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1 15:5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课标要求: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指出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理解长征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范围内的发展脉络。
历史解释: 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长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唯物史观:通过对长征背景、过程和结果的学习,认识到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战略转移,是多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家国情怀:认识到长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与责任感,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导入新课
中央苏区变得越来越小了。就像用盆子养鱼,鱼很大,盆子很小,养不活了。最后决定转移,进行长征。——叶剑英《长征的艰险历程》
1933年9月,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共临时中央,采取以集中对集中、以堡垒对堡垒的错误战术,与拥有飞机、大炮等重型武器的国民党军大打阵地战,致使红军损失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是如何完成战略转移的 红军长征的胜利对中国革命具有怎样的意义
目 录
01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02
遵义会议
03
红军长征的胜利
感悟人生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红军“反围剿”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震惊,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红军进行“反围剿”。
蒋手书“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围剿”红军手令
1930—1933秋,国民党连续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四次大规模军事“围剿”。
结合教材和材料思考: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为何失败?
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次 至 第四次 1930年 至 1933年 (国)10万(共)4万 毛泽东 (前三次) 周恩来 朱德 (第四次)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胜利
(国)20万(共)3万
(国)30万(共)3万
(国)50万(共)7万
第五次 1933-1934年 (国)100万(共)8万 博古 李德 王明 分散兵力 冒险进攻 保守防御 失败
材料1:第五次反“围剿”自9月下旬开始至11月中旬,临时中央和中革军委顽固地放弃积极防御和诱敌深人的战略方针,坚持军事冒险主义,采用阵地战、正规战来迎战强大的国民党军......近两个月的战斗,以惨重的代价证明了“左”倾冒险主义者“御敌于国门之外”是完全错误的。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 第08卷》
材料2:红军遭受前所未有的沉痛打击。李德指责我们反击不力,我怒问道:“队连子弹都没有,历拿什么去反击...你们这些教条主义的战术家,只知道图上作业,纸上谈兵!”——《彭德怀自述》
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
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
共产国际驻
红军军事顾问
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理人,直接接受共产国际的指挥。
“御敌于国门之外”
“不让敌人侵占寸土”
“左”倾:超越目前的现实与可能,去勉强地做现在的条件还不具备的事情的。
“右”倾: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也不敢做已经可以做的事。“右”——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也不敢做已经可以做的事。
左派通常主张积极改革,主张把旧的意识形态和制度革除,从而建立新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反对派一般自认为左派。
右派一般较为保守,主张稳妥、秩序、渐进、缓慢的改革方式,强调维护旧有传统。
博古、李德等人放弃了前四次反围剿的经验,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使红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2.战略转移——长征:
材料3:中央苏区变得越来越小了。就像用盆子养鱼,鱼很大,盆子很小,养不活了。最后决定转移,进行长征。——叶剑英《长征的艰险历程》
材料4:1934年10月16日,晴。突然接到命令,午后四时出发。五次反“围剿”以来,我军数战失利……连队思想混乱,埋怨情绪较大,大家都反映我们吃了堡垒对堡垒、工事对工事、死打硬拼的亏。
——萧锋《长征日记》
材料5:“一连三夜,红军把部队缩编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完全出人意料地出发了……除红军主力外,成千上万的红区农民——男女老幼,党与非党的,都开始了这一征程。兵工厂被拆除,工厂被拆迁,机器全部由骡驴驼走——一切能搬得动的值钱的东西都随这支奇怪的队伍转移。”———(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根本原因:
李德、博古等人军事上“左”的错误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时间:
1934年10月
地点:
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目的:
进行战略转移,保存革命力量
3. 前期路线
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8万人) ,冲破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3万人) 。
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8万余人的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其中担任断后的红五军34师,因桥被炸断了,几千红军没有了退路。弹尽粮绝被敌人抓住的师长陈树湘,硬是把伤口处流出的肠子拽断,以死抗争。红34师全军覆没!中央苏区的丧失,湘江之战的鲜血,使广大指战员心情沉痛,大家对“左”倾错误军事指挥已经到不能容忍的地步,于是一场伟大的转折正在酝酿。
三年不食湘江鱼,
十年不饮湘江水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有史以来最为惨痛的一战
材料6: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广西考察第一站,首先来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他强调:“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
陈树湘,湖南长沙人,红三十四师师长。湘江战役中,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已不足1000人,成为一支身陷重围、无法过江的孤军。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师长陈树湘身是胆、毫无惧色。他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城墙”,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伤重被俘后,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醒了过来,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








依据材料分析湘江战役,中央红军损失惨重的原因
材料7: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可是,“错误路线的执行者将这次战略转移当作是一个根据地到另一个根据地的大搬家”。博古曾说:“当时军事计划是搬家,准备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正因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后背上大量的坛坛罐罐,致使战斗部队行动迟缓,丧失了许多有利时机,使蒋介石有充裕的时间完成修筑第四道封锁线。——摘编自《红军长征回忆史料》
材料8:“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1.把战略转移当大搬家,使红军行动不便,无法用机动灵活的战术抗击敌人。
2.不切实际地制定了红军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方针。“左”的错误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使中央红军虽然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损失惨重。
我们应当去湘西
和红二方面军会合
我又在湘西等地布置了新的口袋阵,集结了20万军队,坐等红军自投罗网。
我建议去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
感悟人生
二、遵义会议
1.概况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①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③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材料9:遵义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
——刘伯承《回顾长征》
2.影响
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材料10: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刘伯承《回顾长征》
材料11:在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毛刘周朱和任弼时同志……——邓小平
中国共产党诞(1921年)
遵义会议
(1935年)
新中国成立(1949年)
14年
14年



依赖共产国际,照搬苏联经验,出现了很多失误,如国民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独立自主,有了正确的领导,由失利走向胜利。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脱离共产国际,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分歧。
幼稚
成熟
遵义会议之前,对于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解决,几乎都要听命于共产国际。
自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对共产国际的指示,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
感悟人生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
1.长征路线:
阅读教材、结合地图归纳长征途中重要事件?
