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精品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1.立足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知道“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 2.立足史料实证,理解“光武中兴”局面形成原因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会提取信息,运用表格进行对比,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 3.立足史料实证,知道黄巾起义的背景、概况、特点和影响。
自主学习任务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设问1:东汉是怎样建立的?什么是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
(1)原因:①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 ,有的不理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
②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或沦为奴婢,或流亡他乡。各种 越来越激化。
(2)标志: 年,外戚 夺取政权,定国号为“ ”,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
(1)背景:①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也被农民起义推翻。
②西汉宗室刘秀趁机起兵,以“ ”为旗号,与其他的农民起义军共同反抗王莽的统治。刘秀率军打败王莽的主力,势力不断扩大。
(2)建立: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 年称帝,后定都 ,史称 。刘秀就是 。
(3)统一:刘秀称帝后,全国各地还存在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他又用10多年的时间削平群雄,完成统一。
3.光武中兴
(1)措施
①在政治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
②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多次下令释放 ,禁止残害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 。合并 ,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允许北方各族 ,缓和民族矛盾。
(2)采取稳定社会局面措施的目的:
(3)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
4.东汉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表现
农业 牛耕 耕作方式的变化(二牛一人一犁),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水利 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手工业 冶铁 发明了 ,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提高了冶铁质量
制瓷 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自主学习任务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设问2:东汉后期政局是怎样动荡的?割据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1.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1)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朝政就由黄帝的母亲皇太后主持。皇太后要掌管朝政,往往依靠自己的父兄,使得皇太后的亲族进入朝廷,形成了外戚保全的局面。
(2)宦官专权: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操控,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 ,设法限制乃至除掉外戚。宦官帮助皇帝限制和铲除外戚势力,得到皇帝的宠信,把持朝政,又形成 的局面。
(3)影响:①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反复出现,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②为了扩大势力,外戚和宦官集团又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2.地方豪强势力崛起
(1)原因:曾帮助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 ,此时势力不断壮大。
(2)表现:①极力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
②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
③有的豪强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
(3)影响: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自主学习任务三、黄巾起义
设问3: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黄巾起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背景:(1)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再也无法忍受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各地相继爆发了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但都被朝廷镇压下去。
(2)创立太平道的 传教10多年,信徒已有数十万人。
2.概况:
爆发时间 年
领导者 张角
特点 一场
结果 历时9个月的黄巾一起最后被镇压下去,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失败原因 ①东汉统治者调和内部矛盾并调集军队进行镇压。②由于缺乏军事经验,在东汉军队和各地豪强武装的围剿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③张角因病去世。
【快速查答案】
自主学习任务一、
1.(1)①外戚 ②社会矛盾
(2)9 王莽 新
(1)②复汉
(2)25 洛阳 东汉 光武帝
②奴婢 刑罚 郡县 内迁 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光武中兴 王景 水排
自主学习任务二、1.(2)宦官 宦官专权
(1)豪强大族
自主学习任务三、1.(2)张角
2.184 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议一议:东汉为什么会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点拨】
直接原因:东汉中后期,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由其母亲太后主持。
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皇位世袭制。(刘秀出身豪强地主)
【典例】.如图历史漫画简明而形象地反映了外戚和宦官争夺国家权力。由此导致( )
A.藩镇割据形成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百家争鸣出现
【答案】B
