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与《定风波》对比联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本篇课文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单元要求关注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生思考,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并在学习中反复咀嚼涵泳,感受作品文辞之美。苏轼的《赤壁赋》借游览赤壁的所见,抒发了随性旷达、恣意而为的人生态度。本文对学生写作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对学生体会苏轼旷达豪迈心境也有很大的帮助。
《定风波》:《定风波》是学生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一首词。从词的内容看,《定风波》作于公元 1082 年春,作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到城东南 30 公里的沙湖准备买田终老,途中遇雨,轼以此生活小事,彻悟世事,表达出旷达、坦荡乐观、随性、洒脱、通达的生命认识和醒觉。
两篇课文在思想内容上都传达出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进行联读能够让学生对苏轼逆境中实现精神突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高中学生在学习《赤壁赋》前,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词汇、语法知识,掌握了诸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他们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对一般的文言文文本进行初步的字词翻译和文意疏通。然而,
《赤壁赋》作为宋代文赋的典范之作,文中包含 “冯虚御风”“舳舻千里”“酾酒临江” 等较为生僻的词语,“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 等宾语前置句式也较为复杂,对学生的文言知识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文中蕴含的道家思想、典故引用(如 “羽化登仙”“横槊赋诗”),若学生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理解文本深层内涵时会存在一定困难。
2.学习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他们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但《赤壁赋》中苏轼情感的复杂变化(从乐到悲再到喜),以及蕴含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思考,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文本分析、归纳总结和深度思考能力。部分学生在把握文章情感脉络、理解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形成原因时,可能会存在理解不够深入、透彻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赤壁赋》和《定风波》中的重点字词、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诵读、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提升对古
典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学会对比不同作品在景、情、理表达上的异同,提升思维的逻辑性与批判性。
3.让学生感受苏轼在作品中展现的豁达超脱、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面对
挫折时的正确心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体会苏轼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梳理《赤壁赋》和《定风波》的行文思路,把握作品中景、情、理的融合。对比分析两篇作品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深入理解苏轼的精神世界。
2.教学难点
理解苏轼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对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哲学思考,以及其在困境中实现精神突围的方式。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两篇作品的音韵美、节奏美,初步体会作品的情感基调。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身临其境地感受苏轼所处的环境与心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对比分析法:将《赤壁赋》和《定风波》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作品的特点与异同。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苏轼的人生路线图
让学生观察苏轼一生因官职变动而生活动荡波折,却在逆境当中抚平内心,实现自我超越,通过导入设置本节课的主问题, “苏轼是如何在逆境中实现人生突围的”,适时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注意从情感变化入手,透视苏轼的心路历程。
(二)细读文本,体会态度
1.梳理情感变化
通过自由诵读,引导学生勾画文中最能体现情感变化的语句,并据此画出苏轼的心情变化折线图。
学生能准确的抓出:“于是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客喜而笑”三个句子,理出“乐——悲——喜”的情感变化。
2.分析情感变化的原因
乐:通过诵读,分析第一自然段的景色描写,通过缓缓吹来的清风,不起波浪的水面,弥漫着雾气的环境,感受作者营造出来的“宁静、缥缈”的意境,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因景而乐”的心情。并让同学全班范围内泛读,读后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字音、声音、感情把握等角度全方位评价朗读。
适时总结:因自然水月而乐
悲:引导学生从“触发点”的角度分析由乐转悲的的原因,设问:触发苏轼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洞箫声。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客人台词的分析,梳理概括悲伤的原因,布置任务全班分成小组,组内部分同学扮演客人,合学后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展示,诉说“自己
的”悲伤缘由。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内心,客人悲伤的洞箫声是“倚歌而和之”,让学
生重点关注歌词内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通过分析歌词,概括出苏轼自己内心对明君的渴望,这也是由乐转悲的重要原因。
适时总结:因历史水月而悲
喜:体会“喜”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本环节继续延用小组合作,小组中的另外一部分人扮演苏轼,通过梳理文本,概括苏轼是如何对客人进行劝说的,给客人讲述了哪些道理让客人“喜而笑”,合学后小组上台展示,让客人切实体会苏轼的劝慰成功的缘由。
适时总结:因哲学水月而喜
情感 脉络 内容
乐 自然水月 宁静缥缈
悲 历史水月 理想难成 人生短暂 人生渺小
喜 哲学水月 变与不变 取与不取
通过完成上述梳理,回扣总问题“如何实现人生突围”,学生总结“在自然中思考人生,获得力量”。
于是饮酒乐甚——自然水月
苏子愀然——历史水月
客喜而笑——哲学水月
在大自然中汲取力量,实现了自我超越
3.对比联读《定风波》---文本连读,深悟情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学习的方法“由景悟情”,引导学生体会两首诗感情的不同,《定风波》时期的苏轼已经完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观更加的超脱豁达。
七、作业设计
1.自选角度,从“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思辨中写一段人生感悟;
2.阅读《屈原列传》,对比屈原和苏轼在逆境中不同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