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猜一猜
辛苦奋战闯金营,
弃文从武剑挑灯。
疾驰沙场雪国恨,
也种桃花了此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②
[夜行黄沙道中]词题。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注释
②
①
夜晚在黄沙道中行走。
①
[西江月]词牌名。
作者背景
辛弃疾
南宋著名军事将领、豪放词派代表人物。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上阙
下阙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理解词意
小组学习: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别枝: 横斜的树枝。
惊: 惊吓。
丰年: 丰收的年景。景。
旧时: 过去。
社林: 土地庙树林。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词意: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词意:稻花香气里,人们谈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丰收的年景
读上阕,想象画面:诗人看到、听到、闻到了什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看到:
明月别枝惊鹊
因为月光明朗所以鹊儿惊飞,可见夜间的黄沙道中分外幽静。这种写法叫做“以动衬静”。
视觉:
听觉:
嗅觉:
自读上阕,想象画面:诗人看到、听到、闻到了什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明月别枝惊鹊
蝉鸣 蛙声 说丰年
稻花香
丰收的喜悦
宁静 美好
感悟词情
动与静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静
动
品读诗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词意: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词意:过去在土地庙树林边的茅店,拐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自读下阕,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心情变化?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诗人正陶醉于乡村夜晚美景中,天下起了雨。这时,拐个弯,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令诗人十分惊喜。
惊 喜
感悟词情
流露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之情。
再闻稻花香
再闻稻花香
辛弃疾不只是一个优秀的词人,还是一个有着优秀的军事才能的帅才。辛弃疾早年的时候生于金国的殖民地之中,但是从小就立志恢复中华,还我华夏大好河山。在金国大举南侵的时候,辛弃疾带着2000多人起兵反金,后来辛弃疾和南宋接触,受到南宋的礼遇,想着重振旗鼓打回北方去,投奔南方,因此他在晚年写了一首《鹧鸪天》怀念他当年的壮举,但是南渡后的四十几年,志向都没得到实现。
再闻稻花香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鹧鸪天》辛弃疾
想当年我正在青春年少,统率着万千兵马旌旗飘飘。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辛弃疾
洋洋万言的复国方略无人理睬,我只得向东邻换书学习栽树种草。
再闻稻花香
辛弃疾晚年给自己起别号为“稼轩”。
“稼轩”是他所盖的房子中的一处住所,从窗口望去,一片都是庄稼。
有一次,江西大饥荒,人民无以为生。辛弃疾把所有的金钱拿出来,选择了最能干的人到各地去购买粮食,救济灾民......
《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
配乐吟唱 感悟深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写乡村夏夜月明风清,稻花飘香,蛙声和鸣,显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主旨概括
诗词小结
对比阅读
思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景色,两首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喜
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