“以法为教”是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的制度。也是文化教育制度
汉朝:察举制
科目
讲求孝行、廉洁。
选拔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
德才兼备,正直不阿,能直言极谏。
品德与文才兼备,又有良好的经学底蕴。
明于儒学的经典,通晓儒术。
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
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方式:先考察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
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积功劳为官、征辟
(重要补充)
途径:察举制
选拔标准:品德、才能
常科
特科
察孝廉 举茂才
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明经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择贤能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书·段灼传》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察举制的评价,指出其与荐举制的不同。
积极:
①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②利于推行孝道和廉洁风气,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改善社会风气。
③考察标准多元化,利于选择多方面人才。
局限:
①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
②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
③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④不利于中央集权。
不同:
①察举的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官员手中;
②被察举的人必须以信奉或践行儒家思想为主;
③ 有固定的时间、地域、名额规定。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择贤能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220年, 推行 。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 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 ,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影响: 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随着 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 ,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择贤能
3.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魏王曹丕
九品中正制
家世、道德和才能
九等
收归中央
门阀士族
家世
学习聚焦:重法吏,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是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和用人特点。
材料 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部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品。
——杜佑《通典》
下下 九品
下中 八品
下上 七品
中下 六品
中中 五品
中上 四品
上下 三品
上中 二品
上上 一品
中正九品
八 品
七 品
六 品
五 品
四 品
三 品
二 品
一 品
→
→
→
→
→
九 品
官品九品
存在的问题:后来中正对人物的评定流于形式,
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只看家世。
积极:
将选官权收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①时代背景: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②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③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察举制不适应选拔需求
思考:为什么九品中正制会取代察举制呢?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
中央
地方
吏部 授官
中正 评定等级
家世、道德、才能
史料阅读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3.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择贤能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择贤能
南北朝以来, 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 。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 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 。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 等几十种,其中 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4.隋唐时期:科举制
寒门庶族
参政
科举制
制举和常举
秀才、明经、进士
明经和进士
学习聚焦: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人范围,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4.科举制度的初创——隋唐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择贤能
材料1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2 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礼部侍郎裴坦主考,进士科考生一千余人,有三十人及第,其中皆衣冠士子,是岁:郑义则,故户部尚书瀚之孙;裴弘,故相休之子;魏当,故相魏扶之子;令狐湻,故相令狐綯之子。余不能遍举,皆以门阀取之。惟陈河一人孤平,负艺第于榜末。
——《册府元龟·贡举部·谬滥》
材料3考生与考官并不回避,士子往往事先向考官呈送诗文,趋附巴结,求取赏识,甚至出现泄漏试题、冒名顶替等科场舞弊现象。……
从官员总数看,非科举入仕者仍占很高比例,科举取士并未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上述状况直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问题:据材料分析科举制推行的背景。
背景:九品中正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为加强中央集权。
问题:据材料分析唐代科举存在什么问题?
存在问题:
门阀势力垄断科举;腐败舞弊;
科举入仕者仍占很低比例。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择贤能
5.科举制度的完善——两宋
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取士不问家世
材料1 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
材料2 锁院就是在贡举考官被任命之后,立即被送入贡院或其他考试场所,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拟题、引试、考校试卷、确定等第,放榜之后,才能解禁出院,以防止请托之弊。此制自太宗淳化三年创立之后,一直沿用。——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上》
问题:宋代科举有何优点?
强化殿试,严格考试,由皇帝亲策,废除公荐,“取士不问家世”,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尤其是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择贤能
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 方式。随着上层统治者汉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元朝在1313年颁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恢复了 ,但仍然 。元朝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也不高。
6.元朝——时断时续
蒙古传统
科举制
时断时续
延祐复科 元朝恢复科举的历史事件。皇庆元年(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处考场,举行乡试。延祐二年2月和3月相继在大都举行会试和殿试(廷试),史称“延祐复科”,本次科举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内容。
问题:元代选官有何特点?
特点: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恢复科举制,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少。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择贤能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 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考试从 中命题。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 ”。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 ”。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 ”。
7.明清科举——严格程序
乡试、会试与殿试
四书五经
举人
贡士
进士
①“南北榜争”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举录取的公平性(科举录取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② 明朝最终按地域分配进士名额的做法,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巩固明朝统治,为后世借鉴(沿用)。
思考:你怎样看待“南北榜争”?
