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品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楚汉之争、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发展的变化及原因。 1.了通过分析秦亡前后刘邦、项羽的战争性质的变化,了解楚汉之争及其过程。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2.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掌握推动“文景之治”出现的措施,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认识“实行仁政”的重要性。(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自主学习任务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设问1:什么是楚汉之争?西汉是怎样建立的?
1、时间: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 年
2、争霸双方: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
3、目的:争夺帝位
4、结果: 之围,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立汉朝
5、项羽失败,刘邦成功的原因:
①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②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6、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7.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建立者刘邦;定都 ;刘邦就是汉高祖。
自主学习任务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设问2:什么是休养生息政策,西汉初年为什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西汉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①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②是巩固新的王朝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了秦迅速 的教训。
2、汉高祖采取的措施:
①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②释奴为民,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增加农业劳动力;
③ ,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的减免徭役及兵役。
3、作用:经过多年的治理,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巩固了新王朝。
自主学习任务三、“文景之治”
设问3:什么是“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了那些措施,影响是什么?
“文景之治”的出现是西汉统治者长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对“文景之治”的出现做出贡献的人物有汉高祖、汉文帝和 。
1.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
2.表现举措
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可以概括为: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
①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缓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②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③提倡节俭:提倡 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3.表现:
政治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 。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 , 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快速查答案】
自主学习任务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202;垓下;长安;
自主学习任务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灭亡;轻徭薄赋;
自主学习任务三、“文景之治”
汉景帝;勤俭;文帝;清明;安定;钱粮;库存;
议一议: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点拨】
【典例】.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性质是( )
A.农民起义 B.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
C.奴隶起义 D.兼并战争
【变式练1-1】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的这一说法意在说明他能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是( )
A.得到民心 B.军队作战勇敢 C.是正义之战 D.善用人才
【变式练1-2】《史记》中记载: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以上史料可用于研究( )
A.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 B.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C.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 D.秦末农民起义的兴起
小组讨论:秦亡汉兴的原因是什么?秦亡汉兴给我国实现“中国梦” 有何启示?
【点拨】
(1)秦亡原因:残暴的统治;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等。
(2)汉兴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提倡节俭,出现了繁荣的治世局面。
【典例】材料一: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仍一味重功利,实行残暴的统治,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
材料二:秦末农民战争动乱,生灵涂炭,急需时间重建家园,汉高祖采取的政策使统治者、劳动人民皆大欢喜,经济逐步恢复,到文景年间,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治世局面。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秦朝的“残暴统治”两例。
(2)材料二中汉高租指的是谁 采取的政策指的是什么?
(3)谈谈秦亡汉兴给你带来的启示。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A.商纣和周武王之间 B.夏桀和商汤之间
C.秦二世和陈胜之间 D.项羽和刘邦之间
2.中国象棋棋盘中的“楚河汉界”,它来源于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的争夺战争。这场战争( )
A.仍属于农民起义的性质 B.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C.是为争夺帝位而展开的 D.项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3.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从材料中可看出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是( )
A.刘邦军纪严明 B.刘邦善于用人
C.项羽重用范增 D.张良等是刘邦好友
4.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公元前202年换算为世纪,应该表述为( )
A.公元前二世纪 B.公元二世纪
C.公元前三世纪 D.公元三世纪
5.汉文帝是西汉初年著名的皇帝,下图是汉文帝时期发布的几条诏令,这体现了他的治国理念是( )
二年九月,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十二年三月,岁(每年)劝民种树。 十三年六月,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A.重视农业 B.轻徭薄赋 C.勤俭治国 D.减轻刑罚
6.(2024·四川遂宁·中考真题)《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四匹马的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上述情况,西汉初年统治者为恢复经济发展推行了( )
A.约法三章 B.方田均税 C.休养生息 D.均田免赋
7.(2024·辽宁盘锦·三模)下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
第二章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第三章确立典章,设立制度 第四章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A.秦始皇 B.光武帝 C.汉高祖 D.汉文帝
8.(2024·河南新乡·三模)西汉王朝在经历了70余年的治理后,至汉武帝即位数岁,“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统治者尊崇儒术积极作为 B.汉初休养生息成效显著
C.政府采取了郡国并行体制 D.政府盐铁官营垄断生产
9.(2024·辽宁·模拟预测)汉文帝、汉景帝在初春,或在初夏的农忙时节赦免罪人。除此之外,他们还释放奴婢,下诏免官奴婢为庶人。这些举措( )
A.解决了北方匈奴袭扰 B.加重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C.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促进了经济恢复与发展
10.(2024·云南楚雄·三模)小历同学用数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复习汉朝相关知识,他绘制了如图示意图,你认为“▲”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焚书坑儒 B.休养生息 C.重文轻武 D.闭关锁国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他(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请结合材料说明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并比较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措施的相同之处。
(3)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之间是什么关系?历史上把文景时期的统治局面称为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品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楚汉之争、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发展的变化及原因。 1.了通过分析秦亡前后刘邦、项羽的战争性质的变化,了解楚汉之争及其过程。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2.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掌握推动“文景之治”出现的措施,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认识“实行仁政”的重要性。(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自主学习任务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设问1:什么是楚汉之争?西汉是怎样建立的?