1、1934年10月 瑞金 出发
2、渡过湘江 湘江战役
3、遵义会议
4、四渡赤水
6、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5、渡过金沙江
7、翻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
8、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
9、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后急行军到金沙江的皎平渡口,用7只小船,经9天9夜,将部队全部安全地渡过了金沙江,把长征以来一直尾随的蒋介石军队甩掉了。 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彻底摆脱敌人。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巧渡金沙江
红军急行军渡过金沙江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强渡大渡河
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成功后,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爬雪山
长征路上翻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红军大多来自气候炎热、潮湿的南方亚热带地区,好多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更不用说爬了。一开始见到雪山,的确非常壮观。白雪皑皑,一片银色,雪连天,天连雪,全是雪的世界。可真正爬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美了。进入冰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路,人们在冰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怀抱里了。
过草地
1935年8月,红军征服了雪山以后,在毛儿盖、波罗子一带集结休整待命。前面就是纵横数百里、神秘莫测、人烟稀少的水草地。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二怕下雨。草甸本来就难走,天下着雨,脚底下更软、更滑,稍有不慎就摔倒,掉进泥沼里去。三怕过河。几乎每过一条河,都有战士倒下。有一次,部队正在淌水过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滚滚,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冲走吞没。就这样,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陈尸草地。
材料12:我上到山上感到气也喘不上来。山顶空气稀薄,不能讲话,只能闷着头走,不管多累,也不敢停下来休息,因为一坐下来就可能永远起不来了。——聂荣臻
材料13:一方面军一直长途跋涉,体力消耗太大,实在禁不住恶劣环境的折腾,过草地减员尤多。但一方面军究竟牺牲了多少同志,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使部队减员不少。
——徐向前回忆录
材料14:红军过草地的牺牲最大,这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走出草地后,“我觉得是从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间”。——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回忆录
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材料15: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
——聂荣臻元帅
胜利会师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抵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随后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分别到达甘肃会宁和将台堡,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胜利的标志
2.长征胜利的意义
红军的长征经过了11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走了25000里。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材料16: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习近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
材料17:倒下的是一座座丰碑,活着的是一面面旗帜。人数虽少些,但留下的是中国革命的精华。——毛泽东
材料18:我们红军就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懂吗?保存下了树身和树根!——摘编自金冲及《周恩来传(1898—1949)》
材料19:“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材料20: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现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军,听到了他们讲话,不再感到害怕了。红军解释了土地革命的目的,他们的抗日政策。”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斯诺《西行漫记》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③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材料21:长征是中国军事史上一次悲壮的战略大转移。中央红军离开瑞金的时候,有浩浩荡荡的八万六千人,可是一年后到达陕北的,只有摇摇晃晃的六千人;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与中央红军会师时,还有八万多人,然而最后到达陕北的却几乎是屈指可数。红二军团、红五军团、红六军团……红军长征开始时的二十多万人,绝大多数人没有冲出绝境,没有看到胜利的时刻。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思考: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换取长征的胜利,值不值?
①1934年10月长征出发时:约30万人;1936年10月长征结束时:约2.5万人;抵达终点者为出发人数1/12。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
②红军牺牲营级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③共进行600余次重要战斗;整个长征途中,行军速度保持在平均每日35公里
④经过11个省,分别为: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长征精神被纳入。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主要内涵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
课堂总结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长征的原因
长征的意义
长征的过程
胜利会师
历史意义
伟大精神
前期遇挫
重大转折
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
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会宁会师。
勇往直前
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李德、博古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