①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到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转化 ,缓和了民众与朝庭之间的关系。具有公平、竞争、择优的合理性;
③选拔范围扩大,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保证了官员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古代文化(儒学、诗歌)教育的发展;
⑤有利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神童诗 汪洙(宋)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人生四大喜: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登科后 孟郊(唐)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择贤能
朝代 制度 标准 方式 影响 演变趋势
先秦 世官制 血缘 世袭 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①选拔标准:
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系化,相对公平、公正、客观。
③选拔范围:不断扩大,推动阶层流动。
军功爵制 军功 废除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
汉代 察举制 品行 举荐 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
魏晋 九品中正制 门第 评定授官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考试 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教育的发展。
明清 科举制(八股取士)
汉唐以来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择贤能
归纳总结
贰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源远流长,蕴含着古人的政治智慧。从西周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的萌芽,到明清 “考满”“考察” 的严密体系,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历经数千年演进,构筑起封建王朝治理的核心支柱。这套制度以 “德能勤绩廉” 为标尺,将 “清、慎、勤” 作为为官圭臬,通过定期的 “上计”“京察” 等程序,对官员的行政能力、道德操守、民生实绩进行多维考评。考核结果不仅关乎官员的升迁贬谪,更与王朝兴衰紧密相连 —— 贤明君主借考核选拔循吏,整顿吏治,实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的治世。
——明功过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明功过
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 。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 ,再由郡国汇总,制成 ,上报中央,称为“ ”。 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 的依据。魏晋南北朝因 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官员的考核制度——上计制
上计制
郡国
计簿
上计
御史
官员赏罚
门阀士族
简单叙述上计制的实施的程序,分析其性质和作用。
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等情况汇集到郡国
郡国汇编,制成计簿,上报中央。
御史审核,防止造假。
性质:是中央政府用来对地方政府实行财政监督和政绩考课的制度。
作用: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和控制,也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
县、侯国
郡国
中央
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明功过
隋唐官员考核归属 。隋朝 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 到州县巡行考察。唐朝以 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 。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 考核官员。
2.隋唐两宋——吏部考核
尚书省吏部
九品
遣使
品德和才能
升降
标准
唐朝的官吏考核制度更加规范,《唐六典》全面规制了官吏的选用、考核、监察、奖惩等。
《唐六典》规定:考绩由尚书省吏部负责,考课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核评定分三等九级,综合考评这几年的政绩以决定升降与奖惩。
四善
宋代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力官。南宋在御史台设考课司,共掌考核,标准:“四善四最”。
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明功过
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明朝考核有 。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 ”,满六年称“ ”,满九年称“ ”。考核结果分 、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 和京官六年一次的 ,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3.明朝——考满和考察
考满和考察
初考
再考
通考
称职
朝觐考察
京察
1
考满
通考
九年
再考
六年
初考
三年
称职
平常
不称职
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 降、调的依据
六年一次的京察
京官
外地官员
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
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2
考察
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明功过
4.清朝——考满和考察
清朝的 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 ,分别考察 和 。
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
罢软、不谨者免职
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
清朝吸收了明后期考核制度松散 、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在考核标准上偏重于惩办腐朽。
考课
京察和大计
京官
外省文官
朝代 考核制度 考核标准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朝
清朝
上计制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
流于形式
吏部考核
品德、才能
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
政绩
考满和考察
政绩、贪酷和不作为
京察和大计
才能、操守、政务
(1)考核法规趋于完善;
(2)考核方式趋于细化,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别考核;
(3)考核标准道德、才能与功绩相结合;
(4)考核流程日趋严格。
归纳总结
思考:完成表格,分析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重点由“选贤任能”逐渐转向加强对官员的控制,这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一致的。
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明功过
思考: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考核制度的看法
材料 考核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历代十分重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明朝张居正曾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
——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积极
督促官吏励精图治,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提升官员良好素养,推动吏治清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
局限
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只唯上,不唯实”,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等现象
启示
对于当今社会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公正、有效的官员考核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明功过
叁
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察善恶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监察制度如同一座屹立不倒的灯塔,始终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自秦汉初现雏形,至明清日臻完善,这一制度历经数千年传承与变革,构建起严密的权力监督网络,成为封建王朝维持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从御史大夫 “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天下” 的重任在肩,到巡按御史 “代天子巡狩” 的铁面无私,古代监察制度以弹劾、纠察、谏诤为利刃,直指权力运行的漏洞与腐败。它不仅是皇权制衡官僚体系的重要工具,更蕴含着 “以卑察尊”“异体监督” 的智慧结晶,折射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对权力约束的深刻思考。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察善恶
秦汉建立了以 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 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 ,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 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1、秦汉——监察体系构建
御史大夫
刺史
郡国
豪强和郡国
梳理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分析其作用。
中央: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地方:汉代建立了巡视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汉朝监察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
刺史制度
设立: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位卑权重,代皇帝巡行郡国,依据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不法行为
刺史制度特点:分区域设专职监察官;监察官“位卑权重”;代表中央,定期巡视;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隋唐 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 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 。唐朝“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察善恶
2.隋唐——御史台
御史台
御史大夫
十道
巡回监察
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监察系统。
作用: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旧唐书·韦思谦传》
隋唐时期中央和地方的监察机构是如何设置的?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察善恶
宋朝承唐制设 ,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 ,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3.宋朝——台谏合一
御史台
台谏合一
宋代监察制度有什么重要变化?
