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季新修订教材】统编语文三上第四单元《12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季新修订教材】统编语文三上第四单元《12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1 18:5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及、卷、碌、齿、嚼、吞、胃、咽”8个生字,读准“答、应、骨”3个多音字,会写“旅、另、睛、及、卷、救、命、尾、齿、胃、管、刚、咬”13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答应、做梦、来得及、救命、大吃一惊、尾巴、牙齿、肚皮、食物、消化、当然、刚才、知觉、光亮”16个词语。
2.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3.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重点:
1.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2.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过程:
单元大情境:奇遇二——探秘“真善”森林
离开“心愿”小镇后,我们将要深入茂密的“真善”森林。这片森林中居住着各种智慧生物,老牛、小蟋蟀和蚂蚁等,它们守护着王国的核心价值——真诚与善良。我们和“真善”森林中的朋友要一起经历救助同伴、守护食物等一系列的挑战,去体会真善美的力量。
第一课时
一、交流旅行经历,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你们喜欢旅行吗?为什么?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旅行?
2.揭示课题:在牛肚子里旅行又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真善”森林去挑战,学习《在牛肚子里旅行》。
板书课题,并指导书写“旅”:左窄右宽。右下部分先写撇,再写竖提,再写撇,最后写捺。
3.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怎么会到牛肚子里旅行呢?在牛肚子里旅行和我们平常的旅行有什么不一样呢?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自读要求:
(1)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在容易读错或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解决。
2.学生自读后交流反馈,教师指导认读字词。
(1)交流多音字:“答应”中的“答”和“应”、“一骨碌”中的“骨”。
答:读“dá”时,多用于需要正式回应或表达回报的场景。比如在学习中,“回答老师的问题”“解答算术难题”,这里是对疑问作出清晰回应;在人际交往中,“答谢朋友的帮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体现出对他人付出的回应与回报,这些情境更偏向书面或正式表达。读“dā”时,多见于日常口语化的互动场景。像“答应帮同学带文具”“别人打招呼时要答理一声”,是生活中随意的应允或回应;还有模拟声音的“滴答”,比如“雨水滴答滴答落在窗台上”,用于描绘自然声响,充满生活化气息。
应:读“yīnɡ”时,表示理所当然“应该”。表示允许、同意做某事“好呀,我应下了,明天准时到球场” ;家人拜托你帮忙跑腿,你说“行,我应了这件事,一会儿就去办”。表示出声回答“赶忙应了一声,跑出去查看”。
读“yìnɡ”时,对别人的招呼、问话等做出反响“应答、回应”。表示承诺、接受“应聘、应邀”。表示适应。表示对付、处理“应对难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应付各种突发状况,保障自身安全”。表示(预言、预感与后来发生的事实)相符合“昨天的天气预报应验了,今天下起了大雨”。
骨:读“ɡǔ”时,表示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排骨、骨头、骨裂、骨折”。用于比喻品格、气概“骨气、铁骨铮铮、骨子里”。指物体内部起支撑作用的架子“骨架”。
读“ɡū”时,组成“骨碌”一词,表示滚动。组成“骨朵儿”一词,指还没有开放的花朵。
然后出示几组词语或句子进行辨析。
(2)交流识记生字:
来得及 卷到嘴里 一骨碌 牙齿 吞到 牛的胃 细嚼慢咽
交流识字方法,重点强调以下几个字:
卷:观察古文字,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卷的本义是指膝弯曲,后来引申为其他事物弯曲、卷起来之义。组词:卷尺、胶卷、席卷、翻卷、烟卷、龙卷风、卷筒纸、卷土重来、风卷残云。
碌:石+录=碌。组词:忙碌、劳碌、忙忙碌碌、碌碌无为。“一骨碌”的意思是(结合生活场景联想)想想小球滚下坡、小猫快速翻身的样子,“一骨碌”就像这种轻快、连贯的动态,比如故事里宝葫芦“咕噜”滚出来,和“一骨碌”的感觉很像,都带着滚动的灵活感;(近义词替换法)它的近义词有“一滚儿”“一翻”;(造句理解法)可以试着造句,比如“弟弟一骨碌从沙发上滚到地毯上”,通过具体语境就能体会到那种迅速又灵活的动作啦。所以,迅速的旋转或滚动动作,常用于描述人体或物体快速移动的状态。
齿:看视频。组词:牙齿、齿轮、义齿、臼齿、明眸皓齿、咬牙切齿、唇红齿白、伶牙俐齿、唇齿相依。
胃:胃分为贲门部、胃底部、幽门部、胃体四个部分,所以上面是个“田”,下面是月字底,代表肉,与身体有关。
嚼:
组词:嚼舌根、咬文嚼字、细嚼慢咽。“细嚼慢咽”的意思是(拆分组合法)细细地嚼碎,慢慢地咽下。
(3)生字送回到词语中,再读:
来得及 卷到嘴里 一骨碌 牙齿 吞到 牛的胃 细嚼慢咽
(4)交流难懂的词语:“作声”是什么意思?“蹭来蹭去”是怎么样的?
