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三国鼎立(精品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道三国鼎立,理解政权分立下孕育统一的趋势 1.立足时空观念,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的背景。 2.立足唯物史观,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对比分析两次战争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3.立足家国情怀,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三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主学习任务一.官渡之战
设问1:曹操为什么能够迅速壮大?为什么曹操官渡之战取胜?
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 混战。
——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首领。①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 。
②招揽各种人才。
③收编投降的青州 精锐,壮大了队伍。
④实行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占据黄河以北,地广人众,兵多粮足
2.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3.时间、地点: 年、官渡。
4.结果: 取得决定性胜利。
5.特点:一次 的著名战役。
6.影响:为 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自主学习任务二、赤壁之战
设问2:为什么曹操赤壁之战失败?
1.背景
(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
(2)曹军大兵压境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 ,共谋抗曹之策。
(3)孙权听从周瑜和诸葛亮的建议,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时间:公元 年
3.战争特点:以少胜多
4.结果: 胜利
5.意义:为 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自主学习任务三、魏蜀吴的建立与发展
设问3:《三国鼎立是怎样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1.背景
赤壁之战后,
曹操 刘备 孙权
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占领荆州南部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 把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不久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
魏蜀吴政权及其统治措施
政权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统治举措
魏 年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 。
蜀汉 刘备 年 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 善民族关系,加速了 地区的开发。
吴 孙权 年 开发 ,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 率领万人船队到达 ,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影响:(1)三国鼎立的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面统一。
(2)魏蜀吴三国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快速查答案】
自主学习任务一、
1.军阀割据 曹操 ①政治主动权 ③黄巾军 ④屯田 袁绍 3.200 曹军 以少胜多 曹操
自主学习任务二 孙权 .208 孙刘联军 三国鼎立
自主学习任务三、三分天下 曹丕 220 洛阳 水利 221 成都 西南 229 建业 江东 卫温 夷洲
议一议: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呢?
【点拨】
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
④重用人才。
【典例】.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公元200年,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这场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曹操”“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指的是200年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D项正确;涿鹿之战,相传原始社会后期,炎黄联盟打败东方蚩尤部落的战役,排除A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役,排除B项;赤壁之战是208年,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战役,排除C项。故选D项。
【变式练1-1】.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最终曹操取胜,史称“官渡之战”。此战的意义是( )
A.结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 B.沉重打击了西汉的统治
C.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项正确;结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与“官渡之战”无关,排除A项;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西汉的统治,排除B项;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变式练1-2】表格整理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面表格反映的战役是( )
时间 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曹操获胜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200年、袁绍和曹操、以少胜多、曹操获胜”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的战役是官渡之战,D项正确;巨鹿之战是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的战役,时间和双方都不对,排除A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发生的战略决战,与题中战役不符,排除B项;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的战役,时间、双方、结果都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小组讨论: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点拨】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也为后来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典例】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
【答案】示例: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
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西进占领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详解】根据图片,左图中有“赤壁”等关键词,可以得出左图表现的是赤壁之战,右图为三国鼎立形势图,所以,本体论述的是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西进占领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1.漫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历史。如图漫画中,曹操的目的是( )
A.促进民族交融 B.镇压黄巾起义 C.获得政治主动 D.建立魏国政权
【答案】C
【详解】根据漫画信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结合所学可知,曹操统一北方,建立曹魏政权后,将“天子的权利架空”,并能通过皇帝的口吻将天下诸侯平定,这既可以减少自己的政治阻力,又能为自己打败对手提供“口实”,C项正确;漫画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不是民族交融,比如胡汉观念淡薄等,排除A项;镇压黄巾起义与“以令诸侯”不符,排除B项;魏国政权是220年曹丕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2.传统的表格列举法对整理知识点是很有效的,下表相关信息补充完整的是( )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
官渡之战 200年 ① 以少胜多 ② 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和曹操 ③ 孙刘联军战胜曹操 ④
A.①曹操和袁绍②曹操战胜袁绍③以少胜多④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B.①孙权和袁绍②袁绍战胜孙权③以多胜少④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C.①曹操和袁绍②曹操战胜孙权③以少胜多④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D.①周瑜和曹操②曹操战胜周瑜③以多胜少④曹军大胜,周瑜率军北撤
【答案】A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和结合所学可知,官渡之战交战的双方是曹操和袁绍,结果曹操战胜袁绍,赤壁之战的特点是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A项正确;官渡之战交战的双方是曹操和袁绍,排除B项;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胜袁绍,排除C项;官渡之战交战的双方是曹操和袁绍,排除D项。故选A项。
3.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以下与曹操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B.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官渡,带着败兵北撤
D.220年,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A项正确;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是官渡之战,排除B项;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带着败兵北撤,排除C项;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为魏,排除D项。故选A项。
4.仔细观察如下图,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此图描述的战役是( )
A.阪泉之战 B.漠北战役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答案】D
【详解】根据地图信息“公元200年、袁绍、曹操”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D项正确;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排除A项;漠北之战是公元前119年汉军在距离中原最远的战场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最艰巨的战役,战略目的是捣巢合围单于,排除B项;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5.制示意图,梳理知识结构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B.
