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2:4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5课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子目1-3段内容,回答
1、简述从夏商周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夏商周:世官制
春秋战国:荐举 功劳制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汉朝:察举制,积功劳为官、征辟为补充。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相关史料
(一)选官制度:夏商西周--世官制
1.特点:
官位世袭(贵族政治垄断和特权)
贵族世代垄断高官。(血缘) 形成贵族政治。
重血缘、轻才能
材料1:“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诗经》
材料2: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2.影响:
3.局限性:
(一)选官制度:春秋战国--荐举 功劳制
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1.背景:
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
2.标准:
才能或军功
3.方式:
材料1:李悝相魏文侯时说:“为国之道 , 食有劳而禄有功 , 使有能而赏必行 、 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刘向《说苑》
材料2:秦时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荐举(自荐)
毛遂自荐
荐举(他荐)
鲍叔牙举荐管仲
军功爵
客卿制(荐举)
功劳制(军功爵制)
4.影响: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世官制取消。
选官从世官到尚贤变化的原因:
①世官制自身的局限性(血缘固化);
②世官制受到冲击:春秋战国诸侯争霸需要尚贤择能。
相关史料
(一)选官制度: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1.途径:
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2.目的:
材料2: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概念释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指百姓和普通官吏都要向“法官、法吏”学习律令而为官,后者负责宣讲法律和君主的旨意。
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文化上的专断、专制。
睡虎地秦简《语书》
材料1:故腾为是而修法律令、田令及为闲私方而下之,令吏明布,令吏民皆明智之,毋巨於罪。
——睡虎地秦简《语书》
统制舆论,钳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4.结果:
3.实质:
(一)选官制度:汉朝--察举制
军功爵制不适用于和平年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治理的需要。(公元前134年确立)
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
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先考察后举荐)
3.内容:
探究:察举制相较于战国时期的荐举功劳制度有何变化?(特点)
4.特点:
①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主要长官手中,科目由皇帝制定;
岁举,有人数、标准
有具体标准、无固定时间
2.概念:
1.产生:
②指导思想:儒家(开儒学取士之先河)
③标准:舆论评价和为官(品德、才能)能力并重。
5.评价: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书·段灼传》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积极:
①扩大统治基础,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适应汉武帝加强统治的需要;
②重视品德,强化了儒家的统治地位,并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形成。
局限:
①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
②东汉中后期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重视门第望族,导致累世公卿形成;
重要补充:积功劳为官+征辟制
(一)选官制度:汉朝--察举制
(一)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2.推行:
220年,魏王曹丕正式推行。
3.内容:
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
标准单一化
特权垄断化
4.标准:
5.评价:
(1)积极: ①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为曹魏政权选拔了人才
(2)消极:
后期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简述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的考核制度?监察制度?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子目4、5段内容,回答
(二)考核制度:秦汉——上计制
1.概念: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狱讼
等情况汇集,由县、侯国到郡国再到中央逐级上报,借资考绩的制度。
3.呈现形式: 计簿
4.作用: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2.考核机构:御史
江苏尹湾汉墓木牍《集簿》
文物档案
《集簿》用草体书于木牍正反面,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
该文物有何史料价值?
意味着中央加强了地方财政控制
反映了西汉晚期东海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情况,对于研究汉朝历史、文学、档案学、书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监察制度:秦汉----监察体系
1.秦朝:
(1)中央监察以御史大夫为首;
(2)地方监察为监御史。
刺史制度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州部,每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视监察郡国及地方豪强。
(2)目的:
监察地方官吏与豪强,加强中央集权。
(3)特点:
①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和司法;
②没有固定的治所(以巡视方式监察)
③位卑权重、以小制大;
(1)概况:
2.汉朝:
刺史六条问事
一、豪强强占田宅,以强凌弱;
二、郡国长官背公向私,侵渔百姓;
三、郡国长官不恤百姓,肆意杀人; 四、郡国长官任人不当,徇私弃贤;
五、郡国长官的子弟仗势欺人
六、郡国长官与豪强勾结,背令枉法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官制度:隋唐至清--科举制
1.隋唐:产生与发展
内容:
明经科主要考帖经,旨在检测应试者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才学识。当时
的高官多出身于进士科,非进士出身者,即便位极人臣,也难享时人美誉。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2.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
(1)“取士不问家世”,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2)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等,保障考试的公平性。
①籍贯信息
②三代脚色
③所习经典
锁院制度
誊录制度
已糊名弥封
拆去糊名弥封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官制度:隋唐至清--科举制
思考点: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3.科举制评价
积极:
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行政效率。
④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
⑤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平公正,选官制度逐渐成熟。
⑥促进儒学的传播,唐诗的繁荣。
⑥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积极影响。
消极:禁锢思想;重才轻品;官本位思想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二)考核制度:
1.隋唐:
考核方式
考核标准
考核结果
品德和才能
地方官向中央报告;
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
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官员的考核归吏部
2.宋朝: 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
(三)监察制度
1.中央:最高监察机构为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
2.地方:十道监察区,派监察御史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2)宋朝
1. 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
2.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台谏合一。
赋予台谏官员议事权和监察权,能提高决策科学性,有利于制约皇权;
独立于相权而由皇帝亲自任命的台谏官员,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监察权过大也易产生权力滥用,影响政治稳定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隋唐
阅读材料,谈谈隋朝时期地方官员任用上何变化?对中央集权有何影响?
