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件(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件(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1 15:5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
核心素养目标
1.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以及南京大屠杀等基本史实。(时空观念)
2.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以及中共在此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3.以七七事变、淞沪会战为例,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抗日的爱国精神。(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4.以南京大屠杀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家国情怀)
导入新课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磨擦,虽然人们希望就此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日本新版教科书
目 录
01
七七事变
02
第二次国共合作
04
南京大屠杀
03
淞沪会战
感悟人生
一、七七事变
1.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日本侵占了东三省,紧接着又向华北地区推进。到1936年,日军已经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城。战争一触即发。
材料1:“为维系帝国(日本)自开国以来对华之一贯积极政策,为帝国安全和国计民生考虑,限期给予其全面重大打击……占领华北之北平、天津及华东之上海……”
材料2:1937年6月,东京军政界消息灵通的人士中,就盛传:“七夕晚上,华北将重演柳条沟一样的事件。”
材料3:“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平汉交通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此举殆无异于切断华北之首脑─平津;这一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
卢沟桥的地理位置优越。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日军势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只有北平的西南面是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的驻防地。
2.爆发:
时间:
地点:
经过:
影响:
1937年7月7日
北平南郊的卢沟桥
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遂向中国守军开火,中国守军奋起抗战。
在军事演习中借口失踪的士兵叫志村菊次朗(实际上他是去上厕所了并在随后不久归队),七七事变后,被遣送回到家乡,1941年,重新入伍。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全民族抗战”指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国内各阶层、各利益集团、海外华侨团结一致,抵抗外来侵略的抗战行动。
结合材料思考,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材料4:“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对华侵略,在七七事变以前和以后最大的变化是:从局部性侵略发展到全面侵华。”——金冲及《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材料5:1937年太原成成中学400余名师生在刘墉如校长的带领下组成抗日游击队,举校从戎,共赴国难,走上了抗日战场,成就中华民族抗战史上一大创举,被誉为“全国青年运动的一面旗帜”。
材料6:1937年广州街头,一个名叫标仔的擦鞋童,决定将自己一天劳动所得捐献出去,支持抗日。
材料7: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的前三年,华侨汇回祖国的各种捐款共达国币20亿元,平均每月约6000万元,占当时全国军费开支的85%。
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共同抗日。




3.北平保卫战
材料8:“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保卫北平的战斗异常激烈,第29军副军长赵登禹、132师师长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
材料9:从两年前这一天起,我们惊奇我们也能和东亚的强敌抗战……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朱自清《这一天》1939年7月7日




对比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分析其异同。
事变名称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时间
地点
主要经过
结果及影响
1931年9月18日
沈阳柳条湖附近
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
东北三省迅速沦陷,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1937年7月7日
北平卢沟桥
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 “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
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感悟人生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背景: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立场和态度是什么?
材料10: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对华侵略,在七七事变以前和以后最大的变化是:从局部性侵略发展到全面侵华。
——金冲及《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端》(2017年7月7日)
材料11:“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中国同胞、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7.8)
材料12:“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蒋介石《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
共产党:号召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党:决心抗日,号召全国人民坚决抗战。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加快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步伐。
2.共产党部队改编
材料13: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总 指 挥:
副总指挥:
八路军
中国工农红军
朱 德
彭德怀
军 长 :
新四军
南方八省红军
游击队
叶 挺
3.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①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②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识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的标志,分析其意义。
材料14: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的抗战,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
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




