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咏雪 课件(共48张PPT) 2025-2026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 咏雪 课件(共48张PPT) 2025-2026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3 13:4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8 《世说新语》二则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为有了《论语》,我们方知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精神;因为有了《三国志》,我们方能知道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神机妙算”;因为有了《离骚》,我们才悟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赤诚……走进古诗文,亲近古诗文,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交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雪》这篇古文,让我们徜徉在古文的天地之间。共享学习古文的乐趣。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品行,拉进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3.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素养目标
刘义庆(403—444)
字季伯,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宗室,文学家。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聪明过人,爱好文学。在诸王中颇为出色,十分得到看重。13岁时,受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袭封南郡公,后封临川王,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著有《后汉书》《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
作者简介
世 说 新 语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和门下文士博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篇,主要记录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逸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做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词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本文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
知识链接
作品简介
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实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然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鲁迅
《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因处在宋文帝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写作背景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尝试边读边口译、对译课文,难以理解的词句标注供讨论。
疏通文意
翻译口诀
译 文中主要字词全要翻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字组词或以近义词替换,如:寒雪日——在寒冷的下雪天、讲论——讲解谈论
留 专有名词或人名不用翻译,如:谢太傅、胡儿、无奕、左将军王凝之、陈太丘、元方
调 为使语句通畅要在翻译时调换语句,如: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在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增 补充词中省略的成分,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她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某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拓展延伸
掌握通晓全文的金钥匙——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首先要学会积累。平时要注意积累文言词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然后将这些零散的义项聚集起来,进行分类整理记忆。特别要注意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的积累与整理。
咏 雪
家庭聚会
家中的子侄辈
谢太傅寒雪日 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太傅谢安举行家庭聚会,跟他的子侄辈们谈论诗文,
不久大雪下急了,谢安十分高兴的问:“白雪纷飞就像什么?”
指下着雪的季节
不久,一会儿

高兴的样子
俄而雪 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内容讲解
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兄女曰: “未若柳絮 因风起。”
兄子 胡儿曰:“撒盐空中 差 可拟。”
谢安哥哥的长子,
即谢朗
大致,差不多
比作

飘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 无奕 女,
谢安大笑,非常高兴。(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
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字叔平,大书法家
王羲之是第二个儿子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表判断
谢道韫,东晋有名的
才女,聪明有才
高兴
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一代名相,死后追赠为太傅。《世说新语》是追记前朝的事情,所以写谢安最终的官衔。故事中的谢道韫当时还是小女孩,文中称她为“王凝之妻”,也是后人补叙之词。
刘禹锡的《乌衣巷》,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当时最有名、最显赫的两个大家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这两个家族人才辈出。而谢安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就是时任东晋宰相的谢安指挥的。
知识链接
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力求生动有趣。
整体感知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问:“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感知课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家里
谢太傅、小辈们
讲论文义
寒雪日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 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乐、轻松、儒雅、温馨
1.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
从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认为“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更好。文章结尾只对谢道韫做了介绍,也隐含着谢安对谢道韫“咏絮之才”的肯定。
“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自色」车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细读分析
这是咏雪,更是咏才情。
2.《咏雪》记述的是一次家庭聚会,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①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把玩诗句的雅兴。
②“公欣然曰”和“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
③谢安“大笑乐”,并没有让胡儿难堪,可以看出他在讲论文义时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室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本文短短的71个字,却为我们塑造了如此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品读,我们感受到了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也感受到了谢道韫的聪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这篇美文,再次投入到那个“白雪纷纷”的世界里。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同时,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
板书设计
他本是跨国公司总裁,只因看不懂文言文,而被奸人所害,丢了公司,下属弃他,股东逐他。重来一世,他只想重修文言文,夺回公司,请助他完成今天的语文作业,重回巅峰:
1、学海风暴《世说新语》二则写完(写好,学透,他不会)
2、背诵《世说新语》二则。(他脑子不够用,背不掉。)
陈太丘与友期行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素养目标
一:译读感知,概括家风情节
二:赏析形象,树立家风典型
三:思想感悟,传承家风美德
译读感知,概括家风情节

作家作品
《世说新语》是 组织编写,一部 小说集。记录了
士大夫的 。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雅量等三十六类。
“志”是 的意思。“志人小说”主要是记述人物言行事迹。
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
志人
汉末至东晋
言谈、逸事
方正

朗读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情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不至,太丘舍 去,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
( )
( )
( )
疏通文意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中午时分。过了正午(朋友)仍然没到,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才七岁,正在大门外玩耍,朋友便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没有来,已经离开了。”这位朋友便生气骂道:“真不是人!和朋友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道:“您和家父约定正午时分,到了正午您却不来,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听后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拉陈元方(道歉),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
赏析形象,树立家风典型

故事中的三个人物,你最喜欢谁?
结合文章内容,说明你喜欢他的理由。
赏析人物形象
机智聪慧
诚信有礼
为人方正
维护父亲
崇尚诚信
坚持原则
无信无礼
知错就改
家风
思想感悟,传承家风美德

发散思维
思考: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发散思维
思考: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已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该以礼相待。
传承家风美德
思考感悟:学完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悟启迪?
1、说话时态度要诚恳和气,语言要文明得体。
2、要能做到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3、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恶语伤人六月寒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传承家风美德
从中感悟到陈太丘的家风如何
【资料链接】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体现其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陈太丘家的家风:守信、崇礼。用方正这条规矩的绳索,牵制陈元方的直言,也唤醒了友人的惭愧。
作业布置:
结合文本内容和思考感悟,为元方撰写宣讲词。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宣讲的家风故事是《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在中午出行,朋友未按时到达太丘离开,朋友因此生气辱骂太丘,年仅七岁的元方在友人面前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反驳友人无信无礼,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尊严的故事。全文仅用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场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精彩辩论,刻画了陈太丘、元方、友人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讲礼守信的道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诚实守信、有礼有节的人,我们相信:与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我的宣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①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做言而有信的人;
②我们要懂礼仪,语言文明,学会尊重他人;
③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④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⑤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懂礼识仪。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诚的人。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课堂小结
文章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他小小年纪就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知识链接
《世说新语》分“德行”“言语”“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记述汉末至晋宋间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比如,你想了解魏晋士人们是怎样对待学习问题的,你可以读《世说新语》的“文学”篇,走近勤奋的殷仲堪;如果你想了解有关“正直”的故事,你可以读《世说新语》的“方正”篇,走近不趋炎附势的宗世林;如果你想了解魏晋士人们广阔的胸襟和做人的智慧,你可以读《世说新语》的“德行”篇,走近身无长物的王恭。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好好去读一读整本书!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古人称呼上的原则:称人时尊重对方,对外人称呼自己人时谦逊有礼。
知识点
【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等。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谦辞与敬辞
知识链接
【谦称】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知识链接
谦辞与敬辞
【敬称】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知识链接
谦辞与敬辞
【敬称】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知识链接
谦辞与敬辞
【敬称】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知识链接
谦辞与敬辞
【敬称】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知识链接
谦辞与敬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