①指名学生读一读“作声”所在的句子。
②引导学生想象捉迷藏的场景,从而理解“作声”就是发出声音的意思。
③指名学生做一做“蹭”的动作,让学生观察怎样的动作才是“蹭”。
3.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边听一边想——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汇报:
( )和( )在草堆里( ),红头不小心( )。在( )的帮助下,( )从牛肚子里( )。
答案:
( 红头 )和( 青头 )在草堆里( 玩捉迷藏 ),红头不小心( 被大黄牛吞到了肚子里 )。在( 青头 )的帮助下,( 红头 )从牛肚子里( 成功脱险 )。
5.引导学生交流初读感受: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旅行”?
预设:惊心动魄、可怕、有惊无险……
三、默读课文,了解旅行路线
1.过渡: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圈出关键词后,完成填空。
(牛嘴)→( )→( )→( )→(牛嘴)
答案:
(牛嘴)→(进牛肚)→(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嘴)
(1)小组展示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关键词。
(2)指名学生 在黑板上画一画红头的旅行路线图,教师相机帮助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3)请学生根据路线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
3.提问:红头为什么能从第二个胃回到牛嘴?
(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交流。
(2)相机出示“科学小贴士”,引导学生理解“反刍”。
科学小贴士牛吃草时,先不细嚼,把草吞进肚子里,等休息时把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细嚼慢咽。
(3)小结:像这样将科学知识融入到童话中去,多有意思呀!这类童话被称为“科学童话”。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小鲤鱼跳龙门》《雪孩子》《小猫刮胡子》等。
四、指导书写
1.出示“另、睛、及、卷、救、命、尾、齿、胃、管、刚、咬”等12个字(“旅”字在课题处已经指导书写),引导学生把字按结构进行分类。
2.引导:你觉得哪些字最容易写错,哪些笔画需要注意?
3.指名交流易错字及注意点。
4.范写易错字。比如“卷、救、命、尾、齿、管”。
5.学生自主书写,课后抄写本课词语表中的16个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红头的旅行路线
1.在黑板上呈现上节课梳理的红头的旅行路线图,引入:通过上节课的梳理,我们知道了红头的旅行路线。你能根据旅行路线图简单地回忆一下红头的旅行路线吗?
2.学生结合路线图进行交流。
3.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 )和( )在草堆里( ),红头不小心( )。在( )的帮助下,( )从牛肚子里( )。
二、聚焦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悟真挚友情
1.布置学习任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七至十九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直线画出红头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青头说的话。
学生交流反馈对话内容。
2.启发引导:青头、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如何?请认真读读它们的对话,圈出描写红头、青头表情和动作的词语。(课后第一题)
3.学生交流红头的心情,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第8段:“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第10段:“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
◇第12段:“那我马上就会死掉。”红头哭起来。
◇第14段:“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第16段:“谢谢你!”红头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
(1)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代入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问题1:红头为什么拼命地叫?
问题2:红头说的话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省略号呢?
问题3:红头为什么要哭?
