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秋声敲客梦,河畔月影碎诗心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的五篇散文均为写景抒情名篇,兼及叙事和议论。这些文章景物描写精彩,情味浓厚,情与景完美融合,且意蕴深厚,能引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单元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升感悟力,激发对自然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探寻民族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
《故都的秋》是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章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故都”二字暗含深切的眷念之意和文化意味,“秋”字则确定了描写内容,二者结合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情感基调,接着以精巧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将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学生学习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融入感情的典范之作。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学生可以体会到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为“学写散文”积累经验,落实单元的学习任务。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初中学习都接触过写景抒情散文,已经具备初步鉴赏的能力,之前课时也对这两篇散文的语言进行了初步分析,本节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深入文本进行探究。
三、课时目标
1.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感受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2.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审美心理,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深入文本写景部分,细致阅读三篇散文中的写景片段,梳理景物特点以及人与景的三层关系。
2.让学生根据插画评价量表,通过这个任务的探讨,能更深入地理解任务一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五、学习活动
学生通过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的学习已明确三篇散文中的写景部分:
1.《故都的秋》五幅写景图:秋院赏秋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日胜果图。
2.《荷塘月色》写景内容:第四段月下荷塘之景、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之景、第六段荷塘四周之景。
(一)情境导入
某出版社计划重新出版散文合订本,《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是当中重要的两篇,现在要为这两篇散文征集插图。上一节课,我请同学们化身插画师,根据两篇课文的写景段落,设计插图,这节课让我们来一起评议一下同学们的插画作品,跟文章表达的意境是
否相符。
设计意图
通过“插图竞选”的情境任务,学生在创作、评议中主动拆解文本的意象、情感与民族审美心理,为联读两篇散文的艺术特色与情感表达奠定具象化认知基础。
任务一:景因人显 人景共生
比较阅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体会作家笔下的景中情。
活动:请同学们分别阅读《故都的秋》第 3-11 段和《荷塘月色》第 4-6 段,结合上节课所讲内容,分析作家笔下景物特点的成因,梳理出作家与景物的三层关系,完成表格。
项目 选篇
人与景
景物
特点
第一层(客观)
第二层(主观)
第二层(共生)
设计意图
运用同种鉴赏散文方法,通过比较阅读,梳理《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景物,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任务二:“我”之色彩 从何而来
学习活动一
郁达夫残败、悲凉的生命之美从何而来?
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那些寻常巷陌中的秋景,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都是日常生活里自然元素的呈现。中国人传统审美注重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感悟,从自然的细微变化中捕捉美感,这是一种深入骨髓
的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就如同古人对四季更替、花鸟鱼虫的关注,在平凡自然中发现独特韵味,郁达夫正是传承了这一审美传统,将故都秋天平凡却独特的景致展现出来,表达对故都自然之秋的深深眷恋。
“悲秋”传统: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悲秋”传统对郁达夫的影响;
个性气质:十年异国生活,两度丧子,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形成了忧伤、愤世、忧郁的气质;
时代特征:三十年代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白色恐怖威胁下,政治表现消沉。
审美观念:受到日本“物哀”文学的影响,追求“忧郁美”,倡导“静的文学”。
国事:1927 年,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作家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担忧国家的前途命运。
朱自清为何要着重表现自由、现实的幽静之美?
朱自清描绘的月下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缕缕清香” ,这些细腻描写展现了对自然景物的敏锐捕捉。中国民族审美讲究自然的和谐之美,荷塘中荷叶与荷花的相互映衬、月色与荷香的交融,构建出和谐宁静的画面,与传统审美中追求的“天人
合一”境界相契合,在自然之美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与慰藉,体现出中华民族对自然和谐美的一贯追求。
学生课堂记录展示:
设计意图
作家们以民族审美为底色,用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绘就独属于自己的景物色彩,构建独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学习活动二 插画评价量表
插画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课题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景物
景物特点
物象的色彩
意境特点
情感
学习任务三:文脉相续,心象各殊
学习活动一
展示古代诗词中描写秋景和荷景的名句,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与课文进行对比。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作品与《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在意象选择,情感抒发或审美心理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审美心理既有传承性,又因时代、作者个人经历而有所变化。
学习活动二 课外拓展
补充一些古诗词常用意象。
【设计意图】
引发学生对意象知识点回顾,加深学生对“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理解,感受中华民族传统审美在文人中的传承。
结语:
古代诗词和课文虽然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审美追求,但因为时代不同、作者不同,所以呈现出来的审美心理也有所不同。就像一条河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支流,在不同的作者笔下有不同的色彩。
六、作业布置:
选取一个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写一段 200 字左右、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段。
板书设计:
故都秋声敲客梦 河畔月影碎诗心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清 静 朦胧
静 同 幽静
悲凉 情 安静
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