1、时间: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 年
2、争霸双方: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
3、目的:争夺帝位
4、结果: 之围,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立汉朝
5、项羽失败,刘邦成功的原因:
①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②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6、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7.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建立者刘邦;定都 ;刘邦就是汉高祖。
自主学习任务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设问2:什么是休养生息政策,西汉初年为什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西汉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①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②是巩固新的王朝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了秦迅速 的教训。
2、汉高祖采取的措施:
①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②释奴为民,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增加农业劳动力;
③ ,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的减免徭役及兵役。
3、作用:经过多年的治理,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巩固了新王朝。
自主学习任务三、“文景之治”
设问3:什么是“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了那些措施,影响是什么?
“文景之治”的出现是西汉统治者长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对“文景之治”的出现做出贡献的人物有汉高祖、汉文帝和 。
1.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
2.表现举措
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可以概括为: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
①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缓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②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③提倡节俭:提倡 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3.表现:
政治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 。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 , 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快速查答案】
自主学习任务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202;垓下;长安;
自主学习任务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灭亡;轻徭薄赋;
自主学习任务三、“文景之治”
汉景帝;勤俭;文帝;清明;安定;钱粮;库存;
议一议: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点拨】
【典例】.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性质是( )
A.农民起义 B.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
C.奴隶起义 D.兼并战争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楚汉之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因此象棋中的“楚河汉界”与楚汉之争相关。可知这场战争的性质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B项正确;农民起义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楚汉之争”是指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排除A项;奴隶起义是指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与“楚汉之争”内容不符,排除C项;兼并战争是指强国通过战争手段收复失地或者征服其他国家,扩张自身领土和势力范围的行为,与“楚汉之争”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变式练1-1】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的这一说法意在说明他能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是( )
A.得到民心 B.军队作战勇敢 C.是正义之战 D.善用人才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知,刘邦善于用人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出人民对刘邦的态度,不能说深得民心,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军队战斗力的情况,排除B项;楚汉之争是争夺地位的战争,与正义与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变式练1-2】《史记》中记载: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以上史料可用于研究( )
A.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 B.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C.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 D.秦末农民起义的兴起
【答案】C
【详解】据材料“项王闻之,烹说者”可知,《史记》中记载了项羽残忍嗜杀,不能听进谏言,这些因素都推动了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的失败,C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时,项羽尚未进入秦咸阳,排除A项;秦朝灭亡与项羽用残忍手段杀害说者关系不大,排除B项;秦末农民起义开始于陈胜吴广起义,与项羽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小组讨论:秦亡汉兴的原因是什么?秦亡汉兴给我国实现“中国梦” 有何启示?
【点拨】
(1)秦亡原因:残暴的统治;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等。
(2)汉兴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提倡节俭,出现了繁荣的治世局面。
【典例】材料一: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仍一味重功利,实行残暴的统治,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
材料二:秦末农民战争动乱,生灵涂炭,急需时间重建家园,汉高祖采取的政策使统治者、劳动人民皆大欢喜,经济逐步恢复,到文景年间,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治世局面。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秦朝的“残暴统治”两例。
(2)材料二中汉高租指的是谁 采取的政策指的是什么?
(3)谈谈秦亡汉兴给你带来的启示。
【答案】(1)赋税沉重、据役兵役紧重、法律严苛等。(两例即可)
(2)刘邦 休养生息。
(3)纯治者应试施行仁政、爱护百姓等。(特合题意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实行残暴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赋税、徭役、法律十分苛刻。赋税徭役繁重,秦法苛刻,民不聊生,更是耗费大量人力修阿房宫骊山墓等浩大工程,使得阶级矛盾越来越严重。
(2)根据所学知识,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根据材料“秦末农民战争动乱,生灵涂炭”,结合所学,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这一时期被称作“文景之治”。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秦实行暴政,二世而亡。汉代吸取秦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百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局势稳定。由此可以得出: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残暴统治必然导至灭国的横祸,温和的统治能使社会安定,人民接受统治并促使社会向前发展等。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A.商纣和周武王之间 B.夏桀和商汤之间
C.秦二世和陈胜之间 D.项羽和刘邦之间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灭亡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楚河”“汉界”发生在楚汉之争期间,D项正确;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灭亡后,商纣和周武王之间的战争发生在商朝晚期,夏桀和商汤之间的战争发生在夏朝,秦二世和陈胜之间的战争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ABC项。故选D项。
2.中国象棋棋盘中的“楚河汉界”,它来源于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的争夺战争。这场战争( )
A.仍属于农民起义的性质 B.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C.是为争夺帝位而展开的 D.项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楚河汉界”“它来源于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的争夺战争”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C项正确;“楚汉之争”的性质是争夺封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而不是农民起义的性质,排除A项;楚汉之争出现在秦朝灭亡后,排除B项;刘邦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排除D项。故选C项。
3.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从材料中可看出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是( )