【详解】根据漫画可知,图中描绘了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这加剧了统治危机,导致东汉走向衰亡,B项正确;唐后期藩镇割据形成,排除A项;宋辽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排除C项;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变式练1-1】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而且寿命短。下表列出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即位年龄及寿命。从这些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分析,最后导致的直接恶果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人民流离失所 B.外戚宦官专权 C.农民起义不断 D.地方势力强大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给出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当时继位皇帝年龄都很小,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B项正确;人民流离失所与东汉灭亡无关,排除A项;直接导致东汉灭亡的是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排除C项;东汉末年,地方势力和军事力量的介入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
【变式练1-2】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在(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西晋初期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皇帝长大后,想亲自行使君权,设法除掉外戚,把持朝政,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项正确;秦朝末年、西汉末年和西晋初期均没有出现这种明显的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小组讨论: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归纳两汉治世局
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和作用,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
共同点: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都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生产;都减轻了农民负担,轻徭薄赋;都维护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等。
启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关注民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等。
【典例】材料一 西汉文、景两代君主以个人品格和治国智慧,在承继汉初政策的基础上,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两代君主统治四十余年,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垂范后世,所形成的治世局面已经成为一个代表政治成功的特殊文化符号。
材料二 西汉末年至新莽时期,社会危机四伏,他乘机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统一了中国,重建了汉室天下。他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为东汉200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出现了治世局面。
(1)写出材料一中“所形成的治世局面”的名称。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 材料中的“治世局面”指的是什么
(3)以上两个治世局面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写出两点)
【答案】(1)名称:文景之治。
(2)“他”:刘秀(光武帝)。“治世局面”:光武中兴。
(3)原因: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以民为本;重视农业;发展经济。
【详解】(1)名称:根据材料一“西汉文、景两代君主以个人品格和治国智慧,在承继汉初政策的基础上,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两代君主统治四十余年,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垂范后世,所形成的治世局面已经成为一个代表政治成功的特殊文化符号”和所学可知,材料一中“所形成的治世局面”是文景之治。西汉文、景两代君主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增强,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2)“他”:根据材料二“西汉末年至新莽时期,社会危机四伏,他乘机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统一了中国,重建了汉室天下。他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为东汉200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出现了治世局面”和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刘秀(光武帝)。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刘秀就是光武帝。“治世局面”: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刘秀就是光武帝。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出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概括出原因即可,如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以民为本;重视农业;发展经济。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1.下面文本框的内容摘自《历史襄阳》。横线上应该填入的人物是( )
钟灵毓秀名人辈出 ★浪漫赋祖、悲秋骚人之宋玉 ★龙腾白水、奠基东汉之 ★千古名相、三分天下之诸葛亮 ★田园诗祖、文坛奇葩之孟浩然
A.诸葛亮 B.刘秀 C.皮日休 D.米芾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龙腾白水、奠基东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因此奠基东汉的是刘秀,B项正确;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与题干内容“龙腾白水、奠基东汉”不符,排除A项;皮日休,是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晚唐诗人、文学家,与题干内容“龙腾白水、奠基东汉”不符,排除C项;米芾,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是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题干内容“龙腾白水、奠基东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4·山西吕梁·三模)画像砖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下列两幅画像砖描绘了东汉时期的世俗生活和市场贸易景象,它们有可能用来佐证(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B.光武中兴的社会盛况
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D.东汉百姓生活的艰苦
【答案】B
【详解】根据两幅图片及“下列两幅画像砖描绘了东汉时期的世俗生活和市场贸易景象”可知,画像砖可能反映了东汉社会经济的繁荣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东汉画像砖体现的是东汉社会经济法按照状况,无法用来佐证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宅院画像砖体现的是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它和东汉集市画像砖体现不出东汉百姓生活的艰苦,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广东佛山·模拟预测)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一组汉光武帝向民众公示医方的诏令,并要求朝廷“为民和(调和)良药”、“自省约市(购买)药”。此诏令反映出( )