“台”是御史台,“谏”是谏官。在前代,台谏职事不同,御史主纠弹百官,谏官主谏正皇帝,分职很严。而到宋代,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开台谏合一之端,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一大发展。
包拯,累迁监察御史、知谏院、谏议大夫、御史中丞
3.宋朝——台谏合一
◎宋慈,历任通判、福建、江西、湖南提点刑狱使
曾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
中央 御史台,谏议大夫(台谏合一)
地方 四监司,通判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察善恶
元朝的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 ,地方设有行御史台、 。 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 ,合称“ ”,行使监察权。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 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 ,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清代监察制度对于明制的一大变革是将六科给事中归入都察院,从而,完成了台谏合一和台省合一。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察善恶
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4.元、明、清——监察机构严密
都察院和六科
科道
六科给事中
封还驳正
元、明、清的监察制度有什么变化?
元朝的监察制度
肃政廉访司
从宋朝提点刑狱司[宪司]发展而来, 名称改变意味着监察范围扩大,相当于宋朝四监司整体监察职责,常驻地方,同时受御史台及其外派行御史台的领导。
元、明、清的监察制度有什么变化?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察善恶
4.元、明、清——监察机构严密
明朝监察组织的基本模式
明代中央监察机关除了都察院以外,还设置有独立监察权的六科给事中。(具有言谏权、弹劾权、封驳权、一定的司法权)
清代监察制度对于明制的一大变革是将六科给事中归入都察院,从而,完成了台谏合一和台省合一。
标志着监察制度的职能和权力的重心已完全放到了对臣下的监督、控制上来。
明清两代出现了特务监察。明代,在一般监察机关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之外,又设立了对臣民进行秘密监察的特务机关——厂卫。
雍正皇帝同时建立密折言事制度,鼓励告密,以特务的手段来加强对官员和百姓思想言行的控制。
朝代 中央 地方
秦 监御史
汉朝
隋唐
两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御史台
御史台、台谏合一
御史台
都察院、六科
都察院
十三州刺史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
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御史巡按各省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2.为专制皇权服务。监察的对象是各级管吏,皇帝不受任何监督。
3.监察官位卑权重,以轻制重。
4.监察方式多样。
御史台模式
督察院模式
标志着监察制度的职能和权力的重心已完全放到了对臣下的监督、控制上来,君主专制加强。
归纳总结
实质:维护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的工具。
思考:完成表格,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实质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察善恶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选拔(世官制、察举制等)
考核(上计制等)、监察(御史大夫、刺史)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拔(科举制)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拔(乡试、会试与殿试)
考核、监察(都察院和六科)
考核(磨勘等)、监察(御史台、台谏合一等)
认识:三大制度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1.(2025·河南·高考真题)据《金史》记载,周昂“年二十四擢第。调南和簿,有异政。迁良乡令,入拜监察御史”;孟奎“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进士,调黎阳主簿……察廉,改定兴令……上京等路提刑判官”。这些材料可以用来说明金朝官员选任( )
A.推动察举制的不断完善 B.注重地方治理能力和经验
C.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 D.缺乏规范的考核升迁标准
情境练习
B
情境练习
2.(2025·四川·高考真题)南宋初年,因战争破坏导致科举无法在中央举行,朝廷遂令地方政府主持类省试。至绍兴三年,朝廷废除其他地区的类省试,将考试事务收归中央,唯独保留巴蜀地区单独举行类省试的特权。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打破了门阀政治传统 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C.得益于儒学复兴运动 D.有利于蜀地教育发展
D
情境练习
3.(2024·广西·高考真题)汉成帝时,有官员上疏指出当时国家治理不善,“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汉桓帝时,“夷寇钞百姓,益州刺史山昱击破之。”“荆州刺史度尚击零陵、桂阳盗贼及蛮夷,大破平之。”由此可见,汉代刺史( )
A.职权重心发生转变 B.监察范围逐步扩大
C.职权范围日渐缩小 D.监察权力不断分化
A
4.(2024·江西·高考真题)贾谊曾说“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在出土汉简中,也有记录吏员考核的文书,上面记载有“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的文字。这可以看出西汉吏员任用注重( )
A.伦理道德 B.文字技巧 C.法律知识 D.专业技能
D
布置作业
1.基础题:绘制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演变表”(朝代、制度、标准、影响)。
2.拓展题:撰写短文《我看科举制》,要求结合史料与现实,字数 300 字以上。
3.实践题:观看纪录片《科举》全集,撰写观后感并在班级分享。
THANKS!
谢谢观看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