A.刘邦军纪严明 B.刘邦善于用人
C.项羽重用范增 D.张良等是刘邦好友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和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刘邦善于用人,B项正确;刘邦军纪严明,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根据题干信息“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张良等是刘邦好友,再说刘邦与张良等是君臣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4.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公元前202年换算为世纪,应该表述为( )
A.公元前二世纪 B.公元二世纪
C.公元前三世纪 D.公元三世纪
【答案】C
【详解】据材料“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公元是纪年法称谓,为纪年体系。该纪年法是以耶稣诞生为公元元年,公元元年之前的称公元前。所谓的公元前202年是公元前三世纪,C项正确;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而公元前202年是在整个百年之后又多了两年,因此是公元前三世纪,而不是公元前二世纪,排除A项;公元二世纪是指耶稣诞生公元元年之后,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公元三世纪是指指耶稣诞生公元元年之后,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汉文帝是西汉初年著名的皇帝,下图是汉文帝时期发布的几条诏令,这体现了他的治国理念是( )
二年九月,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十二年三月,岁(每年)劝民种树。 十三年六月,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A.重视农业 B.轻徭薄赋 C.勤俭治国 D.减轻刑罚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农,天下之大本也”“岁(每年)劝民种树”“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说明汉文帝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重视农业的治国理念,A项正确;轻徭薄赋指的是降低徭役、赋税,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皇帝勤俭治国,排除C项;减轻刑罚指的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材料没有涉及减轻刑罚,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4·四川遂宁·中考真题)《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四匹马的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上述情况,西汉初年统治者为恢复经济发展推行了( )
A.约法三章 B.方田均税 C.休养生息 D.均田免赋
【答案】C
【详解】根据“‘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四匹马的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之初,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为恢复发展经济,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至汉景帝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C项正确;“约法三章”是汉高祖刘邦入关前的举措,有利于收买人心,但无法直接解决“‘民失作业,而大饥馑’”的情况,排除A项;方田均税是北宋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并非西汉初年统治者为恢复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均田免赋”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首次提出的口号,与西汉初年统治者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4·辽宁盘锦·三模)下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
第二章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第三章确立典章,设立制度 第四章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A.秦始皇 B.光武帝 C.汉高祖 D.汉文帝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关键词“消灭项羽,建立汉朝”“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汉高祖。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征战,史称“楚汉之争”,最后刘邦消灭项羽,取得胜利,建立汉朝,刘邦是汉高祖。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C项正确;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的是秦朝,并非汉朝,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他建立的是东汉,与材料中“建立汉朝”不符,排除B项;汉文帝是汉朝的皇帝,他是在汉高祖之后即位的,并不是建立汉朝的人物,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4·河南新乡·三模)西汉王朝在经历了70余年的治理后,至汉武帝即位数岁,“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统治者尊崇儒术积极作为 B.汉初休养生息成效显著
C.政府采取了郡国并行体制 D.政府盐铁官营垄断生产
【答案】B
【详解】材料信息“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说明经过汉初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国力渐渐恢复,反映出汉初休养生息成效显著,B项正确;汉初实行的是道家的黄老之术,不是儒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治方面的郡国并行,排除C项;政府盐铁官营垄断生产是汉武帝时期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4·辽宁·模拟预测)汉文帝、汉景帝在初春,或在初夏的农忙时节赦免罪人。除此之外,他们还释放奴婢,下诏免官奴婢为庶人。这些举措( )
A.解决了北方匈奴袭扰 B.加重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C.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促进了经济恢复与发展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在初夏的农忙时节赦免罪人”“他们还释放奴婢,下诏免官奴婢为庶人”分析可知汉文帝、汉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说明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促进了经济恢复与发展,D项正确;“在初夏的农忙时节赦免罪人”意在提供劳动力,解决了北方匈奴袭扰属于军事方面,排除A项;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排除B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4·云南楚雄·三模)小历同学用数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复习汉朝相关知识,他绘制了如图示意图,你认为“▲”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焚书坑儒 B.休养生息 C.重文轻武 D.闭关锁国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以农为本、轻徭薄赋、以德化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系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汉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这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因此题干“▲”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休养生息,B项正确;焚书坑儒发生在秦朝时期,排除A项;重文轻武主要是宋朝时期的国家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推行于清朝后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他(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请结合材料说明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并比较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措施的相同之处。
(3)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之间是什么关系?历史上把文景时期的统治局面称为什么?
【答案】(1)状况: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出现饥荒,人口锐减,经济残破。
(2)原因:秦朝暴政;多年战乱(战争)。
措施相同之处:都重视发展农业(或以农为本);都减轻赋税和徭役。
(3)关系:因果关系(或材料二、三的措施是原因,材料四是结果);
统治局面:文景之治。
【详解】(1)状况: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可知,这反映出,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出现饥荒,人口锐减,经济残破。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秦朝施行暴政,还有多年战乱。
(2)政策: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措施相同之处: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材料三“……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可知,这体现出,都重视发展农业;根据所学和材料二“……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材料三“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可知,这体现的是,都减轻赋税和徭役。
(3)关系: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之间是因果关系。
史称:根据所学和材料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可知,这就是文景之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