A.汉朝强化西域治理 B.中医治疗技术已经成熟
C.政府关注民众疾苦 D.丝路开通促进中医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向民众公示医方的诏令”“为民和(调和)良药”“自省约市(购买)药”可得出,政府公示医方,并帮助民众高和良药,说明政府一定程度上关心民众疾苦病痛,这也有利于巩固统治,C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到医学方面,并没有体现对西域的治理,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医术的具体内容,不能体现成熟,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中外交流的信息,汉有体现丝绸之路对医学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4·江西赣州·一模)以下是西汉末至东汉全国户籍人口统计情况。导致东汉初至105年变化情况出现的背景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东汉初至105年,人口大幅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其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轻徭薄赋,重视发展生产,使得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排除A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在唐朝,排除CD项。故选B项。
5.(2024·天津河西·一模)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刘秀前后颁布六次释放奴婢、三次禁止虐杀奴婢的诏令,“敢拘制不还,以卖人法从事”,刘秀大规模释放奴婢的主要影响是(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瓦解了封建等级秩序
C.减轻了国家负担 D.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刘秀前后颁布六次释放奴婢、三次禁止虐杀奴婢的诏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秀大规模释放奴婢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刘秀多次释放奴婢与“抑制了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刘秀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表,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排除B项;刘秀大规模释放奴婢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4·陕西西安·一模)某地七年级《美术》教材的封面图片采用的是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见右图)。这体现出该文物具有很高的( )
A.文学价值 B.史学价值 C.艺术价值 D.收藏价值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分析图片可知,图片中的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C项正确;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与陶俑的联系不大,排除A项;史学价值体现在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上,材料未着重体现这一点,排除B项;收藏价值来自于文物本身的其他价值,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是( )
A.加强对官吏监督与处罚 B.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减轻农民的负担与刑罚 D.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B项正确;加强对官吏监督与处罚,不属于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排除A项;减轻农民的负担与刑罚,不属于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排除C项;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不属于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8.成语“得陇望蜀"出自《后汉书岑彭传》。据记载东汉初年,为了平定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和称霸陇西的隗嚣两个地方反对势力,光武帝刘秀下令给大将岑彭: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这主要反映了东汉光武帝( )
A.缓和民族矛盾 B.捍卫王朝统一 C.惩处贪官污吏 D.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光武帝刘秀是为了平定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和称霸陇西的隗嚣两个地方反对势力而下令的,这体现了他对于维护王朝统一、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决心,B项正确;材料主要描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平定割据势力而下令给大将岑彭的情景,并未涉及民族矛盾的问题,A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光武帝惩处贪官污吏的内容,而是专注于平定割据势力的行动,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信息,而是聚焦于国家统一和军事行动,排除D项。故选B项。
9.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在(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西晋初期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皇帝长大后,想亲自行使君权,设法除掉外戚,把持朝政,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项正确;秦朝末年、西汉末年和西晋初期均没有出现这种明显的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2024·山东临沂·二模)《后汉书·孝灵帝纪》中记载:“中平元年春二月,钜鹿人张角自称“黄天”,其部帅有三十六方,同日反叛。安平、甘陵人各执其王以应之。”材料中描述的事件是( )
A.大泽乡起义 B.黄巢起义 C.黄巾起义 D.金田起义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中平元年春二月,钜鹿人张角自称‘黄天’,其部帅有三十六方,同日反叛。安平、甘陵人各执其王以应之。”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84年,张角率众起义,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起义者头裹黄巾,故称“黄巾起义”,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C项正确;大泽乡起义是秦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起义,金田起义是清末农民起义,排除ABD项。故选C项。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研读及信息提取。
材料一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1)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材料二 东汉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7 9
寿命(岁) 27 2 32 30 3 9 36 34 18 54
(2)表中皇帝的即位年龄和及寿命有何特点?这与东汉后期的政局有何关联?