变化:隋唐以前地方属官由地方长官任命,隋唐以后州郡主要官员皆由中央任免。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
提高了地方官员素质及国家治理能力。
1.指出图一、图二、图三监察区分别属于哪一朝代?其设置的监察制度是什么?
图一        图二
图三
提示 图一是汉朝,地方分十三州,设刺史;
图二是唐朝,地方分为15道,设按察使;
图三是宋朝,地方划路为监察区,设四监司和通判。
【思考探究】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发展
1.元朝:仁宗时恢复科举,后时断时续
2.明清:由盛到衰
(1)形式:
(2)生源:
(3)内容: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4)考试形式:
八股取士
3.清末:废除(1905年)
明朝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卷制度
思考:你怎样看待材料中的“南北榜争”及其最终结果?
①“南北榜争”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巩固明朝统治。
② 从单一注重考试公平到兼顾地区公平,促进了科举制的完善,为后世借鉴(沿用)。
③ 一定程度上使朝廷官员出现地域派系为后期党争提供了温床。
(二)官员考核制度(严密)
2.清朝:
清朝吸收了明后期考核制度松散 、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在考核标准上偏重于惩办腐朽。
1.明朝: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三)监察制度
(1)元朝
(2)明朝
纠察百官,巡按各省
“封还驳正”
监察六部。
(位低权重)
(3)清朝
重点探究:阅读材料,分析监察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1.特点:
2.作用:
(1)建立时间早;
(2)机构独立。
(3)与考核、奖惩制度相结合
(4)以轻制重,
(5)监察权来自皇权,为专制皇权服务。
(6)监察方式多样化。
(1)积极:
①利于吏治清明、缓和社会矛盾;
②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局限:
①是君主维护专制的工具,
②专制政府的本质决定了其实际效能有限。
②监察权缺乏制约,腐败严重。
朝代 制度 标准 作用
西周 世官制
春秋战国 荐举功劳制
秦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两汉 察举制
魏晋 九品中正制
隋唐两宋 科举制
元 蒙古传统和科举制 明清 科举制 小结: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
法家思想
才能;军功大小
血缘
孝廉
(品德和才能)
家世、道德和才能
只看家世
才学
血缘、军功、才学
才学
贵族世代垄断高官(贵族政治形成)
废除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
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思想文化专制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教育的发展。
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选拔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3)选官原则: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6)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压制了人才。
(7)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大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8)选官权力:从地方想中央和皇帝集中,体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朝代 考核制度或归属部门 考核时间 考核对象 考核结果
秦汉 上计制 每年岁末 地方行政长官 官员赏罚的依据
隋唐 两宋 尚书省吏部负责考核 每年 九品以上官员 官员升降的依据
明朝 考满 三年、六年、九年 任职期满的官员 分三等,是决定官员升降的依据
考察 三年 外地官员 查处官员贪、酷和作为
六年 京官 清朝 京察 三年 京官 官员奖惩的依据
大计 外省官员 官员考核制度渐趋完善
品德与政绩并重
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开考核
考核日趋严格,标准细化
考核与奖惩相结合
总体趋势:
小结: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监察监督人员介入考核过程
朝代 中央 地方
秦朝 御史大夫 监察史
汉朝 御史大夫 十三州刺史
隋唐 御史台(御史大夫)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两宋 御史台、台谏合一 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
元朝 御史台 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朝 都察院、六科 御史巡按各省
清朝 都察院 /
按察使司
按察使司
小结: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认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始终围绕着皇权(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课堂检测】
1.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上述材料可以印证西汉时期(  )
①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 ②中正官负责官员的考核
③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 ④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课堂检测】
2.战国时期,官员酬报大多是年俸,而地位较低的胥吏则主要由官府根据其职事功绩,按月发俸。到汉代,以往主要针对胥吏的酬报方式得到普遍推广,百官皆考核功过,按月食俸。这一变化体现汉代(  )
A.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B.官僚体制逐步发展
C.胥吏待遇明显改善 D.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B
【课堂检测】
3.据下图可知,汉唐时期(  )
A.纳入巡视对象的官员群体不断扩大
B.监察机构的职责限于巡视地方官吏
C.地方行政权力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
D.决策、执行、监察的权力系统已确立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