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1 19:3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1.2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1.学生能够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基本特性,并能用这一原理解释日常现象(如幕后说话人可见声音但不可见光)。2.学生能对比光与声音的传播方式,知道光传播不需要介质,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科学思维1.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如光斑变化),进行简单推理,归纳出光直线传播的规律。2.学生能运用比较思维,分析光与声音传播的差异,并尝试用科学语言表达。探究实践1.学生能小组合作完成“光直线传播”实验,规范操作手电筒和卡纸,准确记录光行进路线。2.学生能根据实验现象调整探究方法(如移动卡纸),验证光直线传播的条件。态度责任1.学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观察结果。2.学生通过光与声音的对比,意识到科学知识在解释自然现象中的价值,增强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光沿直线传播的特性:通过实验观察和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光直线传播的规律。2.光与声音传播的对比:结合幕后说话人的情境,帮助学生区分光与声音传播的差异。教学难点1.理解光直线传播的条件:学生容易忽略“均匀介质”这一前提,需通过实验(如移动卡纸后光斑消失)强化理解。2.抽象现象的具体化:光传播路径不可见,需借助实验标记路线和纸屏光斑变化,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现象。
教具学具 学生材料:手电筒、4张矩形卡纸、4个能直立地夹子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 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预计时间:5分钟)1.互动表演:邀请一位学生助手躲到讲台的幕布(或大纸箱)后面说话:“同学们,你们好呀!” 教师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2.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聚焦教材图片中的问题——“为什么能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 学生基于前课知识,很容易说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过来”。教师顺势追问:“那么光呢?光是如何传播的?它和声音的传播有什么不一样?” 由此自然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设计意图:通过互动表演激发学生兴趣,再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思考新知,自然引出课题,为探究光的传播方式奠定基础。)(二) 探索实践,建构新知 —— “让光的路线显形” (预计时间:20分钟) 1.初步猜想: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并猜想:“光可能是怎样传播的?” 鼓励学生画出自己的猜想。2.规范指导:播放微视频或教师演示,明确教材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孔对齐、距离控制、唯一光源)。3.分组探究一(验证直线传播): 任务:按照教材步骤,将三张卡纸的小孔对齐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射,在纸屏上标出光斑位置,并画下光行进的路线。交流:学生将发现光斑清晰明亮,并能轻松地在记录表上画出一条直线。初步得出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4.分组探究二(探究传播条件): 任务:将中间一张卡纸移动约5厘米,再次用手电筒照射,观察纸屏变化,并画下此时你认为的光的路线。现象:学生将发现纸屏上的光斑消失了 。思维碰撞:教师追问:“光斑为什么消失了?光还在传播吗?它现在是沿着什么路线走的?” 引导学生推理:光没有拐弯,它还是直直地照过去了,只是被移动的卡纸挡住了。从而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前提是路径上没有不透明的物体阻挡 ”。5.演示升华(可视化拓展): 教师演示:用激光笔照射烟雾箱(或滴有牛奶的水槽)。震撼效果:所有学生都将清晰地看到一条笔直的光束穿过烟雾或水。总结: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让空气中的微粒反射光线,终于‘看到’了光前进的路径,它是一条直线!” 由此正式得出科学结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如空气、水)是沿直线传播的。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实验、交流、思维碰撞和演示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光的传播方式,逐步深入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三) 研讨应用,对比辨析 —— “光与声音的赛跑” (预计时间:10分钟) 1.解释现象:回到导入的“幕后说话”问题。提问:“现在谁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完整解释一下?”引导学生表述:声音可以通过空气拐弯传播到我们耳朵里;而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它被幕布挡住了,所以我们就看不见后面的人。引导学生对比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的异同(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导入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强化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理解;再引导学生对比光与声音的传播,加深对两者异同的认识,巩固知识,提升思维能力。) (四) 课堂总结与延伸 (预计时间:5分钟) 1.趣味总结:以“光的宣言”形式总结本课:“我是光,我走直线不拐弯,挡着我你就看不见!”2.延伸思考:提问:“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应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排队看齐、激光准直、影子形成等),为下节课《影子》做铺垫。(设计意图:以趣味总结强化知识,通过延伸思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为后续学习做铺垫,激发持续探究兴趣。)板书设计:1.2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沿直线传播光速:30万千米每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互动表演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自主探究光的传播规律,学生积极参与实验,通过实践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应用,增强对科学的亲近感,为后续学习做铺垫。但实验指导不够细致,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影响实验效果。教学时间把控欠佳,实验环节超时,挤压了总结和延伸思考环节,使学生思考和表达时间不足。今后教学中,需更细致指导实验,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