材料三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3)结合所学说明黄巾起义得到天天下响应的原因。
(4)请为以上三则史料概括一个历史主题。
【答案】(1)童谣鲜明地勾勒出跋扈将军梁冀骄横统治下的社会不平:刚正不阿者,冤死于道旁;心术不正者,反而升官封侯,享尽荣华富贵。
(2)这些皇帝年龄小,寿命短,大多不能实际掌控朝政,常常成为外戚、宦官操弄政权的傀儡,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外戚和宦官争权夺利,肆意搜刮;天灾人祸不断,人民被逼向死亡的边缘。
(4)东汉的衰败。
【详解】(1)政治状况:根据材料“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和所学可知,童谣鲜明地描述了跋扈将军梁冀骄横统治下的社会不平:刚正不阿者,冤死于道旁;心术不正者,反而升官封侯,享尽荣华富贵。
(2)特点:根据材料“东汉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可知,这些皇帝年龄小,寿命短;
关联:根据材料“东汉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和所学可知,这些皇帝年龄小、寿命短,大多不能实际掌控朝政,常常成为外戚、宦官操弄政权的傀儡,形成了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3)原因: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可知,外戚和宦官争权夺利,肆意搜刮;天灾人祸不断,人民被逼向死亡的边缘。
(4)历史主题: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可知,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黄巾起义反映的主题是东汉的衰败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精品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1.立足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知道“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 2.立足史料实证,理解“光武中兴”局面形成原因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会提取信息,运用表格进行对比,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 3.立足史料实证,知道黄巾起义的背景、概况、特点和影响。
自主学习任务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设问1:东汉是怎样建立的?什么是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
(1)原因:①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 ,有的不理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
②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或沦为奴婢,或流亡他乡。各种 越来越激化。
(2)标志: 年,外戚 夺取政权,定国号为“ ”,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
(1)背景:①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也被农民起义推翻。
②西汉宗室刘秀趁机起兵,以“ ”为旗号,与其他的农民起义军共同反抗王莽的统治。刘秀率军打败王莽的主力,势力不断扩大。
(2)建立: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 年称帝,后定都 ,史称 。刘秀就是 。
(3)统一:刘秀称帝后,全国各地还存在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他又用10多年的时间削平群雄,完成统一。
3.光武中兴
(1)措施
①在政治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
②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多次下令释放 ,禁止残害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 。合并 ,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允许北方各族 ,缓和民族矛盾。
(2)采取稳定社会局面措施的目的:
(3)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
4.东汉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表现
农业 牛耕 耕作方式的变化(二牛一人一犁),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水利 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手工业 冶铁 发明了 ,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提高了冶铁质量
制瓷 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自主学习任务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设问2:东汉后期政局是怎样动荡的?割据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1.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1)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朝政就由黄帝的母亲皇太后主持。皇太后要掌管朝政,往往依靠自己的父兄,使得皇太后的亲族进入朝廷,形成了外戚保全的局面。
(2)宦官专权: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操控,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 ,设法限制乃至除掉外戚。宦官帮助皇帝限制和铲除外戚势力,得到皇帝的宠信,把持朝政,又形成 的局面。
(3)影响:①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反复出现,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②为了扩大势力,外戚和宦官集团又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2.地方豪强势力崛起
(1)原因:曾帮助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 ,此时势力不断壮大。
(2)表现:①极力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
②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
③有的豪强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
(3)影响: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自主学习任务三、黄巾起义
设问3: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黄巾起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背景:(1)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再也无法忍受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各地相继爆发了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但都被朝廷镇压下去。
(2)创立太平道的 传教10多年,信徒已有数十万人。
2.概况:
爆发时间 年
领导者 张角
特点 一场
结果 历时9个月的黄巾一起最后被镇压下去,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失败原因 ①东汉统治者调和内部矛盾并调集军队进行镇压。②由于缺乏军事经验,在东汉军队和各地豪强武装的围剿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③张角因病去世。