问题4:红头为什么很悲哀?它心里在想什么?
问题5:红头为什么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
(2)相机板书:害怕、伤心、悲哀。
4.学生交流青头的心情,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第9段:“你在哪儿?”青头急忙问。
◇第11段: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是那头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给摔到地上了。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第13段:青头又跳到牛背上,隔着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我听说牛的胃有四个胃室,前三个主要是储存食物的,第四个才是管消化的!”
◇第15段:“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
◇第18段:这时,青头爬到牛鼻子上,用它的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
(1)提问:谁能给“急忙”换个词?(连忙、赶紧)谁能演一演“大吃一惊”的表情?
(2)引导:现在你就是青头,请你来演一演它着急、吃惊的样子。(板书:着急)
(3)除了着急,还能体会出什么?
预设:从“一下子”“不顾”“一骨碌”“大声喊”这些动作中还能体会到青头的勇敢、镇定。相机板书:勇敢、镇定。通过朗读读出青头的勇敢、镇定。
(4)除了勇敢、镇定,我们从青头的对话中还能体会到什么呢?再读第13、15自然段落。
教师启发思考:青头,你这么着急,怎么说话一点儿都不结巴,也没有像红头一样急得哭起来呢?请学生再次读一读描写青头对话的13、15自然段落,圈出关键词句并交流。
预设:第十三、十五自然段的关键词句“不要怕”“你会出来的”“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一说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什么,并试着用安慰、鼓励的语气说青头的话。相机板书:安慰、鼓励。
(5)除了勇敢、镇定,青头还是非常聪明、有智慧的,从哪儿能读出来呢?相机板书:智慧。
5.同桌合作分角色读青头和红头的对话。
(1)学生自由练读,展示。
(2)启发学生思考:从青头和红头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相机板书:一对好朋友。
6.让学生再次默读全文,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至少找出三处来说明。(课后第二题)
预设:
青头和红头开心地一起玩捉迷藏。
遇到危险后,红头拼命向青头求救。
青头担心红头,鼓励、安慰红头,还蹭牛鼻子,帮助红头出来,红头被救出后,高兴地流下了眼泪,并对青头表示感谢。
7.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8.相机引导:当朋友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我们要给予帮助和鼓励,运用智慧战胜困难。青头就是这样做的,难怪课文中说“它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
三、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1.过渡:红头的旅行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可以把这么有意思的故事讲给家人听。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路线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可以用上表现红头、青头心情变化的词语。(课后第三题)
2.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
3.同桌之间互讲故事。
4.指名学生讲故事,教师相机提醒一些关键的词句。比如“蹦、摔、一骨碌、爬、跳、蹭来蹭去”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以及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对话。
示例:
青头和红头是一对超要好的小蟋蟀,这天,它们在草堆里玩捉迷藏。红头刚藏进草堆,一头大黄牛就慢悠悠走过来,大口吃草时,把毫无防备的红头也卷进了嘴里!
红头吓得拼命喊:“救命啊!青头,救救我!”青头一听,急得蹦起来,赶紧问红头在哪儿。当知道红头在牛嘴里,青头一下子跳到牛身上,可牛尾巴一扫,把它摔在了地上。但青头顾不上疼,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着让红头躲过牛的牙齿。
红头哭着说自己进牛肚子,马上要死掉了。青头却很冷静,又跳到牛身上,隔着肚皮安慰红头,还把牛有四个胃室,前三个存食物、第四个管消化的知识告诉它,让红头别害怕,等牛休息时把草重新送回嘴里嚼,就能逃出来 。红头勉强撑着,在牛肚子里随着草移动,从第一个胃室到第二个胃室,又晃回牛嘴里,可它已经没力气动了。
青头急中生智,爬到牛鼻子上,用身子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牛受不了痒,“阿嚏”打了个大喷嚏,红头随着草团一下被喷了出来!红头看到青头,又哭又笑,青头却笑着说:“别怕,就当在牛肚子里旅行啦!”这场惊险的旅行,让它们的友情更深厚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