梳理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过程,比较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点。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十年内战
基本结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
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国共两党
表明抗战立场
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第二次
国共合作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36.12.12
1937.7.7
1937.9
比较项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不同点 主要矛盾
革命任务
合作方式
政治基础
合作结果
中共发展状况和采取的方针
相同 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
打倒列强、除军阀
党内合作
新三民主义
中途破裂,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幼年,缺乏理论修养,斗争经验,妥协退让,放弃领导权
中日民族矛盾
抗日救亡
党外合作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成熟,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①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面临强大的敌人。
②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
③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④都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国民党:正面战场
共产党:敌后战场
材料15: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日本第三舰队司令
1.背景
感悟人生
三、淞沪会战
平津失陷以后,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妄图3个月灭亡中国日军准备打击中国经济、政治中心——上海和南京。
1937年8月,日军一名军官带兵强行闯过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被中国守军击毙。日本以“虹桥机场事件”为借口,在上海挑起事端。13日,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2.淞沪会战概况
时间:
主要战役:
结果:
地点:
兵力对比:
1937年8月——11月
上海
日方约30万兵力,出动飞机坦克;中方70余万兵力,出动飞机。
宝山保卫战(姚子青)、
四行仓库战斗(谢晋元)
①1937年11月,上海沦陷②毙伤日军4万多人③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材料16: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材料17: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一个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
材料18:淞沪会战虽制空、制海权操之于敌手……我军以劣势之陆军装备,抵抗敌军海陆空联合作战之优势,所凭藉的全是爱国精神。自八月十三日至十一月九日将及三个月,我军伤亡虽重,但敌人损失也不少,打破日军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 ——白崇禧《回忆八一三淞沪抗战》
读下述材料,用史实说明中国军民是如何进行抗战的。这对抗战初期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3.意义
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在飞机、坦克、火炮的掩护下,轮番向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一次次打退日军的进攻。
淞沪会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后中日第一场海、陆、空全方位的决战。双方投入兵力之多,对决之惨烈,绝无仅有。(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
淞沪会战期间,中方总兵力约70余万人,伤亡约30万人。日方参战总兵力约30万人,伤亡4万多人。
谢晋元(1905——1941)原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团长2014年9月1日,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2015年12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授为烈士。
谢晋元与四行仓库的战斗
为掩护数十万大军西撤,谢晋元带领八百壮士孤军坚守上海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以弹丸之地,抗击日军数万人,消灭日军200多人,激战四昼夜,后奉命撤出。
姚子青与宝山守卫战
日军动用陆、海、空力量,付出惨重的代价方才占领。姚子青和第3营官兵血战宝山、与城偕亡。 连凶暴的日本人也被中国勇士的精神折服,日军进城后将死者尸体收殓掩埋,并列队鸣枪致敬。
4.英雄人物




全国抗战爆发后,东部沿海地区一批重要工厂企业和技术人员陆续向大后方迁 移。截至1940年,内迁工厂总数有600家左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 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和中央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也迁到西南、西北。这些工厂、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内迁,为国家保存了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文化教育的人才 。
感悟人生
四、南京大屠杀
1.概况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了六周的血腥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每个侵华日军都负有法律和道德的责任。
2.日军犯下滔天罪行
材料19:1937年12月18日,日军将囚于南京幕府山的男女老幼5.7万多人,全部用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用机枪密集扫射。在血泊中尚能呻吟挣扎者,均被刺刀戮。日军将全部尸体焚化。
材料20: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报道如下消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砍杀百人的比赛,向井杀了106人,野田杀了105人,但不知谁先杀到100人,两人胜负难分,重新再赌谁先杀满150名中国人。
材料21:一位历史学家曾经估算,如果所有南京大屠杀的罹难者手牵手站在一起,这一队伍可以从南京绵延到杭州,总距离长达200英里左右。他们身上的血液总重量可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则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约翰·拉贝,德国人,南京大屠杀期间,作为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的拉贝和其他国际友人一同,协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其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安全区内,拯救了超过25万中国人的生命。由约翰·拉贝本人所著的《拉贝日记》于1997年出版,被公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材料22: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机枪声响个不停。——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的日记
日本兵帮助中国老人 日本教科书事件
"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南京大屠杀)
把现行版本中日军"杀害了众多俘虏和居民"修改为"波及俘虏和居民,出现了众多死伤者"(南京大屠杀)
篡改历史
一个将战死军人美化为“战神”,进行牌位供奉和祭拜的地方。供奉的人包括数十位在二战中对中国犯下兽性罪恶的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人。
靖国神社位于日本东京,供奉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帝国战死的军人或军属,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并包括14名甲级战犯,使得神社备具争议性,所以被视为日本军国主义象征。
否认历史
3.国家公祭日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材料23:“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习近平(2014年12月13日)
①为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及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杀戮的死难者。
②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历史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
我们的启示(教训):
①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②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③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
④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在中华大地上犯下了骇人听闻的罪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人数在3500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数城市和乡村变成废墟,千百万中国人惨遭杀害。日军在战争期间采用枪杀、刀砍、活埋、火烧、水淹、解剖活人等残忍手段,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制造出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易县惨案、潘家峪惨案等。此外,日军还公然违反国际法,对中国军民大量使用化学武器,并用活人进行细菌武器实验,在中国多地使用细菌武器,制造霍乱、伤寒、鼠疫、炭疽,造成瘟疫流行和人员大量死亡。
侵华战争时期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
广田弘毅在致日驻美国大使馆电中承认日军在南京等地用血腥手段使“不少于30万的中国平民遭杀戮”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第二次国共合作
淞沪会战
意义:正式建立抗日民族一战线
国共合作进程:中国工农红军改编;发表合作宣言
爆发:日本挑起事端,中国军民奋起反抗
概况: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意义: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启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平津保卫战:佟麟阁、赵登禹将军牺牲
影响: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背景:日本为了进一步加快侵华的步伐
经过:日军炮轰我军驻地,七七事变爆发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