【快速查答案】
自主学习任务一、
1.(1)①外戚 ②社会矛盾
(2)9 王莽 新
(1)②复汉
(2)25 洛阳 东汉 光武帝
②奴婢 刑罚 郡县 内迁 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光武中兴 王景 水排
自主学习任务二、1.(2)宦官 宦官专权
(1)豪强大族
自主学习任务三、1.(2)张角
2.184 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议一议:东汉为什么会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点拨】
直接原因:东汉中后期,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由其母亲太后主持。
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皇位世袭制。(刘秀出身豪强地主)
【典例】.如图历史漫画简明而形象地反映了外戚和宦官争夺国家权力。由此导致( )
A.藩镇割据形成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百家争鸣出现
【变式练1-1】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而且寿命短。下表列出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即位年龄及寿命。从这些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分析,最后导致的直接恶果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人民流离失所 B.外戚宦官专权 C.农民起义不断 D.地方势力强大
【变式练1-2】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在(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西晋初期
小组讨论: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归纳两汉治世局
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和作用,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
共同点: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都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生产;都减轻了农民负担,轻徭薄赋;都维护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等。
启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关注民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等。
【典例】材料一 西汉文、景两代君主以个人品格和治国智慧,在承继汉初政策的基础上,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两代君主统治四十余年,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垂范后世,所形成的治世局面已经成为一个代表政治成功的特殊文化符号。
材料二 西汉末年至新莽时期,社会危机四伏,他乘机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统一了中国,重建了汉室天下。他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为东汉200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出现了治世局面。
(1)写出材料一中“所形成的治世局面”的名称。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 材料中的“治世局面”指的是什么
(3)以上两个治世局面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写出两点)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1.下面文本框的内容摘自《历史襄阳》。横线上应该填入的人物是( )
钟灵毓秀名人辈出 ★浪漫赋祖、悲秋骚人之宋玉 ★龙腾白水、奠基东汉之 ★千古名相、三分天下之诸葛亮 ★田园诗祖、文坛奇葩之孟浩然
A.诸葛亮 B.刘秀 C.皮日休 D.米芾
2.(2024·山西吕梁·三模)画像砖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下列两幅画像砖描绘了东汉时期的世俗生活和市场贸易景象,它们有可能用来佐证(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B.光武中兴的社会盛况
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D.东汉百姓生活的艰苦
3.(2023·广东佛山·模拟预测)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一组汉光武帝向民众公示医方的诏令,并要求朝廷“为民和(调和)良药”、“自省约市(购买)药”。此诏令反映出( )
A.汉朝强化西域治理 B.中医治疗技术已经成熟
C.政府关注民众疾苦 D.丝路开通促进中医发展
4.(2024·江西赣州·一模)以下是西汉末至东汉全国户籍人口统计情况。导致东汉初至105年变化情况出现的背景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5.(2024·天津河西·一模)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刘秀前后颁布六次释放奴婢、三次禁止虐杀奴婢的诏令,“敢拘制不还,以卖人法从事”,刘秀大规模释放奴婢的主要影响是(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瓦解了封建等级秩序
C.减轻了国家负担 D.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
6.(2024·陕西西安·一模)某地七年级《美术》教材的封面图片采用的是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见右图)。这体现出该文物具有很高的( )
A.文学价值 B.史学价值 C.艺术价值 D.收藏价值
7.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是( )
A.加强对官吏监督与处罚 B.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减轻农民的负担与刑罚 D.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8.成语“得陇望蜀"出自《后汉书岑彭传》。据记载东汉初年,为了平定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和称霸陇西的隗嚣两个地方反对势力,光武帝刘秀下令给大将岑彭: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这主要反映了东汉光武帝( )
A.缓和民族矛盾 B.捍卫王朝统一 C.惩处贪官污吏 D.减轻农民负担
9.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在(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西晋初期
10.(2024·山东临沂·二模)《后汉书·孝灵帝纪》中记载:“中平元年春二月,钜鹿人张角自称“黄天”,其部帅有三十六方,同日反叛。安平、甘陵人各执其王以应之。”材料中描述的事件是( )
A.大泽乡起义 B.黄巢起义 C.黄巾起义 D.金田起义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研读及信息提取。
材料一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1)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材料二 东汉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7 9
寿命(岁) 27 2 32 30 3 9 36 34 18 54
(2)表中皇帝的即位年龄和及寿命有何特点?这与东汉后期的政局有何关联?
材料三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3)结合所学说明黄巾起义得到天天下响应的原因。
(4)请为以上三则史料概括一个历史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