C. D.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在知识可知,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后来曹操南下引发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B项正确;吴国在蜀国的东侧,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后来曹操南下引发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魏国位于北方,吴国位于东方,蜀国位于西方,排除D项。故选B项。
6.在东汉末年的封建军事集团的割据争雄中,曹操取得政治优势的主要原因是( )
A.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 B.奖励农耕,取得民心
C.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D.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当时汉献帝受到迫害,在东都洛阳附近流亡,中原地区的各路诸侯都拥兵自重,只有曹操首先奉迎天子,这样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主动,而且得到了一批文臣武将的支持。曹操以此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因此取得政治优势的主要原因是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C项正确;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奖励农耕等属于在农业生产和经济上的措施,而非政治,排除AB项;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战胜了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但官渡之战属于军事上的战役,而非取得政治优势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7.毛泽东评价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在词作《浪淘沙·北戴河》中称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操打败对手袁绍“统一中国北方”的著名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曹操打败对手袁绍‘统一中国北方’的著名战役是”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史称官渡之战,D项正确;巨鹿之战是项羽击败秦军主力的战役,排除A项;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赤壁之战发生于208年,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8.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政府已有编民663423户,443万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 )
A.官渡之战奠定统一基础 B.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
C.全国统一推动社会进步 D.局部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通过对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魏政权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即曹魏政权的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D项正确;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这时魏还没有建立,官渡之战与曹魏后期的恢复发展关系不大,排除A项;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排除B项;曹魏时,没有统一全国,材料无法说明全国统一推动社会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4·重庆·模拟预测)三国时期,魏蜀吴政权都对各自统辖地区进行了有效治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B.孙吴开发江东地区,重视海外贸易
C.蜀汉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州
D.蜀汉诸葛亮派李严任都护驻守江州
【答案】C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依据所学可知,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重视海外贸易,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蜀汉诸葛亮派李严任都护驻守江州,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4·江苏南通·二模)下图是据《三国志》整理的景元元年(260年) 蜀、魏、吴三国的人口数量统计状况。这一状( )
A.主要缘于南方政局动荡不安 B.有利于曹操完成北方的统一
C.奠定了国家重新统一的基础 D.大大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C
【详解】据图表数据可知,景元元年(260年) 蜀、魏、吴三国中,魏国人口最多,实力最强,这为后来取代魏国的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蜀、吴两国政权相对安定,并未动荡不安,排除A项;曹操在260年时已经去世,且官渡之战有利于曹操完成北方的统一,排除B项;南方地区人口少于北方人口,且材料还涉及魏国人口,并不体现南方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
评卷人得分
二、论述题
11.历史示意图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结合材料,完成问题。
“三国鼎立的形成”示意图:
根据“三国鼎立的形成”示意图写一段历史短文(提示:按照时序对图中反映的史实进行概括叙述)。
【答案】东汉末年,袁绍和曹操是两个较大的军阀割据势力,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公元208年,为统一全国,曹操帅大军南下,孙权与刘备两大势力结成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打下基础;曹操逼迫汉献帝退位,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不久,刘备和孙权分别建立蜀和两个政权,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三国鼎立的形成示意图”其阐释可从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带来的影响;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带来的影响;最后三国鼎立的具体对立政权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三国鼎立(精品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道三国鼎立,理解政权分立下孕育统一的趋势 1.立足时空观念,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的背景。 2.立足唯物史观,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对比分析两次战争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3.立足家国情怀,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三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主学习任务一.官渡之战
设问1:曹操为什么能够迅速壮大?为什么曹操官渡之战取胜?
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 混战。
——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首领。①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 。
②招揽各种人才。
③收编投降的青州 精锐,壮大了队伍。
④实行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占据黄河以北,地广人众,兵多粮足
2.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3.时间、地点: 年、官渡。
4.结果: 取得决定性胜利。
5.特点:一次 的著名战役。
6.影响:为 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自主学习任务二、赤壁之战
设问2:为什么曹操赤壁之战失败?
1.背景
(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
(2)曹军大兵压境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 ,共谋抗曹之策。
(3)孙权听从周瑜和诸葛亮的建议,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时间:公元 年
3.战争特点:以少胜多
4.结果: 胜利
5.意义:为 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自主学习任务三、魏蜀吴的建立与发展
设问3:《三国鼎立是怎样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1.背景
赤壁之战后,
曹操 刘备 孙权
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占领荆州南部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 把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不久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
魏蜀吴政权及其统治措施
政权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统治举措
魏 年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 。
蜀汉 刘备 年 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 善民族关系,加速了 地区的开发。
吴 孙权 年 开发 ,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 率领万人船队到达 ,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影响:(1)三国鼎立的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面统一。
(2)魏蜀吴三国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快速查答案】
自主学习任务一、
1.军阀割据 曹操 ①政治主动权 ③黄巾军 ④屯田 袁绍 3.200 曹军 以少胜多 曹操
自主学习任务二 孙权 .208 孙刘联军 三国鼎立
自主学习任务三、三分天下 曹丕 220 洛阳 水利 221 成都 西南 229 建业 江东 卫温 夷洲
议一议: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呢?
【点拨】
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
④重用人才。
【典例】.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公元200年,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这场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变式练1-1】.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最终曹操取胜,史称“官渡之战”。此战的意义是( )
A.结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 B.沉重打击了西汉的统治
C.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变式练1-2】表格整理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面表格反映的战役是( )
时间 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曹操获胜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小组讨论: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点拨】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也为后来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典例】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1.漫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历史。如图漫画中,曹操的目的是( )
A.促进民族交融 B.镇压黄巾起义 C.获得政治主动 D.建立魏国政权
2.传统的表格列举法对整理知识点是很有效的,下表相关信息补充完整的是( )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
官渡之战 200年 ① 以少胜多 ② 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和曹操 ③ 孙刘联军战胜曹操 ④
A.①曹操和袁绍②曹操战胜袁绍③以少胜多④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B.①孙权和袁绍②袁绍战胜孙权③以多胜少④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C.①曹操和袁绍②曹操战胜孙权③以少胜多④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D.①周瑜和曹操②曹操战胜周瑜③以多胜少④曹军大胜,周瑜率军北撤
3.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以下与曹操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B.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官渡,带着败兵北撤
D.220年,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4.仔细观察如下图,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此图描述的战役是( )
A.阪泉之战 B.漠北战役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5.制示意图,梳理知识结构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B.
C. D.
6.在东汉末年的封建军事集团的割据争雄中,曹操取得政治优势的主要原因是( )
A.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 B.奖励农耕,取得民心
C.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D.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
7.毛泽东评价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在词作《浪淘沙·北戴河》中称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操打败对手袁绍“统一中国北方”的著名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8.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政府已有编民663423户,443万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 )
A.官渡之战奠定统一基础 B.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
C.全国统一推动社会进步 D.局部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9.(2024·重庆·模拟预测)三国时期,魏蜀吴政权都对各自统辖地区进行了有效治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B.孙吴开发江东地区,重视海外贸易
C.蜀汉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州
D.蜀汉诸葛亮派李严任都护驻守江州
10.(2024·江苏南通·二模)下图是据《三国志》整理的景元元年(260年) 蜀、魏、吴三国的人口数量统计状况。这一状( )
A.主要缘于南方政局动荡不安 B.有利于曹操完成北方的统一
C.奠定了国家重新统一的基础 D.大大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评卷人得分
二、论述题
11.历史示意图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结合材料,完成问题。
“三国鼎立的形成”示意图:
根据“三国鼎立的形成”示意图写一段历史短文(提示:按照时序对图中反映的史实进行概括叙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